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

时间:2023-01-19 23:53:32

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

原贴联接:http://club.sohu.com/read_art_sub.php?b=history&a=65885&allchildnum=16

(一)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
-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
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
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
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
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
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
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
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
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
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
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
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
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
、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
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
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
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 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
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犹太-阿拉伯-柏柏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库施
特-古埃及后裔科普特-乍得的毫萨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北欧人
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凯尔特人
)、北欧人(日尔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
尼亚拉丁人。 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 典型地中海亚人
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地中海
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南亚雅利安
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

黑白混血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库西特人。黄白混血人种包括突厥人种。

9万年前,非洲东部的一个妇女生下四个孩子,分别叫黄、白、棕、黑。小

黄与小白一道首先迁移到今天两河流域,进而到达中亚,过着游牧生活,在1.8

万年前,黄白开始分离,白人向西进入欧洲,征服当地土著,形成闪含语系、印欧语系。
一部分黄人向西迁移,征服当地土著,建立苏美尔文明、波罗地海-突厥国、古赫特王国
的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
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
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
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
土高原的为突厥群(匈奴,突厥),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
群,均为北亚人种。

(1).阿尔泰民族与南方民族的分布

后来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东迁突厥游牧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
突厥群同化,所以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
白混血人种。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
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前2900年,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西迁乌拉尔山,部分继续西迁到北
欧,他们与当地的白人融合形成乌拉尔民族,成为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乌德
穆尔特、拉普、马扎尔、涅涅茨人的祖先。公元400年匈奴西迁、公元600年蒙古族群
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与中亚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后形成保加尔人、鞑靼人、楚
瓦什人、巴什基尔人,另外一部分同化于马扎尔人之中。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
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接着又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
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这些人都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
黄种人。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
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
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满族的前身)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
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最后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也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
,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
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
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
分布在甘肃、青藏、*,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百越族群分布在中国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苗分布在江淮和长江中游江南、扬
越分布在长江中游、吴越分布在长江下游、闽越分布在闽江流域、南越分布在珠江流
域,部分则漂流到日本。百越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岛族群受百越南迁影响,散布到越南占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尼等地,部分继续南迁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关岛、瑙鲁、基里
巴斯、图瓦卢)、美拉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波利尼西亚(夏威夷、
萨摩亚、汤加、库克群岛、土阿莫图、毛利)等地,他们同化了当地的棕色人种原始
澳大利亚人。南岛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亚族群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受百越族群南渐和雅利安南下印度的影响,南
亚族群居住区被分割成几块:中国的百濮(佤-德昂-布朗)、缅甸的孟族、柬埔寨的高
棉族、马六甲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其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南
亚族群受到黄种人影响,不再是纯种的棕色人种了。


王者归来 精彩奥运尽在搜狐 进入奥运论坛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25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二)华夏族的逐渐形成
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
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由于此时禽兽多而人少,于是原始汉人巢居以避
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这时的首领被称为有巢氏。之后原始汉人发明钻燧取火,
这时的首领称为燧人氏。这个时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称为戎狄)都臣服于原汉族,
自动向北撤离,突厥退缩到黄土高原北部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缩到北京并
开始迁移到大兴安岭森林,没有退缩的突厥和蒙古,与原始汉人融合,操带阿尔泰特
征的汉语。

这个时候,由通古斯和百越混合而成的原始东夷强大起来,挡住了原始汉人继续
东进的道路,东夷的首领华胥氏居住在今天的曲阜。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华
胥氏的后裔在中原地区逐渐与原始汉人混同。华胥氏后裔一支后来移居汉人故里甘肃
天水成纪(今秦安县),与当地汉人某男交婚,生下太昊,后来,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不
知父亲在何处,太昊率领族人奔向母系故里,到达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发现该
地适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在宛丘太昊创建了八卦、结网捕鱼,由于他特殊的出身
,被华北平原西部的原始汉族和华北平原东部的东夷尊为共同的首领。太昊娶西华县
的氏族首领女娲为妻,开创了一夫一妻//近亲不通婚的先河,摈弃了原始的群婚制。
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
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太昊时代由于发展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取代了以往
的渔猎生产,所以首领太昊又被称为伏牺氏(伏羲氏)。

伏牺氏之后,公元前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
,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定都宛丘,并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神农氏为开拓生产、
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东夷部落斧燧氏发生冲突。神
农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
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
动。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
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
有?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他们与有?氏婚
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
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
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
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
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
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
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
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
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
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
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
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
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

黄帝之子计25人,因母不同而有12姓:姬、西、祁、纪(己)、滕、任(妊)、苟、
僖、?、儇、衣,但仅有姬、祁、任、己、?的后裔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
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其中,虞、虢、霍、韩为周所封,焦、滑、杨、魏、芮
、荀、贾、狐、耿是夏商旧国入周仍列诸侯。 祁姓祖帝尧,有唐、杜、房等国;己
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
挚、畴等国。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
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王室原本华夏人,因当上了
阿尔泰人的首领而被之同化)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
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

黄帝大儿子玄嚣,二儿子昌意。昌意后裔高阳(帝颛顼);玄嚣后裔高辛(帝喾)。
前2500年,颛顼在位,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的古帝,是东
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
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
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 前2400年,帝喾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
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
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
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
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 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
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
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
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嵩山),后因治水失败被杀。 四岳
为姜姓的祖神,其后裔在西周的有申、吕、齐、许等国。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
姜姓)在齐;吕原在陕西,后迁今南阳市境与申共居;许即今许昌市境。 四岳一支继
承了炎帝称号,都陈(河南淮阳县),由于神农氏先前也在此建都,所以后人常常把炎
帝和神农混淆。 四岳另一支与黄帝系颛顼婚姻,发展出祝融八姓 (己、董、彭、秃
、?、曹、斟、芈),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于河汉之间。祝融
八姓的长支为昆吾,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楚出自芈姓。氐羌入藏缅族
群成为其首领,控制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藏缅族群后来逐渐东进南进,沿长江
东进到云梦大泽(洞庭湖),同化或驱逐当地的扬越与苗瑶,三者融合为楚人的先祖;
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融合为彝族、白族、缅甸族的祖先。

综合以上所述,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
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
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
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
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
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由于蒙古语族(鲜卑,契丹,蒙古等)曾在河北平原与远东人种的汉族混合的厉害,以至于退回大兴安岭
的蒙古部落亦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受东夷混化影响的黑龙江通古斯(满族,包括金,清等)也由北亚
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 藏缅族群由于与百越混化的厉害,血统和语言上与百越亦有
很多近似之处。北方官话区、秦晋方言区的汉族有更多的阿尔泰血统,语言上亦有其
痕迹,不过话说回来,阿尔泰民族受汉族文化和血统上的影响远较汉族受其影响为甚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31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四)东夷的华夏化

原始东夷属于通古斯民族、百越民族的混血,属于黄种人远东人种,分布在华北
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北部的东夷有更多的通古斯血统,南部的东夷有更多
的百越血统。自从东夷首领华胥氏与西邻原始华夏族通婚融合以来,东夷混入了越来
越多的原始华夏的因子,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东夷已经大幅度华夏化(指语言)。

