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时间:2023-01-21 00:03:5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普文章
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2009年09月14日          浏览次数  2003

据考古界认定,大约在300万年前就诞生了人类的祖先,但直到1万年前,人类才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有文字的历史大约是始于距今4500年前,而18世纪的工业革命标志开创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在工业革命后的百年间,人类的发明及其创造当以以前的百万年计,创造的物质财富比此前的几千年还要多。人类的发明创造正以“加速度”方式发展。诺贝尔奖作为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倍受世人瞩目;同时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引无数来者竟相仿效,致使诺贝尔奖百年辉煌,经久不衰。

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他一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创造发明专利多达355项,特别在炸药研究方面成就巨大,他研究成功了如何控制硝化甘油,发明了雷管引爆技术和无烟火药。诺贝尔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工程师、实践家。此外,他还写过诗和小说。由于耳闻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他积极支持并努力投身于当时的国际和平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把炸药用于战争。在他逝世前一年,即18951127日诺贝尔在巴黎写下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指定了四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公共机构负责评选获奖人,它们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物理和化学奖的评选),瑞典斯德哥尔摩文学院(负责文学奖评选),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生理学及医学奖评选)和挪威议会选举的一个5人委员会(负责和平奖评选)。经济奖是后来由瑞典银行设立的,并于1969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了第一次奖金[1]。诺贝尔奖的奖金额是空前的。1901年颁发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的价值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30年的薪金。今天每一项奖金的数额达到1000瑞典克朗(约合94万美元)。诺贝尔未设立如数学、哲学、历史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方面的奖金,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和兴趣相联系的。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诺贝尔奖已走过一个世纪。诺贝尔奖在国际上极高的声誉和权威性首先来自于它的评奖办法和过程。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由各个奖项相应设立的诺贝尔委员会分别负责评选,然后交由相应的颁奖机构确定。评奖条件和评奖过程都有严格规定,甚至作为提名者的资格都有明确的限制.如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规定:必须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外国院士或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皇家科学院认为合乎条件应聘的科学家才成为有权推荐物理学和化学奖候选人的人。在推荐获奖人时,要写出书面推荐意见,并附上相关资料,在当年21日以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评议、筛选;在1115日前各颁奖机构最后确定获奖人。诺贝尔奖的评奖强调,获奖者不分国籍、种族,各奖项的获奖人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至今没有一个奖项是3人以上同时获奖的。诺贝尔奖一般是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也有颁发给有关组织和机构的。诺贝尔奖的评选和授奖注意那些反映当时科学技术的最先进成果,注意那些适应人类生活现实需求的最重大创造发明,因而它不但揭示出我们时代科学发展的水准和脉络,而且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1901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到今天为止101年间,诺贝尔奖伴随着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走过了辉煌的一百年。在这短暂又不平凡的百年中,人类从海洋到宇宙,渐渐深入理解宇宙、地球和生命。量子力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获得了惊天动地的发展。物理学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从宏观观察到微观观察、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的历程。除了核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新学科中新理论、新发现外,无线电通讯、半导体芯片、线性静电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也相继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2]。在化学方面,诺贝尔奖覆盖了从理论化学到生物化学以及应用化学的整个化学领域,有至少25个奖项授予有机化学,有11个奖项授予生物化学的发现[3]。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授奖面包括了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神经生态学、感知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传染媒介和杀虫剂、化疗/药物设计、癌、新陈代谢、内分泌、维生素等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4]。正如中科院赵忠贤院士所说:“100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家获奖名录,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和医学奖的获奖人简介、获奖项目分别列于附表1-3[5]。下面给出简要的统计分析:

获奖人次按学科统计列于表1[6]。由表1可见,颁奖次数最多的是物理学奖和文学奖。获奖人次最多的学科是生理学或医学,其次是物理学。先后两次获奖的科学家共有4位:法国的居里夫人(1903年物理奖,1911年化学奖);美国的鲍林(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美国的巴丁(1956年、1972年两次物理奖);英国的桑格(1958年、1980年两次化学奖)。

1.获奖人次按学科统计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

经济学

总计

颁奖次数

 94

 92

 91

 94

 82

 31

484

获奖人次

 162

 135

 172

 97

 88

 46

700

占总人次的比例

23.1%

19.3%

24.6%

13.9%

12.5%

6.5%

100%

每次授奖的平均人次

 1.72

 1.46

 1.89

 1.03

 1.08

 1.48

 

获奖者最多的前10位国家及其分科统计给予表2。从表2可见,获奖人次居前10位的11个国家总获奖人次为590,占总人次的84.2%;他们包揽了物理奖的94.4%,生理学或医学奖的91.5%,化学奖的91%,经济学奖的89.2%,和平奖的63.6%,文学奖的61.8%。美国是拥有诺贝尔奖者最多的“超级大国”,除文学奖略逊色于法国外,其他5项奖均居世界各国之首,特别是获得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超过或接近总数的一半。如果以获奖多寡的尺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那么可以说美国在这三个自然学科上是遥遥领先的。

2.获奖者最多的前10位国家及其分科统计

诺贝尔奖百年回顾学科

 

国家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

经济学

总计

总百分比

占学科比例

占学科比例

占学科比例

占学科比例

占学科比例

占学科比例

美国

71

43.8%

48

35.6%

85

49.4%

11

11.3%

18

20.5%

30

65.2%

263

37.5%

英国

18

11.1%

25

18.5%

22

12.8%

 7

7.2%

10

11.4%

 4

8.7%

 86

12.3%

德国

21

12.9%

26

19.3%

16

9.3%

 7

7.2%

 4

 4.5%

 1

2.2%

 75

10.7%

法国

12

 7.4%

 7

 5.2%

 8

4.7%

13

13.4%

 9

10.2%

 1

2.2%

 50

7.1%

瑞典

 4

 2.5%

 4

 2.9%

 8

4.7%

 7

 7.2%

 5

 5.7%

 2

4.3%

 30

4.3%

瑞士

 2

 1.2%

 5

 3.7%

 6

3.5%

 2

 2.1%

 3

 3.4%

 0

 0

 18

2.6%

前苏联

 8

 4.9%

 1

 0.7%

 2

1.2%

 4

 4.1%

 2

 2.3%

 1

2.2%

 18

2.6%

荷兰

 8

 4.9%

 3

 2.2%

 2

1.2%

 0

 0

 1

 1.1%

 1

2.2% 

 15

2.1%

意大利

 3

1.9%

 1

0.7%

 2

 1.2%

 6

 6.2%

 1

 1.1%

 0

 0

13

1.9%

丹麦

 3

1.9%

 1

0.7%

 4

 2.3%

 3

 3.1%

 1

 1.1%

 0

 0

12

1.7%

奥地利

 3

1.9%

 2

1.5%

 2

 1.2%

 0

 0

 2

 2.3%

 1

2.2%

10

1.4%

总计

153

94.4%

123

91%

157

91.5%

60

61.8%

56

63.6%

41

89.2%

590

84.2%

*若获奖者改变国籍时,其按获奖工作在哪个国家做出的就计入哪个国家

 

若对诺贝尔获奖者年龄作一统计,以每10年作为一个阶段,表3给出每10年分段的获奖者平均年龄统计表。从表3可以看出,诺贝尔获奖者每10年平均年龄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其中,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而和平奖获奖者年龄略有下降。但在近30年中诺贝尔获奖者平均年龄均超过了60岁。这儿必须指出的是: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分布规律表明,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科学成果的发明者的年龄大都在25-45岁,峰值为37[7]。据不完全统计,85%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都在这个最佳年龄区。不少高龄获奖者都是在40岁左右或以前完成其获奖工作的。例如:李远哲50岁获奖、朱棣文49岁获奖、崔琦59岁获奖,但他们的获奖工作都是在40岁左右完成的。1901-2000年各学科获奖者平均年龄与最年轻、最年长者年龄统计表给予表4

3.10年分段的获奖者平均年龄统计表   单位:

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年段

学科

1901

-10

1911

-20

1921

-30

1931

-40

1941

-50

1951

-60

1961

-70

1971

-80

1981

-90

1991

-2000

物理学

50.7

46.7

44.2

41.2

50.6

49.2

52.7

53.2

60.3

61.6

化学

52.2

48.1

51.6

45.8

55.6

51.7

56.6

60.5

56.8

63.8

生理学或医学

56.8

47.3

55.4

54.2

56.2

51.1

55.8

57.5

60.8

61.5

文学

66.3

56.6

58.5

56.6

66.3

61.2

64.6

68.8

68.2

61.5

和平

67.3

62.8

63.6

64.1

69.8

65.9

61.2

56.3

57.8

59.9

经济学

65.0

67.3

67.1

65.4

累计平均

58.7

52.3

54.7

52.4

59.7

55.8

59.3

60.6

61.8

62.9

 

4. 1901-2000年获奖者平均年龄与最年轻、

最年长者年龄统计表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

经济学

平均年龄

52.7

55.4

56.5

63.4

62.7

66.5

最年轻的年龄

 25

 35

 32

 42

 32

 51

最年长的年龄

 84

 83

 87

 85

 87

 81

按获奖者受教育的大学统计,表5列出了获奖人次最多的前10位大学及分科统计。在前10位的12所大学中,美国有7所,英国2所,德国2所,法国1所,它们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5.获奖人次最多的前10位大学及分科统计

