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时间:2021-01-15 15:42:50

必须每天列出计划。

无论是开会还是和别人交接工作,都要养成用纸笔记录的习惯。

每天的工作量刚刚能完成是最合适的,会给你带来强大的成就感。

将过时的文件资料打包存档,专门找个地方存放。

随时将不要的东西清理掉。

电脑里重要的工作要定期备份。

 

事实上,所有"思考型"的工作都是随时随地在进行的。8小时内,我们在思考,而8小时外呢?工作我们固然可以停止了,但思考却不能停止。吃饭时想,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在路上想,上卫生间的时候想……你会发现,成果会如泉水一般,不用费力,就会自动汩汩而来,你要做的无非是用"事务型"的工作对它们进行记录和整理。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关键就看他主要负责的是"事务型"的工作还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从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绩如何来判定。埋头于事务的员工,肯定是低层次员工,他只要做好上级分配给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经明确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许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许他们工作熟练、态度认真,但他们只能成为一项工作所要求配备的"人手",而不是能够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于引领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这二者的区别是本质上的。"人手"被别人要求如何工作,被工作所牵引和掌控,他们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人才"却能够从日常做熟的工作中分析利弊、总结经验、提出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是工作的灵魂,是工作完成与否、完成好坏的关键。
 
述职需要准守的几条原则:
1.把思路理清楚,有条理地写下纪要
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知道从何说起,再好的口才也会词不达意。
2.学会"揣摩上意"
在这里,"揣摩上意"并非是投机取巧,也不是以虚掩实,而是说,我们应该先考虑清楚,你的工作思路,是不是和上面要求的一致?
3.准备实在的"干货"
有功劳的人,应该用一些确切的数据、表格、实例等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的成绩。任何动听的语言,都比不上事实更有说服力。一次成功的述职,不是口才表演,也不是喊口号式的表决心,更不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夸。大家想听到的是干货而不是水货。"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是我们述职成功的基础。

 

要得到领导的青睐,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一是时刻在观察和思考,有条件就去了解公司的业务、老板的思想及许多背后事情,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二是时刻准备着,公司职位有空缺时,老板首先想到的是随时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为他解决问题的人。当你的学历、后台都不比你的同事们强的时候,凭什么就能够抢到机会脱颖而出?就凭你时刻在进行观察思考,时刻在准备解决问题,对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是,对你想要得到的工作亦如是。

由小见大,一个主动找活干,主动为公司考虑的人,没有工作经验,他会主动去学习、积累的。也许刚开始他工作起来不如那些已经做熟了的老员工,可是几个月后呢?一年后呢?"眼里有活"的人比那些吃老本、享现成的人经受的锻炼要多得多,进步也要快得多。

"眼里有活"是因为"脑中想事",在工作的时候,只要你愿意花心思去思考,总会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还有很多事做得不够好。没有哪个集体是愿意养庸人、闲人的,让自己的脑袋和手脚不断地去忙碌,在忙碌中进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切都不会白费的。

 

我曾经招聘过一位编辑,从他的学历来看,重点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可谓"根正苗红",从专业能力上来看,文字基础不错,一篇论文写得四平八稳。可是来上班有一个月了,单位二十来个同事他只认识本部门的几个人,每天只管闷着头看上面分给他的稿子,至于这稿子的来龙去脉完全不问,公司里行政、财务、发行、排版、印制等工作他完全懵然无知,最好笑的是,有一天他居然在QQ上问我,咱们单位的名字叫什么?

 

我每周就都会召集一个碰头会,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提出的问题商量解决,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我发现,总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说,而他们却很少发言;我要求他们提出方案,全体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甚至,我问大家在工作上有没有什么疑问或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他们也都是摇头。我只好把工作草草指派一下,宣布散会。

问题就在于他们开会前没有准备。他们拿着笔,揣着记录本,在会议桌旁正襟危坐,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似的。其实呢,他们的脑子里空空如也。他们在会前不思考会议所要讨论的题目;会中不积极互动,碰撞出解决问题的智慧火花;会后不进行总结和反思。他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不是因为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事实上,一次成功的会议,对于每一个积极参与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处,也有益处的。当我们在会前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会中才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而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意见,积极互动,思辨论证,互为借鉴,用此智慧去撞击彼智慧,常常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困境得以突破,甚至,让自己的工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一个员工能力上的提高,经验上的丰富,往往也得益于这样的会议。

 

"只要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些小小的行动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多思考一点,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如此而已。

所谓多看一点,就是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看到被表面覆盖住的东西。比如,别人看到一个破盆子,以为那不过是个喂狗的食盆,你却能够一眼看出在泥灰的包裹下,有几道不为人所注意的黄色印痕,由此看出这是一个黄金打造的脸盆,是前朝某位皇帝的御用之物。而多想一点,就是不要只想当下的这点事情,也不要只想周边的这些事情,而要想到将来、过去。

 

*《Smart智富》杂志曾经在全岛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最后结果显示,一般民众有六大观念与成功人士不一样,其中的四大差异便是:
一、一般人不想积极地认识他人,而成功人士则是积极接触他人并善于学习;

二、一般民众选择家庭生活优先,而成功人士大都是家庭与事业同样兼顾,可能更偏重于事业;

三、一般民众会先考虑风险,宁可不做也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成功人士总是先看见机会;

四、除非是老板的压力,一般人工作结束后便不会再考虑跟工作相关的事情,而成功人士会主动思考,他们很容易把生活中的一些际遇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机会。

这四个差异虽各有角度侧重,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一般民众和成功人士的差异就在于一点--成功人士看得多,想得多,做得多,而一般民众不。他们被动、懒散,怕事多麻烦,宁肯什么都不干,就这么呆着;他们很腼腆,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不希望有更多的打扰;他们谨小慎微,不惹事,可也不想事;他们家庭观念很重,任何工作如果和家庭生活相冲突,他们牺牲的是工作。

