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王坚大佬的《结网——互联网产品经理改变世界》(第一版),一些不错的地方分享给大家,同时分享一些心得与收获。作为PM方向的小白,初来乍到,如有问题还望大家包含并指正。下面就是本人的分享:(注:加粗为原文,普体为本人所写)
Pre-Alpha职业选择
1)互联网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都要做什么?按照工作内容的时间跨度可以细分为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和日常性工作三大块。
如果你是一个小白,首先应该把日常性的工作做好,养成习惯成为首先要达成的目标,而我们知道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如果顺利,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将自己融入到产品经理的角色中,作为一个应届生来说应该算是不错的速度;阶段性的工作需要考验的是效率和对目标的敏感度,目标能不能给你足够的刺激在这个阶段撸起袖子加油干呢?对于战略性的工作,可能出入行业涉及的还比较少,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沉淀才能有上佳的发挥,这里需要提醒小白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去刻意练习一些东西,将一些经验迅速化为自己的积累。
2)如果把用户、公司老板、研发人员当作3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产品经理就是翻译。产品经理先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与研发人员商量解决方案,再与老板周旋争取资源,然后把用户需求翻译成研发人员容易理解的研发设计文档,最终把产品做出来。难道这是低级工种吗?
显然产品经理在一个项目中扮演着万金油的角色,这个角色并不是只会插科打诨就可以,而需要一定的精准行事。如果想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把各方面的大爷、小爷都“伺候”到位。“伺候”这个词可能显得产品经理有一些低贱,但产品经理就是这样一个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职位吧,需要在有些场合甘当配角,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彰显出领导力,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
3)虽然我不能使用这些技术,但我知道这些技术大概都能干什么,其明显的局限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毕业生选择投身互联网行业,无论是开发岗位,还是产品经理岗位都会面临饱和的状况,但是精英总会被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过硬的技术,同时又能有一颗同理心,时不时发挥一些自己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那一定是一个不错的产品经理。但有时十全十美、八面玲珑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很现实,如果能够把主要的工作做好,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到及格ok的水平,那也已经蛮不错。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对于所有的技术都能够有较好的理解,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和控制范围,会简单地使用一些技术,那么在技术层面上也算是合格的,也可以成为一个很棒的PM。
4)个人能力方面,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产品经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具备很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一些细节的问题,而往往影响用户选择的就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历,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细致程度,马虎一时后悔一世。
推理能力能够帮助PM有较好的预见能力,如果一个PM在时间轴上提前出发,或者比常人走得更远,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富,方案将更加从容,被需求小鞭子赶着走有时是一种幸福,但毕竟鞭子抽在身上还是疼的。
5)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自己所负责产品的市场表现就是自己的履历……但是,产品经理的工作绝不应该局限于填充履历这个层面,产品经理应该以创造用户价值为使命。
身在职场当然想有一份好的履历,但要知道作为产品经理产品就像是自己的学生一样,学生获得了成就老师功勋卓著,怎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从根上就需要把这项工作神圣对待,把创造用户价值作为使命,让世界更美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不少功勋。
Alpha创建互联网产品
1)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这可以帮助你在第一时间发现一些公共资源。
毫无疑问英语对于一个互联网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互通的年代,对方不会因为的才疏学浅就量身定制各种中文产品,如果想得到更多的资源,了解最新最快的情报,就应该打磨好自己的英语能力。
2)把线下的概念搬到线上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而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不能在互联网上实现,如果你了解互联网技术,同时又在生活中确确实实感受到来自一个用户的需求,就可以初步形成一个产品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比如需要去调研这个需求是只有你或者他需要,还是拥有广大的适用群体。
3)进行概念过滤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简化一下,着重要看看以下几个点:
这个概念的原始出处是哪里?全球最佳实践在哪里?
这个概念能为它的目标用户带来什么?
进入的壁垒是否过高或过低?
哪些用户会从中受益,他们是男是女,年龄多大,有多少人?
这个概念是否有商业模式?