东夷以凤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原始东夷创造了先进
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
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紧邻民族华夏之文化的发展和推进
,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
的东部东夷族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从伏羲、神农、炎黄
直到夏商二代,在华夏-东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语言)互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的也是东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语言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华夏族(商是华夏化的东夷,算
华夏族)。

太昊(即伏羲氏)姓风,是原始华夏与东夷融合的人物。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
-须句(东平县)、颛臾(平邑县东,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伏羲母系故里后建立的
方国。神农氏部落与太昊部落一样,也分为淮阳和山东两大系统,淮阳以华夏语言为
主、山东以东夷语言为主,但神农氏各部落后来全部为东迁的炎帝部落(四岳之一支
)所并。四岳之一支东迁到今鲁西豫东接壤地区,以淮阳为都,完全取代了原神农氏
的地盘,与太昊集团交错分布;居住在山东的四岳本为华夏,后来全部东夷化(语言
上)。太昊集团有华夏族龙崇拜,但同时也和东夷一样以鸟为图腾崇拜。蚩尤和后羿
都是太昊的子孙;少昊是华夏族派驻东夷的殖民代表,后来东夷化变成东夷的代表了

嬴姓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
。徐,今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江,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葛
,今河南宁陵县;费,今山东费县;郯,今山东郯城县;谭,今山东章丘县境;锺离
,今安徽风阳县。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 偃
姓祖皋陶,与少昊同姓,嬴、偃同字异写,由于部落的分化所致。偃姓在西周春秋时
尚有奄(曲阜县),为少昊所都;英,今安徽金寨县;六,今安徽六县;舒鸠,今安徽
舒城县;东夷群舒,均为偃姓。莒国(今山东莒县)先为嬴姓,后改己姓,是少昊集团
加入黄帝集团的部落。

夏初,启与伯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
氏,前后经历半个世纪的斗争,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炎黄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
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
形形成的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鲁
、豫、冀三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
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
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与薄姑(今山东
博兴县)为中心的各方国。西周初奄与薄姑仍是东夷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中社会发
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
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初既灭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
的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夏化。淮水地区诸夷,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
的主体。

齐与鲁对周围东夷部落的政策有明显的区别:齐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
鲁公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齐所采取的政策,促进了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
融合,不仅在春秋时首先称霸,齐国的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齐国
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与之融为一体,前567年齐国灭莱,于是山东半岛各东夷小国
已被齐兼并。 鲁国伯禽强调变革当地土著居民的礼俗,虽然鲁以推行周礼著称,但
当地土著东夷的习俗仍顽强地保留着。鲁在东夷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华夏族
之周文化为主导,发展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孔孟儒家学说。孔夫子,其先为宋人,
是商族苗裔。

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分布着少昊集团的后裔嬴姓与偃姓诸国,如徐、江、葛、
黄、淮夷、锺离、英、六、舒鸠等,他们是蚩尤战败后由山东迁移过来的东夷部落,
但南迁后含有更多的百越血统。春秋时期他们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在战国大兼并
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先后被楚、鲁、吴-越所兼并,他们的文化对齐、鲁、楚及吴越
都有影响,在政治上逐步统一过程中,文化与民族得到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
消失,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应该说一直到汉朝,东夷的华夏化才彻底完成,东夷在向华夏族完全贡献了自己
的科技智慧后,在血缘上、语言上被华夏族函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
山东、苏北、皖北之汉族,血缘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血统,但
人种上与华夏无异,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33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巴、蜀和吴越的半华夏化)

巴与蜀都是从青藏东进的藏缅族群,属于北方远东人种。巫山人、元谋人等百万
年以上的人类化石至晚期智人资阳人,都发现于长江中上游。黄帝之子昌意,昌意降
处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女(蜀族)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
川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
数百岁。

蚕丛,属氐人的一支,创造了三星堆文化。公元前21-前11世纪,鱼凫氏(受帝颛
顼教化,与夏同源)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繁荣了三星堆文化。前1300年
,廪君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建立巴国。

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 西周
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公元前7世纪荆人(江北楚蛮)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
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
迁都成都,建立五丁制度。

前611年巴、秦、楚国联合灭庸,楚占有庸国中心今竹山县,秦得到安康,巴分
得今巫山、奉节。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形成了与蜀在四川地区东西相
对峙的局面。战国时期,巴国在清江流域的故地被楚国吞食,在鄂西北及陕南的*
也被楚、秦所逐。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
,秦移师攻巴,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
。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
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

巴蜀被秦国并吞后,秦国置官施政、遣兵驻防,并迁移关中华夏族百姓1万户充
实四川。四川地区初步华夏化,所操藏缅语族语言逐渐杂有汉语族蜀语支的语言。

吴国王族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讲汉语周族方言;国民吴则属百越族群,
操吴越语。

从吴太伯至寿梦19代,有5个多世纪。前584年寿梦使淮河中下游的东夷各部落及
越人各部落,从属楚改而属吴。寿梦死后,王位成为争夺目标,前515年,公子光刺
杀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阖闾重用楚国的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在前506年联合蔡、
唐与楚决战,一度攻下楚国郢都,后退兵回吴。阖闾伐于越国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立
。夫差打败于越,此后屡北上伐齐。于越王勾践乘机袭吴,吴亡,疆域和民众大部分
为于越国所有。

于越王始祖无余,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国民则属百越族群。于越国即
今浙江省。自无余以后20余世,至允常,于越兴起,与吴王阖闾争雄。允常去世,其
子勾践继位。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灭吴,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勾践既称霸,于是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前379年都城又迁至苏州。前334
年楚威王兴兵伐越,杀越王无疆,灭越国。

吴、于越,虽然在春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
蛮夷。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目前
所知最早的经过种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越所住干栏式住房也已在河姆
渡文化中出现。青铜文化发现与中原同步而发达晚于中原,可是到春秋时期,吴、越
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欧冶子铸剑的技术举世叹为观止。
吴越的断发文身、拔牙凿齿,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随着与中原交往的频繁,特别被楚国并吞后,吴越半华夏化程度越来越深,开始
操汉语族楚语支与百越语族的混合语言,逐渐融合成汉语族吴语支。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34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六)汉族的逐渐形成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
只有一个语言---汉语。为什么别的语族会有上百种语言,而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
言,这与操汉语族语言的诸多部落空前剧烈的统一战争和扩张战争有关。秦始皇统一
所有汉语部落,并扩张到非汉语部落的岭南和福建,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藏缅语族没有过成功的内部统一战争。当年吐蕃并吞南诏、南下缅甸、北出中亚,甚
至进攻长安,眼看要实现藏缅族的统一,却被回鹘进攻和内讧给打断了,自从信仰喇
嘛教以来,彻底取消统一藏缅族的念头。

苗瑶语族从来没有进行统一战争,甚至连想过都没有。

百越语族也进行过尝试,可惜缺乏领袖,当年越南进攻两广、控制老挝,吞并柬
埔寨,合围泰国,这是“蚍蜉撼大树”!

