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我们说了,一般的bootloader都分为两个阶段。我在讲U-boot实现源码分析时,也是按照这连个阶段来分析,如果对这两个阶段不清楚,请看前边的博客。好了,开始今天的主题:U-boot在开发板上移植过程详解(2)---U-boot实现源码分析(start.S分析)
第一阶段:
1)一些基本的硬件初始化工作
u-boot对应的第一阶段代码放在cpu/arm920t/start.S文件中,入口代码如下:
.globl _start ;global声明一个符号可被其它文件引用,相当于声明了一个全局变量,.globl与.global相同 ;.word伪操作用于分配一段字内存单元(分配的单元都是字对齐的),并用伪操作中的expr初始化。 _undefined_instruction: .word undefined_instruction ;就是在当前地址,即_undefined_instruction 处存放 undefined_instruction _software_interrupt: .word software_interrupt |
这部分就是异常向量表。当系统上电或复位后,将执行第一条指令,即跳转到标签为reset的代码处执行,具体如下:
reset: ;设置CPU为SVC32管理模式 #if defined(CONFIG_S3C2400) ;关闭看门狗 #if defined(CONFIG_S3C2400) || defined(CONFIG_S3C2410) mov r1, #0xffffffff ;屏蔽所有中断 #ifndef CONFIG_SKIP_LOWLEVEL_INIT |
上面的代码将CPU设为管理模式,关闭看门狗,屏蔽中断并设置中断,最后调用cpu_init_crit函数进行cpu的初始化,代码如下:
cpu_init_crit: ;清除指令和数据缓存 mcr p15, 0, r0, c8, c7, 0 ;mcr指令用于将ARM处理器寄存器的数据传送到协处理器寄存器中,若协处理器不能成功完成操作,则 ;产生未定义指令异常。其中协处理器操作码1和协处理器操作码2为协处理器将要执行的操作,目的寄存器 ;为ARM处理器的寄存器,源寄存器1和源寄存器2均为协处理器的寄存器。 mrc p15, 0, r0, c1, c0, 0 ;mrc 协处理器寄存器到ARM处理器寄存器的数据传送指令 mov ip, lr ;设置SDRAM控制器,与具体的目标板相关 |
在这个函数中做了一下工作:清除指令与数据缓存,禁用MMU与数据指令缓存,最后调用lowlevel_init函数设置SDRAM控制器。该函数的实现与具体的目标板有关的。
2)准备RAM空间
所谓准备RAM空间,就是初始化内存芯片,使它可用。 在board/smdk2410/lowlevel.init.S就是这个作用,要注意这时的代码,数据都保存在NOR Flash上,内存中还没有,所以读取数据时要变换地址,如下:
_TEXT_BASE: .globl lowlevel_init ;现在起三行进行地址变化,因为这时候内存中还没有数据,不能使用连接程序时确定的地址来读取数据 mov pc, lr .ltorg SMRDATA: ;13个寄存器的值 .word … … |
这里做完以后,就要将整个U-boot的代码都复制到SDRAM中,这些又都在start.S中实现,如下:
relocate: ;将u-boot复制到RAM中 ldr r2, _armboot_start ;_armboot_start在前边已经定义,是第一条指令的运行地址 copy_loop: |
接下来,就要设置栈,栈的设置灵活性很大,只要让sp寄存器指向一段没有使用的内存即可。
stack_setup: |
3)跳转到第二阶段代码的C入口点
在跳转之前,还要清除BSS段(初始值为0,无初始值的全局变量,静态变量放在BSS段),代码如下:
clear_bss: clbss_l:str r2, [r0] ;往BSS段中写入0值 |
现在,c函数的运行环境已经完全准备好了,通过如下命令直接跳转(这之后,程序才在内存中执行),它将调用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函数(这是一个C语言函数),这是第二阶段的入口点:
ldr pc, _start_armboot _start_armboot: .word start_armboot |
在第二阶段代码中,将进行更多的初始化工作,如对各种设备和接口的初始化,串口终端的初始化等。如果没有设置自动运行,则最终将进入一个循环,在循环内读取用户输入的命令并执行,这些会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
第二阶段是从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函数开始的。移植u-boot的主要工作在于对硬件的初始化,驱动。这里就重点按照硬件的操作上。
(1)初始化本阶段要用到的硬件设备
这里最重要的是设置系统时钟,初始化串口,只要这两个设置好了,就可以从串口看到打印信息。board_init函数设置MPLL、改变系统时钟,它是开发板相关的函数,在board/samsung/smdk2440/smdk2440.c中实现。值得注意的是board_init函数还保存了机器类型ID,这将在调用内核的时候传递给内核。
串口的初始化函数主要是serial_init,它设置UART控制器,是CPU的相关函数,在cpu/arm920t/s3c2440/serial.c中实现。
(2)检测系统内存映射
对于特定的开发板,器内存的分布是明确的,所以可以直接设置。board/smdk2410/smdk2410.c中的dram_init函数指定了本开发板的内存起始地址为0x300
00000,大小为0x40000000.代码如下:
int dram_init(void) } |