它能否成为平台或者现金牛,在公司的战略布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些过滤的要点不是一个新人能马上想全的,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很明确的指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如果想有一个健康的长期产品,就需要在概念阶段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如果在哪个问题处卡住了,而且特别想满足该项要求,就需要酌情修改自己的概念。
4)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那么你所从事的就是商品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那么你所从事的就是服务业。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收费的时,你才算进入了体验业……如何区分服务和体验?有个简单易行的办法:看这项业务的说明——如果他能详细地罗列出自己提供的服务内容……那么它就是服务;如果不能罗列出服务内容……它就是体验。
服务和体验具有很大部分的重叠,而且不同的用户看待产品的盈利模式或者说商业模式是不同的,同样是购买产品,他们想要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点,这方面需要产品人从一开始就能够理解。无论是服务还是体验,都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农业,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方式没有那么容易明确,也不容易量化,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做足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决策和灵活的调整。
5)衡量一款产品的平台性质时,它的用户数是第一个关键指标。
作者在书中也指出,满足用户的频发需求还是弱需求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规模,所以不同的产品定位是不同的,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产品都打造成平台型的产品,有些产品只适合吹一股东风。
6)产品经理的职业修养
诚实;
有所长有所短;
对产品有信心并且做好了长期吃苦的思想准备;
能够在行进中不断开火,而不是纸上谈兵;
愿意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其他人善意的建议;
不推卸责任;
不会认为理论上可行就等于彻底搞定;
不会去浪费时间重新发明*。
这些修养都是一个职业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保持谦卑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其实把这些都做好还是蛮不易的,需要拥有强大的意志。
7)在描述网站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MECE原则。中文含义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这个原则也就是要求在描述网络结构的时候能够不重叠描述的前提下,还要做到不遗漏。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完成这部分的工作,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尽力分清层次。
8)消灭拖延提升效率的方法,就是把任务分解为连续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小任务,产品经理需要与研发团队确认每一个阶段中所包含的子任务是否足够小,是否过于困难。
拖延症是目前人们普遍存在的症状,拖延症并不代表一个人没有能力,或是不追求上进,但这的确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度,可以采用一定的技巧来克服拖延症的恶劣影响,当任务被切分之后减弱了任务对于人的压力感,没有那么大的逃避心理之后就更容易着手去实施了。
9)产品设计文档是伴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连接概念与执行的重要工具,它帮助产品团队与研发团队和高层领导达成共识,进而明确研发计划并指导研发过程。
PPT和Keynote是与领导沟通的有效方式,而产品设计文档多半是给产品最重要的用户:研发团队来看。怎样的文档才是一分不错的文档呢,书中给出了如下的几个要点:保持简短,也就是要把需求和非需求的东西分开,把需求之外的东西放到附录;消灭错误,当然就是要少出现错误咯;别告诉其他人(主要是研发人员)怎么做他们的工作,文档中只谈产品,不要把技术细节放进去,如果是技术大拿可以私下进行沟通交流;用适当的表述方式展现需求,要使得信息快速有效地被理解;使用肯定的语言,在文中不要出现“可能”、“也许”这样的词汇,这回有一种含糊不清的感觉,沟通一定是要精确到位的。
10)关于用户体验的方法论有很多,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记的用户体验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书中聚了这三种情况的多个例子来生动证明了别让用户等待、思考和烦躁是多么的重要。其中在别人我想这一类中提到了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在平时上网的时候享用内容的同时都忽略了网页的设计技巧,其实正是这些工程师美妙的设计才让我们这些普通网民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一个看似简单的网页中包含了太多的学问和技巧。
11)项目经理在管理项目的时候需要关注什么?
