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RF = Bagging + Decision Tree
随机:数据采样随机,特征选择随机
森林:多个决策树并行放在一起
几个误区:
- 不是每棵树随机选择特征,而是每一个结点都随机选择固定数目的特征
- 采样。样本数量为N,采样数量也为N,但是采取的是有放回的采样(bootstrap)。
- 组合算法。训练结束之后,对新数据进行预测的时候,会让新数据在所有得到的M个决策树上进行预测,最后对结果进行平均或者进行投票。最早的算法是投票:每个树对每一类投票,sklearn的算法是对各个树进行了平均取结果。
- 分类和回归。随机森林可以做分类,也可以做回归,但是很显然(实践上也是),做回归有点不靠谱,所以研究随机森林回归意思不大。
- 假设总共有1-6个特征,如果第一个节点随机选出了1、2、3这三个特征,然后根据信息增益保留了1;然后第二个节点随机选择特征是在2-6选择还是1-6中选择呢?答案还是从1-6中选择增益最大的特征
1.RF的算法的流程?
Bagging和Decison Tree算法各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Bagging具有减少不同gt的方差variance的特点。这是因为Bagging采用投票的形式,将所有gt uniform结合起来,起到了求平均的作用,从而降低variance。而Decision Tree具有增大不同gt的方差variance的特点。这是因为Decision Tree每次切割的方式不同,而且分支包含的样本数在逐渐减少,所以它对不同的资料D会比较敏感一些,从而不同的D会得到比较大的variance。
所以说,Bagging能减小variance,而Decision Tree能增大variance。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否发挥各自的优势,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讨论的aggregation of aggregation,即使用Bagging的方式把众多的Decision Tree进行uniform结合起来。这种算法就叫做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它将完全长成的C&RT决策树通过bagging的形式结合起来,最终得到一个庞大的决策模型。
(1)随机抽取资料
(2)随机抽取特征
【1】随机抽取特征
所以说,这种增强的Random Forest算法增加了random-subspace。
【2】组合特征
上面我们讲的是随机抽取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现有的特征x,通过数组p进行线性组合,来保持多样性:
所以,这里的Random Forest算法又有增强,由原来的random-subspace变成了random-combination。顺便提一下,这里的random-combination类似于perceptron模型。
2.Out-of-Bag Estimate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介绍了Random Forest算法,而Random Forest算法重要的一点就是Bagging。接下来将继续探讨bagging中的bootstrap机制到底蕴含了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其中,e是自然对数,N是原样本集的数量。由上述推导可得,每个gt中,OOB数目大约是1/e*N ,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样本没有在bootstrap中被抽到。
然后,我们将OOB与之前介绍的Validation进行对比:
3.RF如何选择特征 ?
特征选择的优点是:
- 提高效率,特征越少,模型越简单
- 正则化,防止特征过多出现过拟合
- 去除无关特征,保留相关性大的特征,解释性强
同时,特征选择的缺点是:
- 筛选特征的计算量较大
- 不同特征组合,也容易发生过拟合
- 容易选到无关特征,解释性差
(1)线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decision tree中,我们使用的decision stump切割方式也是一种feature selection。那么,如何对许多维特征进行筛选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出每个特征的重要性(即权重),然后再根据重要性的排序进行选择即可。
(2)非线性模型
RF中,特征选择的核心思想是random test。random test的做法是对于某个特征,如果用另外一个随机值替代它之后的表现比之前更差,则表明该特征比较重要,所占的权重应该较大,不能用一个随机值替代。相反,如果随机值替代后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别,则表明该特征不那么重要,可有可无。所以,通过比较某特征被随机值替代前后的表现,就能推断出该特征的权重和重要性。
那么random test中的随机值如何选择呢?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uniform或者gaussian抽取随机值替换原特征;一是通过permutation的方式将原来的所有N个样本的第i个特征值重新打乱分布(相当于重新洗牌)。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更加科学,保证了特征替代值与原特征的分布是近似的(只是重新洗牌而已)。这种方法叫做permutation test(随机排序测试),即在计算第i个特征的重要性的时候,将N个样本的第i个特征重新洗牌,然后比较D和D^(p)表现的差异性。如果差异很大,则表明第i个特征是重要的。
4.RF的参数有哪些,如何调参 ?
(1)n_estimators是森林里树的数量,通常数量越大,效果越好,但是计算时间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要注意,当树的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之后,算法的效果并不会很显著地变好。
(2)max_features是分割节点时考虑的特征的随机子集的大小。 这个值越低,方差减小得越多,但是偏差的增大也越多。
- 回归问题中使用 max_features = n_features
- 分类问题使用 max_features = sqrt(n_features )(其中 n_features 是特征的个数)是比较好的默认值。 max_depth = None 和 min_samples_split = 2 结合通常会有不错的效果(即生成完全的树)。
(3)warm_start=False:热启动,决定是否使用上次调用该类的结果然后增加新的。
进行预测可以有几种形式:
predict(x):直接给出预测结果。内部还是调用的predict_proba(),根据概率的结果看哪个类型的预测值最高就是哪个类型。
predict_log_proba(x):和predict_proba基本上一样,只是把结果给做了log()处理。
默认参数下模型复杂度是:O(M*N*log(N)) , 其中 M 是树的数目, N 是样本数。 可以通过设置以下参数来降低模型复杂度: min_samples_split , min_samples_leaf , max_leaf_nodes`` 和 ``max_depth 。
5.RF的优缺点 ?
优点:
- 不同决策树可以由不同主机并行训练生成,效率很高;
- 随机森林算法继承了CART的优点;
- 将所有的决策树通过bagging的形式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个决策树造成过拟合的问题。
缺点:
- 当我们需要推断超出范围的独立变量或非独立变量,随机森林做得并不好,我们最好使用如 MARS 那样的算法。
- 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和预测时都比较慢。
- 如果需要区分的类别十分多,随机森林的表现并不会很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