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时间:2021-07-17 22:05:12

为什么有人著作等身,有人“憋”不出paper?新手上路,在浩如烟海的研究题目中,如何选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又一个“星期五讲座”中,在语音和模式识别领域耕耘了25载的霍强老师就实习生们关心的以上问题,基于自己多年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了颇有裨益的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霍老师向实习生们讲述的治学经验和心路历程吧。

 

如何发Paper?——研究的四种类型和三个衡量标准

 

问题一:同样是做学术,为什么有的人发了很多paper,有些人一篇也没有呢?

 

霍强:其实paper这个概念,我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变化。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写paper这个概念,只是埋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和研究;后来读博士的时候发现许多老师有发paper升职的压力,我也就有了这个概念;再后来发现关注发paper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关注研究本身,于是到现在又没有了paper的概念。Paper只是研究的副产品,做研究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基于研究的目的和实用性,我把研究分为四类: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第一类是“波尔型”,波尔创立量子力学,纯粹源于自己的热爱,这类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衡量标准是“是否发明了新知识”。

 

第二类是“巴斯德型”,巴斯德希望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他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病因在于细菌的理论,他的研究既产生了新知识,又由此开启了疾病防疫的新纪元,直接造福人类。

 

第三类是“爱迪生型”,他的研究并不过多关注原理,目的是实用性,而不是发明新知识。

 

最后一类是“学术垃圾”,既没有实用性,又没有产生新知识,研究者也未必有兴趣。很不幸,这类研究有可能会发很多paper,只要你掌握了所谓的“游戏规则”!等我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就坚决不做这种类型的研究!即使发了paper,也不够环保,产生了一堆废纸,都是学术垃圾J。

 

因此,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问自己:自己想做哪种类型的研究,比如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巴斯德型”的研究。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在选定了研究类型之后,要选择研究题目,有三个关键问题:激情(Passion)、卓越(Excellence/Greatness)和影响(Impact)。激情是一种内心“发痒”的感觉,如果不去做,内心总会蠢蠢欲动。但是,让人有激情的事可能很多,我们还要思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自己在此领域能否做到最好,要学会衡量自己的位置。而“影响”则因人而异,对于教授来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大小;对于受雇于企业的研究人员,除了以上考虑之外,研究成果对产品和业务的贡献也可以作为一种内部影响力的指标。总而言之,做事需要有衡量标准。

 

在考虑清楚四个类型、三个要素之后,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勤奋工作,发paper不是问题。设想一下,你的研究又有用、又发明新知识、又是行内最好的,而且很有影响力,岂有发不出去的道理?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有机会满怀激情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是一件很享受,也很奢侈的事情。

 

问题二:有些paper的逻辑很正确,但却是基于非常不实际的假设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霍强: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时,曾负责计算机系本科课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科学与工程学的区别和关系,是我对每届学生入校必讲的一课: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优秀的工程学家,首先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某些科学可以“闭门造车”,在特定的系统框架下,逻辑自洽,经科学推理,可以生产新知识。工程学家则需要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逻辑之外,还需要考虑模型假设与实际是否契合。例如造桥,如果只设计抗8级台风,遇到8.1级的台风,桥就垮了,这样就会问题层出,所以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考虑设计方案。科学的目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质,而工程则需要既了解实际情况,又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可见,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工程学家,既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又要对于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回想当初,在“中科大”求学的5年,非常幸运,当时的本科教育非常扎实,我们必须学习很多基础课程,鼓励学生很早进实验室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正所谓“理实交融”,为从事工程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新手上路,学术导航——“你和你的研究”

 

问题三:我想做真正有用的东西,但是前人有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觉得很难入手,应该怎么办?

 

霍强:其实伟大的人就是把前人的困惑都理顺了,这就是做贡献最好的时机。

 

问题四:研究方向公认遇到瓶颈怎么办?

 

霍强:首先,公认的瓶颈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瓶颈,研究领域的进展总是有高潮有低潮,要有耐心去钻研。其次,要知道你的领域重要的问题是哪些,然后看你是否在试图解决那些问题。如果没有,要问自己为什么。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要鼓起勇气,不断努力。

 

问题五:科研新手上路,您有什么建议吗?

 

霍强:大部分学生进校时,我都要先“*”(如问题1回答),帮他们想清楚想做什么样的研究。然后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直到他们能够有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做研究。我在读博士期间,也曾经压力太大睡不着,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紧张,其实,现在在讲台上的人,在他求学和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所谓“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另外,要学会最大化地利用你的环境。比如我在香港大学求学和教书的时候,图书馆每周三会有新书上架,那些书上架前会陈列于图书馆大厅的一个角落,于是我周三早上尽量做到第一个去看新书,仅用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能大致浏览所有学科的上架新书,第一时间把有用的新书借出来好好阅读。如此坚持十几年,收获颇丰。后来我把这个“诀窍”告诉了我的学生,有些同学仿效之,结果是我偶尔也不能第一时间借到我想借的新书了J。

 

问题六:在您要求我们必读的“你和你的研究(“You &Your Research”)”这篇讲座里说的,那些一流的研究者,他们总是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足够幸运。首先,因为有自信做了第一个工作,所以之后的工作才越做越精彩;其次在压力下工作,才能做出好工作;再者,由于别人的期待,我们才能做出漂亮的工作。我想知道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霍强:实际上,困难非常之多,十件事情里也就一件两件还算“过得去”,很多我自己不满意的研究结果没有发表,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关于自信,我其实比较幸运,从小到大上学期间一直是第一名,所以自信自然而然就有。但是,其实第二名、第一名日后也许差别并不大,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追求,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我驱动有多强烈。回到上面提到的讲座,图灵奖获得者Richard Hamming的“你和你的研究”(“You &Your Research”),是我要求我的学生必读的文献,这里分享了他对一些伟大的人物身上的共性的思考,思考他们何以伟大。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成就斐然,而有些人碌碌无为?道理很简单,但是要亲身践行,却非常有难度,我自己也经常重温这个讲座,受益良多。在这里,Hamming举了个例子,Hamming在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惊讶于比他年纪略轻的John Turkey如此天才,于是冲进当时部门主管Bode的办公室去问:“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如何可以像John Turkey一样知识渊博?”,结果Bode 说:“像他一样多年辛勤工作”。知识积累相当于银行存款,有复利可收,越积累越多。我每天都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长进,如果没有就睡不着。结果是如果保证每天有长进,十年以后知识不渊博也难。

 

在此提醒同学们,如果把研究作为事业,确实是要非常小心,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之妙,在于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那种满足感不可言喻,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这种感觉本身已经足矣。其次,要有“赤子之心”,比如问自己“当天是否进步”的睡前问题。同时还要有“IQ+EQ+阿Q”的精神,在失败与困难面前保持乐观,还要有个好心态,让世俗的功利都不能打扰你。

--------------------------------------------------------------------------------------------------------------------------------------------

霍强博士简介:

霍强博士于20078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语音组主任研究员。此前在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近十年。他于1995-1997年期间在日本京都“国际先端通信技术研究所”(ATR)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并参与了世界上首个口语机器自动翻译项目。过去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为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基于生物特征的用户识别、语音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的硬件设计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欢迎关注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