对结果进行预期;
让所有人上船;
把事情完成。
对结果进行预期一方面是在项目开始之前如果先见性的看到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到时候应对起来就会更加从容,另一方面在项目开始之后,要不多判断项目的进度,对结果有一个自己内心的预期判断;让所有上船指的是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集体之中都会有消极者,一般来说在一个超过6个人的集体中,人员的分布就是呈现正态的,积极消极,或是勤劳与懒散,我们要利用一些技巧保证这些人一起努力,一般来说这里使用的技巧比较庸俗,就是告诉每个人彼岸有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一个项目的完成是关键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产品经理应该能够成为一个团队的润滑剂,为了保障团队运行的效率和有效性,需要产品经理不知不觉中推行一种“世界语”,也就是在团队内部逐步形成一套互相能够快速理解的语言。
12)一些沟通的技巧:
提问;
总结对方的重点;
眼神与肢体语言的交流;
做笔记。
沟通的益处几乎遍布整个社会,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只是需要更好的利用好沟通罢了。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和总结对方的重点实现了一个问题与答案的完整闭环。通过眼神肢体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和准确性,同时能够让对方看出你的投入感,还会带动对方参与进来。最后一点做笔记更多是一个对沟通质量的保障,毕竟我们的大脑记忆是有限的,笔记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温习重点。
13)如果只是研发出了产品功能,但是对其测试不充分,这个功能就附着了测试债务,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测试债务会越隐藏越深,解决成本会越来越高。测试驱动开发(TDD)正是从一开始就解决测试债务的方法,当产品变得很庞大的时候,TDD依然可以快速有效地测试各个功能点。
之前大家普遍推崇的都是敏捷测试,但有时一味的追求研发的速度就会出现弱化测试的情况,如果不能把测试做扎实,之后一旦再出现问题追错成本真的是非常大,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调试前人留下的一些产品时,会发现还有很多bug没有解决,但工程已经堆积起来,再去找错误花的时间呈指数型递增。
14)《引爆流行》中的个别人物法则指出,发起流行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信息传播者的性格特点,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这三类关键传播者制造并传播了口碑。
内行具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发言可以以一敌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群来说,他们更关注内行人的发言,会给予内行无限的信任度。联系员具有一般人没有的人脉,如果消息传达到联系员这个节点就可以迅速加快消息的传播速度。当消息被推销员属性的人接收后,消息就会以更加饱满的形式传达给其他节点。这三种属性的人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影响消息的传播速度。
15)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与产品的更新频率有关。
当下所有产品经理应该都了解了这个原则,无论我们玩的游戏,还是日常使用的软件,都保持了较高频率的更新,但在这点上我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很多软件和游戏的更新都起到了副作用,将一些已经熟悉操作的用户,或者钟爱旧版本某些功能的用户逼离了该产品。其实归根到底证明这些更新没有来得及验证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是在提升用户价值,就急于对产品做出了更新,可能还有不少部门从更新设计一开始就是抱着只要能更一版即可的目的去做工作的,以KPI为导向,最终误入歧途。
16)情报是否已经齐备,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情报的收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要不忘最初的目标,要结合我们的研究目的来搜集情报,当觉得基本可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当进行完这一步之后可能目标需要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这时候收集情报的方向也会不同,所以之前一轮即使搜集再多可能早已经没有用了。而且有些时候情报的有效期是非常短的,如果不能马上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可能自己收集的过程是在狗熊掰棒子。
Beta主线任务之外
1)如何保持团队的兴奋度,战胜逆境?我认为有两个法宝可以用,第一个是正反馈,第二个是信念。
一个团队无论水平高低,都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说有反馈,但往往都是负反馈,遇到问题了才会有反馈,一些部门的正反馈十分缺失,如果想要让一个团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融洽的氛围,在恰当的时候注入正反馈是特别重要的。每个人都喜欢听夸奖,渴望获得成就感,持续地去满足团队成员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我认为如果技巧使用得当,可能还可以在正反馈的同时注入一些想要传达的团队精神,让每个人带着崇高的信念在做事情,即使不崇高也能让团队的走势微微上扬不是。
2)牛顿、爱因斯坦,几百年才出一个,在划时代与划时代之间,填充的都是渐进式的创新。有时候,渐进式的创新也可能划时代。
创新当然可贵,但是不要把创新的目标定的太宏大,甚至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吓到了自己。应当注重创新的积累,累进式的创新也是很有意义的,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明显的效果,但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产品迭代,都需要坚持的这份力量,有了坚持,最后可能会带给用户一个惊喜到颌骨脱臼的产品。
3)我的朋友Tinyfool曾经说:“给自己设定一个极限是愚蠢的行为。”
我们应当抛弃固定性思维模式,而拥抱成长性思维模式。拥有成长新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并不是特别重要,人的才能是可能通过教育和努力提升的,由此,他们相信犯错误是特别重要的,只有犯了错误才会有不犯错误。相信努力能够获得回报是一个值得一生坚守的信条,不论老少,不论领域,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如果相信努力就能获得回报,你应该就是那个叫人生赢家的家伙吧!!!
刻意练习包括以下3方面的要素:
1. 关注技能的改进,而不是结果;
2. 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明确的目标;
3. 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并善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