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发环境搭建
软件列表:详细说明
1、系统定制和编译:Platform Builder 5.0 (依赖于Net Framework1.1)
2、应用程序编写:早期的用Embedded Visual C++ 4.0 (依赖于ActiveSync) ,现在一般都用:Visual Studio 2005 (依赖于ActiveSync和Net framework2.0)
3、开发环境和库文件:SDK (依赖于应用程序安装,VS2005或EVC4)
软件安装顺序:NetFramework1.1―> PB5―>ActiveSync―> EVC4或(NetFramework2.0+VS2005+MSDN)―> SDK
开发过程中会经常用到PB(Platform builder的简称)的帮助文档,里面有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指导。顺便介绍个网站:http://msdn.itellyou.cn/
第二章:CE构架
1、开发流程
启动部分:设计硬件(带有MMU的CPU才能跑Wince),建立Bootloader,建立OAL,建立BSP
平台部分:开发驱动并测试,启动最小内核并测试,自定义组件并测试
应用部分:设计,测试,调整相应系统功能
2、系统组成
硬件层:由硬件工程师设计与软件控制配合调试来作相应修改,比如设置上拉下拉稳压之类。遇到相应模块要看相应原理比如RAM,Nand,DM9000……
OEM层:这一层改动最多,Bootloader负责加载引导系统,会初始化最小硬件系统包括CPU、RAM、FLASH、USB、UART、LCD等。
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 file)分别有:BIB(系统文件打包生成)、REG(系统配置参数)、DIRS(编译目录)、SOURCE(编译生成)、
DAT(文件系统构建)、DB(数据库相关)、CEC(组件管理)、Makefile(指导编译)。
Drivers就是整个系统中的各类驱动程序开发了,比如IIC、KEY、BAT、UART、WIFI、USB、SD、TOUCH、WAV、DISPLAY等等。
OAL层就是要完成向上的微软接口,比如Bootloader里面OEMPlatformInit、OEMPreDownload等接口,CE里面的驱动大部分都是分层设计,
有MDD和PDD层之分,可能还会细分到更多的层,PDD层是平台相关的,跟实际应用的硬件有很大的关系,也是我们改动最多的,MDD层一般是通用的。
OEM层的代码一般都会在BSP里面。
Kernel层:组件的添加和裁减或者修改替换内核组件,跟内核相关的代码一般都会放在PUBLIC或者PRIVATE目录下,这两个目录一般都不怎么改。
APP层:通过VS2005等工具,装上SDK后进行的程序开发,接口都是微软标准的,与桌面PC开发有别的是PC上面的接口有很多在CE里面是没有的,或者参数会作改动。
3、源代码组成
WIN500目录结构
目录 |
内容说明 |
CRC |
存放Platfrom Builder5.0安装时候用到的校验文件CRC.INI |
PBWorkspaces |
_PLATFORMROOT环境变量标识,存放工程文件和编译生成文件 |
OTHERS |
包含WINCE中一些模块和二进制库文件和代码。如果在OS Design中选择某些组件,那么这些二进制代码就会被包含到最终的操作系统映像中。 |
PLATFORM |
存放了和硬件平台相关的BSP和驱动代码和文件 |
PRIVATE |
_PRIVATEROOT环境变量标识,存放WINCE操作系统私有源代码。WINCE核心模块代码都放在此目录下。 |
PUBLIC |
包含硬件无关的Windows CE相关文件目录 |
SDK |
存放构建系统用到的编译器与其他一些辅助工具,在构建系统用_SDKROOT环境变量标识。在/SDK/BIN/I386下存放构建系统可能用到的工具。 而4个子目录ARM,MIPS,SH和X86分别针对WINCE所支持的4个平台的C/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编译器。 |
第三章:建立PB工程
1、参考第一章建立开发环境
2、获取芯片厂商BSP
下载得到BSP后,把它放在C:\WINCE500\PLATFORM目录下
3、克隆并建立工程文件
4、添加组件配置编译
第四章:系统烧写
2416支持SD卡启动烧写,通过PC把启动引导文件烧写到SD卡,用于引导2416启动,2416支持SD、Nand启动方式,通过设置cpu的M0~M4位进行选择。
烧写的文件一共有三个
STEPLDR.nb0:用于初始化完CPU、RAM和Nand后把Eboot.bin拷贝到内存中运行。
因为2416支持自动拷贝Nand的前8k的内容到内部RAM中运行,所以STEPLDR.nb0不能太大。
Eboot.bin:用于初始化CPU、RAM、Nand、USB、UART、LCD……然后对系统进行上传下载交互操作和启动引导系统。
NK.bin:传说中的系统。
烧写的工具:USB和串口、DNW.exe下载软件和USB下载驱动
第五章:系统启动流程
Boot Loader and Kernel Startup Sequence
ms-help://MS.MSDNQTR.v80.chs/MS.MSDN.v80/MS.WINCE.v50.en/dnce50/html/ce50prev.htm
第六章:驱动开发流程
开发驱动的几个要素
1、了解硬件:硬件规范,硬件操作原理、流程,时序。
2、驱动工作机制:如何加载和卸载,如何初始化,如何访问外设IO,如何处理中断,如何处理DMA,如何使用内存及如何进行异步操作……
3、驱动模型:驱动的分层设计,接口,及数据结构。
CE下驱动是一个DLL文件,DLL无法单独被加载运行,要有一个EXE进程来加载DLL才可以运行。有3个系统进程会加载执行驱动程序DLL,是:Device.exe(流驱动)、GWES.exe(本地驱动)、FileSys.exe(文件系统驱动)。
分层驱动与单体驱动:分层规范化,易于移植维护;单体效率高。分层只是源代码逻辑上,在二进制代码中不存在分层结构。
分层驱动:上层叫模型设备驱动(Model Device Driver 简称:MDD),类型通用代码。下层叫平台相关驱动(Platform Dependence Driver简称:PDD),特定平台硬件支持代码。
分层驱动一般只改PDD层就可以了。分层后,系统和MDD间也有一个接口协议(DDI),MDD和PDD间需要一个接口协议(DDSI)。
MDD层特性:
包含通用代码;
调用PDD层访问硬件设备;
定义PDD层必须实现的DDSI函数;
实现系统DDI函数供系统交互;
中断处理;
生成的Lib库可与不同PDD库链接;
中断处理 IST通常位与这一层;
PDD层特性:
包含硬件相关代码;
对于不同硬件标准,有不同实现;
与某一层MDD协同合作;
实现DDSI函数;
简单的流驱动开发流程请看链接:MyGPIO驱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