大学名称

国名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

经济学

总计

剑桥大学

英国

19

15

14

2

2

4

56

哈佛大学

美国

 9

11

10

1

3

4

38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

10

 4

 9

1

1

7

32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

 3

 2

0

0

8

22

巴黎大学

法国

 1

 3

 6

1

6

2

19

牛津大学

英国

 1

 6

 5

2

2

2

18

加利福尼亚大学

美国

 2

10

 3

0

0

2

17

柏林大学

德国

 6

 5

3

0

1

1

16

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9

 3

2

0

1

1

16

慕尼黑大学

德国

 5

 8

2

0

0

0

15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

 7

 3

 0

0

0

3

13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7

 2

 0

0

1

3

13

*凡获奖者在某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该大学均列入统计。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科研中的许多创新成果,往往是在多领域研究之中取得的。多领域研究能打破学科间或领域间的限制,突破条条框框和陈规旧律,促进多种信息和思想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使思维处在激活状态,从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例如:“二战”后,卡文迪许实验室将原有的科研积累加以发展,把X光物理学、晶体结构分析技术、生物学综合起来研究;把物理学、雷达技术、天文学综合起来研究,使一个原来以核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世界知名实验室,扩展成从事天文和生物研究的实验室,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该实验室做出了战后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基因双螺旋结构和发明出划时代的射电望远镜,并开辟出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等崭新领域。据有关资料统计,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颁发百年中有332项研究成果入选和467名科学家获得此殊荣。从科学家个人研究情况来看,几乎所有获奖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均跨分支学科,其中有近1/3的科学家跨学科研究,约2/3的科学家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研究的。表6给出10个大物理学家的重大科学成就和研究领域统计。从表6不难看到,科研中取得巨大成就的10大物理学家均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研究。其他学科领域情况也大体相似。例如:生理学界杰出代表巴甫洛夫在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营养机能等生理学问题上作过一系列研究,之后又进入医学领域,从神经生理学过度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可见凡在科研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知识面广泛、涉及研究领域开阔的人才。从获奖成果项目来看,每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项目数占项目数的百分比统计情况见表7。由表7可见,合作获奖项目占总项目数的百分比在逐步增加,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要求多领域、多学科的合作[8]

6. 10个大物理学家的重大科学成就和研究领域统计

人名

称谓

曾涉及的科学或技术研究领域

主要重大成就

阿基米德

古代物理学家

古代数学家

力学、数学、机械学、天文学

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

伽利略

实验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

哲学家

经典力学、实验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哲学

开创实验物理学,发现惯性定律、合力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

牛顿

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力学、光学、数学、热学、天文学、哲学

发现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法拉第

实验物理学家、化学家

电学、磁学、实验电磁学、光学、化学、冶金学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磁致旋光效应等

麦克斯韦

物理学家、数学家

电磁学、电动力学、数学、统计学、分子物理学、天文学

建立电磁场理论,预言电磁波存在等

居里夫人

物理学家、化学家

放射性物理学、化学、物理与化学实验技术

镭、钋等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放射性物质研究

卢瑟福

物理学家、化学家

放射性物理学、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人工核嬗变等发现

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哲学家

理论物理学、相对论理论、核物理学、哲学、天文学、音乐

建立相对论理论、发现光电效应规律等

玻尔

物理学家

原子与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铀裂变力学、金属电子论

原子结构与原子辐射、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费米

物理学家

原子与原子核物理、核裂变、核反应堆理论研究、原子能开发技术、天体学

发现热中子扩散理论、建立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等

7.诺贝尔奖百年来每25年合作研究获奖项目数

占总获奖项目的百分比

颁奖时期

1901~1925

(第一个25)

1926~1950

(第二个25)

1951~1975

(第三个25)

1976~2000

(第四个25)

获奖项目总数

   69

74

95

94

合作研究获奖项目数

   28

   48

   75

   89

合作研究获奖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百分比

   41

   65

   79

   95

 

二、诺贝尔奖的反思和期盼

据统计,一般立国三十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35年。而中国建国已50余年,为什么至今未见诺贝尔奖踪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曹聪研究员指出[9],中国低比例的科研投入(十年来一直在0.5-1.0% GDP),政治对科学的干扰,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缺乏合适的研究环境等因素使诺贝尔奖无缘中国。扬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六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得主虽然基础教育主要是在中国完成的,或者受到中国教育传统的熏陶;但以后都留学美国,成名在美国。这说明出成果的关键还在于有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如先进的实验设备、高明的导师、浓厚的学术气氛等。

2001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专家在复旦大学举行了“纪念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0]。会议讨论了诺贝尔奖与中国现实、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诺贝尔奖与创新、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等课题。

上海原子核所詹克明研究员认为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距在于,西方鼓励创造,而中国人的“中庸”之学却使人变得求同,缺乏创见;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重文轻理、重术轻学的偏向,使得中国一直没有孕育出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土壤。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俞吾金先生在题为《“诺贝尔情结”之我见—兼论学术创新的前提》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诺贝尔奖作为一种激励,仍然是外在的,与学术研究在本质上毫无关系,要讨论学术研究上的创新,就要考虑内在的驱动力和条件。他认为学术创新的主观条件是个人的天赋、追求真理的热情、勤奋以及科学家的道德感和良知;客观条件是“学术*”和“学术*”,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理想的科研环境。他意味深长地说:“只有忘记诺贝尔奖,我们才可以走进诺贝尔奖。”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指出:“中国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现有*下缺少人才成长的空间,尤其缺乏科学人才的评价选拔系统,···[7]。他对中西科技*和学风的差距进行了系统探讨,列出了中西(美国,西欧)科技*对照表(表8),并提出了包括改革科学管理*、改革教育*在内的多项改革建议。

8.中西(美国,西欧)科技*对照表

问题

西方

中国

科学中的建立

学术评价

学术路线

经费来源

研究行为

经费,人事管理

经费使用优先顺序

学术评价和升级

学科间交流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

考试方式

个人风格

全球寻找,因神设庙

基本问题的提出和创新

以问题,创意为主导

党规+基金+项目

长期导向

首长制

工资,交流,软件,硬件

专业内全球竞争

灵活,以问题,党派为中心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提问式,研讨式

语言,数学,分析的综合

鼓励独创

就地选拔,设庙封神

实际问题的应用,博学

以赶超,应用为主导

党规+项目

短期导向

行政多头多层管理

硬件,软件,工资,交流

单位内部平衡

僵硬,条块分割

知识的灌输和积累

注解式,证明式

分科单项开始

鼓励模仿

北大徐光宪院士指出[11],诺贝尔奖是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准。他认为科学技术成就可以通过五个要素—“五度”来评价:原始创新性(高度)、重要性(深度)、系统性(广度)、难度和影响的深远程度(远度)。科学家的成就可用“五度”之积具体评分。

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教授指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但它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中国科协书记处张泽研究员认为,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当时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低级职员,并无专项研究经费;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研究小组的经费消耗据说也只有数百英镑。为此他认为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的多少,而在于创新的科学思想,在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12]

 

三、结论

诺贝尔奖作为当前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先进成果。中国渴望诺贝尔奖,需要诺贝尔奖,以反映新中国的科技水平,以体现中华民族重新站立世界之林的能力,但它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和唯一标准。纵观世界百年科技发展,中国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不乏年青人才,但在学术风气、科技*、管理*等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以加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满足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以使诺贝尔奖早日在中国土地上出现。

 

参考文献

1. 唐得阳,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2. Erik B. Karlsson, The Noble Prize in Physics 1901-2000, noble. E-museum,

http://www.noble.se/physics/articles/karlsson/index.html.

3. Bo G. Malmstrom and Bertril Andersson, The Noble Prize in Chemistr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emistry, http://www.nible.se/chemistry/articles/malmstrom/index.html.

4. Jan Lindsten and Nils Ringertz, The Nobel Pro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1-2000,

  http://www.noble.se/medicane/articles/lindsten-ringertz-rev/.

5. 扬建邺,20世纪诺贝尔获奖者词典,武汉出版社,2000

6. 肖明,扬建邺,诺贝尔奖百年统计分析,创新科技,(200237

7. 陈平,从李约瑟问题看中西科技*和学风的差距,科学对社会的影响,No.2 (2002) 49.

8. Gui Pin, Pattern of Multi – Field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No.1 (2002) 20.

9. 曹聪,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No.2 (2002) 52.

10. 周丽昀, 诺贝尔奖: 反思与期盼, 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20025.

11. 徐光宪,如何评论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科学对社会的影响,No2200241

12. 中国记者将环球采访30位诺贝尔奖得主,

http://www.networkchinese.com/chineseprof/region/china/nobel130.html. 02-7-2.


附表1.百年诺贝尔物理奖一览表

获奖

年份

国别

奖得主

生存

年份

大学名称

获奖项目

1901

德国

Wilhelm Röntgen

伦琴.W.C.

1845-1923

苏黎世大学

 

发现X-射线

1902

荷兰

 

荷兰

Hendrik A. Lorentz

洛伦兹.H.A.

Pieter Zeeman

塞曼.P.

1853-1958

 

1865-1943

莱顿大学

 

莱顿大学

 

磁性对辐射影响的研究

1903

法国

 

法国

 

波兰

Henri Becquerel

贝克勒尔.A.H.

Pierre Curie

居里.P.

Marie Curie

居里.M.S.(女)

1852-1908

 

1859-1906

 

1867-1934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

发现自发放射性元素

 

对贝克勒尔发现的辐射现象的研究

1904

英国

Lord Rayleigh

瑞利.L.

1842-1919

剑桥大学

气体密度测量和发现新元素Ar

1905

德国

Philipp Lenard

伦纳德.P.E.A

1862-1947

海德堡大学

阴极射线研究

1906

英国

J.J. Thomson

汤姆森.J.J.