通古斯语族的满族、朝鲜族、大和族之间的统一战争倏而即逝。日本侵朝失败了
,日本扶植满洲国失败了。满洲成功了统一了东北的通古斯,却在没有统一朝鲜、日
本等全部通古斯民族之前就贸然发动侵华战争,最后被汉化,家园也被汉族占据。

突厥语族历史上曾经统一过,遗憾的是他们碰上了李世民,现在泛突厥主义兴起
,不知道能否成功?

相对而言,成吉思汗是成功者,他就是先统一了蒙古语族诸部落,形成蒙古民族
后才发动侵略战争的。到现在,蒙古族虽然分裂过多次,但这个语支却只有一个,如
果不是清朝和中国的分而治之政策,统一的大蒙古国还会继续存在。

南亚民族自古就被其他民族分割成几个孤岛,自身难保,还谈何统一。

南岛民族被大海和太平洋分割成几千块,并且相距万里,不被淹死就万幸了。

经过汉朝400年的统一相处,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
族融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汉族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关中,统一的文化中心和
经济中心中原,汉族有统一的书面文字和统一的口语----雅言。

尽管汉族(原始汉族)在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百越、楚蛮、东夷,但汉族仍然是
完全意义上的北方远东人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于两千年前就趋于黯淡了;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被来
自中亚的雅利安人扫灭;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焰
万丈的古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
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与那些
时有中断的“突破性文化”(如苏美尔文化通过巴比伦、古希腊、罗马跳跃式地演化
为现代西方文化)迥然有别。华夏文化在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不断发展、丰富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体系,被世人称为“神秘的东方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汉人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
的陆路交通,由此造成了汉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
在这个条件下形成的。人们不求对外的开拓发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
谐生活方式,以及讲究个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从社会性质看,古代汉人社会是
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逐步向外辐射,形成家族、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网
络。这个网络是以亲情编织起来的,道德伦理就成为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首先必须遵守
的,也是自觉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标准,从而形成汉人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心理。正
是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构成了汉族社会独特的、稳定的生存系统,与此相适应,华夏文化的形成
与发展显示了鲜明的伦理型特色。华夏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求善的伦理价值取
向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伦理型类型的文化。

 

(未完待续)

 


 
嗨,老板!进来聊聊吧!  null  
 
 
作者:尼瓦人(ooqq1234)  日期: 09-03 18:56 到顶部 上一帖子 下一帖子 到底部 回复  

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超长巨作)<十二万分要求置顶>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41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七)民族融合

据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汉朝时期,全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
下游。以公元2年为例,当时诸州总户数为1235.6470万户,总人数有5767.1401万口
。这些都是赋税户口数字,基本上是汉人,极少数是编入户籍的边郡少数民族。 其
中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六州合计占总户数的52.82%,占总人数的62.5%。长江中下
游荆、扬二州及上游益州,合计占总户数的19.45%,总人数的20.1%。其它幽州(今河
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南部)、并州(今山西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青海东部)、朔
方郡(河套及陕北)北部沿边四州郡合计占总户数的15.9%,总人数的14.86%。而今两
广地区三郡合计有5.6408万户,人数31.1596万口,大致相当黄河中游的一个大郡。
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人口有所增加,然而基本格局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的
汉人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增长至总数的30%以上。

http://www.cpirc.org.cn/popnum.htm,公元157年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
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公元265年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
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
,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 以农为生的汉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只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
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西晋的北方汉族人大部分还
是留在了北方故土。

魏晋时期,汉族为了加强对胡族的控制,利用他们充当兵丁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
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如曹操安置并州匈奴五部于太行山西至汾水
流域。晋武帝时,迁“杂胡”二十余万口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鲜卑族中的一部
分迁到雍、凉二州及陇西一带;氐、羌族则被迁到关中的泾渭流域。这些入迁的民族
多以其游牧经济代替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十六国时期,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
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
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
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
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汉武帝在甘
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移入28万汉族人,永嘉乱后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难来此,而来到
这里的匈奴、鲜卑则显得微不足道; 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
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宁。

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
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
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
在长安战败,驱男女8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家属及2万余
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43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20万
落(户)。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氐羌20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
大姓杨姜等族0.2万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
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罗部落)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县)。计石勒前后掳获
民户在3万户以上,氐羌约20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4万人。石虎都邺,前
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
杀邺附近国人20余万人。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
入汉族。

鲜卑慕容?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
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
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迁都龙城(今朝阳市),攻
高句丽,掳掠男女5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5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
3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0.3万余
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
中原。 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经过17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
40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在河北并入汉族。

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
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
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
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
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
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族属于藏缅族群,与华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
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
,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
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
,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532年,高欢与尔朱
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
,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
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
,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
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永嘉乱后,中原汉族士族采取自保措施。

第一,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
世族豪门的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其时还有很多既不归国家编
户、也不在世族豪门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统治的汉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
附于世族豪强。

第二,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
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
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
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
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2)中原士族不因
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苻
坚。 (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
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
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
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
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
扩大政治*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
朴。

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胡
人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

永嘉之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这次南迁对中国人口版
图的划分是具有重大意义。当时侨人的数目,据说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么以侨
人数目90万计算东晋的人口为540万。实际数目则应该大于此,因为部分侨姓士族对
户口的隐瞒掩盖由于士族权力的进一步上升而变本加厉。

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之前,繁华的中原地区山头林立,立国时短的军阀们根本无
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户籍。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
的。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
”以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
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
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
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

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说为刘宋,有说为萧梁。刘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内拥有南朝
最大的版图,经济也达到小康水平。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
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
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一涨一消,我估计梁朝人口
当和刘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
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
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
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
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47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八)金元清的汉化,明初的移民和当代北方汉族的形成

金建国初期女真族有60万人口,后来入主中原的女真人有40万人,而1207-1223
年全国人口1.254亿,其中金国治下的汉族人口有4200万,金国治下的华北女真族100
万,金国治下的东北女真族100万。

女真人不事耕作,金*为了女真人的生计不断掠夺汉人的土地送予女真人,使
有金一代民族矛盾始终尖锐,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将残留在华北
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很难想象当时对女真恨之入骨的汉族杀之惟恐不及
,居然会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国时期,北亚人种蒙古族人口不到150万,散布于亚欧大陆,而进入中原
地区不会超过50万。1351年元朝的南方人口5800万,北方汉族人口有3830万,蒙古族
色目族100万,北方汉族对蒙古族完全是压倒优势。元亡后,朱元璋对留在中国土地
上的蒙古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云南的蒙古人吓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属性,几百年来不
敢说自己是蒙古人。

说南北朝时有民族的融合倒还说的过去,因为虽然在民族仇杀中羯、匈奴、氐、
羌整个民族在中国被杀绝了,但是鲜卑族的的确确融进了汉族。但是在宋元时代,胡
汉矛盾比抗日时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锐十倍,纯粹是民族间的一场血腥大*,根本没
有民族融合的条件。虽然胡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主动,但是由于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汉
人口对比的悬殊,胡人政权最终灭亡,并且在灭亡后遭到了汉民族报复性的血腥大屠
杀,留在中国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杀。

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纪,基本上融
合于汉族,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进入内地的蒙古人及其带来的色目
人的后代迄今在户口本上还不属于汉族,遑论满洲人了。 相对人口总数庞大的汉民
族,在汉朝以后,异族混入了今天汉族的成分究竟又有多少呢?!

