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口再生产

时间:2021-04-28 20:16:27

《人口原理概论》第3章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的涵义
人口再生产就是指一个人口群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各个阶段相互交织、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通过人口再生产,新一代不断出生、成长,老一代不断衰老、死亡,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在不断延续中由低到高逐步完善发展。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物质资料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口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人口再生产也可以说是“种的蕃衍”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一)宏观人口再生产
宏观人口再生产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人口再生产。从全世界来看人口再生产,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看人口再生产,都是宏观人口再生产。宏观人口再生产是与微观人口再生产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宏观人口再生产是微观人口再生产的总和,若干微观人口再生产的总和构成宏观人口再生产。宏观人口再生产水平直接决定于微观人口再生产的水平,而宏观人口再生产状况又影响着微观人口再生产。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宏观人口再生产,是因为它对于研究整个社会人口变动的趋势,揭示人口变动的规律,以及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微观人口再生产
微观人口再生产是从家庭角度来看的人口再生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单位。从现代社会的家庭看,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的消费单位,而且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人类的蕃衍和家庭关系极大。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即政治思想、社会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以及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等,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子女的素质受父母双方的遗传和变异因素的影响,也受家庭教育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微观人口再生产,是因为它对于研究宏观人口再生产和制定社会人口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完全不同的特点。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比,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生产单位是家庭
人口再生产实现的单位不同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是生育的单位,它承担着实现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从而使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任务。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庭。当时的个体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从自然经济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之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实现是以工厂企业等为单位而不是家庭,家庭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一般不具有生产职能,而只是一个消费单位。然而,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则有所不同。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还是社会化大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家庭始终是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二)生产周期较长
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周期长,物质资料再生产在几年或几个月,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更新一批产品。例如:工农业产品生产周期一般地说,多则几年,几个月,少则几天、几小时、几分钟。可是,一代人的更新需要20年以上。随着科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的降低,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再生产的周期还有延长的趋势。
所谓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是指两代人的间隔(平均世代间隔),即某一代母亲生育儿女时的平均年龄。一般地说,在生育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生育越早,平均世代间隔越短,人口再生产周期越短;如果育龄期很长,生育子女又多,则平均世代间隔较长,则人口再生产周期较长。按照我国生育政策的要求进行生育,平均世代间隔即人口再生产周期约为25-27岁。
平均世代间隔的长短,不但受到年龄组生育率及死亡率的影响,还取决于母亲一代的初婚年龄及生育年龄的迟早。在相同的生育率及死亡率条件下,母代初婚年龄及生育年龄越早,平均世代间隔越短;反之亦然。但是,如果母代初婚年龄及生育年龄较早,生育多,生育期长,直至40多岁仍在生育的话,虽然平均世代间隔比较长,但人口总量蕃衍速度仍然很快。因此,单根据平均世代间隔的长短还不能全面反映人口世代更替的情况,而要与人口生育率结合起来分析。
(三)具有惯性
人口再生产惯性主要指要想改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或人口发展趋势,并非一旦改变了妇女生育率就能立即实现的现象。物理学上讲,要把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马上停住而又丝毫不动是不可能的,这是惯性作用的结果。人口再生产也具有这种情况,这在人口学上被称为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从理论上讲,一对夫妇生育2个子女,接近于世代更替水平,总人口应相对静止。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而是在一个不断增长的人口总体中,人口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相反,在一个不断减少的人口总体中,人口仍有继续减少的趋势。这就是说,不论要增加人口或减少人口到一个理想数,都不可能马上办到。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趋势要持续几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改变。也就是说,不论从现在开始降低出生率,或提高出生率,都不可能使人口总量马上减少或很快增加。
人口再生产惯性还表现为人口再生产趋势的重复性。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同,物质生产供过于求,可以贮存,也可以调整企业生产结构。物质生产供不于求,可以想办法增加生产加以解决。另外,物质生产可以采取“关、停、并、转”企业,或投资兴办别的企业,很快见效。但人口再生产要马上增加或减少,是办不到的。人一生下来,不论是美是丑,正常或畸形,质量高或低,优或劣,都不能不消费生活资料,以后就是入托上学,长大了还要就业、结婚生育。因此,过去的生育高峰或低谷,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还会重复出现。例如我国解放后最大的生育高峰是1963年至1973年,每年出生人口在2400万以上。这部分人口在1983年至1993年陆续进入婚育期。因而,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复出现的生育高峰期。
人口再生产惯性主要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如果妇女生育率已定,在一个总人口中,己婚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大,出生率越高;已婚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小,出生率则越低。
