读书笔记系列链接地址http://www.cnblogs.com/shoufengwei/p/5714661.html。
书单里罗列了长长的一串书名。一是厚厚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没弄完,二是屌丝气质浓郁的我不喜读电子书,这就导致第三经济不宽裕的我没有这么多的预算来买下所有喜欢的书,第四处理各种繁杂的事情耗去了我太多的精力,没有时间和心情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书。最近一下买了那么七八本书,由于此书好评如潮,所以果断在此次购书之列,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其读完,颠覆了我对历史、中国历史的看法。再往大里说真是重塑三观。
该书讲述了明万历十五年前后的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首辅、申时行首辅、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的身败名裂式的一生的悲剧性描述,描绘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文武官僚*、法律文化*、思想*。
这些即为作者的大历史观,其讲述历史不是简单的对当时人物和事件的叙述,而是通过各种史料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并贯穿人物的一生以及事件的前后因果,让人读来顿时觉悟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是有血有肉的。它不脱离当前社会,让人能够带入其中,不觉得这是历史,好像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这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东西,明白我们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万历皇帝一生是悲剧的,悲剧在其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然而终究抵不过现实,抵不过一个已经运转了两百年乃至两千年的稳固的官僚*。我们大概都认为当皇帝是极好的事情,万人之上,其实殊不知这背后还有多少是皇帝不能掌控的事情,有多少是皇帝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我想这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吧。
万历的两位首辅是失败的,一位是走果断改革路线的张居正,一位走和事老路线的申时行,两位虽然采取的方式刚好相反,但是都没能对当时的道德、法律、中国固有的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官僚*做出一点改变。
海瑞的失败在于理想化,坚守了自己的理想而脱离社会环境,在当时儒家道德即为法律的情况下,仍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立一套法律标准,不但根本没有不能付诸实际,反而自己断案过程中也深深的烙上了儒家的烙印,但其清廉确实不能不给当时乃至后世所有的官员以榜样。究其一生是悲剧的,最终死于郁郁不得志,当时乃至清朝都没能吸取海瑞的教训,未能形成一套稳固的法律*,仍然是通过儒家的文化约束来代替法律。对于建设*法制的现在来说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参考呢?
戚继光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熟悉的仅仅是知道这么一个人实现了抗倭,但是对于这背后的所有所有我们都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何要抗倭,怎么倭寇就敢欺负堂堂的大明帝国,也不清楚他是何原因采取何种手段付出了多少妥协完成了抗倭,更不知其抗倭的前前后后,以及明末的武官制度及军事*。不对这些有个通盘的了解就不可能对其抗倭这个事件做出一个合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缺乏这种大历史观。
李贽对于我们很陌生,他想要改变当时正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剃度,但仍不能拜托儒家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未能看清整个社会*以及儒家的本质,最终不能形成一套独立于儒家、独立于社会的思想体系。最终自杀而亡。
以上的人都不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均有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他们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活动、思考,最终决定他们的命运也基本相同。他们的一生都是失败的,放眼过去可知,他们的一生是注定失败的,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下,都不可能成功,即使他们都成功了,也改变不了明朝的命运,明朝注定是要被取代的,即使不是努尔哈赤也会有其他人。
本书写于70年代,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极为严谨以及宏大。反观我们的历史教材都是对一个人片面的支离破碎的描述、夸大正面的描述,没有这种贯穿一生、关联环境、着眼全局的历史观,这样只会让我们对历史失去判断、不能借鉴历史,这样的历史有什么用呢?从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来分析我们的影视剧,也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为什么那么多的抗日神剧以及前段时间播出的《于成龙》等等,我们不是通过人性、通过大历史观、通过人物的一生之所作所为来展现这些人物,而只是夸大其某个方面、夸大其我们所认为的正面的一面,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展示我想对于培育我们的普世价值以及三观是没有一点好处的。以史为镜的前提需是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大历史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