 

谨小慎微之人,缺少的是一种大视野、大气魄、大格局,"守成"尚且勉强,"开创"几无可能。

在我们身边,谨小慎微的"老好人"比比皆是。他们在生活中安分守己、规规矩矩,在工作上唯唯诺诺、任劳任怨。可是毫无原则地退让、和稀泥,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我们不是为了老板工作,也不是为了区区一点薪水而工作,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主动去思考工作,并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好。薪水,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所有报酬的形式之一而已。我们从工作中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譬如,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

 

比尔·盖茨曾经说:"如果只把工作当做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在进行一项工作之前,你首先要弄清楚,你的工作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常常陷于工作的本身而模糊了焦点。也因此,他们拘泥于自己惯常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不去思考,也不去总结,就像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虽然轰轰隆隆地运转着,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的在哪里。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管按照以前的惯例埋头去做,却从来不想想,是不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了?目标是不是已经有了修正?做的这个工作意义何在?是否符合别人的希望和要求?

事实上,想比做往往更重要。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你才会做对,做得更好。没有哪个上级会喜欢那种搞不清状况瞎忙活的员工,因为到头来,他还得帮你擦屁股。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时间的把握往往最关键。

有的时候,繁忙并不代表你的效率最高,只有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你才是最有收获的!

划分不同的时间段;寻找最好的时机,在开始一项重要的工作前尽量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激发内心的热情;丰富自我,提高潜能发挥。

工作不要随意进行,在进行之前,你必须考虑好最佳的处理时机。"坐言起行"是说我们不能光想不做、光说不练,但在我们决定开始一件事情时,又必须"三思而后行",选择在一个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

捕猎中,聪明的狮子会先想好从何处下手;攻城时,睿智的将军会事先选好敌人的突破口;工作中,我们同样要学会思考从哪里开始,才是最正确、最省力、最有效、最能够保证一切顺利进行的。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

记住,对于任何事情,我们最好想清楚从何处着手后再去做,有备而来往往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机会也往往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在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开动自己的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在工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避免我们少走弯路,少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我们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暂时对付过去。

我们应该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在工作中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凭直觉做事,很容易把问"为什么"的过程省略。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做不到充分的理性,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性不过是以往经验的结果。

在问为什么的过程中,我们至少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知道什么是已知的;第二,知道什么是未知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通过已知去解决未知,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取得发展和成功。

我们总是在强调怎样超越自己、超越对手,比别人跑得快,比别人做得好。其实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比别人想的更周详、更细致,比别人更加理性。别人想到一,我们就要想到三。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这样的习惯促进我们勤于动脑,促进我们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积极发现推进工作的根本方法,再通过有力的执行去实现它,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做工作,做完了也就完了,很少去考虑究竟做得怎么样了?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怎样改进?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经验教训?

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问一个员工他对于自己做的工作有什么感想,他会不确定地说:"还行吧。"或者无所谓地说:"就那样呗。"工作做得究竟怎么样?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追究责任,也不是为了自鸣得意,而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客观的评价。没有一个评价,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结果,只能说明你自己并不看重这份工作,你也并没有想要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把工作做好,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能力,更取决于你的态度。我们常说要敬业,什么是敬业?我们就像一个信徒对待神灵那样,做之前如履薄冰,做之时全情投入,做之后反躬自省,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工作,业才会容你。那些工作做得好的员工,能力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时刻在自我问责--"我做得究竟怎么样?"他们常常会在这样的反躬自省中敏锐地发现自己遗忘的工作、没有发现的漏洞,从而能够及时地进行弥补。

在工作进行中和工作完成后,既不要逃避自我问责,更不要害怕别人问责。别人的评价更客观,更能够反映出你工作的效果,你也才可能真正知道事情这样做合不合适,下次应该怎么处理。即使面对别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你也应该用一种坦然甚至是感恩的心态来对待。挑不出骨头来,正好为你证明了清白,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挑得出骨头来,不管这块骨头的大小如何,起码说明了你的工作确实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你就又获得了一些认识,并且在改进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反过来,如果你责怪别人不理解,并不能让自己显得多高明,更不能解决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做工作,就必然有问责,上级有权利知道你做得究竟怎么样,你自己也应该对工作成效心中有谱。连自己都没谱的工作,一般来说也肯定是有问题的。既然如此,又何必逃避问责呢?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求别人尤其是上级的问责。在这样的问责中,我们常常能够寻求到支持,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还能够给你的上级留下一个主动思考、努力工作的好印象。

 

很多当老板或上司的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员工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工作主动性,像机器人一样,按按钮才动,按一下就动一下;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就像婴儿需要别人把饭喂到嘴里才会咀嚼一样,他们需要别人把各种条件都准备到位了才会工作;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宁肯不升职,也不愿意为公司承担更多的责任;对公司的状况漠不关心,也没有忠诚感,打好了公司垮台便另谋高就的算盘……

 

很多年轻人的职业心态不够成熟,他们的职业素养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主动学习的精神不够

2.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3.主动担当重任的意愿不够
4.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不够
5.需要有人伺候,仿佛他才是老板
6.少爷脾气或小姐脾气
7.工作习惯不好
不好的工作习惯,如闲聊,偷懒,散播是非,东西乱放等,不好的工作习惯也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的人,会让领导觉得不放心、不可靠,重要的工作不会交给她们,需要提拔某人到某岗位时,也不会想到他们。
 

成熟点,别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进入社会,不但要求你在生理上是个成年人,更需要你在心理上是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