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认为,他们揭开了在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脉冲星周围如何形成行星之谜,他们首次观测到可以孕育行星的不断旋转的碎石盘状物。
这是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因为这个围绕脉冲星运行的弥漫尘土的盘状物与导致地球出现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团颇为相似。科学家说,这项最新发现可能会帮助人们了解行星系的形成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该研究项目的主要成员迪普托.查克拉巴蒂说:“这表明行星的形成在宇宙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强劲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生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中。”
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详细介绍了这项发现。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借助美国航天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在一颗距地球1.3万光年的年轻的脉冲星周围,由碎石组成的盘状物发出明亮的放射线。这颗脉冲星曾是一颗巨型恒星,大约10万年前,该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坍塌。
虽然研究人员没有直接看到行星正在盘状物中生成,但他们相信组成行星的石块已经出现。
1992年,另一组科学家发现了环绕在另一颗脉冲星周围的行星,但他们没有看到盘状物,也无法说出这个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查克拉巴蒂说,这个碎石盘很可能是那些未能摆脱超新星控制的富含金属的材料演变而成的。这个盘状物与人们在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看到的物质十分相似,研究人员因此对段,它可能孕育了一个新的行星系。
美国航天局下设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查尔斯.比奇曼说,如果最近发现的这个碎石盘状物里的确存在行星,那么这些行星可能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盘状物是在非常猛烈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绕在年轻的恒星周围的尘埃开始凝集成块,相互碰撞结合成另一个天体时,就生成了像地球这样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