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分布式以及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之类的,觉得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编码项目入手。最近Spark很火,也有不少招聘需要Spark,而且与传统的Hadoop相比,Spark貌似有一些优势。所以就以Spark来学习下。
安装部署等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http://www.cnblogs.com/charlesblc/p/6014158.html
貌似主从Spark都部署在了 m42n05 机器上。看后续是否需要增加其他slave。
首先看了知乎这篇文章,了解了一些基础(link)
在2010年开源,目前是Apache软件基金会的*项目。随着Spark在大数据计算领域的暂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使用。
2014年11月,Spark在Daytona Gray Sort 100TB Benchmark竞赛中打破了由Hadoop MapReduce保持的排序记录。Spark利用1/10的节点数,把100TB数据的排序时间从72分钟提高到了23分钟。
Spark在架构上包括内核部分和4个官方子模块
Spark SQL
Spark Streaming
机器学习库MLlib
图计算库GraphX
由Spark在伯克利的数据分析软件栈BDAS(Berkeley Data Analytics Stack)中的位置可见,Spark专注于数据的计算,而数据的存储在生产环境中往往还是由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承担。
这里要先说一下BDAS,是伯克利大学的AMPLab打造的用于大数据的分析的一套开源软件栈,这其中包括了这两年火的爆棚的Spark,也包括了冉冉升起的分布式内存系统Alluxio(Tachyon),当然还包括著名的资源管理的开源软件Mesos。可以说Amplab最近几年引领了大数据发展的技术创新的浪潮。
从它的官网(https://amplab.cs.berkeley.edu/software/),可以看到这张图片:
其中,有不少文字是有链接,指向各自项目的主页的。要查看这些链接,可以到上面BDAS的官网。
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oschina.net/question/2360202_2163562)给了BDAS的介绍:
在这整个技术栈中,最下层是资源管理层,也是广大大数据技术从业者都了解的两个技术:Amplab主导开发的Mesos和Hadoop社区的Yarn,二者各有其优缺点,笔者在去年的微信公众号也做过一些介绍,这里不详细赘述。
在资源管理层上边,则是存储层,包括了HDFS,S3,Ceph等技术,也都广为所知,Amplab在BDAS上也都是用这些广为所知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解决存储问题。但是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Amblab则做了分布式内存系统Alluxio(以前叫做Tachyon)。关于Alluxio,国内的大数据技术从业者都已经有了不错的了解,百度用Alluxio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性能的提升,TalkingData也在进行测试,期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我们的技术栈中使用上。
Succinct对于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它是Amplab对于压缩的数据进行高效检索的一套开源的解决方案,基本的出发点是用压缩的后缀树(compressed suffix array)来存储数据来达到高效的压缩存储和检索效率,具体的技术细节,笔者后边会单独写一篇文章介绍。
处理引擎就是Spark core了,这个不用我做更多的介绍了,国内关于Spark的文章已经多不胜数,关于RDD的技术原理基本上是面试必备了。
访问和接口层中,Spark SQL则是Spark社区这两年的重点,相关的技术资料也很多,包括DataFrame,DataSet的相关概念也逐渐的深入人心了。Spark Streaming一直有人诟病,从近期Spark的一些资料介绍看,Spark 2.0将会在Spark Streaming上有大的改进,让我们拭目以待Spark 2.0的发布吧。
BlinkDB我去年就在关注,它的出发点是用采样方式做大数据的处理,不过似乎并不活跃,在alpha 0.2.0版本都已经两年了都没有变化。
SampleClean配合Ampcrowd是进行数据清洗的开源套件,这和我们TalkingDat正在做的大禹系统有点类似,后边我也会单独进行介绍。
SparkR不用我过多介绍,是支持在Spark上运行R。GraphX则是在Spark上的图算法包,未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图的算法。
Velox是Amplab正在开发的支持实时个性化预测的一套模型系统,在这个keynote中,Michael Franklin对Velox做了重点的介绍,可见它非常受到Amplab的重视,从源代码的描述看,它支持实时个性化预测,与Spark和KeystoneML做了集成,并且支持离线batch和在线的模型训练。具体的细节,笔者后边会专门进行专题的介绍。
之前在大数据概述的课程中我们提到了Hadoop,大数据工程师都非常了解Hadoop MapReduce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速度非常慢,
只适合离线的计算任务。这是由于MapReduce需要将任务划分成map和reduce两个阶段,map阶段产生的中间结果要写回磁盘,
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需要进行shuffle操作。Shuffle操作需要从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进行数据拷贝,使其往往成为最为耗时的步骤,
