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变更,Android开发也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其实遵循着最简单的原则:分而治之(如何划分就是“架构”,简单的事情如何串在一起就是“接口协议”,CS领域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我的理解是,模块化/组件化/插件化都是一种广义的模块化,只是它们的实现方式不同而已。
模块化系统案例:
- 智能android设备:Launcher, Lock Screen, Live Wallpaper,AppStore,BatteryManager
- Hadoop生态系统:HDFS,YARN,MapReduce等
单体应用
业务代码 数据存储 接口请求 日志 等各个模块杂糅在一个module中。
这种结构基本上已经不适用任何项目,只能作为个人的测试或者demo。
优点:
- 编译构建简单
缺点:
- 无法适用与复杂的业务结构
广义的模块化
“Modular hardware lead to modular software”
模块化特点:
- 模块间耦合小(模块间一般通过接口进行通信/调用)
- 模块可替换(接口不变底层实现可替换)
模块化代价:
- 模块间调用复杂
- 需要拟定接口协议
- 兼容性问题(不同的module可能依赖不同的版本)
为什么需要模块化:
- 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代码
- 不同module可以并行开发和测试
- 灵活的集成/部署/升级
模块化的方式:
-
- 分包
-
- Android studio中分module
-
- 应用拆分(一个应用拆分成多个应用)
侠义的模块话
android开发时,狭义的模块话就是在project中建立多个module。比如将数据库的处理建立一个module,业务代码建立一个module(业务很复杂的化也可以根据业务场景进行拆分),日志埋点作为一个module等
组件化
组件化是在狭义模块化思想上的一次演进,一个变种。
组件化的核心是角色的转换。 在打包时, 是library; 在调试时, 是application。
A在开发测试业务1时就可以把“业务1”作为一个Application,进行构建测试。 当需要构建整个App时,“业务1”又是一个library,构建脚本就能控制这一切。
看似很简单,但是业务场景千奇百怪,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业务模块之间的通信: 如果时统一进程直接定义接口即可,跨进程可考虑使用AIDL
- Main Activity入口问题: 脚本控制使用不同的AndroidManifest文件
- activity跳转问题:
插件化
待补充
实例: 微信客户端架构演进
参考:https://www.infoq.cn/article/wechat-android-app-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