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在的大中型应用,很多都在朝着服务化、分布式的方向发展。这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说,方便治理、便于扩展、服务隔离等等。不过在带来如此多利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麻烦,比如系统架构复杂、服务依赖关系繁杂。整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而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在得到这些利的同时,解决弊端。从本篇开始,将会用两到三篇来探讨这方面的心得。
正文
这类应用,往往会依赖几个甚至几十个服务,而服务发生故障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即使你说自己的服务达到了四个9的高标准,那么借用网上的一个算式,如果应用A依赖了30个服务,那么出错的几率也是99.99%^30=99.70%每年大约有24个小时是不稳定的。一亿次请求*0.3%=30w次失败。有没有细思极恐的赶脚?
很多时候,我们还不得不面临,只有一个服务延迟或者挂掉,结果整个应用都受到影响。在高QPS的场景下,很快整个服务器上的资源就会被耗尽。来个图感受下(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服务I出问题,站在其他服务的角度看,这就是坑队友了啊。如果再有级联的依赖,简直就是噩梦。
那么怎么办呢?继续提升每个服务的可用率?当然,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如星辰大海一般,没有止境。但也正是因此认识到,想达到100%的可用率,几乎不可能,只要有那么点缺憾的存在,那么,一旦量级起来了,刺耳的报警短信之音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响起。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或者说只能部分走通,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路呢?当然有,办法总比问题多。
最常用的就是降级策略。所谓降级,无非就是愿意承担一定限度的成本,保证整体可用。举几个例子来说:
牺牲一小部分流量(其实深究起来就是用户的请求),来保证服务整体不被压垮。
不再强求一小部分服务的返回值,保证绝大多数服务可用。
当然还有缓存,牺牲数据的时效性,保证可用性。
方向性的指导原则有了,不会南辕北辙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具体实践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篇,将重点研究业界流行的一件神兵利器:Hystrix。
Hystrix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的服务降级呢?在小端看来,最核心的就是以下三点,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配置线程池,来控制并发量
配置超时时间,加快返回速度
配置熔断器,直接拒绝请求(舍小我保大家)
下面,详细说明:
隔离:
为每一个服务,注意,是每一个,都维护一个独立的线程池(或者信号量),当线程池满时,使用相应策略处理,比如拒绝服务,比如排队(要看配置的是哪种线程池了)。这样,就控制了并发量。不会因为突然而至的请求骤增,压垮服务。这样就实现了服务间相互隔离,彼此不受影响的效果。如下图(图片来自网络):
命令模式:
这个真没什么高深的,就是我们的业务逻辑类,要继承HystrixCommand或者HystrixObservableCommand,重写他们的run()或construct()方法。在该方法里,实现对外部服务的调用。而在使用时,就像下命令一样,对业务逻辑类实例化的对象,下达“命令”(即调用提供的统一的execute、queue等方法),而不需关心内部的具体调用逻辑,即可自动执行我们重写的run()或者construct()。
超时:
设置超时时间,那么在每个请求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生响应超时,即可有所动作,对的,就是转而去执行getFallBack()方法,快速返回结果,释放系统资源。当然,执行失败的,也是如此处置。
熔断器:
这个词看起来高大上,知道这个词,是前几年A股里的那次事件。在这里思路其实差不多,就是我要统计一个时间窗口内,服务的成功、失败、超时等的数据,然后依据配置的策略,比如失败率达到80%时,切断服务一段时间,这时,任何请求,都拒绝服务!拒绝服务!拒绝服务!直接执行getFallBack()逻辑。比较牛的设计是,提供了自动恢复能力。可以配置一个时间阈值,在拒绝服务超过这个时长后,接受一个请求,尝试调用服务。如果成功,则服务恢复,如果失败,则继续进入熔断状态。
下篇预告
基本原理性的东西,先写这么多,下篇继续从使用层面分析。
如果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第一时间看到更多原创内容:
搜索:小端有话说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