1856-1940

剑桥大学

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

1907

美国

Albert A. Michelson

迈克尔逊.A.A.

1852-1931

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精密光学仪器,光谱与基本度量学的研究

1908

法国

Gabriel Lippmann

李普曼.G.

1845-1921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发明彩色照相术

1909

意大

德国

Guglielmo Marconi

马可尼.G.

Ferdinand Braun

布劳恩.K.F.

1874-1937

 

 

1850-1918

波隆那大学

 

 

柏林大学

发展无线电报和通信

1910

荷兰

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

范德瓦尔斯.J.D.

1837-1923

莱顿大学

博士

提出气态和液态方程

1911

德国

Wihelm Wien

维恩.W.

1864-1928

柏林大学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

瑞典

Gustaf Dalen

达伦.N.G.

1869-1937

苏黎世大学

发明气体蓄电池及航标、浮标自动装置

1913

荷兰

Heike Kamerlingn Onnes

欧尼斯.H.K.

1853-1926

格罗宁根大学

低温物理研究,生产出液氦

1914

德国

Lord Rayleigh

劳厄.M.

1879-1960

哥廷根大学

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规律

1915

英国

 

英国

William Bragg

布拉格.W.H.

Lawrence Bragg

布拉格.W.L.

1862-1942

 

1890-1971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通过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提出布拉格定律

1916

 

--------

 

 

 

1917

英国

Charles Glover Barkla

巴克拉.C.G.

1877-1944

剑桥大学

发现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8

德国

Max Planck

普朗克.M.

1858-1847

柏林大学

发现基本能量量子,量子理论的诞生

1919

德国

Johannes Stark

斯塔克.J.

1874-1957

慕尼黑大学

发现多普勒效应和强电场中原子光谱分裂现象

1920

瑞士

Charles Edouard Guillaume

纪尧姆.C.E.

1861-1938

苏黎世工艺学校

发现镍钢合金中的异常,研制成镍钢合金

1921

瑞士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A.

1879-1955

苏黎世理工大学

创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1922

丹麦

Niels Bohr

玻尔.N.

1885-1962

哥本哈根大学

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1923

美国

Robert A. Millikan

米利坎.R.A.

1868-1953

奥柏林大学

基本电荷与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

瑞典

Manne Siegbahn

西格巴恩.K.M.G.

1886-1978

隆德大学

X射线光谱学的研究

1925

德国

 

德国

James Franck

弗兰克.J.

Gustav Hertz

赫兹.G.

1882-1964

 

1887-1975

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

发现电子对原子碰撞的定律

1926

法国

Jean Baptiste Perrin

佩兰.J.B.

1870-1942

法国高等师范

物质不连续结构的研究

1927

美国

 

英国

Arthur H. Compton

康普顿.A.H.

C. T. R. Wilson

威尔逊.C.T.R.

1892-1962

 

1869-1959

普林斯顿大学

剑桥大学

发现漫射X射线的波长变化

找出使带电粒子径迹可见的方法

1928

英国

Owen Willans Richardson

理查森.O.W.

1879-1959

剑桥大学

热金属电子发射的研究

1929

法国

Louis de Broglie

德布罗意.L.V.

1892-1960

巴黎大学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0

印度

Venkata Raman

拉曼.C.V.

1888-1970

马德拉斯大学

光漫射的研究;发现喇曼效应

1931

 

--------

 

 

 

1932

德国

Werner Heisenberg

海森堡.W.

1901-1976

慕尼黑大学

创立量子力学

1933

奥地

英国

Erwin Schrödinger

薛定谔.E.

Paul A. M. Dirac

狄拉克.P.A.M.

1887-1961

 

1902-1984

维也纳大学

 

布里斯托尔大学

引入量子力学波动方程

 

同上

1934

 

---------

 

 

 

1935

英国

James Chadwick

查德威克.J.

1891-1974

曼彻斯特大学

发现中子

1936

奥地

美国

Victor F. Hess

赫斯.V.F.

Carl D. Anderson

安德森.C.D.

 

 

1905-1991

格拉茨大学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发现宇宙辐射

 

发现正电子

1937

美国

 

英国

Clinton Davisson

戴维森.C.J.

George Paget Thomson

汤姆森.G.P.

1881-1958

 

1892-1975

芝加哥大学

 

剑桥大学

实验证实了电子照射下晶体内的干涉现象

同上

1938

意大

Enrico Fermi

费米.E.

1901-1954

比萨大学

揭示出中子照射下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9

美国

Ernest Lawrence

劳伦斯.E.O.

1901-1958

南达科他州立大学

发明回旋加速器

1940-

1942

 

--------

 

 

 

1943

美国

Otto Stern

斯特恩.O.

1888-1969

布雷斯劳大学

发现质子的磁矩

1944

美国

Isidor Isaac Rabi

拉比.I.I.

1898-1988

康奈尔大学

记录原子核各种特性的共振方法

1945

奥地利

Wolfgang Pauli

泡利.W.

1900-1958

慕尼黑大学

发现电子的不相容原理

1946

美国

Percy W. Bridgman

布里奇曼.P.W.

1882-1961

哈佛大学

高压物理范畴的发现

1947

英国

Edward V. Appleton

阿普尔顿.E.V.

1892-1965

剑桥大学

高层大气中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

英国

Patrick M. S. Blackett

布莱克特.P.M.S.

1897-1974

剑桥大学

核物理与宇宙辐射范畴的发现

1949

日本

Hideki Yukawa

汤川秀树.H.

1907-1981

京都帝国大学

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

英国

Cecil Powell

鲍威尔.C.F.

1903-1969

剑桥大学

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关于介子的发现

1951

英国

 

爱尔

John Cockcroft

科克罗夫特.J.D.

Ernest T. S. Walton

沃尔顿.E.T.S.

1897-1967

 

1903-1995

曼彻斯特大学

都柏林大学

通过加速电子使原子核蜕变的研究

同上

1952

美国

 

美国

Felix Bloch

布洛赫.F.

E. M. Purcell

珀塞尔.E.M.

1905-1983

 

1012-1997

莱比锡大学

 

哈佛大学

固体内核磁共振的发现

 

同上

1953

荷兰

Frits Zernike

泽尔尼克.F.

1888-1966

阿姆斯特丹大学

相衬显微镜方法的研究

1954

英国

 

德国

Max Born

珀恩.M.

Walther Bothe

博特.W.

1882-1970

 

1891-1957

哥廷根大学

 

柏林大学

原子波函数的统计研究

 

重合法的发现

1955

美国

 

美国

Willis E. Lamb

拉姆.W.E.

Polykarp Kusch

库什.P.

1913-

 

1911-1993

加利福尼亚大学

伊利诺斯大学

氢光谱的发现

 

测量电子的磁矩

1956

美国

 

美国

 

美国

William B. Shockley

肖克利.W.B.

John Bardeen

巴丁.J.

Walter H. Brattain

布拉顿.W.H.

1910-1989

 

1908-1991

 

1902-1987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威斯康星大学

卫特曼学院

对半导体的研究,发明晶体管

同上

 

同上

1957

美国

 

美国

Chen Ning Yang

扬振宁

Tsung-Dao Lee

李政道

1922-

 

1926-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

 

同上

1958

前苏

前苏

前苏

Pavel A. Cherenkov

切伦科夫.P.A.

Ilja M. Frank

弗兰克.I.M.

Igor Y. Tamm

塔姆.I.Y.

1904-1990

 

1908-1990

 

1895-1971

沃罗涅日大学

莫斯科大学

 

爱丁堡大学

切伦科夫效应的发现与解释

同上

 

同上

1959

美国

 

美国

Emilio Segre

塞格雷.E.G.

Owen Chamberlain

张伯伦.O.

1905-1989

 

1920-

罗马大学

 

达特默斯学院

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

 

同上

1960

美国

Donald A. Glaser

格拉塞.D.A.

1926-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开发出气泡室

1961

美国

 

德国

Robert Hofstadter

霍夫施塔特.R.

Rudolf Mössbauer

穆斯堡尔.R.L.

1915-1990

 

1929-

普林斯顿大学

慕尼黑高等技术学校

核子形状与大小的测定

 

穆斯堡尔响应的发现

1962

前苏

Lev Landau

兰道.L.D.

1908-1968

列宁格勒大学

对凝聚态物质的研究

1963

美国

 

美国

 

 

德国

Eugene Wigner

威格纳.E.

Maria Goeppert-Mayer

迈耶.M.G.

J. Hans D. Jensen

延森.J.H.D.

1902-1995

 

1906-1972

 

1907-1973

柏林高等技术学校

哥廷根大学

 

汉堡大学

原子核内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原理的研究

提出原子核结构的壳层模型理论

 

同上

1964

美国

 

前苏

前苏

Charles H. Townes

汤斯.C.H.

Nicolay G. Basov

巴索夫.N.G.

Aleksandr

M. Prokhorov

普罗霍罗夫.A.M.

1915-

 

1922-2001

 

1916-2002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__

 

列宁格勒大学

量子电子学的研究导致了微波源与激光仪器的制造

同上

同上

1965

日本

 

美国

 

美国

Sin-Itiro Tomonaga

朝永振一郎

Julian Schwinger

施温格.J.S.

Richard P. Feynman

费曼.R.P.

1906-1979

 

1918-1994

 

1918-1988

京都帝国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量子电动力学基本原理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66

法国

Alfred Kastler

卡斯特勒.A.

