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法触动了谁的利益?

时间:2022-05-19 18:52:55

 

最近一直看到一些“牛人 ”在批评新劳动法,我就想他们到底怎么了? 其实道理很明显,新劳动法动了他的蛋糕!

 

source:http://tech.163.com/08/0101/10/4147J6RR000915BD.html

柳传志:新劳动法太照顾员工利益对企业发展不利

 柳传志还认为,国家政策对企业来说太关键了。比如说《劳动合同法》太注意照顾现有企业里面员工的利益,而这样实际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作为2006年综合营业额已达1389亿元人民币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目前却处于“务虚”阶段,正在战略上规划未来几年联想控股的发展。

离“第二阶段成功”差得远

1984年,柳传志与其他10位计算所科研人员以20万元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历任联想集团总裁、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目前拥有多个职位:联想控股总裁,联想集团非执行董事,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董事长。

至今创业已经23年了,柳传志的关注范围也早已超过了IT业的范围。

作为一家战略驱动的投资控股公司,联想控股采用母子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涉及IT、投资、地产等三大行业的经营格局,目前旗下拥有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等五大子公司。

联想控股的发展,在柳传志看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服务制造业”阶段,就是在IT领域里面,柳传志白手起家打造了两家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一个就是自有品牌的制造业企业——联想集团,联想集团的PC产品在中国占了35%的市场份额,另外一个就是销售服务业最大的企业——神州数码,神州数码在中国IT代理服务行业的营业额也居于首位。

柳传志当时站在股东的角度上考虑,认为仅仅做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IT业务,风险还是比较大,既然有资金、有融资能力,就可以再开展其他的业务。

第二个阶段就是“非相关多元化”阶段,以第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为基础,在2000年时将联想集团从联想控股中分拆出去,使得联想控股成为了一个非相关多元化的投资控股公司。

曾经坚持“相关多元化”的柳传志,目前却在致力于推进“非相关多元化”。

柳传志解释说,原来说的多元化是指IT领域的相关多元化,当时联想集团在做互联网、手机等。现在,联想控股作为投资控股公司,旗下的专业子公司在不同的领域发展,联想控股是以控股公司的身份去多元化投资,内涵完全不同。今后联想控股会坚持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柳传志目前的身份,也正在由第一个阶段制造业中的实业家,向第二个阶段的投资家转变。

相对于第一个阶段的辉煌,柳传志也承认,目前离“第二个阶段做成功”还差得远。联想集团进行了多年,形成了知名的品牌,外界知道它是IT业的一家企业,可是联想控股远远不是一个响亮的品牌,又容易跟联想集团混淆,所以要不断地努力,让联想控股能够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

做投资:2年回报8倍

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联想控股,旗下有两家投资公司: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

联想投资是联想控股旗下专事风险投资(VC)业务的子公司,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创业企业。联想投资以大IT领域投资为主,关注创业期和扩展早期;兼顾非IT领域的机会。首次单笔投资规模为200万~1000万美元。

而弘毅投资的定位,和专注于风险投资的联想投资完全不同。

弘毅投资是联想控股旗下的私募股权(PE)投资管理公司,主要投资于成熟行业的成型企业。弘毅投资通过提供多方位的增值服务,进行产业整合,帮助被投企业建立在该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从而获取投资回报,最终实现投资者、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柳传志表示:“这两家投资公司是以财务回报为目的的,被投资的企业做大以后他们会退出,而不是为了进行战略性投资。战略性投资的意思是,比如说我买一家IT行业的企业跟联想集团进行配合,把那个企业做大,一直为自己所有。”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稳健增长的繁荣时期,柳传志认为:“这个繁荣,作为企业我确实感受到了,繁荣给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这几年明显感觉到了购买力大大增加,产品好卖。拿联想集团来说,这三四年的利润和营业额,平均每年都有超过30%的增长。”

除了实业公司之外,联想控股旗下的两家投资公司,这几年也得益于经济繁荣。

柳传志介绍,这两个投资公司加起来有十几亿美元的资金管理,投资回报率非常高。其中弘毅投资的第二期PE(私募股权)基金,也就是从2004年到2006年投完的基金,回报率非常之高,有8倍。联想投资做VC(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也非常高,这就是感受到的繁荣。

敏感于国家政策

在柳传志看来,中国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势不可挡的。

不过,具有高度*度的柳传志,目前在制订联想控股下一步发展战略规划中,也非常关注当前的一些敏感因素。

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2007(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柳传志对外声称,当前的形势还是很敏感,比如说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另外是关于股市市值的问题;还有就是通货膨胀的因素等等,这些东西有一件事触发,可能就引起大的连锁反应。所以,企业本身的大形势好是一件事,中间一波动是一回事,柳传志觉得应该马上思考这些问题。