人口再生产惯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人口再生产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使人口增长马上停止下来,它将继续增长一个时期,才能慢慢地静止下来。
第二,当人口再生产处于低增长或负数增长的情况下,采取任何鼓励生育措施,也不能使人口马上急增,它要经过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才能逐渐增长起来。这是由于整个社会人口是由若干年龄组的人口所组成,而各年龄组的人口数是不相同的。因此,他们进入婚育期、劳动力形成期、衰亡期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人口再生产的全面更新的大循环周期是相当漫长的,无论是人口的增加或减少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三,人口再生产的惯性还表现在人口再生产波动的周期上。比如一个时间是人口再生产的高峰,到下一个人口再生产周期点上仍然要出现高峰;反之亦然。
认识人口再生产的上述特点,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的规律,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三、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的标准,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主要根据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对人口发展趋势的长期影响情况,划分为:(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另一种看法,认为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根据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可以将人口再生产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等三种人口再
生产类型。大多数人同意后一种看法。
(一)原始人口再生产
原始人口再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人们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用十分粗糙的石器等同大自然作斗争,还没有力量猎取大动物,只能捕捉小动物。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集体采集各种野生植物的果实和根块来维持生存。特别是在原始社会早期和中期,血缘婚姻有很大影响,饥饿、寒冷、疾病对人类生存有较大的威胁,被野兽咬死、被敌对部落打死和遭天灾致死,都造成极高的死亡率。在这时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极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人口数量增长极其缓慢甚至相对静止。据有关材料统计,原始社会中人口平均死亡率约在50%左右,出生率略高于死亡率,平均寿命不到20岁,当时人口增长极慢,一个世纪也不过增长千分之几。
(二)传统人口再生产
传统人口再生产,是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手工劳动和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由饥饿致死的现象减少了,人类抚育后代的能力增强了。同时,农业生产的扩大需要新增劳动力,要求人口迅速增长,于是,人口再生产的类型由原始型逐渐过渡到传统型。生产工具比以前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但由于社会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劳动人口大多数仍然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威胁。人口平均寿命、人口质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水平仍然较低。
(三)现代人口再生产
现代人口再生产,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随着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增加劳动者数量。因此,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减少,而对劳动力的质量需求相对增大。这种经济状况,通过社会、文化、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改变。结果使妇女生育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又由于医疗保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在这种人口再生产条件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平均寿命长,世代更新缓慢。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的人口再生产,都属于这种类型。
当然,在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之前和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之后,客观上存在着一个过渡人口再生产
阶段。这个人口再生产阶段,适应于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时期。其特征是: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四、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也称人口转型或人口革命。所谓人口转变,就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过渡。它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质的飞跃,是从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另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发展史表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顺序是由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向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然后再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第一次人口转变
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人口转变,第一次是由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向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这次转变发生在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末期。这次转变的生产力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由原始占有经济过渡到传统的农业经济。在传统农业社会,许多自然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发展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增加人口。但是这时人口增长是缓慢的,死亡率比较高,生得多死得也多。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人口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转变为人口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二)第二次人口转变
人口第二次转变,是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它是发生在产业革命后,机器操作代替手工劳动的时期,也就是现代大工业建立的时期。这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发展生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由于产业革命引起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是势在必行和刻不容缓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由于第一次人口转变发生在人类历史的远古时期,研究这次转变属于人口历史学的任务。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口转变,是指第二次人口转变,,即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人口再生产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前的阶段。出生率是很高的,并且基本上稳定不变。死亡率也很高,而且围绕出生率上下波动。当死亡率低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增长;反之,为负增长。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水平平衡。
