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内容分析与标引
1.1 信息主题与信息标引
信息(文献)主题:
直接概括文献中有参考和检索价值的单元内容的概念,它重点指向文献内容单元所论及的核心事物或论题。
1.2 信息主题结构
信息主题结构:
信息主题结构是指构成信息主题概念的各个基本概念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信息主题类型
1.依据主题结构区分
- 单因素主题
- 多因素主题
- 复合主题
- 联结主题
2 .依据主题与检索系统专业性质相关程度区分 - 专业主题
- 相关主题
- 非专业主题
3.依据主题概括的文献内容范围区分 - 整体主题
- 局部主题
4・根据主题在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区分 - 主要主题
- 次要主题
5. 依据主题在文献中呈现的清晰程度区分 - 显性主题
- 隐性主题
文献主题分析的水平
文献主题分析水平是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
深度和广度。
1. 深度:宏观主题分析和微观主题分析;
2. 广度:概括式主题分析和描述式主题分析
文献主题分析的水平取决于:
- 对一个检索系统来说,一般应该根据具体 的条件、需求、文献类型和标引语言;
- 对某一文献来说,则应根据文献的内容价
值和形式特点。
主题分析的质量要求
■充分析出主题概念
■不过度析出主题概念
■用准确的概念概括相应的内容
2 标引的种类、方式与程序
2.1 标引的种类
■信息标引
又称文献标引,是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信息标引所根据的文献特征以内容特征为主,夕卜 部(形式)特征为辅。
■信息标引包括两个主要环节:
一是主题分析
二是转换标识
■信息标引的种类:
- 分类标引
- 主题标引
2.2 标引的方式
标引方式的划分:
O依揭示文献内容的方式分
O依标引深度分
O依所用标识与主题概念的对应性分
O依组配标识是否组合分
O依所用标识受控程度分
O依标引的自动化程度分
O依标引的实施方式分
根据检索系统性质和条件、用户的检索需要,文献的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标引方式。
2.3 标引工作程序
(1)查找并利用已有标引成果
(2)主题分析
(3)转换标识
(4)标引记录
(5)审核
3 分类标引的方法与规则
3.1 辨类的方法
(一)大类结构解析辨类法
辨识类目涵义,首先应该分析各大类的内部 结构,从各构成部分的联系和区别中去把握 具体类目的含义。
(二)类目含义限定辨识法
类法的类名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类目的含 义,类目的实际含义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因而应该采用相关因素限定的方法来辨识类目含义。
常用方法
O上位类限定法
O下位类限定法
O同位类限定法
O相关类限定法
O注释限定法
(三)类目涵义推理辨识法
当类目仅凭直接因素无法完全辨明含义时, 而借助间接因素,通过推理明确类目含义的方法。
O依据相关类目下位类推理
O依据类目内容范围划分规则推理法
O依据相关类目下位类推理
3.2 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
- 分类标引以文献内容属性为主要依据,形式特征为辅助依据。
- 应客观、正确、全面(充分但不过度)地揭示文献内容。
- 对标引内容进行主题分析,揭示内容的本质。
- 符合分类法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 归类满足实用性。
- 归类符合专指性。
- 保持分类一致性。
3.3 分类标引的一般规则
1.各类型主题的分类标引规则
- 单因素主题分类标引
- 复合主题分类标引
- 联结主题分类标引
2.多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规则
- 多个单因素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
- 多个复合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
- 多个联结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
3.各类型文献的分类标引规则
- 丛书的分类标引
- 多卷书的分类标引
- 工具书的分类标引
- 与原著关联文献的分类标引
- 特种文献的分类标引规则
- 期刊、报纸的分类标引
- 非书资料的分类标引规则
4.复分、仿分、主类号组配规则
- 复分,仿分,主类号组配的一般规则
- 使用通用复分表组号的规则
- 使用专类复分表组号的规则
- 类目仿分组号规则
- 主类号组配编号规则
- 加"0"问题
3.4 各学科信息的分类标引规则
各学科门类信息的分类标引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分类法中与各学科相对应的大类所包括的信息范围及类表结构;
二是大类内部有关类目之间的内容范围划分;
三是各大类及其下属类目与有关大类及其下属类目 的内容范围划分。
3.5 确定分类法使用本与图书改编
■分类法使用本
指具体单位根据自己的文献情况和用户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对通用分类法作适当的调整、补充、说明后,确定下来作为分类标引最后依据的本子。
■确定分类法使用本时的需要具体规定的内容:
- 规定使用类目的级别
- 规定复分、仿分、组配的使用级别和范围
- 规定“集中”或"分散”的选择
- 增加必要的细分类目
- 用注释将新的主题概念归入相关类目
图书改编
- 依据分类法新版本改编图书
- 彻底改编