-- 明初的大移民

入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
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瘟疫(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
年,河南土著人口是189.1万人,河北土著人口是189.3万人,而山西土著人口却达403
.045万口。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
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据曹树基研究,河北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永平府(治所今卢龙)的土著只占38.
55%,河间府的土著占48.6%,广平府(治所今永年县)和大名府土著占48%。

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河南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彰德府的土著占71.8%,
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的土著占50%,河南府的土著占79.1%,南阳府的土著占44.
6%,汝宁府(治所今汝南县,汝宁府比现在驻马店的管辖范围大)的土著占 76%。

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山东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东昌府土著(今聊城)占18
.5%,兖州西部土著占30.8%,兖州东部土著占85.8%,济南府的土著占67.5%(移民以
山西、河北为主),青州南部土著占69.4%(移民以山西、江苏为主),青州北部土著占
74.4%(移民以河北为主),莱州府土著占84%,登州府土著占71.2%。

北京城1368年有80万,徐达进北京时只剩下1.2万人,于是朱元璋将移民迁入北
京,据曹树基研究,移民后北平府土著比例只占9.8%。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又把华
北推向战火之中。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南京移民北京87.5万人,从山西移民顺天府
39.5万人。

我们这里重点谈一下山西人,因为山西南部人是华北平原大部分汉人的祖先。山
西南部自古与洛阳一起并列为华夏族的核心。汉末,南匈奴被曹操分成五部,左部居
今汾阳,右部居今祁县东南,南部居今隰县,北部居今忻州,中部居今文水。西晋时
,塞外匈奴大量内迁,总数在30万以上。羯族随匈奴迁入山西,集中于上党的武乡(
今榆社北),被称为“匈奴别部”。鲜卑族集中于代县、大同。这些内迁胡人都不在
山西南部的中原文化区。五胡乱华时期,匈奴刘渊建都于平阳,亡国后山西的匈奴人
被残杀、逃亡、被强迁往他乡,没有人留在山西。北魏时期,大量高车、库莫奚人迁
入大同。但是迁入大同的人后来基本上都迁入了洛阳(108万 汉胡混合人)。元朝时期
,从黄河以南迁入大量移民到山西。大量蒙古人迁移到大同和朔州。由此可见,明初
大移民中的山西南部人,他们是纯正的华夏贵胄,非胡汉杂种。

 

 

 主题: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49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九)南方汉族的形成过程

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蛮的主体民族地位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
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安徽省黄池-方村-峨桥-钟仓北-
铜陵县西南-铜陵市东-大通-马牙桥-高坦-牌楼-瓦垅-长江-莲洲-石牌-二桥-怀宁东
-金拱-唐湾-主簿-鹞落坪-湖北安徽省界-黄湖官湖龙感湖南岸-望江县南-华阳-香口
-马?-彭泽-湖口-九江市东-九江县-范家铺-湖北江西省界-武穴南岸-长江-黄石-大
冶北-梁子湖-渡普西-长江南-白螺-洪湖西岸-潜江南-江陵-秦市南-调弦口-石首-黄
山头东南-湖南省官?-安乡县西保和堤-澧水-益阳西北军山铺-官庄-七甲坪-松柏-里
耶-湖南省界-尧市-江口北-花桥北-龙头庵-小横垡西-新建-中方-楠木坪-漠滨-湖南
贵州省界-广坪西-响水坝-靖州县-溪口-广西省堂坊-百里村南-安和南-灌江源头-黄
关-湖南广西省界-清江桥-渡水-高木塘-塘田市-花桥-高溪市-大忠桥-阳明山-金陵-
欧阳海-郴州苏仙区-上渡西-大源-栗源南-湖南广东省界-莽山西-连州县-连南县-连
山县北永和-大宁-桂岭-里松-贺州北-望高-钟山北-牛庙-沙田西-步头西-黄姚-昭平
县-文圩-头排-罗秀-黄茆-东乡-桂平西山-石龙-古樟-石牙-武宣-黔江-大湾-龙岩-迁
江-加方-古零-仙湖-甘圩-丁当-坡造-海城-朔良-永乐-阳圩-坡洪-印茶-南圩-那桐-
中东-屏山-全茗-大新-新和-雷平-那岭-硕龙)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元年至南朝宋泰始二年的150年里,这次移民高潮
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一为“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洞庭
湖流域;其二为“司豫流人”(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鄱阳湖流域;
其三为“青徐流人”(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其到达的目的地是太湖流域。 这
次移民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野超过秦岭淮河一线并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
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
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
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
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一方面使宁镇以西北地区奠定了江淮
官话的最初基础,另一方面,又使镇江以东原有的吴方言受到影响,失去一些原有的
特征。 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汉族移民数量开始超
过当地楚人数量,江北楚人彻底汉化,湖北地区开始操一种汉语方言,这是西南官话
的雏形。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
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
之一。人口的增加还引起政区的增置,分润州(今镇江)置升州(今南京)、又分宣州置
池州。在江西,移民数量也很大。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洪州增三分之二
、吉州增五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这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洞庭湖地区,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
础。 到达江湘者,则产生了新湘语的萌芽。 江西北中部则出现赣客语的共同源头
,将吴语区与湘语区隔开来。唐末黄巢起义使部分人移入闽赣山区,为客方言的产生
准备条件。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其中最重要的是靖康元
年(1126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间的移民。移民总人数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
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
州城里。这样集中的移民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杭州与苏州都一度出现杭
音与北音,苏音与北音对立并存现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苏州的北音已经消融
,但杭州的北音因移民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顽强保留到今天,故杭州城里从明朝至
今一直是吴方言区里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 因此次移民散布面比前两次要宽,除苏
南浙北以外,对各地方言特征的影响不如前两次深刻。但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客家方言
的逐渐形成。闽西、赣南的移民部分更迁往粤东北地区,于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因
为与北方方言隔离开来,成为客方言形成的良好地理环境,并在日后使梅县成为客方
言的中心。 第三次大移民还造成西南官话向广西的传播。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不再出现。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
: 江西向湖南移民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持续七八百年之久,使湖南原有的湘
语发生质的变化,由近而远带上程度不同的赣语特征而湘东地区可以算作赣语范围。
福建向广东、海南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福建山多田少,在中唐以后又接受大量
北方移民,如闽南的泉州元和时期比天宝年间户口多出50%,因此人口过饱和现象很
快突现,向广东移民不可避免。首先向邻近的潮汕地区迁移,而后向西扩散,越过珠
江三角洲(因为这里早已由操粤方言的汉人所开发),进入粤西南沿海地带到雷州半岛
,再到海南岛。也有直接来到海南的,那往往是经商失败的闽人。在两宋之际与宋末
金、元相逼之时,更是大量涌来。从地方志和族谱记载来看,福建移民的原籍多是兴
化(今莆田、仙游)、泉州、漳州人,他们将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散布在海南岛和广东
省两端的近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历经汉、三国、南朝、唐宋1500年的汉族*政权统治,楚汉战争、黄巾之乱、
靖康之难时期,又有大量北方汉族移入,巴蜀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开始操汉语族蜀语
支。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概
与此有关。宋蒙巴蜀地区的酷烈攻防战持续了50多年,四川人口相对于南宋锐减了80
%以上,剩下不到100万人。元末四川人口恢复到200万人,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
人进入四川,与元军大战10多年,川人(不含明部)剩下不足70万人。洪武年间,以麻
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
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人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出现了,四川的外
地移民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四川话就是湖北话为主、涵合当地土著的蜀语支语言
而形成的,属于西南官话。

