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精神·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时间:2023-01-19 23:48:46

宁夏精神·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杨森翔

 

(一)

    宁夏精神,简单到只有一句话,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虽然表述简洁,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其核心是爱国爱宁、执着坚定、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负重自强,咬定目标不放松,敢于创新、敢于胜利、敢争一流;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宁夏人民群众的人文素质,激励宁夏各族*群众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奋发有为的状态,向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让宁夏发展得更好、让群众生活得更好。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宁夏人民在中国 共 产 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逐渐形成的,既是宁夏人民精神面貌的精准概括和恰当写照,又是引导和鼓舞宁夏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毛 泽 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高尚的情操,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和国家(地区)的生存与发展。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虽然是2016年由自治区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但实际上,他的形成和发展由来已久。

      1935年10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诗句,激励宁夏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负重自强、不懈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961年,*把《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赠予宁夏,激励宁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继续顽强拼搏。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宁夏人民更是高举“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旗帜,奋发有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进行“四个宁夏”(开放宁夏 、富裕宁夏 、和谐宁夏、 美丽宁夏)建设。

      1998年,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宁夏自治区党委曾提出宁夏精神表述语的问题。

      2009年,受自治区党委的委托,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就新世纪宁夏精神的表述用语及内涵进行研究论述,向全区征集论文近200篇。

      2013年7月,根据自治区党委的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又在全区展开了宁夏精神表述用语的征集和讨论。同年8月1日,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团委和自治区妇联又联合发出倡议书,在全区范围公开征集“宁夏精神”表述语。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截至当年9月30日,共有5万余名群众参与“宁夏精神”征集活动,征集到各类作品4200余件。其中建议最多的就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多次召集社会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反复研讨、反复推敲,逐渐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形成了强烈共鸣和高度认同。大家认为,在宁夏真正能喊得出、唱得响,容易接受、便于流传的表述用语,莫过于毛 泽 东同志所做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虽然这句名句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当下,更是宁夏精神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2016年7月中旬,习 近 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西吉县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时,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在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时,总书记又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 共 产 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习 近 平总书记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既是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响亮号召,更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宣言。

       2016年7月下旬,*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门学习贯彻 习 近 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在会上,与会党委委员、基层代表一直建议把“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精神的表述语,正式确定并公布于众。大家一致认为,“不到长城非好汉”,承接历史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地域特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宁夏人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

(二)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源于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宁夏的传承与发展。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7月18日,习 近 平在宁夏调研时就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 近 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 产 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 共 产 党人信念的胜利。他还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宁夏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这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1936年10月,毛 泽 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前,翻越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宁夏六盘山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气魄,饱览六盘雄姿,回顾长征历程,憧憬革命未来,心潮澎湃,吟诵出《清平乐·六盘山》(时为《长征谣》)一词,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诗句,抒发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宁夏作为多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团结胜利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扬。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和甘肃会宁,实现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聚在宁夏同心一带,并肩转移至临近宁夏边界的山城堡一带作战,获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首次大捷。这又为宁夏留下了团结胜利的精神财富。

    宁夏作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征的主战场,民族宗教政策、三大禁条(禁止驻扎*;禁止吃大晕;禁止毁坏回文经典)、四大注意(讲究清洁;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器具;注意回汉团结)的组织纪律及对*军队尤其是东北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扬。红军在宁夏期间,认真遵循毛 泽 东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和红军总政治部下发的《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开展工作,尤其是建立的豫海县回民自治*,不仅当时就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更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萌芽。红军发展了对国 民 党军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宁夏作为红军长征、西征的主战场,中国 共 产 党的第一代*和*与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中的许多同志,都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留下诸多遗址和以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的动人故事与传说,形成了独特的遗址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遗址占到新*主义革命时期宁夏革命遗址的一半以上。