1902-1984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发现了研究原子核磁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

美国

Hans Bethe

贝蒂.H.

1906-

法兰克富大学

关于恒星能量产生的研究

1968

美国

Luis Alvarez

阿尔瓦雷斯.L.W.

1911-1988

芝加哥大学

研究基本粒子,发现了共振态

1969

美国

Murray Gell-Mann

盖尔曼.M.

1929-

耶鲁大学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1970

瑞典

 

法国

Hannes Alfven

阿尔文.H.

Louis Neel

内尔.L.

1908-1995

 

1904-2000

乌普萨拉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磁流体动力学、反铁磁性及铁磁性的研究

同上

1971

英国

Dennis Gabor

加博尔.D.

1900-1979

布达佩斯工业大学

发明全息术

1972

美国

 

美国

 

美国

John Bardeen

巴丁.J.

Leon N. Cooper

库帕.L.N.

Robert Schrieffer

施里弗.J.R.

1908-1991

 

1930-

 

1931-

威斯康星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发展超导理论

 

同上

 

同上

1973

日本

 

美国

 

英国

Leo Esaki

江崎玲于奈

Ivar Giaever

贾挨弗.I.

Brian D. Josephson

约瑟夫森.B.D.

1925-

 

1929-

 

1940-

东京帝国大学

挪威技术学院

剑桥大学

半导体与超导体隧道效应

同上

 

同上

1974

英国

 

英国

Martin Ryle

赖尔.M.

Antony Hewish

赫威斯.A.

1918-1984

 

1924-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射电天文学的研究

 

同上

1975

丹麦

 

丹麦

 

美国

 

Aage N. Bohr

波尔.A.N.

Ben R. Mottelson

英特尔森.B.R.

James Rainwater

雷恩沃特L..J.

1922-

 

1926-

 

1917-1986

哥本哈根大学

柏图大学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研究原子核,为核聚变铺平道路

同上

 

同上

1976

美国

 

美国

Burton Richter

里克特.B.

Samuel C. C. Ting

丁肇中

1931-

 

1936-

麻省理工学院

密执安大学

发现新一类基本粒子(psiJ粒子)

同上

1977

美国

 

英国

 

美国

Philip W. Anderson

安得森.P.W.

Sir Nevill F. Mott

莫特.N.F.

John H. van Vleck

范弗莱克.J.H.

1923-

 

1905-1996

 

1899-1980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

了解电子在磁、非晶固体中行为的贡献

同上

 

同上

1978

前苏

美国

 

美国

Pyotr Kapitsa

卡皮察.P.L.

Arno Penzias

彭齐亚斯.A.A.

Robert Woodrow Wilson

威尔逊.R.W.

1894-1984

 

1933-

 

1936-

彼得堡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氦液化器的发明与应用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

同上

1979

美国

 

巴基

斯坦

美国

Sheldon Glashow

格拉肖.S.L.

Abdus Salam

萨拉姆.A.

Steven Weinberg

温伯格.S.

1932-

 

1926-1996

 

1933-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康奈尔大学

将亚原子粒子的电磁与弱相互作用实现了统一

同上

 

同上

1980

美国

 

美国

James Cronin

克罗宁.J.W.

Val Fitch

菲奇.V.L.

1931-

 

1923-

芝加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证明了电荷共轭与宇称反演对称性的同时违背

同上

1981

美国

 

 

美国

 

瑞典

Nicolaas Bloembergen

布洛姆伯根.N.

Arthur L. Schawlow

肖洛.A.

Kai M. Siegbahn

西格巴恩.K.M.

1920-

 

 

1921-1999

 

1918-

莱顿大学

 

 

多伦多大学

 

斯德哥尔摩大学

激光器在光谱中的应用

 

 

同上

 

电子光谱学用于化学分析

1982

美国

Kenneth G. Wilson

威尔逊.K.G.

1936-

哈佛大学

连续相变分析

1983

美国

 

 

美国

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

昌德拉塞卡.S.

William A. Fowler

福勒.W.A.

1910-1995

 

 

1911-1995

剑桥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对了解恒星进化和退化的贡献

 

同上

1984

意大

荷兰

Carlo Rubbia

鲁比亚.C.

Simon van der Meer

范德梅尔.S.

1934-

 

1925-

比萨高等师范学院

荷兰大学

 

发现亚原子粒子WZ,对弱电作用理论提供了支持

同上

1985

德国

Klaus von Klitzing

克里津.K.

1943-

布郎茨威技术大学

发现了量子霍耳效应,从而允许对电阻精确测量

1986

德国

 

德国

 

瑞士

Ernst Ruska

鲁斯卡.E.

Gerd Binnig

比尼格.G.

Heinrich Rohrer

罗雷尔.H.

1906-1988

 

1947-

 

1933-

柏林理工大学

法兰克福大学

苏黎世技术大学

研究出专门的电子显微镜

研制出专门的电子显微镜

同上

1987

德国

 

瑞士

J. Georg Bednorz

贝德诺尔斯.J.G.

K. Alex Müller

米勒.K.A.

1950-

 

1927-

明斯特大学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同上

1988

美国

 

美国

 

美国

Leon M. Lederman

莱德曼.L.M.

Melvin Schwartz

施瓦茨.M.

Jack Steinberger

斯坦伯格.J.

1922-

 

1932-

 

1921-

纽约城市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

亚原子粒子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89

美国

 

美国

 

德国

Norman F.Ramsey

拉姆齐.N.F.

Hans G. Dehmelt

德默尔特.H.G.

Wolfgang Paul

保罗.W.

1915-

 

1922-

 

1913-1993

哥伦比亚大学

哥廷根大学

 

慕尼黑大学

研制出原子钟

 

找到了分离原子与亚原子粒子的方法

同上

 

1990

美国

 

 

美国

 

 

加拿

Jerome I. Friedman

弗里德曼.J.I.

Henry W. Kendall

肯德尔.H.W.

Richard E. Taylor

泰勒.R.E.

1930-

 

 

1926-1999

 

 

1929-

芝加哥大学

 

 

阿姆霍斯特学院

 

斯坦福大学

发现了原子夸克

 

 

同上

 

 

同上

1991

法国

Pierre-Gilles de Gennes

盖纳斯.P.G.

1932-

巴黎大学

发现了研究分子行为的普适规则

1992

法国

Georges Charpak

夏帕克.G.

1924-

法兰西学院

发明跟踪亚原子粒子的探测器

1993

美国

 

美国

Russell A. Hulse

赫尔斯.A.H.

Joseph H. Taylor Jr.

泰勒.J.H.

1950-

 

1941-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发现新型脉冲星,从而打开了重力研究的新可能性

1994

加拿

 

美国

Bertram N. Brockouse

布洛柯斯.B.N.

Clifford G. Shull

萨尔.C.G.

1918-

 

 

1915-2001

McMaster大学

 

马省理工学院(MIT

发展中子谱

 

 

发展中子衍射技术

1995

美国

 

美国

Martin L. Perl

贝尔.M.

Frederick Reines

雷纳特.F

1927-

 

1918-1998

斯坦福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轻子物理的实验先驱,发现τ介子

轻子物理的实验先驱,发现neutrino

1996

美国

 

美国

 

美国

 

David M. Lee

.D.M.

Douglas D. Osheroff

奥希罗夫.D.D.

Robert C. Richardson

理查森.R.C.

1931-

 

1945-

 

1937-

康乃尔大学

 

斯坦福大学

 

康乃尔大学

发现He-3中超流体

 

同上

 

同上

1997

美国

 

法国

 

 

美国

Steven Chu

朱棣文

Claude Cohen-Tannoudji

洛德科昂-塔诺季

William D. Phillips

菲利普斯.W.

1948-

 

1933-

 

 

1948-

斯坦福大学

 

法兰西学院

 

国家标准和技术学院

发展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同上

 

 

同上

1998

美国

 

德国

 

美国

Robert B. Laughlin

拉夫林.R.B.

Horst L. Störmer

斯图姆。H

Daniel C. Tsui

崔琦

1950-

 

1949-

 

1939-

斯坦福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发现一种具有分数电荷激发的新型量子流体

同上

 

同上

1999

荷兰

 

荷兰

Gerardus’t Hooft

霍夫特.G.

Martinus J.G. Veltman

范特曼.J.G.M.

1946-

 

1931-

Utrecht大学

 

Utrecht大学

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同上

2000

俄罗

德国

 

美国

Zhores I. Alferov

阿尔费罗夫.Z.I.

Herbert Kroemer

克勒默.H.

Jack S. Kilby

基尔拜.J.S.

1930-

 

1928-

 

1923-

A.F.Ioffe理工学院

加州大学

 

德州仪器

发现半导体异质结构

 

同上

 

发明集成电路

2001

美国

 

德国

 

美国

Eric A. Cornell

康奈尔.E.A.

Wolfgang Ketterle

科特勒.W.

Carl E. Wieman

维曼.C.E.

1961-

 

1957-

 

1951-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MIT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发现Bose-Einstein凝聚(BECs

同上

 

同上

*表中获奖人国籍是指授奖时获奖人的国籍

  数据引自:Nobel e-Museu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Laureates, http://www.nobel.se/physics/laureates/index.html.


附表2.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一览表

获奖

年份

国别

奖得主

生存

年份

大学名称

获奖项目

1901

荷兰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

范特霍夫.J.H.

1852-1911

莱顿大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1902

德国

Hermann Emil Fischer

费歇尔.H.E.

1852-1919

波恩大学

糖和嘌呤的合成研究

1903

瑞典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S.A.