元、明两代及清初接连不断向云南、贵州地区派去大量军队,实行屯田制度。包
括随军家属,四百年内,移入云贵地区的人口达百万之多。清代中期,在四川人口逐
渐增加以后,又有大批移民在*鼓励下迁到云贵地区。两次移民使云贵地区的汉语
方言纳入西南官话的体系中,但与四川湖北方言又不尽一致,某些地方带有江淮官话
的特征。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
人种。

于越国被半华夏化的楚国灭掉后,越人南溃,湖北楚蛮涌入吴越地区;后来由于
北方战乱而南逃上海-苏南一带的中原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越;湖南是汉
族与大量江南楚蛮(长沙蛮,苗瑶畲族祖先)杂居;江西则是北宋汉族与江南楚蛮、山
越等百越杂居。 由于江(苏南)浙、湖南、江西的汉族人是北方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混血
,所以属于南方远东人种,而这里未汉化的百越后裔(苗瑶畲族)则属于黄种人南亚人
种。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种;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
斯族和30%的百越南岛族,属于南方远东人种。

 

主题:Re: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51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十)百越的汉化

虽然三苗被夏朝打败退出中原,但百越人还广泛地占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方,
百越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一直到东晋,广大的中国南方还都是百越语言的天下,汉
族在这里绝对是少数民族。古越人使用铜剑、铜鼓,擅长造船操舟,奉龙蛇为图腾,
剪发文身、错臂左衽,有打牙习俗。五胡乱华、大批汉族南下,初步改变了中国南方
以百越为主体民族的种族状况。古越语是一种胶着语,它不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而
是合多音胶着而成,百越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楚民族血统上是华夏、藏缅、苗瑶的融合(湖北)或者就是苗瑶(湖南、江西),灭
吴越后东楚民族血统上则是楚民族与百越的融合。楚人尊凤,其次崇拜龙。楚语是一
种汉语、藏缅语、苗瑶语的融合,楚国文字采用稍加改造的中原汉字。后来随着与中
原交往的加深,楚民族逐渐华夏化,楚语逐渐演化为今日湘语、吴语,楚语与江淮汉
语融合形成赣语。

扬越顾名思义扬水(发源于荆州东流于潜江入汉水)东南的百越,可能属于三苗后
裔苗瑶族,他们广泛分布在今湖南省江西省全境、湖北省东部。其中今鄂州市的鄂国
、今江西余干县的干国最为著名。全部扬越地区最后都被楚国征服,但他们的语言苗
瑶语仍然于独立于楚语。但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原地区的扬越人逐渐被楚人同化
。退居山区的扬越人号称山越,后来被吴国孙权征服,逐渐汉化。

濮人属于百越一支,居住在江汉平原西部,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都
压过楚国。公元前700年被楚国灭亡,一部分逃到广西,称西瓯、骆越,一部分逃到
贵州云南,称僚。

庸人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竹山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11年被楚国种族
灭绝。卢戎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南漳县、宜城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90年
被楚国灭亡,逐渐融于楚民族之中。

盘瓠蛮居住在今湖南中西部,后来分散演化为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

长沙蛮武陵蛮又逐渐散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畲族居于福建、广东东部,瑶族居
于湖南、广西东部、广东北部,苗族居于湘西与贵州等地。 唐王朝于福建畲族地区
设置漳州、汀州。 宋代瑶族有几大聚居区:一是现湖南省中部的梅山地区,宋朝派
章?开梅山,瑶族有的向湘南及广西等地迁徒,有的就留在当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之
中;另一个在今湖南南部、广西广东北部山区。从1045-1047年经多次战斗,瑶族接
受朝廷封给的峒主、银青光禄大夫等官职。

五溪蛮因其地有雄、?、?、酉、辰等五溪而得名,是今沅江上游。原来主要是
百越民族,后有藏缅族群巴人(土家族祖先)迁入,形成多民族杂居局面。北江蛮首领
为巴人彭氏。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首领为舒氏、田氏、向氏,三姓首领
互相攻击,朝廷利用其连年战争,治下百姓都思归化的心理,于1072年派章?招降。
?人分布以湖南为中心,向东扩散到赣水,向南延及韶关,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唐
朝时期融于汉族。

商周时期,今浙江南部、福建居住着百越的一支---闽,后来于越民流亡闽地,
二者融合为闽越。 楚灭于越后,越王大儿子摇占浙江,称东海王,二儿子无诸占福
建,为闽越王。前223年秦派大将王剪灭楚。秦始皇统一天下,无诸与摇被废为君长
,以其地属置会稽郡、闽中郡(福州市)。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闽越无诸和东海王摇率
越人跟随鄱阳令吴芮参加亡秦斗争,其后又辅佐汉朝击溃项羽。前202年刘邦立无诸
为闽越王,统辖原闽中郡故地;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东瓯王),建都温州市。

前154年吴王刘濞反汉,东瓯王受汉指使杀濞于丹徒。濞子子驹逃亡入闽越,唆
使闽越王出击瓯,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求救于汉,刘彻令庄助发兵援东瓯
,兵未至闽越即退兵而去。东瓯王恐闽越再来攻,迁其众4万多于江淮之间,故地为
闽越王所占。前135年,闽越王乘南越武帝赵佗新死,发兵攻南越,汉武帝乘机进攻
闽越,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闽越王郢,向汉称臣,无诸孙丑被封为越繇王,余善被封为
东越王。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被汉军攻灭。次年,东越王余善起兵反汉。汉以
越衍侯吴阳劝降余善,余善不听,退守福建省浦城县,尚有甲兵数十万。东越建成侯
敖与繇王居股合谋,计杀余善,献于汉军。因而,繇王居股被封为东成侯,建成侯敖
被封为开陵侯,越衍侯吴阳被封为北石侯,东越将军多被封为无锡侯等。汉武帝以闽
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故徒其民于江淮间,福建之地遂虚。实际上尚有一部分
闽越人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前85年,汉昭帝置冶县(福州)统治之。

山越基本上是依阻山险而居的越人,分布于三国吴属的丹阳(宣州)、会稽、新都
(黄山)、建安(福建省建瓯县)、豫章(南昌)、鄱阳(上饶)、庐陵(吉安)诸郡及魏属的
庐江郡等地。孙吴政权为了扩大兵源、增加赋役,频繁镇抚山越。238年平定山越,
并收之为吴国士卒。山越人逐渐与汉族融合,成为今天赣人、徽人、江淮人、吴人、
闽人的血液的一部分。