这也是Hadoop MapReduce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磁盘IO中而不是用于计算。
在一些特定的计算场景中,例如像逻辑回归这样的迭代式的计算,MapReduce的弊端会显得更加明显。
那Spark是如果设计分布式计算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Spark中最重要的概念--弹性分布数据集(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也就是RDD。
弹性分布数据集RDD
RDD是Spark中对数据和计算的抽象,是Spark中最核心的概念,它表示已被分片(partition),不可变的并能够被并行操作的数据集合。
对RDD的操作分为两种transformation和action。
Transformation操作是通过转换从一个或多个RDD生成新的RDD。
Action操作是从RDD生成最后的计算结果。在Spark最新的版本中,提供丰富的transformation和action操作,
比起MapReduce计算模型中仅有的两种操作,会大大简化程序开发的难度。
RDD的生成方式只有两种,一是从数据源读入,另一种就是从其它RDD通过transformation操作转换。
一个典型的Spark程序就是通过Spark上下文环境(SparkContext)生成一个或多个RDD,
在这些RDD上通过一系列的transformation操作生成最终的RDD,最后通过调用最终RDD的action方法输出结果。
每个RDD都可以用下面5个特性来表示,其中后两个为可选的:
分片列表(数据块列表)
计算每个分片的函数
对父RDD的依赖列表
对key-value类型的RDD的分片器(Partitioner)(可选)
每个数据分片的预定义地址列表(如HDFS上的数据块的地址)(可选)
虽然Spark是基于内存的计算,但RDD不光可以存储在内存中
根据useDisk、useMemory、useOffHeap, deserialized、replication五个参数的组合Spark提供了12种存储级别,
在后面介绍RDD的容错机制时,我们会进一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当StorageLevel设置成OFF_HEAP时,RDD实际被保存到Tachyon中。
Tachyon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目前正在快速发展,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详细介绍啦,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进一步了解。
DAG、Stage与任务的生成
Spark的计算发生在RDD的action操作,而对action之前的所有transformation,Spark只是记录下RDD生成的轨迹,而不会触发真正的计算。
Spark内核会在需要计算发生的时刻绘制一张关于计算路径的有向无环图,也就是DAG。举个例子,在图2中,从输入中逻辑上生成A和C两个RDD,
经过一系列transformation操作,逻辑上生成了F,注意,我们说的是逻辑上,因为这时候计算没有发生,Spark内核做的事情只是记录了RDD的生成和依赖关系。
当F要进行输出时,也就是F进行了action操作,Spark会根据RDD的依赖生成DAG,并从起点开始真正的计算。
有了计算的DAG图,Spark内核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根据DAG图将计算划分成任务集,也就是Stage,这样可以将任务提交到计算节点进行真正的计算。
Spark计算的中间结果默认是保存在内存中的,Spark在划分Stage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在分布式计算中可流水线计算(pipeline)的部分来提高计算的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根据就是RDD的依赖类型。
根据不同的transformation操作,RDD的依赖可以分为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和宽依赖(Wide Dependency,在代码中为ShuffleDependency)两种类型。
窄依赖指的是生成的RDD中每个partition只依赖于父RDD(s) 固定的partition。宽依赖指的是生成的RDD的每一个partition都依赖于父 RDD(s) 所有partition。窄依赖典型的操作有map, filter, union等,宽依赖典型的操作有groupByKey, sortByKey等。
可以看到,宽依赖往往意味着shuffle操作,这也是Spark划分stage的主要边界。对于窄依赖,Spark会将其尽量划分在同一个stage中,因为它们可以进行流水线计算。
我们再通过下图详细解释一下Spark中的Stage划分。
我们从HDFS中读入数据生成3个不同的RDD,通过一系列transformation操作后再将计算结果保存回HDFS。
可以看到这幅DAG中只有join操作是一个宽依赖,Spark内核会以此为边界将其前后划分成不同的Stage.
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图中Stage2中,从map到union都是窄依赖,这两步操作可以形成一个流水线操作,通过map操作生成的partition可以不用等待整个RDD计算结束,而是继续进行union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
图:Spark中的Stage划分
Spark在运行时会把Stage包装成任务提交,有父Stage的Spark会先提交父Stage。弄清楚了Spark划分计算的原理,我们再结合源码看一看这其中的过程。下面的代码是DAGScheduler中的得到一个RDD父Stage的函数,可以看到宽依赖为划分Stage的边界。
/**
* Get or create the list of parent stages for a given RDD. The stages will be assigned the
* provided jobId if they haven't already been created with a lower jobId.