1859-1927

乌普萨拉大学

电离理论

1904

英国

Sir William Ramsay

拉姆齐.A.

1852-1916

格拉斯哥大学

惰性气体元素的发现及其在周期系中位置的确定

1905

德国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拜耳.W.A.

1835-1917

柏林大学

对有机染料、氢化芳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

法国

Henri Moissan

穆瓦桑.H.

1852-1907

巴黎大学

氟的分离及莫桑电炉的发明

1907

德国

Eduard Buchner

布希纳.E

1860-1917

慕尼黑大学

非细胞发酵的发现

1908

英国

Ernest Rutherford

卢瑟福.E.

1871-1937

新西兰大学

元素蜕变的放射化学研究

1909

德国

Wihelm Ostwald

奥斯特瓦尔德.W.

1853-1932

捷尔希特大学

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探索研究

1910

德国

Otto Wallach

瓦拉赫.O.

1847-1931

哥丁根大学

脂环化合物的开创性研究

1911

法国

Marie Curie

居里.M.S.().

1867-1934

巴黎大学

镭和镤的发现,镭的分离

1912

法国

 

法国

Victor Grignard

 格利纳.V.

Paul Sabatier

萨巴蒂埃.P.

1871-1935

 

1854-1941

里昂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格利纳试剂的发现

 

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方法

1913

瑞士

Alfred Werner

维尔纳.A.

1866-1919

苏黎世大学

分子中原子键合的研究

1914

美国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

理查兹.T.W.

1869-1928

哈佛福特学院

大量化学元素原子量的精确测定

1915

德国

Richard Martin Willstätter

维尔施泰特.R.M.

1872-1942

慕尼黑工业大学

对植物色素尤其是叶绿素的初步研究

1916-

1917

 

-------

 

 

 

1918

德国

Fritz Haber

哈伯.F.

1968-1934

柏林大学

氨的合成

1919

 

-------

 

 

 

1920

德国

Walther Hermann Nernst

奈恩斯特.W.H.

1864-1941

苏黎世大学

热化学研究(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

英国

Frederick Soddy

索迪.F.

1877-1956

牛津大学

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发现及其特性研究

1922

英国

Francis William Aston

阿斯顿.F.W.

1877-1945

伯明翰大学

质谱研究

1923

奥地利

Fritz Pregl

普列格尔.F.

1869-1930

格拉茨大学

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方法

1924

 

-------

 

 

 

1925

奥地利

Richard Adolf Zsigmondy

席格蒙迪.R.A.

1865-1929

维也纳工业大学

胶体溶液各向异性的阐明

1926

瑞典

The (Theodor) Svedberg

斯韦德贝里.T.

1884-1971

乌普萨拉大学

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

德国

Heinrich Otto Wieland

维兰德.H.O.

1877-1957

慕尼黑大学

胆汁酸构造的研究

1928

德国

Adolf Otto Reinhold Windaus

温道斯.A.O.R.

1876-1959

柏林大学

甾醇的结构和它们与维生素的联系

1929

英国

 

瑞典

Arthur Harden

哈登.A.

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

欧伊勒-凯尔平

1865-1940

 

1873-1964

曼彻斯特大学

 

柏林大学

糖的发酵和与发酵有关的酶的研究

同上

1930

德国

Hans Fischer

费歇尔.H.

1881-1945

马尔堡大学

氯化血红素、叶绿素的研究;氯化血红素的合成

1931

德国

 

德国

Carl Bosch

博施.C.

Friedrich Bergius

贝吉尤斯.F.

1874-1940

 

1884-1949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

化学高压方法的发明和进展

同上

1932

美国

Irving Langmuir

兰格缪尔.I.

1881-1957

哥伦比亚大学

表面化学的发现和进展

1933

 

-------

 

 

 

1934

美国

Harold Clayton Urey

尤里.H.C.

1893-1981

蒙大拿大学

重氢的发现

1935

法国

 

法国

Frederic Joliot-Curie

约里奥-居里.F

Irene Joliot-Curie

约里奥-居里.I.()

1900-1958

 

1897-1956

巴黎理化学院

 

巴黎大学

放射性元素的合成

 

同上

1936

荷兰

Petrus (Peter) Josephus Wilhelmus Debye

德拜.P.J.W.

1884-1966

亚琛大学

偶极矩的研究,X射线和电子在气体中的衍射

1937

英国

 

 

瑞士

Walter Norman Haworth

霍沃思.W.N.

Paul Karrer

卡勒.P.

1883-1950

 

 

1889-1971

曼彻斯特大学

 

 

苏黎世大学

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8

德国

Richard Kuhn

库恩.K.

1900-1967

维也纳大学

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

德国

 

 

瑞士

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

布特南特.A.F.J.

Leopold Ruzicka

卢奇卡.L.

1903-1995

 

 

1887-1976

哥丁根大学

 

 

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

性激素的研究

 

 

聚亚甲基和高萜稀的研究

1940-

1942

 

-------

 

 

 

1943

匈牙

George de Hevesy

赫维西.G.

1885-1966

布达佩斯大学

同位素在化学研究中作示踪物

1944

德国

Otto Hahn

哈恩.O.

1879-1968

马尔堡大学

重核裂变的发现

1945

芬兰

Artturi Ilmari Virtanen

维尔塔南.A.D.

1895-1973

赫尔辛基大学

饲料防腐方法的发明

1946

美国

 

 

美国

 

 

美国

James Batcheller Sumner

萨姆纳.J.B.

John Howard Northrop

诺思罗普.J.H.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斯坦利.W.M.

1887-1955

 

 

1891-1987

 

 

1904-1971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厄尔海姆学院

酶结晶的发现

 

 

纯态酶和病毒蛋白的制备

 

纯态酶和病毒蛋白的制备

 

1947

英国

Sir Robert Robinson

罗宾森.R.

1886-1975

曼彻斯特大学

生物硷和其他植物制品的研究

1948

瑞典

Arn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

蒂利乌斯.A.W.K.

1902-1971

乌普萨拉大学

电泳和吸附分析及血清蛋白的研究

1949

美国

William Francis Giauque

吉奥克.W.F.

1895-1982

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

极低温度(接近绝对零度)下物质的行为

1950

德国

 

 

德国

Otto Paul Hermann Diels

狄尔斯.O.P.H.

Kurt Alder

阿尔德.K.

1876-1953

 

 

1902-1958

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

二烯烃合成的发现和进展

 

同上

1951

美国

 

 

美国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麦克米伦.E.M.

Glenn Theodore Seaborg

西博格.G.T.

1907-1991

 

 

1912-1999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加利福尼亚大学

铀后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同上

1952

英国

 

 

英国

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马丁.A.J.P.

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

辛格.R.L.M.

1910-2002

 

 

1914-1994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分配色谱的进展

 

 

同上

 

1953

德国

Hermann Staudinger

施陶丁格.H.

1881-1965

达姆施塔特大学

大分子研究

1954

美国

Linus Carl Pauling

鲍林.L.C.

1901-1994

俄勒学院

化学键的特性研究

1955

美国

Vincent du Vigneaud

迪维格诺德.V.

1901-1978

伊力诺艾斯大学

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

英国

 

 

前苏

Sir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欣谢尔伍德.C.N.

Nikolay Nikolaevich Semenov

谢苗诺夫.N.N.

1897-1967

 

 

1896-1986

牛津大学

 

 

.彼得堡大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同上

1957

英国

Lord (Alexander R.) Todd

托德.L.

1907-1997

 

格拉斯哥大学

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研究

1958

英国

Frederick Sanger

桑格.F.

1918-

剑桥大学

胰岛素分子结构的确定

1959

捷克

Jaroslav Heyrovsky

海洛夫斯基.J.

1890-1967

伦敦大学

极谱法的发现和发展

1960

美国

Willard Frank Libby

利比.W.F.

1908-1980

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

放射性碳测年技术的发展

1961

美国

Melvin Calvin

卡尔文.M.

1911-

明尼苏达大学

光合成作用的化学步骤的研究

1962

英国

 

 

英国

Max Ferdinand Perutz

佩鲁茨.M.F.

John Cowdery Kendrew

肯德鲁.J.C.

1914-

 

 

1917-

维也纳大学

 

 

剑桥大学

血红素蛋白结构的确定

 

同上

1963

德国

 

意大

Karl Ziegler

齐格勒.K.

Giulio Natta

纳塔.G.

1898-1973

 

1903-1979

马尔堡大学

 

热内亚大学

塑料聚合物结构及合成

同上

1964

英国

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霍奇金.D.M.C.

1910-

牛津大学

抗恶性贫血病的生化物质(维生素B12)结构的测定

1965

美国

Robert Burns Woodward

伍德沃德.R.B.

1917-1979

麻省理工学院

甾醇、叶绿素和其他物质的合成

1966

美国

Robert S. Mulliken

马利肯.R.S.

1896-1986

麻省理工学院

化学键和分子的电子结构的相关研究

1967

德国

 

英国

 

 

英国

Manfred Eigen

艾根.M.

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

诺里什.R.G.W.

George Porter

波特.G.

1927-

 

1897-1978

 

 

1920-

哥丁根大学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极快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68

美国

Lars Onsager

昂萨格.L.

1903-1976

特隆赫姆工学院

不可逆过程的化学热力学研究

1969

英国

 

挪威

Derek H. R. Barton

巴顿.D.H.R.

Odd Hassel

哈塞尔.O.

