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断断续续的看过一遍,感觉讲的挺虚的,对实际似乎用处不大。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回来看一章,加上自己也有点体会,边看边想。
提升领导力,成为领导者——刘峰博士的推荐
刘博士在这里面讲了一个事情挺有意思,就是*说,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很多大老粗当了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而很多知识分子成了亡国之君,如:李后主、宋徽宗等。由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能走到现在,一般来讲,也算个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所具备的种种“性格”,都在我们身上有体现。反而,实际生活中的大老粗们所具备的朴素的道理,我们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体会不深、或者故意忽略、觉得不值得一提。看这本书,就是了解一些非专业知识上的道理,继而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弥补教育*带给我们自身的不足。当然这么说有点大了,这本书只能是弥补其中某些不足罢了。
第一章 卓越领导的五种习惯行为
至于几种习惯行为,我一向讨厌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东西,不予评论。这一章有两个观点比较好。
1. 领导的机会无处不在。我理解,只要是非技术领域的技能,都是领导力;工作中有大量需要非技术领域技能的机会,所以领导的机会无处不在。用这些技能也不见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但是如果当领导的话,其工作重心,所需要的技能,就是这些非技术领域的技能。
2.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无论是领导还是被领导,人际关系都是其中的媒介。当然有各种规章制度,以及领导的“屁股”,规定了很多东西,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部,使得事情顺利进行的,还是要通过人际关系——不论是好的关系还是坏的关系。
第二章 信誉是领导力的基石
这一章,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说法,就是要讨论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作者甚至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这个在今天也是很昂贵的一种调查行为),来问员工期望领导有什么品质,并且总结了一些,如:真诚、有前瞻性、有激情、有能力等等。不过这些不一定可信。一方面,从统计学角度讲,调查问卷采样本身就有可能偏颇,不能反映事实;另一方面,美国的企业情况,不见得适合中国的企业情况。
这一章里面,倒是有一句话我挺赞同,就是“信誉是领导的基础”。
其实这句话我更想说成,领导和员工之间要建立信任关系。这个关系最好是双向的,而且双方都要花(甚至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建立、维护这种信任关系。员工信任领导,便认同领导的决定;领导信任员工,便能放权让员工发挥。在双方都陌生的情况下,如何破冰,让双方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关系,真的是一门学问。而领导与更高层领导之间,这种信任关系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更高层领导显然已经不用过多考虑技术实现、代码优劣这样的问题了,而是更加抽象、更虚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放权,这就尤其需要对下级领导的信任。不夸张地说,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职场生涯的基础。
职场上就讲究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建立信任关系——一般是对某件事情上双方的信任关系——从而协作共事。
后面那几章,作者按照他的条条框框开始扯淡了,不过有些扯的也比较好,我会再记录下来。
第三章 明确理念
“理念”这个词有点大,这一章讲的内容也有点大,所以就有点虚。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讲,员工按照一种什么思路去做事,不是指具体的事情的解决办法,而是一种信念层面的东西。就像“雷锋班”,他的理念就是想想雷锋怎么做,班里的成员就要怎么做;或者“老虎排”,就是发挥该排从前的优良传统,等等。就是说,领导规定,我们这帮人是群什么人,这些人通常应该怎样做事。
通常,理念与公司文化有关,不是领导想弄就能弄的。
第四章 为他人树立榜样
这个是承接上一章讲的。即领导用自身的言行来诠释理念。在MS,有种带新员工的方法叫做“teach by example”,说白了就是给员工做榜样。这一章讲的就是类似的内容。当然对于我们码农来讲,能给出优秀的代码,让新人review,这固然更好,不过也不必这样。领导显示出对某件事情的关系、对某个人的关系,对某种行为的喜好,就足以告诉员工,他的理念是什么了。这一切,都是从领导的言和行体现出来的,所以作为领导要谨言慎行——毕竟自己不再是刚出校园的小孩子了。
还有一点,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员工,将自己的故事、将别人的故事,从中传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