吴国孙权在福建置建安郡(今建瓯),所辖东安县即今天闽南的同安、南安,汉族
人开始少量移入闽南。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族大量逃入闽南,成为福佬人最早的基础
。510年梁置南安郡,管辖今泉州地区。唐朝时,闽西南畲族起义,陈政、陈元光父
子率5000多河南兵前往镇压,并就任漳州刺史。入宋以来,中原汉族移民继续南迁入
闽南,当地的闽越族在人口上被汉族超过,逐渐失去本民族特征,汉越二族融合成福
佬人。福佬人由于向外移民,成为潮汕、雷州半岛、海南、*的主体民族。

吴国对闽北五次用兵,数十年经营,巩固了统治,部分汉族人开始定居福州。西
晋初置晋安郡,治所福州,特别永嘉之后,大量汉族入闽北。南朝时期,入闽汉族继
续增加。唐末,王潮率领大量光州固始人入闽,并建立闽国。汉族人开始超过当地的
闽越族人,汉越二族逐渐融合为现代意义上的福州人。

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属于
黄种人南亚人种。

商周时期,今桂粤湘交界处居住着百越的一支---苍梧。公元前230年,一部分苍
梧南迁到珠三角,改称南越;一部分西迁到广西大瑶山,演变为侗族。

今越南北部、广西大部、广东、海南岛居住着百越的另一支---骆。公元前206年
,骆分化为西瓯、骆越。西瓯居住在以贵港为中心的柳江-郁江流域;骆越居住在越
南北部、南宁为中心的邕江流域、雷州半岛、海南岛。汉末,西瓯演化为乌浒、骆越
演化为俚僚。

秦始皇平定岭南,于今广西东北部的西瓯地置桂林郡;于今广西西南部、越南东
北部、海南岛儋耳的骆越地置象郡,于今广东省东北及中部一带的南越、扬越地置南
海郡。但越人不降,散处原野树丛坚持对抗。秦军粮食乏绝、士卒劳倦,加以夏日暑
热、霍乱痢疾流行。越人采用夜间突袭的方法,使秦军大败。于是秦始皇以任嚣为南
海尉、赵佗为龙川令,领因罪被流放的犯人等5万之众,留守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
5万名未婚女子,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繁衍后代,这是古代中原人口向岭南地
区规模较大的一次迁徙。从中原迁来岭南越地的壮年男女,男子披甲从事征战的军事
生活,妇女担负繁重的后勤工作,苦不聊生。同时,秦始皇还从中原地区强迫大量劳
动人民迁来岭南,与越人杂居共处。从中原地区迁来的百姓,是最早的大批移民,构
成了岭南最早的汉族居民。有的也融合于越人之中,成为越人的一部分。

前210年,陈胜、吴广起义。南海尉任嚣死后龙川令赵佗代行南海尉事,诛杀秦
官,绝道聚兵自守。前207年,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赵佗以财物结纳相
邻的闽越、西瓯、骆越诸部,使之成为自己的属地,造成东西万余里均遵奉赵佗政令
的局势。赵佗尽管出身今河北省定州市,但接受越人风俗习惯,完全以土著越人的首
领自居。赵佗发兵攻长沙王吴芮,未能取胜。前137年,赵佗去世,寿逾百岁,孙赵
胡继位。前135年,闽越王邹郢攻南越,赵胡要求汉朝干预。邹郢弟余善刺杀郢,使
汉罢兵。前122年赵胡病卒,葬于今广州市越秀公园西边,太子婴齐继位。前112年婴
齐亦卒,婴齐在长安时娶?氏妻所生之子赵兴即位。南越三代老臣、丞相吕嘉原为越
人首领,主张保持南越独立,带兵攻杀?氏、赵兴与汉使少季。随即立赵建德(婴齐
在赴长安之前,娶南越女子为妻所生之子)继位。前111年,汉军攻入广州,赵建德与
吕嘉被杀害。接着,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40余万口归汉。汉武帝在越地建南海、苍
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诸郡,郡下均设属县若干,纳入直
接统治之下。 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
同化。

到了唐朝,乌浒演变为黄峒蛮。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聚居在今
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742年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
雄踞十余州,至756年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
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758年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黄峒首领黄少
卿又攻邕州,807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
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黄峒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
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黄峒蛮到了宋代演化为僮族,有依、黄、莫、
韦、周等大姓。自唐代建立羁縻州峒,宋代一依其旧,所设羁縻州、县、峒以在广南
西路邕州左右江一带为最多。依氏主要居住在安平、武勒、思浪、七源等州;黄氏主
要居住在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州;莫氏主要居住南丹等州。僮族逐渐发展为现
在的壮族。

南越俚人住在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洗氏,称雄一带。南梁州刺史洗挺,曾
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洗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洗夫人后嫁高凉(阳东县)太守汉人
冯宝为妻,参预政事。洗夫人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
好的关系。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洗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为隋朝稳定岭南
作出了努力。洗夫人之孙冯盎被隋朝拜为高州刺史。 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
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
;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
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
;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初唐至盛唐,渠帅的*仍相当强大
,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

安史之乱后,岭南道的广州因北方汉族迁入,人口增加了75%,珠三角的南越逐
渐汉化,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1127年到1279年的150多年
间,北方汉族南迁岭南绵延不绝,多以韶关东北南雄县为第一站再进入珠三角,移民
在人口上超过了土著的汉族和越族。广府话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
接近,一种汉语方言---粤语开始普及流行,汉族彻底同化了越族,广府人形成。元
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
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
;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两广汉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越南族、傣族、老挝族、
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
成员也是黄种人南亚人种。


王者归来 精彩奥运尽在搜狐 进入奥运论坛

 

 

(未完待续)

 


 
嗨,老板!进来聊聊吧!  null  
 
 
作者:尼瓦人(ooqq1234)  日期: 09-03 19:09 到顶部 上一帖子 下一帖子 到底部 回复  

Re: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超长巨作)<十二万分要求置顶>
 
 


 主题:Re: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54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十一)总结

我国古代的民族迁移分两种:阿尔泰游牧民族(胡人)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入南
方。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少数融入多数。

阿尔泰民族通常以强势入侵者的身份进入中原,但他们人数非常少,通常只有北
方汉族人口数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文化上也很落后,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北方人
种和语言产生大的影响(小的影响在所难免)。最终,他们从种族上、文化上和语言上
都融入了北方汉族。就象一滴墨水掉入一盆清水中,影响甚微。例如,满族统治中国
近三百年,比此前所有游牧民族统治时间要长,且最终大多融入汉族,但满语对汉语
影响很小,我们至今读明代人写的白话小说,如三言两拍、水浒传等,不觉与现代汉
语有大的差别。

中原汉族的南迁人数较游牧民为多,但仍然少于当地土著人(百越)。越人种植水
稻,能供养大量人口,文化上也优于阿尔泰游牧民族,而南迁的汉人也并非一下涌来
,而是一波一波,这样一次进入南方的数量更少。但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掌握了先
进的技术(铁器)和文化,在文化上处于强势地位,这样互有所长的两个种群相遇,影
响是互相的。结果是:在不同的越族地区,成长出了不同的南方汉族和对应语言,特
点是:文化上被汉族同化,从此成为汉族,血统上和语言上保留了大量越人的特征。
这就象一小杯红墨水和一大杯蓝墨水想混合,最终是一种新的墨水。