1918-

 

1897-1981

伦敦大学

 

奥斯陆大学

分子的实际三维形状的确定

同上

1970

阿根

Luis F. Leloir

勒卢瓦尔.L.F.

1906-1987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糖核苷酸的发现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

加拿

Gerhard Herzberg

赫茨贝格.G.

1904-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分子结构的研究

1972

美国

 

美国

 

美国

Christian B. Anfinsen

安芬森.C.B.

Stanford Moore

穆尔.S.

William H. Stein

斯坦.W.H.

1916-

 

1913-1982

 

1911-1980

宾夕法尼亚大学

范德毕尔特大学

哈佛大学

对酶化学的基础贡献

 

同上

 

同上

1973

德国

 

英国

Ernst Otto Fischer

费歇尔.E.O.

Geoffrey Wilkinson

威尔金森.G.

1918-

 

1921-

慕尼黑大学

 

伦敦大学

有机金属化学

 

同上

1974

美国

Paul Flory

弗洛里.P.

1910-1985

曼彻斯特大学

长链分子的研究

1975

英国

 

 

瑞士

John Warcup Cornforth

康福思.J.W.

Vladmir Prelog

普雷洛格.V.

1917-

 

 

1906-

悉尼大学

 

 

捷克工程学院

立体化学的研究

 

 

同上

1976

美国

William N. Lipscomb

利普斯科姆.W.N.

1919-

肯塔基大学

甲硼烷的结构

1977

比利

Ilya Prigogine

普里果金.I.

1917-

布鲁塞尔*大学

热力学范围的拓展

1978

英国

Peter D. Mitchel

米切尔.P.D.

1920-1992

剑桥大学

生物体系能量转移过程理论的公式化

1979

美国

 

德国

Herbert C. Brown

布朗.H.C.

Georg Wittig

威蒂希.G.

1912-

 

1897-1987

赖特学院

 

蒂宾根大学

有机物合成中硼磷化合物的引入

同上

1980

美国

 

美国

 

英国

Paul Berg

伯格.P.

Walter Gilbert

吉尔伯特.W.

Frederick Sanger

桑格.F.

1926-

 

1932-

 

1918-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重组DNA的首次制备,DNA生物和化学分析的进展

同上

同上

1981

日本

 

美国

Kenichi Fukui

福井谦一

Roald Hoffmann

霍夫曼.R.

1918-

 

1937-

京都帝国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化学反应的轨道对称解释

同上

1982

英国

Aaron Klug

克卢格.A.

1926-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

生物物质(病毒及其他由核酸与蛋白质化合而成的粒子)的结构测定

1983

美国

Henry Taube

陶布.H.

1915-

加利福尼亚大学

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

美国

Robert Bruce Merrifield

梅里菲尔德.R.B.

1921-

加利福尼亚大学

多肽合成方法的进展

1985

美国

 

美国

Herbert A. Hauptman

豪普特曼.H.A.

Jerome Karle

卡尔勒.J.

1917-

 

1918-

纽约城市学院

 

纽约城市学院

推断小分子化学结构方法的进展

同上

1986

美国

 

 

美国

 

加拿大

Dudley R. Herschbach

赫希巴奇.D.R.

Yuan T. Lee

李远哲

John C. Polanyi

波拉尼.J.C.

1932-

 

 

1936

 

1929-

哈佛大学

 

 

*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基本化学反应分析方法的进展

 

同上

 

同上

1987

美国

 

法国

 

美国

Donald J. Cram

克拉姆.D.J.

Jean-Marie Lehn

莱恩.J.M.

Charles J. Pedersen

佩德森.C.J.

1919-

 

1939-

 

1904-1989

罗林斯学院

 

路易.巴斯德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能模拟活的机体中分子化学行为的分子的制备

同上

同上

1988

德国

 

德国

 

德国

Johann Deisenhofer

戴森霍弗.J.

Robert Huber

休伯尔.R.

Hartmut Michel

米歇尔.H.

1943-

 

1937-

 

1948-

慕尼黑理工学院

慕尼黑理工学院

蒂宾根大学

光合成中所需蛋白的结构确定

同上

 

同上

1989

美国

 

美国

Sidney Altman

奥尔特曼.S.

Thomas R. Cech

切赫.T.R.

1939-

 

1947-

麻省理工学院

 

格里内尔学院

RNA催化特性的发现

 

同上

1990

美国

Elias James Corey

科里.E.J.

1928-

麻省理工学院

对复杂分子合成的逆合成分析的进展

1991

瑞士

Richard R. Ernst

恩斯特.R.R.

1933-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

核磁共振谱的发展

1992

美国

Rudolph A. Marcus

马库斯.R.M.

1923-

麦吉尔大学

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

1993

美国

 

加拿

Kary B. Mullis

穆利斯.K.B.

Michael Smith

史密斯.M.

1944-

 

1932-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

曼彻斯特大学

基因研究和基因控制技术的发明

同上

1994

美国

George A. Olah

欧拉.G.A.

1927-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碳氢有机化学技术的进展

1995

荷兰

 

美国

 

美国

Paul J. Crutzen

克鲁森.P.J.

Mario J. Molina

莫利纳.M.J.

F. Sherwood Rowland

罗兰.F.S.

1933-

 

1943-

 

1927-

MTS

 

MIT

 

加利福尼亚大学

地球臭氧层耗竭过程的分析研究

同上

 

同上

1996

美国

 

英国

 

美国

Robert F. Curl Jr.

柯尔.R.F.

Sir Harold W. Kroto

克罗托.H.W.

Richard E. Smalley

斯莫利.R.E.

1933-

 

1939-

 

1943-

Rice大学

 

Sussex大学

 

Rice大学

富勒烯新型碳化合物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97

美国

 

英国

 

丹麦

Paul D. Boyer

博耶.P.D.

John E. Walker

沃尔克.J.E.

Jens C. Skou

斯库.J.C.

1918-

 

1941-

 

1918-

威斯康星大学

 

牛津大学

 

奥胡斯大学

三磷酸腺苷合酶的研究

同上

 

发现离子传输酶

 

1998

美国

 

美国

Walter Kohn

科恩.W

John A. Pople

波普尔.J.A.

1923-

 

1925-

加利福尼亚大学

西北大学

发展场泛涵理论

 

发展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1999

美国

Ahmed H. Zewail

泽韦尔.A.H.

1946

加州理工大学

用飞秒谱研究化学反应过渡态

2000

美国

 

美国

 

日本

Alan J. Heeger

黑格.A.J.

Alan G. MacDiarmid

马克迪尔米德.A.G.

Hideki Shirakawa

白川英树

1936-

 

1927-

 

1936-

加利福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筑波大学

发现和发展导电聚合物

同上

 

同上

2001

美国

 

日本

 

美国

William S. Knowles

诺尔斯.W.S

Ryoji Noyori

野依良治

K. Barry Sharpless

夏普雷斯.K.B.

1917-

 

1938-

 

1941-

哈佛大学

 

名古屋大学

 

Dartmouth

学院

首创加氢反应的手性催化剂

发展高效手性催化剂

 

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数据引自:Nobel e-Museum: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Laureates,http://www.nobel .se/chemistry/laureates/index.html.

 


附表3.百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一览表

获奖

年份

国别

奖得主

生存

年份

大学名称

获奖项目

1901

德国

Emil Adoft von Behring

贝林.E.A.

1854-1917

柏林大学

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

英国

Ronald Ross

罗斯.R.

1857-1932

圣巴塞罗缪医学院

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的发现

1903

丹麦

Niels Ryberg Finsen

芬森.N.R.

1860-1904

哥本哈根大学

皮肤病的光疗

1904

俄国

Ivan Petrovich Pavlov

巴甫洛夫.I.P.

1849-1936

圣彼得堡大学

消化生理学的研究

1905

德国

Robert Koch

科赫.R.

1843-1910

哥丁根大学

结核的研究

1906

意大

西班

Camillo Golgi

戈尔吉.C.

Santiago Ramony Cajal

拉蒙-卡哈尔.S

1843-1926

 

1852-1934

帕多瓦大学

 

萨拉戈萨大学

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同上

1907

法国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拉韦郎.C.L.A.

1845-1922

斯德拉斯堡医学院

发现原虫在疾病中的作用

1908

俄国

 

德国

Ilya Ilyich Mechnikov

梅奇尼科夫.I.I.

Paul Ehrlich

挨利奇.P.

1845-1916

 

1854-1915

卡尔可夫大学

莱比锡大学

免疫的研究

 

同上

1909

瑞士

Emil Theodor Kocher

科赫尔.E.T.

1841-1917

伯尔尼大学

甲状腺的生理、病理及外科学

1910

德国

Albrecht Kossel

科塞尔.A.

1853-1927

斯特拉斯堡大学

细胞化学的研究

1911

瑞典

Allvar Gullstrand

吉尔斯特兰德.A.

1862-1930

乌普萨拉大学

眼屈光学的研究

1912

法国

Alexis Carrel

卡雷尔.A.

1873-1944

里昂大学

血管缝合的研究;器官移植

1913

法国

Charles Robert Richet

里歇.C.R.

1850-1935

巴黎大学

过敏的研究

1914

奥匈

帝国

Robert Barany

巴拉尼.R.

1876-1936

维也纳大学

前庭器官的研究

1915-

1918

 

-------

 

 

 

1919

比利时

Jules Bordet

博尔德.J.

1870-1961

布鲁塞尔大学

血清中免疫因子的研究

1920

丹麦

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

克罗伊.S.A.S.

