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网页设计制作完成的工作实际是:psd 效果图 转成 html+CSS 的模板页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拿到美工的 psd,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 打开fireworks将图片切割导出为html。
- 直接在dreamweaver之类的工具去拖拉布局,导入相关的图片,flash资源。
- 先在ps中完成切图后,在文本编辑器中看着效果图一步步的制作。
以上是最常被采用的方法,但都不好:
- 第一种方法最为不好,这样的代码根本不具维护性和可读性。
- 第二种方法也不好,代码难免会有冗余,做出来的东西基本需要排查一遍。
- 第三种方法也不好,因为你需要看效果图一点点的拼,也就是说写html标签的时候,你在不断的假设这块要怎么去显示。
总体思想:
-
HTML → CSS
- 先写结构(HTML),再写样式(CSS)。让css主导表现。
- 注意 HTML 结构的合理性,语义化。
- 注意样式的简洁,便于后期维护。
-
如果是多个页面组成的小站点或者是大站点
- 浏览所有设计稿,统一规划站点模块、图片、文件分布。
- 图片的合并,减少请求量。
- 多为后期的维护以及程序开发着想,如何简单实现效果。
正确做法:
-
切图。
- 切出需要的图片资源,在写好的框架中一点点的去构造,不断的调试,最终为成品。具体包括:
- 根据设计稿的的情况,分析背景图的分布、ico图的分布等
- 切割相应的图片,导出、合并图片
-
编写语义化的纯 HTML / XHTML。
- 拿到psd后,先不要做别的,直接在文本编辑器中将网页的框架写出来,不要假设这块将来css要去怎么渲染,完全自然化的标签,不加任何的css。
- 写完之后在各个浏览器运行之后确保大体定位都没有问题。
-
编写 css 样式。
- 编写全局 css。这里的 css 只负责大块的定位及样式。
- 编写局部模块 css。
- 调整细节。
-
添加注释。
- 添加注释,包括 css 和 html 代码。
-
浏览器检验。
- 多浏览器查看效果。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