需要说明的是,“百越”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实际上,由于南方地
域广大,丘陵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
化、语言各方面差异巨大,根本不是一个民族。南迁的北方汉族和彼此差异巨大的不
同越人融合,产生了南方不同的汉人种群,而他们之间原来就很大的语言差异也基本
保留了下来。

所以结论是: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
继承程度更大。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
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
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

定义汉族的概念:黄种人的一种,说汉语,写汉字,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价
值理念,并且带有50% 以上的汉代汉族血统。 定义杂种的概念:身上混合多个民族
的血液,但每个民族的血液都不超过20%,血液比重第一的民族相对于第二的民族不
占明显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北方汉族人还是相
对纯正的古代汉族的后裔。

 

 

 主题:Re:Re: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连载)
DEJA VU [ciaomichael@sohu] 发表于04-09 12:56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十一 补贴)鲜卑人的汉化和隋唐北方汉族的最终形成


鲜卑拓跋部建魏国,都平城。魏国武力强大,掳掠人口也最贪暴。十六国迁徙民
户,是想充实国都和附近地区。魏国掳获人口,充实平城和畿内以外,还强迫很多人
作奴隶,比十六国要野蛮得多。但是,也因为魏掳获的人口特别多,到后来,出现一
个比十六国规模更大的融化。

389年,魏道武帝攻破解如部,获男女杂畜10数万。390年,袭破高车袁纥部,获
生口马牛羊20余万,纥奚部、纥突邻部来降附。399年破高车杂夷三十余部,掳获9万
余口。400年,高车所属小部九百三十余落来降附。429年,大破柔然国,高车诸部前
后归降30余万人,又袭击高车,得降人数十万,迁徙到漠南游牧。 398年,徒山东
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10万余口到平城及畿内。399年,徙山
东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到平城。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平城。451
年掳获宋民5万余家,分居平城附近。481年,魏孝文帝以南齐俘万余口班赐群臣。
402年,掳获匈奴残部,徙居平城。 403年,越勤部万余家,尉迟部万余家来降附。
413年,魏明元帝攻破越勤部,掳获2万余家。414年,河西胡(匈奴)酋刘遮等率万余
家来降附。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来降附。426年,魏太武帝攻夏,掳获万余
家归平城。427年,攻破夏都城统万,掳获赫连氏家属和宫女万余人及秦雍人士数千
人归平城。439年,灭北凉,徙沮渠氏宗族及吏民3万余家到平城。

396魏道武帝攻后燕时,除去一部分留守兵,出征兵多至40余万,足见魏是部落
众多的大国。灭燕以后,掳获人口和降附的大小部落愈益增加。魏太武帝武功更盛,
平城、畿内以及漠南容纳人口尤多。自魏文成帝时起,魏渐趋衰弱,无力再迁徙民户
到平城一带,相反,还要迁徒一部分鲜卑贫户到山东诸州郡就食。平城和畿内聚居着
大量各族被掳人,在鲜卑人*强大的环境里,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自然要受鲜卑的
影响。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
卑化,可见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为了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可以摆
脱柔然威胁,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自平城迁都
洛阳。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当不下100万人。此后,鲜卑分成迁洛阳和留住
(留住在平城一带和六镇)两部分。迁洛部分到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汉化完毕。一个
统治族前后不过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统治族里,这是魏孝文帝坚持融化政策的结果。
他希望永久保持拓跋氏政权,也就不得不坚持这种政策。

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改说中原汉语;禁穿胡服
,制定了官员的汉族式冠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令鲜卑人都
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
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
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禁用鲜卑姓氏,全改为汉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最贵。魏孝
文帝又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
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
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
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
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
、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
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
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皇族和士族开通婚的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也自然要通婚,少
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

魏孝文帝修建洛阳街坊,501年,魏宣武帝调发民夫 5.5万人,筑洛阳323坊。529
年,梁将陈庆之入洛阳,战败逃回,对人说:“我从前认为大江以北,无非是些戎狄
居住的地方,这次到了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全在中原,江东及不了它。”这说明迁
洛的鲜卑人,已经完全汉化,洛阳城的繁华景象超过了建康城。洛阳富贵人的腐朽生
活,吸引着留住平城一带的鲜卑人。他们陆续内迁,504年,魏宣武帝拨苑地牧地公
田分给内迁户。513年,又分苑地牧地给无田的内迁户。517年,魏明帝下诏停止内迁
。 孝文帝的改革招致了一些鲜卑贵族的敌意,加深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洛阳的鲜
卑人与留在北方边境的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矛盾的激
化,结果发生了北方六镇的变乱。

北魏在北边设置了沃野(五原)、怀朔(今包头北固阳县)、武川(今呼和浩特西北
武川县)、抚冥(四子王旗)、柔玄(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以取
代州郡。六镇官员为拓跋部人和中原强宗子弟,镇兵也多为鲜卑人。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后,六镇将士地位下降,北魏又把死刑犯恕死充边,镇兵与罪犯谪配者同列,使镇
兵地位更加低贱。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掳获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车人)和
山东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带。他们虽然鲜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贵族看作贱人
,予以歧视,并且生活很困苦。 这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终于爆发了镇兵杀死官
员的起义。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另遣部下鲜卑人卫可孤率
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鲜卑贵族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
、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贺拔父子与宇文泰父宇文肱一起袭杀了
卫可孤,接着退居大同。大同被义军攻破后,贺拔岳与宇文肱投奔尔朱荣。在柔然部
阿那环的帮助下,北魏最终镇压了六镇起义。

北魏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河北冀、定、瀛(河间)三州就食。而河
北频遭水旱,无法就食,终于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流浪在上谷(今河北怀来)的柔玄
镇兵杜洛周起义称王,把这一带的汉族和其它各族反魏武装集中起来,占领幽州。流
浪在定州的五原降户敕勒人鲜于?礼,也领着流民起义。不久以后,这支起义军被北
魏分化,鲜于?礼被叛将元洪业杀死。?礼部将汉族人葛荣又杀元洪业,于526年称
天子,建国曰齐,继续战斗。杜洛周的队伍向南发展,在528年被葛荣并吞。葛荣拥
有数十万众和河北数州之地,力量强大。他率军继续南进,前锋指向洛阳。

524年,关陇起义爆发。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兵民起义,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
平王,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城民起义,推羌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关陇起义军各部逐渐
统一于鲜卑人万俟丑奴(原来是役属于匈奴的牧民)之下。

契胡族尔朱荣(羯人的一个畜牧部落)的祖先世居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
、五寨、保德县的朱家川),到孝文帝时代尔朱新兴被任命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长
。魏孝明帝时,传位于儿子尔朱荣。 尔朱荣派兵镇压了河北大起义,把六镇义军据
为己有,并在降兵中提拔了若干将领,如高欢、宇文泰、侯景等人。