*/ private def getParentStages(rdd: RDD[_], jobId: Int): List[Stage] = {
val parents = new HashSet[Stage]
val visited = new HashSet[RDD[_]]
// We are manually maintaining a stack here to prevent *Error
// caused by recursively visiting
val waitingForVisit = new Stack[RDD[_]]
def visit(r: RDD[_]) {
if (!visited(r)) {
visited += r
// Kind of ugly: need to register RDDs with the cache here since
// we can't do it in its constructor because # of partitions is unknown
for (dep <- r.dependencies) {
dep match {
case shufDep: ShuffleDependency[_, _, _] =>
parents += getShuffleMapStage(shufDep, jobId)
case _ =>
waitingForVisit.push(dep.rdd)
}
}
}
} waitingForVisit.push(rdd)
while (!waitingForVisit.isEmpty) {
visit(waitingForVisit.pop())
}
parents.toList
}
上面这段代码看不懂,是用scala写的?
SparkContext拥有DAGScheduler的实例,在runJob方法中会进一步调用DAGScheduler的runJob方法。在此时,DAGScheduler会生成DAG和Stage,将Stage提交给TaskScheduler。TaskSchduler将Stage包装成TaskSet,发送到Worker节点进行真正的计算,同时还要监测任务状态,重试失败和长时间无返回的任务。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2.3 RDD的缓存与容错
上文提到,Spark的计算是从action开始触发的,如果在action操作之前逻辑上很多transformation操作,一旦中间发生计算失败,Spark会重新提交任务,这在很多场景中代价过大。还有一些场景,如有些迭代算法,计算的中间结果会被重复使用,重复计算同样增加计算时间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提高计算效率和更好支持容错,Spark提供了基于RDDcache机制和checkpoint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RDD的toDebugString来查看其递归的依赖信息,图6展示了在spark shell中通过调用这个函数来查看wordCount RDD的依赖关系,也就是它的Lineage.
如果发现Lineage过长或者里面有被多次重复使用的RDD,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cache机制或checkpoint机制了。
我们可以通过在程序中直接调用RDD的cache方法将其保存在内存中,这样这个RDD就可以被多个任务共享,避免重复计算。另外,RDD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persist方法,可以指定存储级别。从源码中可以看到RDD.cache就是简单的调用了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
同样,我们可以调用RDD的checkpoint方法将其保存到磁盘。我们需要在SparkContext中设置checkpoint的目录,否则调用会抛出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调用checkpoint之前建议先调用cache方法将RDD放入内存,否则将RDD保存到文件的时候需要重新计算。
Cache机制和checkpoint机制的差别在于cache将RDD保存到内存,并保留Lineage,如果缓存失效RDD还可以通过Lineage重建。而checkpoint将RDD落地到磁盘并切断Lineage,由文件系统保证其重建。
2.4 Spark任务的部署
Spark的集群部署分为Standalone、Mesos和Yarn三种模式,我们以Standalone模式为例,简单介绍Spark程序的部署。
如图7示,集群中的Spark程序运行时分为3种角色,driver, master和worker(slave)。在集群启动前,首先要配置master和worker节点。启动集群后,worker节点会向master节点注册自己,master节点会维护worker节点的心跳。
Spark程序都需要先创建Spark上下文环境,也就是SparkContext。创建SparkContext的进程就成为了driver角色,上一节提到的DAGScheduler和TaskScheduler都在driver中运行。(在我之前的例子里面,bin/spark-submit 应该就是担任了driver的角色 )
Spark程序在提交时要指定master的地址,这样可以在程序启动时向master申请worker的计算资源。Driver,master和worker之间的通信由Akka支持。Akka 也使用 Scala 编写,用于构建可容错的、高可伸缩性的Actor 模型应用。关于Akka,可以访问其官方网站进行进一步了解,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3、更深一步了解Spark内核
了解了Spark内核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后,更深一步理解其工作原理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源码。最新的Spark源码可以从Spark官方网站下载。
源码推荐使用IntelliJ IDEA阅读,会自动安装Scala插件。读者可以从core工程,也就是Spark内核工程开始阅读,更可以设置断点尝试跟踪一个任务的执行。
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分析Spark的日志来进一步理解Spark的运行机制,Spark使用log4j记录日志,可以在启动集群前修改log4j的配置文件来配置日志输出和格式。
看完了上面对Spark的基本介绍后。实际应用参考了这个系列的文章:
http://www.cnblogs.com/shishanyuan/p/4699644.html
里面还有所使用数据的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7HpDEy 密码:9xjt (网盘数据已经拷到我自己的网盘,目录 spark)
新开一些文章吧,免得文章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