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虽然不大,市场却不小。从三年前亚马逊低调推出智能音箱Amazon Echo和智能语音助理Alexa,经过两年的酝酿,Echo在2016年销量突破500万台,一举引爆了智能音箱市场。
在此之后,伴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引发的热潮,谷歌、微软和苹果等海外巨头相继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在国内,智能音箱如今也处在了风口之上。从2015年京东发布叮咚音箱,到最近阿里、联想、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相继推出智能音箱产品。
有意思的是,国外销量已达一千万台的echo在中国市场却难觅踪迹。另一方面,国内那些号称要做中国版echo的企业却迟迟不肯公布销量。当然,这并不是说Amazon echo不成功,也不是否定国内智能音箱先驱者的价值,这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不仅是在国外卖疯了的 Echo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也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复制Echo的成功。
那么,智能音箱的价值何在?倍受国外用户喜爱的Echo为何门庭冷落?大小企业纷纷入局,国内厂商有何优势?如何实现突破?
智能音箱的价值何在?
不可否认,或许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国内还尚未普及,国内的智能音箱市场也尚未成熟。但实际上,国内京东、阿里、联想、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进入智能音箱行业,并不完全是跟风,而是透过Echo在国外的成功看到了智能音箱的市场价值。
从亚马逊的Echo到阿里的天猫精灵,智能音箱的玩法已经非常明显,就是以音箱作为载体,以智能语音交互作为技术手段,将内容和各种互联网服务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服务,同时还接入并控制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智能电器,形成智能家居的新入口。
实际上,这也正是智能音箱区别于传统音箱的价值所在。
第一,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作为技术手段,打造人机交互新模式。通过智能音箱,未来的人机交互将不再依靠传统的键盘、鼠标、遥控器,也不需要像智能手机那样的触控操作。可以预见,语音交互将作为最为直接、最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新的交互方式,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最佳选择,将引导新一轮人机交互的变革。
第二,以智能音箱作为载体,构建内容服务、互联网服务的新消费场景。在服务方面,智能音箱能提供丰富的音乐、有声读物等流媒体内容,涵盖了比如外卖、信息查询、出行、购物以及商务等多种互联网服务,构建多种融入生活的消费场景。
第三,依托智能音箱背后的智能语音技术,形成智能家居的新入口。在电视、空调、冰箱这些产品都具备智能属性之后,一方面用户希望有更多的传统家电产品智能化,另一方面厂商也希望借更多的智能产品寻求突破。
实际上,日益增多的智能家居产品需要有统一的入口及平台对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进行管理,而入口与平台的选择将决定用户对其他智能硬件的选择,科技巨头更为看重智能音箱背后的智能家居生态,以及在智能家居场景下数以万计的用户数据,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流量入口。
可以预见,随着智能音箱产品进入普通消费者生活,消费者开始习惯消费智能音箱内容及第三方服务,智能音箱也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中美智能音箱有何差异?
有这样一种说法,要检验一个产品是不是爆款,就去华强北看看有没有山寨版。令人失望的是,就连正版智能音箱产品都在华强北商户中难觅踪迹。
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估计,今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智能音箱只有200万件,而进入美国的智能音箱数量是我们的七倍。这不禁让人疑惑,在国外销售火爆的智能音箱为何在中国门庭冷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智能音箱的核心技术层面,中文语音识别无法准确。智能音箱主要依靠的是语音识别交互系统,Echo靠的是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Apple Homepod则依靠的是大家熟知的siri语音识别助手。可以说,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助理,人机交互技术是其最大的看点,而这其中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是其重要环节。相比于英语,中文的识别难度更大,受方言、语速、说话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智能音箱目前还无法对中文语义达到准确识别。
其次,在智能音箱的应用环境上,国内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其一是消费观念不同,其二则是使用习惯不同。引述美国统计机构的数据,Echo的用户最经常使用的第三方应用,分别为音乐流媒体和图书、家庭自动化、新闻和播客。
众所周知,美国人有音乐付费的习惯,他们愿意为音乐买单。而在中国,只有少数人有音乐付费的概念,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忙于奔波,更多的时间都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大多数人很少有时间能够在家中安静地听会音乐。相比智能音箱,国内用户更习惯,或者说更愿意使用智能手机。
国内市场如何实现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做智能音箱的企业已近50家,还有许多正在进行中的或是不太知名的企业未被统计。如今,国内科技巨头、互联网巨头、内容提供商,以及传统音箱厂商都纷纷推出智能音箱产品,或是上马智能音箱项目。虽然国外销售火爆的Amazon Echo吃了中国市场的闭门羹,但国内玩家显然拥有亚马逊不具备的本土化优势。
目前看来,国内智能音箱厂商的优势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在技术上,在中文语音识别方面,国内的技术公司更有本土优势,相较国外技术公司用户体验更好。在服务上,电商、快递、各大品牌家用电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地图信息、天气预报、百科知识等各种产业资源均掌握在国内互联网服务商手中,国外品牌难以整合这些资源。在场景上,国内厂商更了解本土用户使用智能音箱的场景、交互习惯。
对于市场,挑战与机遇永远是并存的。如何利用自有的优势进一步打开市场,是目前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我看来,目前智能音箱厂商还需要做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由于国内用户的消费意识薄弱,需要厂商加大市场教育力度,并且进一步优化语音技术,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与响应速度。
其次,通过扩张产业链或合作的形式,实现硬件、技术、内容、服务的资源整合,形成生态闭环,并完善平台布局。
最后,随着智能产品的增多,产品之间互联互通成为后续发展趋势,接入多方产品的平台占据优势地位,才能为用户提供智能方便实用的智能体验。
全文总结,对于国内市场,打造一款中国版Echo的爆品并不现实。智能音箱作为智能语音助手的家庭入口,远远超出了传统音箱定义的范畴,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落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累积,更需要一个完整的语音交互生态链。
正如Amazon Echo 的成功关键,正是在于其较早的语音技术生态的布局。如今人工智能助手Alexa虽然已有 12000项技能,但亚马逊目前也仍在致力于做开发者生态。这是国内玩家现阶段无法比拟的,或者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追赶上,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开通头条号:申耀的科技观察
申耀的科技观察(微信号:shenyao),由非著名科技媒体人申耀创办、10万公里公路自驾经验老斯基,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拥有专栏,致力于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在这里读懂科技行业,知趋势,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