魏孝明帝元诩七岁,母胡太后临朝*。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尔朱荣带
兵直奔洛阳,杀死胡太后,并把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
,立元子攸为魏孝庄帝,史称河阴之变。 然后尔朱荣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政;同
时派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镇压关陇起义军。贺拔岳因镇压关陇起义有功,被
授泾州刺史、雍州刺史、歧州刺史。

河阴之变之际,部分北魏宗室和官员南逃降梁。梁武帝遣陈庆之率兵送元颢回北
方,攻克商丘,元颢在睢阳城即皇帝位。接着攻克荥阳,占领洛阳。尔朱荣率军渡黄
河作战,陈庆之所率军队大败,元颢逃亡被杀。 530年,孝庄帝诱杀宰相尔朱荣,侄
尔朱兆立太原太守元晔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孝庄帝。

时任临汾刺史的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义军20万军民
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摆脱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控制。531年,高欢率众进
据河北冀县,笼络当地汉族世族,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陡增。
高欢于是脱离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尔朱氏进攻邺城,贺拔胜和徐州刺史杜
德投降高欢,尔朱仲远南逃降梁。斛斯椿败回洛阳后叛离尔朱氏,杀尔朱世隆和尔朱
彦伯,擒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于高欢。尔朱兆领残兵遁还太原,逃往秀容,后被击
败自缢。至此尔朱*被斩尽杀绝。高欢进据洛阳,连废节闵帝元恭、废帝元朗,另
立元修为孝武帝。

当贺拔岳闻知尔朱家族一败涂地时,便约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师长安,擒获尔朱
是寿,响应高欢。532 年,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533年,孝武帝担心高
欢成为尔朱荣第二,使就密令贺拔岳拥兵关陇对抗高欢,任用贺拔胜为河南邓县刺史
。534年,在讨伐灵州刺史曹泥前夕,高欢授意侯莫陈悦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部下
宇文泰击杀侯莫陈悦,并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
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
,都长安,史称西魏。 此后,东魏与西魏展开了20余年的争夺战。537年在潼关之战
和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东进,攻下山西永济和金墉,与东魏争夺洛阳。543年东西
魏又先后在河南孟县、洛阳北邙山交战,东魏先胜后败,高欢逃离洛阳。西魏因无力
巩固洛阳而撤兵,以黄河为界设防。546年高欢大举进攻山西稷山,苦战50余日,损
失7万人,退兵,次年病卒。

鲜卑化汉人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建立起政权,老婆又是鲜卑
贵族,所以他和继位诸子在政治上都倚重鲜卑族,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
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但同时高欢也争取汉族门阀世族参政,作为第二种支持力量
。为此,他公开自己祖先的汉族身份,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任用汉族门阀
世族高敖曹、高乾担任*要职。高欢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
关系,但不可能有实际作用。 550年,高欢次子高洋代东魏建齐。高洋重用汉人,
立汉世族赵郡李氏之女为后,生高殷。560年高殷继位使鲜卑人大为震动,于是联合
高氏皇族发动宫廷政变,杀杨?废高殷,高欢第六子高演当了皇帝。561年高演死,
高欢第九子高湛即位,汉族在朝中地位更加低下。北齐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一直无法
融合,使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北周那样融合汉族鲜卑族为统一的关陇集团

564年,北周大将达奚成兴侵齐平阳(临汾),北齐斛律光大败之。于是宇文护亲
自挂帅率兵10万攻打洛阳,斛律光杀周将王雄,大败周军。568年北周又围攻洛阳,
斛律光再败之。斛律光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宇文宪不敢妄动。斛律光又营
筑南汾城,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568年高湛死,儿子高纬即位。571年,斛律
光筑平陇,周柱国普屯威、柱国韦孝宽进攻平陇,战于汾水,周军大败。接着北周柱
国纥干广略图攻宜阳,又被斛律光打败。北周韦孝宽制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谣言,572
年,高纬杀斛律光。576年高纬禅位给儿子高恒,高恒在位25天北齐灭亡。

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
用鲜卑八部之制。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最高统帅,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挂个虚名
,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李陵后裔)、于谨、赵贵、独孤信、侯
莫陈崇,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
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 556年,宇文泰儿子宇文觉
篡位建周,他和哥哥宇文毓先后被宇文护弄死;宇文护以增设柱国、增设大将军、提
高24个开府将军地位直接归*控制的办法使八柱国有名无权。宇文毓弟弟宇文邕继
位后杀掉了宇文护,改称兵士为侍官使具有皇帝卫队性质,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24
个开府将军的权力又有所削弱。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在位仅两年即死去,大权落
入皇后之父杨坚手中。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

西魏的府兵,最初可能以鲜卑人为主,但西魏鲜卑人不多,六镇起义后的鲜卑人
大多留在东魏。宇文泰起家靠的是武川镇兵,最初只有数千人,镇压关陇起义后逐渐
有所发展。543年西魏军已有10万人,但邙山一战,西魏军伤亡近6万人。由于关陇地
区鲜卑人兵源有限,宇文泰不得不开始用汉人充兵。至此,汉、鲜卑共同组成军事力
量。府兵制的这一演变,使鲜卑骑兵和汉人乡兵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府兵主要是鲜卑
兵的成分。实际上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鲜卑军人集团和关陇汉
族地主组成的。

宇文泰深知成就大业必须培植起自己的支持力量,而且这个力量必须包括汉族。
但汉族与鲜卑贵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界限,宇文泰不愿像孝文帝那样,全盘汉化,
以至于引起鲜卑人六镇起义,政权倾覆。554年,宇文泰宣布改姓元的鲜卑人一律改
姓拓跋,然后又将汉人改姓鲜卑姓。如赵贵赐姓乙弗氏、苏绰弟苏桩赐姓贺兰氏、杨
忠赐姓普六茹氏。府兵制中的汉族士兵,也一并跟其汉将改姓。宇文泰想用这种表面
上的鲜卑化来平衡西魏政权日益汉化的现实。 宇文泰确信汉人政治制度有值得仿效
之处,令汉人苏绰、卢辩依周礼改定官制,使政权带有古老华夏文化的色彩,以抚慰
汉人。

从六镇南下的诸鲜卑首领及兵将,在占据北方后,因受中原之物吸引,生活渐流
于怠逸,勇武的风气消失。自北魏末年,鲜卑人多因日渐汉化,体质日见文弱,不任
兵事,只得借助汉人主理。北齐文宣帝时,曾简举汉人之勇武者戍守边境。 又由于
胡人以打仗为职业,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由于尔朱荣之乱和534年开
始的东西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而同时北方民间汉族悄然增长、外地
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在关中已经占压倒优势,以至于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
源,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周武帝时,北周境内已有一半汉人当兵。及末年,周的军
事将领以汉人占大多数,故兵权渐转于汉人手中。 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
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

南北朝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分别因为候景之乱和六镇起义而被粉碎。江南一时称
千里绝烟,繁华如三吴也户口凋零。北魏则终于分裂,战乱又起。 到公元581年,中
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314万,北朝汉族3500万,汉胡混血儿500万,鲜卑杂胡
116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为(3500+250)/4116 = 91%。隋唐汉族虽然融入了
部分北亚人种,但主流上仍然是北方远东人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