1874-1949

哥本哈根大学

毛细血管运动调节机制的研究

1921

 

-------

 

 

 

1922

英国

 

德国

Archibald Vivian Hill

希尔.A.V.

Otto Fritz Meyerhof

迈尔霍夫.O.F.

1886-1977

 

1884-1951

剑桥大学

 

海德堡大学

有关肌肉产热的发现

 

肌肉中乳酸代谢的研究

1923

加拿

 

英国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班廷.F.G.

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麦克劳德.J.J.R.

1891-1941

 

 

1876-1935

多伦多大学

 

 

玛丽歇尔医学院

胰岛素的发现

 

 

同上

1924

荷兰

Willem Einthoven

埃因托芬.W.

1860-1927

乌德勒支大学

心电图机理的发现

1925

 

-------

 

 

 

1926

丹麦

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

菲比格.J.A.G.

1867-1928

哥本哈根大学

癌症研究的贡献

1927

奥地

Julius Wagner-Jauregg

瓦格纳-尧雷格

1857-1940

维也纳大学

麻痹性痴呆疟疾的预防接种

1928

法国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

尼科尔.C.J.H.

1866-1936

巴黎大学

班疹伤寒的研究

1929

荷兰

 

英国

Christiaan Eijkman

艾克曼.C.

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霍普金斯.F.G.

1858-1930

 

 

1861-1947

阿姆斯特丹大学

 

伦敦大学

抗神经炎维生素的发现

 

刺激生长维生素的发现

1930

美国

Karl Landsteiner

兰德施泰纳.K.

1868-1943

维也纳大学

人类血液的分型

1931

德国

Otto Heinrich Warburg

瓦尔堡.O.H.

1883-1970

柏林大学

呼吸酶性质及作用方式的发现

1932

英国

 

 

英国

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谢灵顿.C.S.

Edgar Douglas Adrian

挨德里安

1857-1952

 

 

1889-1977

剑桥大学

 

 

剑桥斯特里尼蒂学院

关于神经原功能的发现

 

同上

1933

美国

Thomas Hunt Morgan

摩尔根.T.H.

1866-1945

肯塔基大学

染色体的遗传功能

1934

美国

 

美国

 

美国

George Hoyt Whipple

惠普尔.G.H.

George Richards Minot

迈诺特.G.R.

William Parry Murphy

墨菲.W.P.

1878-1971

 

1885-1950

 

1892-1987

霍普金斯大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关于贫血的肝疗法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35

德国

Hass Spemann

施佩曼

1869-1941

海德堡大学

胚胎中的组织原效应

1936

英国

 

德国

Sir Henry Hallett Dale

戴尔.H.H.

Otto Loewi

勒韦.O.

1875-1968

 

1873-1961

莱斯学院

 

施特拉斯堡大学

神经冲动化学传递的研究

同上

1937

匈牙

Albert von Szent-Györgyi Nagyrapolt

森特-哲尔吉.A.

1893-1986

----

生物氧化过程的研究

1938

比利

Cornelle Jean Frangois Heymans

海曼斯.C.J.F.

1892-1968

根特大学

呼吸调节中窦与主动脉机制的发现

1939

德国

Gerhard Domagk

多马克.G.

1895-1964

基尔大学

百浪多息的抗菌效应

1940-

1942

 

-------

 

 

 

1943

丹麦

 

美国

Henrik Carl Peter Dam

达姆.H.C.P.

Edward Adelbert Doisy

多伊西.E.A.

1895-1976

 

1893-1986

哥本哈根工艺学院

伊利诺斯大学

维生素K的发现

 

维生素K化学性质的发现

1944

美国

 

美国

Joseph Erlanger

厄兰格.J.

Herbert Spencer Gasser

加塞.H.S.

1874-1965

 

1888-1963

加州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

神经纤维分析机能的研究

同上

1945

英国

 

英国

 

澳大

利亚

Sir Alexander Fleming

弗莱明.A.F..

Ernst Boris Chain

钱恩.E.B.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弗洛里.H.W..

1881-1955

 

1906-1979

 

1898-1968

伦敦大学

 

威廉大学

 

阿得雷德大学

青霉素及其疗效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46

美国

Hermann Joseph Muller

马勒.H.J.

1890-1967

哥伦比亚大学

X射线辐射诱发的突变

1947

美国

 

美国

 

阿根

Carl Fredinand Cori

科里.CF.

Gerty Theresa Cori

科里.G.T. ()

Nee Randnitz, Bernardo Houssay

奥塞.B.A.

1896-1984

 

1896-1957

 

1887-1971

日耳曼医学院

日耳曼医学院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糖原如何被催化转变的发现

同上

 

糖代谢中垂体激素的功能

1948

瑞士

Paul Hermann Müller

弥勒.P.H.

1899-1965

巴塞尔大学

DDT的性质

1949

瑞士

 

葡萄

Walter Rudolf Hess

赫斯.W.R.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

埃加斯·莫尼兹

1881-1973

 

1874-1955

洛桑大学

 

康宁布里大学

 

间脑功能的发现

 

精神病中脑白质切除术的治疗价值

1950

美国

 

 

瑞士

 

美国

Edward Calvin Kendall

肯德尔.E.C.

Tadeus Reichstein

赖希施泰因.T.

Philip Showalter Hench

亨奇.P.S.

1886-1972

 

 

1897-1996

 

1896-1965

哥伦比亚大学

 

苏黎世大学

 

拉法耶特学院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与生物效应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51

南非

Max Theiler

蒂勒..M.

1899-1972

开普敦大学

黄热病的发现

1952

美国

Selman Abrabam Waksman

瓦克斯曼.S.A.

1888-1973

拉特哥斯大学

链霉素的发现

1953

英国

 

美国

Hans Adolf Krebs

克雷布斯.H.A.

Fritz Albert Lipmann

李普曼.F.A.

1900-1981

 

1899-1986

汉堡大学

 

柏林大学

在塘代谢中辅酶A枸橼酸循环的发现

同上

1954

美国

 

美国

 

美国

John Franklin Enders

恩德斯.J.F.

Thomas Huckle Weller

韦勒.T.H.

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

罗宾斯.F.C.

1897-1985

 

1915-

 

1916-

耶鲁大学

 

密执安大学

 

密苏里大学

组织培养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培养

同上

 

同上

1955

瑞典

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

西奥雷尔.A.H.T.

1903-1982

卡罗琳医学院

氧化酶作用的性质与方式

1956

美国

 

德国

 

美国

Andre Frederic Cournand

库尔南.A.F.

Werner Forssmann

福斯曼.W.

Dicknson W. Richards

理查兹.D.W.

1895-1988

 

1904-1979

 

1895-1973

巴黎大学

 

威廉大学

 

耶鲁大学

关于心脏导管插入和循环改变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57

意大利

Daniel Bovet

博韦.D.

1907-1992

日内瓦大学

合成箭毒的生产

1958

美国

 

美国

 

美国

George Wells Beadle

比德尔.G.L.

Edward Lawrie Tatum

塔特姆.E.L.

Joshua Lederberg

莱德伯格.J.

1903-1989

 

1909-1975

 

1925-

内布拉斯加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化学过程的遗传调节

 

同上

 

遗传重组

1959

美国

 

美国

Severo Ochoa

奥乔亚.S.

Arthur Kornberg

科恩伯格.A.

1905-1993

 

1918-

马德里大学

 

罗彻斯特大学

人工生产核酸的研究

 

同上

1960

澳大

利亚

 

英国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伯内特.F.M.

Peter Brian Medawar

梅达沃.P.B.

1899-1985

 

 

1915-1987

墨尔本大学

 

 

牛津玛格德琳学院

组织移植免疫性的获得

 

同上

1961

美国

Georg von Bekesy

贝凯西.G.

1899-1972

伯尔尼大学

内耳的功能

1962

英国

 

 

美国

 

英国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克里克.F.H.C.

James Dewey Watson

沃森.J.D.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威尔金斯.M.H.F.

1916-

 

 

1928-

 

1916-

剑桥大学

 

 

芝加哥大学

 

剑桥圣约翰大学

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63

澳大利亚

英国

 

英国

Sir John Carew Eccles

挨克尔斯.J.C.

Alan Lloyd Hodgkin

霍奇金A.L.

Andrew Fielding Huxley

赫胥黎.A.F.

1903-1997

 

1914-1998

 

1917-

墨尔本大学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64

美国

 

德国

Konrad Bloch

布洛赫.K.E.

Feodor Lynen

吕南.F.

1912-2000

 

1911-1979

慕尼黑大学

 

慕尼黑大学

关于胆固醇和脂肪酸代谢的发现

同上

1965

法国

 

法国

 

法国

Franqois Jacob

雅各布.F.

Andre Lwoff

利沃夫.A.

Jacques Monod

莫诺.J.

1920-

 

1902-1994

 

1910-1976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

 

法国自然科学院

关于体细胞调节活动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66

美国

 

美国

Peyton Rous

劳斯.F.P.

Charles Brenton Huggins

哈金斯.C.B.

1879-1970

 

1901-1997

霍普金斯大学

哈佛大学

关于癌病因及治疗的研究

同上

1967

瑞典

 

美国

 

美国

Ragnar Granit

格拉尼特.R.

Haldan Keffer Hartline

哈特林.H.K.

George Wald

沃尔德.G.

1900-1991

 

1903-1983

 

1906-1997

瑞典师范学院

霍普金斯大学

纽约大学

关于眼化学和生理视觉过程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68

美国

 

美国

 

美国

Robert W. Holley

霍利.R.W.

Har Gobind Khorana

科拉纳.H.G.

