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d)sharedInstance { static id sharedInstance = nil; if (!sharedInstance) { sharedInstance = [[NSObject alloc] init]; } return sharedInstance; }
后来发现许多书上的做法都使用到了BOOL变量作为标值位,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2>
+ (id)sharedInstance { static id sharedInstance = nil; static BOOL token = NO; if (!token) { token = YES; sharedInstance = [[NSObject alloc] init]; } return sharedInstance; }
但是参考了苹果官方的单例模式代码,发现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3>
+ (id)sharedInstance { static id sharedInstance; static dispatch_once_t onceToken; dispatch_once(&onceToken, ^{ sharedInstance = [[NSObject alloc] init]; }); return sharedInstance; }
那么它们究竟有多大区别呢?
原来,它们的区别在于多线程并发时的表现。
<1>使用了一个指针变量作为标志位,这在多线程并发时是不可取的,因为sharedInstance = [[NSObject alloc] init];这行代码的执行本身是需要时间的。很可能有两个线程同时进入到了这行代码,而这将导致内存泄漏。
<2>使用的标志位是一个BOOL变量,尽管token = YES;这行代码的执行也需要时间,但是它远远好过<1>
<3>使用了dispatch_once函数。这个函数来自于Grand Central Dispatch (GCD),Apple自Mac OS 10.6 / iOS 4.0引用了它。
该函数接收一个dispatch_once_t用于检查该代码块是否已经被调度的谓词(是一个长整型,实际上作为BOOL使用)。它还接收一个希望在应用的生命周期内仅被调度一次的代码块。这不仅意味着代码仅会被运行一次,而且还是线程安全的,你不需要使用诸如@synchronized之类的来防止使用多个线程或者队列时不同步的问题。
Apple的GCD Documentation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被多个线程调用,该函数会同步等等直至代码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