    因此,“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宁夏化。换句话说,“长征精神”既是宁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又是宁夏精神的深刻内涵。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首先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精神。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虽因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满怀自信,勇于克难,敢于跨越,咬定发展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展现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又是一种包容和谐的精神。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为建设共同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也是一种务实求变的精神。宁夏各级党委、*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领导苦抓、*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创新创业,跨越发展,在实施科学发展新的征程中富于一系列创造性实践。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还是一种小不自弱的精神。宁夏虽小不言小,坚持小省办大事,坚持小不自弱,在全国取得了一系列“单项冠军”,办成了一系列大省才能办到甚至大省也办不到的事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天然地饱含着理想主义激情、英雄主义气概、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情怀,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相互融通,既展示了宁夏人民的大无畏气概,又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今时代宁夏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 共 产 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是我们党留给宁夏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源于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特定地域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展现,与宁夏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质息息相关,是宁夏人民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穷则思变”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孕育、形成、完善起来的。

    宁夏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主要源头地区之一。多元性的统一,既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宁夏地域文化的内在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正是宁夏的六盘山。六盘山,又称陇山,实际上就是龙山,是中国龙——最早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华夏人文共同始祖伏羲、女娲等古圣贤们的活动范围和故里。作为华夏民族共同图腾的“龙”,从起源到定型,所反映的正是包括宁夏在内的全国各地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和融合。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和移民地区。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举世闻名的宁夏水洞沟文化,由于其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同时,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些事实说明,水洞沟文化既是宁夏远古文明的肇始,也应该是宁夏远古移民的滥觞,还是宁夏黄河农耕文明的序幕。

    宁夏的文字历史与文化,其开篇就是商周时期戎族的移入。其后的历朝历代,先后有20多个民族移居宁夏,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互相融合,最后都汇入中华民族的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这些历代移民,不但创造了“五方错杂,风俗不纯,人地和谐,融合更新”的宁夏移民文化,而且还先后创造了恢弘包容、博采善纳、锐意进取的宁夏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以及贺兰山岩画文化等。在这些文化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宁夏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北周以前,宁夏灵州(今吴忠)一带还“杂羌戎之俗”,北周宣正元年,从“江左”移民3万余人于此,“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郎茂《图经》)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也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长城文化在宁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西周时期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宁夏境内修筑长城。目前,宁夏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虽然是一种军事设施,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以巍巍雄姿、坚强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雄浑大气的民族包容度和坚强不屈、勇猛精进、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宁夏又是历代爱国将领和边塞诗人大展雄风的疆场。

    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大地上就留下爱国者的光辉印迹,既有“北逐匈奴七百里”的蒙恬所筑的长城和富平县、神泉、浑怀障,也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卫青、霍去病的战斗足迹和生动故事。特别是以傅介子为代表的一批“北地”(含宁夏全境)人,在各个时代的保家卫国的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献身和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宁夏精神的核心和另一种表述。

    目前已知的宁夏历代边塞诗词约1000多首。这些历代边塞诗词不但以雄浑的画笔描绘了壮伟、苦寒的宁夏古代边塞风光,反映了宁夏古代边塞将士艰险苦寒的生活和特定地域的风貌人情,而且充盈着浓郁的汉唐情结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大的文化气象,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容,是宁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之一。

(四)

       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在长期的历史洪流中所凝结形成的宁夏精神,不仅对过去宁夏人民革命和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对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伟大事业起着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因此,弘扬宁夏精神就成了我们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弘扬宁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在宁夏的传承和发展。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也是长征精神和宁夏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种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下,宁夏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怀,每当国家事,坚忍的宁夏各族人民总会发扬“不破楼兰终不还”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纷纷自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正是这种后浪推前浪的爱国实践,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宁夏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弘扬宁夏精神,有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判断善恶的标准,是我们对共同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也是我们在追求这个目标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境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实际上就是宁夏各族人民在在历史和现实中逐步累积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分和人类美德的印记,也有*理念和时代的反映,与*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面对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观念思潮多元多变的新形势,大力弘扬宁夏精神,更容易在宁夏各族人民心中产生共鸣,形成统一的意志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弘扬宁夏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 近 平 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每个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这注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努力和奋斗。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其核心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和坚持,具有跨越历史的永恒价值,蕴涵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的东西。但是,精神是可以爆发、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个地方有了精神引领,就能展现地方个性,衍生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正是这种能把宁夏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激发出来,提振信心,激发激情,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2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