柳传志还认为,国家政策对企业来说太关键了。比如说《劳动合同法》太注意照顾现有企业里面员工的利益,而这样实际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说签订永久的合同协议,或者是合同协议到期了要补偿这个问题,这样做了以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最直接的问题是企业发展大了的话,这方面负担弄得太重了。

 

对于柳的话,网友前三名的评论是:

网易天津网友 ip:117.9.*.*:
2008-01-01 10:50:14 发表
我原来挺佩服老柳的,觉得你是个人物,不过你今天的一翻话让我改变了对你的看法,你充其量是个暴发户,离真正的企业家还差的很远,你很令我失望。
网易德国网友 ip:193.30.*.*:
2008-01-01 11:46:59 发表
原来IBM造的高级车,现在已经被联想整成破拖拉机了。
原来IBM标准西装三件*在已经被改造成 联想三大件:
趿拉板,老头衫,卖油条的小推车!!!!!!!
联想自己怎么不身土不二,怎么还腆着脸用国外东西?别说什么全球都这样,dell/hp人家是帮助本国公司diy赚海外的钱,联想是帮助外国公司diy赚中国钱贴补海外,依你观点,这样的民族企业是USA民族的还是中国败类企业?
我觉得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就是联想实际上还有19%(大概)的股份是IBM的,而且它以后的总部就在美国,它也不能算一个彻底的中国公司,我觉得更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联想要高举民族主义,在其后面还有些什么呢?
网易辽宁大连网友 ip:221.201.*.*:
2008-01-01 10:56:50 发表
和楼上一样,以前感觉柳传志,任正非了不起,感觉也就那样,在中国,员工处处处于弱势,不该保护一下吗,那帮暴发户或者说奸商,确实不是企业家

 

source:http://tech.163.com/08/0108/09/41M3DDE2000915BE.html

 任正非评新劳动法:没效率哪来公平!

任正非在谈到《劳动合同法》等政策出台时认为,中国经济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近期国家政策开始在将目标转向兼顾"公平",是一种适时的调整;然而,调整不应走向反向的极端,如果牺牲了效率,社会公平亦将无从谈起

相关报道:华为去年销售额破1100亿

近期接触过华为总裁任正非的人士透露说,任正非对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遭遇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政策"风暴",表示了相当程度的忧虑: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各项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用工政策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幅度最深、影响最广的一次调整——这些调整将如何作用于中国的产业环境,作用于一向以"成本优势"取胜的中国制造业?

经过几十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持续追求效率中,如何停下脚步,考虑公平问题?此外,公平与效率,两者如何同时兼顾?

任正非的忧虑代表了"中国制造"产业链条的整体忧虑:事实上,华为这个中国"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最高典范,在历经20多年变迁、演进的中国制造业链条中,她无疑处在价值链的相对最高端:6万员工,有近一半为研发人员,几乎没有"产业工人";每年收益中的10%投入研发环节;同时,每年的净利润率达到了10%-15%——华为,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中少数已经从"劳动密集"成功向"智力密集"转型的典范。

而这种转型走向,与所有发生在2007年,对中国制造业形成致使"成本冲击"的政策走向,原本并不"冲突":因为无论是《劳动合同法》、抑或几乎同时期出台的《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以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两税合一"等等,所有政策的收紧,其目标所指都集中在——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从低附加值的简单贸易加工,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和高技术产业。与此目标相适应,各项政策风暴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提高产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收紧企业用工制度,增加低附加值的简加工环节的税收成本,等等。

但是任正非认为,处在中国制造业整体生态圈中的华为,难以独善其身。

"少数派"的困惑

效率,还是公平?两者的博弈,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产业链整体成本的上升。

前述人士说,任正非在谈到《劳动合同法》等政策出台时认为,中国经济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近期国家政策开始在将目标转向兼顾"公平",是一种适时的调整;然而,调整不应走向反向的极端,如果牺牲了效率,社会公平亦将无从谈起。

综合而言,近期国家政策的收紧,对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华为,其直接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将其放到整个产业链条中来看,就未必如此简单。

华为内部数据统计,华为2007年产值正在突破150亿美元,由此可以推算,华为每年从下游供应商采购额突破600亿元,"如果以30%毛利润计,这些供应商再向其更下游的厂商采额也还有400亿,以此类推,华为对下游产业链的带动至少超过上千亿。"

显然,处于食物链越下端,附加值越低,对"成本"要素的变动就越敏感,抗风险能力也越弱。而在一个整体产业链中,环环相扣,下游厂商成本上升,定然也会影响到产业链整体成本的上升——此为间接的影响。

更为深入的问题是:30年改革开放与产业锻造,中国制造业的层级分化也正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实际上,在中国经济整体中,以加工贸易为特点的粗加工产品仍占相当高比例的现状背后,还隐含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产业链末端到上端,中国企业良莠不齐的现状也越来越明显。

