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人家教故事看“望子成龙”

时间:2021-07-05 23:29:44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通常被认为是属于所谓“有个性”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个性”不等于“任性”

     所谓“有个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问题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与合理行为,不人云亦云,个性是以善良、勇敢、诚实、守信以及明辨是非等正面因素为前提的;任性虽然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却常常是无理取闹,坚持的不是合理的观点和行为。

     任性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胆汁质的孩子天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等等。但是,促使宝宝任性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态度:有的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宝宝的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蔑视宝宝的人格,总爱讽刺、挖苦、责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父母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宝宝可能心里明白,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着来对抗,慢慢的脾气越来越叛逆,直至不能接受一丁点儿的不同意见;还有一些父母平时自己就是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在潜移默化中,宝宝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更有一些父母错把宝宝的缺点看成优点,宝宝越是执拗,父母越感到他有“个性”,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

     如何将孩子的“任性”转变为“个性”

     首先是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孩子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产生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其次,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常常可以通过哭闹、撒娇得到满足,渐渐地,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任性蛮横。只有孩子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明白是非对错,使孩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第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给孩子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处处依靠父母。

     最后,父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父母做到行为理智,讲原则,诚实守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首先要为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