Marshall W. Nirenberg

尼伦伯格.M.W.

1922-1993

 

1922-

 

1927-

伊利诺斯大学

旁遮普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遗传密码的破译

 

同上

 

同上

1969

美国

 

美国

 

美国

Max Delbrück

德尔布吕克.M.

Alfred D. Hershey

赫尔希.A.D.

Salvador E. Luria

卢里亚.S.E.

1906-1981

 

1908-1997

 

1912-1991

哥丁根大学

 

密执安州立大学

都灵大学

关于病毒与病毒病的研究和发现

同上

 

同上

1970

 

英国

 

瑞典

 

美国

Sir Bernard Katz

卡茨.B.

Ulf von Euler

奥伊勒-凯尔平

Julius Axelrod

阿克塞尔罗德.J.

1911-

 

1905-1983

 

1912

莱比锡大学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纽约大学

关于神经传递化学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71

美国

Earl W. Sutherland, Jr.

萨瑟兰.E.W.

1915-1974

瓦希布鲁学院

激素的作用

1972

美国

 

英国

Gerald M. Edelman

埃德尔曼.G.M.

Rodney R. Porter

波特.R.R.

1929-

 

1917-1985

厄尔西努斯学院

利物浦大学

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

 

同上

1973

奥地利

奥地利

英国

Karl von Frisch

弗里施.K.

Konrad Lorenz

洛伦兹.K

Nikolass Tinbergen

廷伯根.N.

1886-1982

 

1903-1989

 

1907-1988

慕尼黑大学

 

维也纳大学

 

莱顿大学

动物行为方式的发现

 

同上

 

同上

1974

美国

 

比利时

美国

 

Albert Claude

克劳德.A.

Christian de Duve

迪夫.C.

George E. Palade

帕拉德.G.P.

1899-1983

 

1917-

 

1912-

列日大学

 

卢万大学

 

布加勒斯特大学

细胞结构与机能组织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75

美国

 

美国

 

美国

David Baltimore

巴尔的摩.D.

Renato Dulbecco

杜尔贝科.R.

Howard Martin Temin

特明.H.M.

1938-

 

1914-

 

1934-1994

斯沃思莫尔学院

都灵大学

 

斯沃摩尔学院

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上

 

同上

 

1976

美国

 

美国

Baruch S. Blumberg

布卢姆伯格.B.S.

D. Carleton Gajdusek

盖达塞克.D.C.

1925-

 

1923-

斯塔内克塔迪联合学院

罗彻斯特大学

传染病起源及传播的研究

1977

美国

 

美国

 

美国

Roger Guillemin

吉耶曼.R.

Andrew V. Schally

沙利.A.V.

Rosalyn Yalow

耶洛.B.

1924-

 

1926-

 

1921-

里昂大学

 

麦吉尔大学

 

亨特学院

垂体激素的研究

 

同上

 

放射性免疫测定的研究

1978

瑞士

 

美国

 

美国

Werner Arber

阿尔伯.W.

Daniel Nathans

内森斯.D.

Hamilton O. Smith

史密斯.H.O.

1929-

 

1892-1999

 

1931-

瑞士联邦工学院

特拉华州立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

可改变DNA结构的酶的发现和应用

同上

 

同上

1979

美国

 

英国

Allan M. Cormack

科马克.A.M.

Godfrey N. Hounsfield

豪斯菲尔德.G.N.

1924-1998

 

1919-

 

开普敦大学

 

吉尔德大学

CAT(计算机轴向体层检查)扫描的研制

同上

1980

美国

 

法国

 

美国

Baruj Benacerraf

贝内塞拉夫.B.

Jean Dausset

多塞.J.

George D. Snell

斯内尔.G.D.

1920-

 

1916-

 

1903-1996

哥伦比亚大学

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

 

免役系统对外来物反应的遗传控制的研究

同上

 

同上

1981

美国

 

美国

 

瑞典

Roger W. Sperry

斯佩里.R.W.

David H. Hubel

休伯尔.D.H.

Torsten N. Wiesel

维厄瑟尔.T.N.

1913-1994

 

1926-

 

1924-

芝加哥大学

 

麦吉尔大学

 

卡罗琳医学院

大脑半球功能的研究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

 

同上

1982

瑞典

 

英国

 

英国

Sune K. Bergtröm

贝里斯特罗姆.S.K.

Bengt I. Samuelsson

 

John R. Vane

约翰·罗伯特·

1916-

 

1934-

 

1927-

卡罗琳医学院

隆德大学

 

牛津大学

前列腺素的生化和生理

 

同上

1983

美国

Barbara McClintock

麦克林托克.B.

1902-1992

康奈尔大学

 

影响遗传活动的植物基因的发现

1984

英国

 

德国

 

阿根廷

Niels K. Jerne

耶纳.N.K.

Georges J.F. Köhler

克勒.G.J.F.

Cesar Milstein

米尔斯坦

1911-1994

 

1946-1995

 

1927-2002

哥本哈根大学

弗赖堡大学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理论及技术开发

同上

 

同上

1985

美国

 

美国

Michael S. Brown

布朗.M.S.

Joseph L. Goldstein

戈德斯坦.J.

1941-

 

1940-

宾夕法尼亚大学

华盛顿大学

 

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细胞受体的发现

同上

1986

美国

 

意大利

Stanley Cohen

科恩.S.

Rita Levl-Montalcini

列维-蒙塔尔西尼

1922-

 

1909-

纽约市立大学

都灵大学

帮助调节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资的发现

同上

1987

日本

Susumu Tonegawa

利根川进

1939-

东京大学

 

抗体遗传学的研究

1988

英国

 

美国

 

美国

Sir James W. Black

布莱克.J.W.

Gertrude B. Elion

埃利翁.G.H.(女)

George H. Hitchings

希钦斯.G.H.

1924-

 

1918-1999

 

1905-1998

圣安德鲁大学

纽约亨特女子学院

华盛顿大学

新一类抗病药物的开发

同上

 

同上

1989

美国

 

美国

J. Michael Bishop

毕晓普.J.M.

Harold E. Varmus

瓦穆斯.H.E.

1936-

 

1939-

葛底斯堡大学

哈佛大学

致癌基因的研究

 

同上

1990

美国

 

美国

Joseph E. Murray

默里.J.E.

E. Donnall Thomas

托马斯.E.D.

1919-

 

1920-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肾及骨髓移植的研究

 

同上

1991

德国

 

德国

Erwin Neher

内尔.E.

Bert Sakmann

萨克曼.B.

1944-

 

1942-

慕尼黑理工大学

慕尼黑大学

 

与疾病有关的细胞如何通信的发现

同上

1992

美国

 

美国

Edmond H. Fischer

费歇尔.E.H.

Edwin G. Krebs

克雷布斯.E.G.

1920-

 

1918-

日内瓦大学

 

华盛顿大学

称为蛋白激酶的一类酶的发现

同上

1993

英国

 

美国

Richard J. Roberts

罗伯茨.R.J.

Phillip A. Sharp

夏普.P.A.

1943-

 

1944-

Sheffield大学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分裂”或被阻隔的遗传结构的发现

同上

1994

美国

 

美国

Alfred G. Gilman

吉尔曼.G.H.

Martin Rodbell

罗德贝尔.M.

1941-

 

1925-

1998

雅鲁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

称为G-蛋白的细胞信号器的发现

同上

1995

美国

 

德国

 

 

美国

Edward B. Lewis

刘易斯E.B.

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尼斯累恩.C.N.

Eric F. Wieschaus

威肖斯.E.F.

1918-

 

1942-

 

 

1947-

哥本哈根大学

夫兰克福大学

 

纽约大学

控制机体早期结构发育的基因的鉴定

同上

 

 

同上

1996

澳大利亚

瑞士

Peter C. Doherty

多尔蒂.D.

Rolf M. Zinkernagel

津克纳格尔.R.

1940-

 

1944-

爱丁堡医学院

苏黎世大学

免役系统如何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发现

同上

1997

美国

Stanley B. Prusiner

普鲁赛纳

1942-

费城大学

发现一种全新类型致病因子—元病毒

1998

美国

 

美国

 

美国

Robert F. Furchgott

弗奇戈特

Louis J. Ignarro

伊格纳罗

Ferid Murad

穆拉德

1916-

 

1941-

 

1936-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

发现氧化氮作为心血管系统标识分子

同上

 

同上

1999

德国

Günter Blobel

布洛贝尔.G.

1936-

洛克菲勒大学

蛋白质信号转导的研究和发现

2000

瑞典

 

美国

 

美国

Arvid Carlsson

卡尔松.A.

Paul Greengard

格林加德.P.

Eric R. Kandel

坎德尔.E.R.

1923-

 

1925-

隆德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

纽约大学

发现脑内神经细胞间信号传导另一种形式—“慢突触传递”

同上

同上

2001

美国

 

英国

 

英国

Leland H. Hartwell

哈特韦尔.L.H

R. Timothy (Tim) Hunt

亨特.R.T

Sir Paul M. Nurse

诺斯.P.M

1939-

 

1943-

 

1949-

加州理工大学

剑挢大学

 

伯明翰大学

 

有关控制细胞周期的研究

 

同上

 

同上

 *数据引自:Nobel e-Museum: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 Laureates, http://www.nobel.se/medicine/laureates/index.html.

**附表1-3中大学名称为首次获得证书或学位的大学

 
诺贝尔奖百年回顾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05483号
上海市长宁路865号 电话:021-62511070 邮编:200050         浏览次数: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