"《劳动合同法》着眼点在解决社会最基本的公平问题,华为早就渡过了中国大多数企业早年粗放管理的问题,它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是非典型性的。"华为人士说。

比如说,对大多数制造型企业而言,劳资矛盾首要解决的是劳方的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以及老员工权益保障的问题。"但华为内部的矛盾恰恰是相反的",华为人士说,"任老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高速增长,与部分老员工福利过高而斗志减弱的矛盾;新老员工在'贡献大小'与'收益大小'上的不公平问题。"

"既然变革,就是改变利益原则,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分配永远是不可能绝对平衡的,特别是触及到个人的利益分配。所以变革难免会挫伤人,对企业与个人来说,都是大事,不是小事;不变革,公司会逐步沉沦、停滞不前,甚至衰败。所以,变革是一定要进行的,变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手段,群体支持,变革也存在风险,甚至难以运行。"——这段出现在2007年12月华为内刊上的一段话,或能最有力地说明华为在《劳动合同法》中遭遇的独特问题。

该难题对华为的杀伤力在于:华为目前6万员工中,高学历、技术型员工占大多数;由于近年公司的扩张加速,6万员工中超过2万人为"80后"新员工。按照华为内部激励模式,新员工一般在进入公司2年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内部期权。客观而言,老员工持有企业内部期权的比例与数量悬殊差距必然较大——这造成了客观的不公平。

华为历年在处理内部"不公平"现象,大都采取相应的"协商"式调岗、辞职等手段,但《劳动合同法》将会为华为未来企业的"内部交易"增加更高成本。

"大多数"的成本压力

如果说,华为只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中"少数人"的困惑的话,富士康遇到的成本压力,或许才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遇到的典型性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上,在2007年——这个"中国制造"不折不扣的"成本冲击"年,敏感的资本市场已经对中国各项收紧的政策做出了强烈的反应。

2007年,香港恒生指数从19964.72点上涨到27812.65点,上升幅度达到39.31%。然而富士康国际(2038.HK)却在行情最为火爆的这一年里遭遇了上市以来最冷的行情:从年初的25.90元下跌到16.56元,考虑到当年增发困素之后,跌幅仍为31%,为一年来港股中少数不涨反大跌的股票之一。

而富士康当年中报显示,业绩增加还算理想:销售收入仍有4.87%的增长,而净利润仍有8.33%的增长。

富士康国际股价的压抑,明显来自了投资者对来自中国各项政策冲击下,像富士康这样典型加工贸易型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担忧:

首先,《劳动合同法》对90%员工依旧为生产线工人的富士康人力成本将形成致命的冲击:富士康目前大陆员工有68万人,中高管理层仅有一万人,其余除了部分技术人员外,大部分为产业工人。

其次,《劳动合同法》还冲击到了富士康未来有可能采用较为灵活、并节省成本的用工模式:郭台铭在不久前,由富士康高调承办的"劳动合同法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富士康正在向日本、德国等国家考查各国的"劳务派遣工"制度,以解决淡旺季对劳动力需求的矛盾。但是该方式在《劳动合同法》中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

触及中国制造业神经中枢——成本问题的绝不仅仅《劳动合同法》而已,在《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以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两税合一"等新出台的政策条款中,像富士康这样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生产性企业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比如"两税合一",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过去享受特区出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其所得税的平均成本仅为10%,而在五年过渡期后,该成本将上升至25%,虽然富士康近年亦在大打"科技"牌,但显然,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我觉得在现在的经济理论看,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被忽略掉的课题。"郭台铭坦诚地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给企业带来提升经营效率,提升技术的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压力,"而这是一个不可轻视的认知"。他认为,从长远看2007年以来的各项政策,"这个压力是要企业提高你的竞争效率,因为劳动成本增加了,你就要从效率去减少冲击,要提升你的技术,并加速企业*的结构提升的过程",但对于有68万员工之多的富士康并非易事。

"今年我们员工数量增长幅度是大于业绩增长幅度的。" 富士康主管经营的商务长李金明告诉本报,公司一方面正在为后续企业增长积蓄人员,另一方面也在现行政策环境下,积极寻找更有效率的用工模式。

前三名的评论:

网易北京网友 ip:125.33.*.*:
2008-01-08 09:50:22 发表
他妈的只准你们雇主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管职工的死活,管理的好的职工只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率!!
网易河北保定网友 ip:60.4.*.*:
2008-01-08 10:01:13 发表
从改革开放那天起 国家就打人力资源牌 我们可怜的老百姓被你们压榨了20多年
改革初期这样也就算了 都他妈20年了 你们钱也该捞够了吧 天天嚷嚷着经济转型 市场换技术 看看你们都换回来啥了 妈的市场没了 技术一样都没学好!
你们丫连资本家都不算 最多是个买办 包工头!
网易广东佛山网友 ip:59.39.*.*:
2008-01-08 09:45:52 发表
最好的方式是劳动者,都免费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