这些设置的参数,将在后面向内核传递参数时用到。
(3)U-boot命令实现
我们已经知道,即使是内核的启动,也是通过U-boot命令来实现的。u-boot中的每个命令都通过U-BOOT-CMD宏(在include/command.h)来定义,格式如下:
U_BOOT_CMD(name, maxargs, repeatable, command, “usage”, "help”) 各项参数说明如下: name:命令的名字,注意,它不是一个字符串(不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maxargs:最大的参数个数 repeatable:命令是否可重复,可重复是指运行一个命令后,下次敲回车即可再次运行 command:对应的函数指针,类型为(*cmd)(struct cmd_tbl_s *, int, int, char *[]) usage:简短的使用说明,这是个字符串 |
下面以bootm命令来说明,它有如下定义:
U_BOOT_CMD( bootm, CFG_MAXARGS, 1, do_bootm, "string1”, "string2" ); |
利用U_BOOT_CMD的宏展开后的命令如下
cmd_tbl_t __u_boot_cmd_boot __attribute__ ((unused, section(".u_boot_cmd"))) = { "bootm", CFG_MAXARGS, 1, do_bootm, "string1", “string2”}; |
对于每个使用U_BOOT_CMD宏来定义的命令,其实都是在".u_boot_cmd"段中定义一个cmd_tbl_t结构,如下:
struct cmd_tbl_s { int repeatable; //是否允许自动重复 typedef struct cmd_tbl_s cmd_tbl_t; |
在u-boot的链接脚本board/smdk2410/u-boot.lds中有如下定义:
__u_boot_cmd_start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__u_boot_cmd_end = .; |
在程序中就是根据命令的名字在内存段__u_boot_cmd_start~__u_boot_cmd_end找到它的cmd_tbl_t结构,然后调用它的函数(请参考common/comm
and.c中的find_cmd函数)。
(4)引导内核的实现
U-boot也是通过标记列表向内核传递参数的。ARM Linux内核对bootloader的引导功能有一定要求,在执行内核代码前必须设置下列条件:
& 对CPU寄存器的设置为R0=0, R1=机器类型ID,R2=引导参数列表的地址
& 必须禁止中断(IRQ与FIQ)
& CPU必须处于SVC模式
& MMU必须关闭
& 数据缓存必须关闭
现在linux虽然支持两种格式的引导参数,这里主要介绍最常用的新的方式---即上面所说的标记列表的,这种方式灵活,且对参数的描述更细致。
标签列表的每个标签由标签头和标签体组成。标签头说明这个标签的大小(单位是整数不是字节)以及这个标签的类型。类型是由内核定义好的一个数字。标签头用一个结构体struct tag_header表示,如下:
struct tag_header{ |
在标签头之后,根据标签的类型,所需的标签体也是不同的。标签列表的结束由一个特殊的标签类型ATAG_NONE标志,它没有标签体。
比较重要的两个标签类型是ATAG_MEM(设置内存信息)和ATAG_CMDLINE(用来传递命令行参数,即U-boot的bootargs变量的内容),这里列出来,需要的请大家查看google。下面给出一些小细节:
&u-boot源码中给出了一些设置标签列表的源代码,放在文件lib_arm/armlinux.c中,方法是先定义一个全局变量static struct tag *params,其中这个结构体的类型是一个将所有标签类型组合在一起的结构体,如下所示:
struct tag { |
所有标签的头格式都是相同的,只是标签体不同,因此用联合体的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下面就是设置起始标签的函数代码:
static void setup_start_tag (bd_t *bd) params->u.core.pagesize = 0; |
在这个函数中,首先将变量params的值设为标签列表的开始地址,然后逐个设置标签中的成员,最后params变量的值将指向下一个标签应该设置的地址。其中,tag_size是一个宏,用来得到标签的大小。最后,用于设置标签列表结束的函数如下:
static void setup_end_tag (bd_t *bd) |
对于ARM架构的CPU,都是通过lib_arm/armlinux.c中的do_bootm_linxu函数来启动内核的,方法如下:
首先,获得内核映像的入口地址:
theKernel = (void (*)(int, int, uint))ntohl(hdr->ih_ep); |
这样theKernel就指向内核存放的地址(对于ARM架构的CPU,通常是0x30008000),这里的hdr指向内核U-boot映像头部数据的指针,而hdr->ih_ep就是内核的入口地址,最后用下述代码调用内核:
theKernel (0, bd->bi_arch_number, bd->bi_boot_params); |
这里的bd->bi_arch_number就是前面board_init函数设置的机器类型ID, bd->bi_boot_params就是标记列表的开始地址。根据ATPCS调用约定,上述函数的三个函数分别放在寄存器R0,R1,R2中,这样就实现了内核要求的入口条件。
讲到这里,有关的U-boot的关键源码分析分析部分就完成了,下次开始就来U-boot移植的实践操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