- 改目不改书
- 部分改编
- 一刀切
更换分类法的图书改编
- 藏书和分类目录全部改编
- 只改目录不改架上图书
- 不改编原藏书和目录,仅用新分类法标引新书,另行组织 藏书和目录
3.6 同类书区分
同类书区分的要求
- 适应类目的性质,达到延续分类的目的。
- 符合书的特点和人们检索利用图书的习惯, 有一定的规律性。
- 能够集中相关的图书,如多卷书,不同版本的书等。
- 实现号码个别化的同时,争取号码的简明、易读、易写、易赋、易排。
四种常用的同类书区分方法
- 按著者姓名字顺即著至区分
- 按分编先后次序即种次号区分
- 按书名字顺编号区分
- 按出版年月顺序编号区分
4 主题标引的方法与规则
4.1 主题概念分解与查表选词的方法
4.1.1 主题概念分解
主题概念的直接转换
是指主题分析得到的主题概念可以直接用词 表中的一个叙词(主题词)表达。
主题概念的分解转换
是要先将一个复杂主题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概念或概念因素,然后选用与各简单概念 或概念因素对应的叙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配起来表达这个复杂的主题概念。
依据主题概念内部关系分解法
(1)交叉关系概念分解法
是指将复杂概念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延部分相交 的属概念(作为概念因素的简单概念)的方法。
(2)事物与方面关系概念分解法
这是指将复杂概念分解成表达事物和方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概念。当一个复杂概念的构成因素没有 共同的属概念时,或一个复杂概念是由具有连续性层 次性的多个修饰成分限定一个中心成分时,往往可以 采用这种分解方法。
(3)事物与“种差"关系概念分解法
这是指将一个复杂概念分解成表示事物的属概念和表示该属概念与被分解的种概念之间相差属性的简单概念。
概念概括分解法
逐渐减少复杂概念内涵,不断扩大复杂概念外延,根据词表收词情况进行概念分解的方法。
概念限定分解法
从被分解的复杂概念中找出最上位的属概念,然 后从这个概念入手,利用词表中的等级关系显示 ,逐一找出能表达被分解概念中最专指因素的叙 词,进行概念分解。
主题概念分解应注意的事项
(1)把握概念分解依据
(2)必须进行概念分解,避免字面分拆
(3)必须根据概念内涵析出最专指的分解形式
4.1.2 查表选词的方法
1.主表和附表的查词途径
2.范畴索引的查词途径
3.词族索引的查词途径
4.英汉对照索引的查词途径
4.2 选择标引词的一般规则
选择标引词的一般规则
- 必须用正式叙词标引
- 遵守选定标引词的优先顺序
- 标引深度要适当
叙词组配标引规则
- 必须遵循概念组配原则
- 优先交叉组配
- 不能越级组配
- 保证组配科学、合理
- 组配语义应该清晰确切
- 多主题应该分组标引
(―)主题标引要点
- 以事物为对象
- 正确揭示文献内容
- 使用专指词标引
- 进行概念组配
- 充分.深入揭示
- 以*词做补充
(二)主题标引字段
6-主题分析块 | 600-个人名称主题 |
---|---|
601-团体名称主题 | 605-题名主题 |
607-地名主题 | 606-学科主题 |
610-非控主题词(*词) |
4.3 各类型主题与各类型文献的主题标引规则
■各种主题因素的主题标引
- 主体因素的标引
- 通用因素的标引
- 空间因素的标引
- 时间因素的标引
- 文献类型因素的标引
■单因素主题.复合主题.联结主题的主题标引
- 单因素主题的主题标引
- 复合主题的主题标引
- 联结主题的主题标引
■多主题文献的主题标引
- 并列的多主题文献
- 从属的多主题文献
■各类型文献的主题标引
- 丛书的主题标引
- 多卷书的主题标引
- 文集的主题标引
- 工具书的主题标引
- 特种文献的主题标引
5 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
5.1 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流程分析
对文献信息的主题进行一次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互为映射的一 体化标引工具",给出分类检索标识一分类 号和主题检索标识一主题词,也就是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在一个过程完成。
查找分类号的途径
- 浏览类目树查找
- 输入分类号的一部分查找
- 输入类名的词素查找
- 输入类目注释的词素查找
- 通过主题词查找
主题词的查找途径
- 直接查找主题概念
- 通过主题词的英译名查找
标引英文文献信息时是查找主题词的重要手段。 - 通过词族索引查找
比较具有从属关系的主题词、查看某一大概念下 还包括哪些小概念 - 通过拼音查找主题词
- 通过分类表查找
5.2 《中分表》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方法
- 确定文献信息主要类号、次要类号;
- 在分类号所对应的主题词中选择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主题词(标题)进行主题标引;
- 如果分类号对应的主题词还不足以描述文献主题,再从其他角度查找合适的主题词进行标引。
-
先将文献的整体主题和局部主题、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分别标引出来;
-
再根据主题标引的情况和分类规则决定文献信息的分类号;
-
应注意转换整体主题、主要主题对应的分类号为文献的分类号。
6 参考资料
《信息组织》(第三版) 戴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信息组织》第六章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