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开始阶段。它的重要标志是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而出生率仍稳定不变保持高水平,致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上升。
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持续下降速度快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持续上升。之后,死亡率持续下降速度慢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于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最高值开始下跌。
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接近完成阶段。死亡率趋于低而稳的状态,出生率仍在继续下降,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继续下降。
第五阶段,是人口转变已经完成阶段。人口增长趋于稳定和静止状态,死亡率低而稳定,出生率降到低水平但却上下波动不定。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这种情况称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低水平平衡。
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特点是:这一转变过程通常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通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再生产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三)人口转变的类型
当前,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己经实现了人口转变。而各国人口转变各具不同的特点,存在各种不同的人口转变类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类型和日本类型两种。
1、欧洲类型及其特征
在欧洲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工业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人口转变。接着,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实现了人口转变。这是由于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统治地位的确立,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变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首先出现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后来又出现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直到目前已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趋于静止,即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人口总量不增加也不减少。个别国家甚至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因而导致人口数绝对减少。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人口转变的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人们普遍接受了少生优育的生育观念,自觉采取节制生育的措施,使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随之下降,从而使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它是一个长期的自发的人口过程,前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都非常缓慢。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出生率才开始下降。生育率转变,即由高生育率转变为低生育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出生率下降,一般说来都发生在产业革命完成以后。
再次,它通过大量移民的办法来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对于迅速增加起来的人口与生产力发展所形成的矛盾,欧洲各国是通过大量向外移民的办法来解决的。以英国为例,它从1820年至1914年的将近100年间,对外移民总数约1600万人。这对于缓和人口增长太快所造成的对经济发展的压力,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2、日本类型及其特征
日本人口发展经历了从人口激增、增长率迅速下降,再到稳定低增的发展过程,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实现了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的转变。
在历史上日本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1885年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生产力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开始加速增长,1891年达4000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大幅度增长,1967年突破1亿大关,1981年人口达1、17亿,居世界第六位。从1870年到1970年的100年间,日本人口增长了3倍。从1945年到1980年的35年中,日本人口增加近4500万,比同期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快一倍左右。但是,从战后日本人口增长的速度看,其人口增长率是明显降低的。从1958年到1980年的22年中,日本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在1、1%左右。1974年到现在,出生率出现下降趋势和稳定状态。由此可见,战后日本已迅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了人口再生产“低、低、低”的缓慢稳定增长的局面。导致日本人口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的发展和提倡节制生育。
日本人口转变的特点是:
首先,时间较短,上层建筑起了重要作用。日本*提倡节制生育,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并贯彻执行。这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收到显著的效果。
其次,出生率的下降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前。日本出生率的下降,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日本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是同时并进的。
再次,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很快,其速度大大超过欧洲国家,日本人
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到1984年达到77岁,居世界首位。
五、人口再生产指标
(一)出生指标
1、出生人数。出生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有生命标志的活婴儿数的总和。出生人数只包括有心跳和呼吸的活婴数,而不包括死产数。所谓活婴,是指出生时只要有一瞬间的生命现象,都算做活婴。
2、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中新出生的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出生率 = 年出生人数 / 年平均人数 X 1000‰
(二)生育指标
人口生育率是反映育龄妇女生育强度的相对指标。它只与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有关,而与男人和非育龄妇女无关。生育率是一组指标,具体如下:
1、一般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又称育龄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出生小孩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一般生育率 = 年出生人数 / 育龄妇女人数 X 1000‰
育龄妇女,是以年龄为标准,而不管其是否结婚和实际具有的生育能力。国际上一般以15至49岁的
妇女为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而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满20岁结婚,因此,可以确定20岁为育龄妇女的年龄下限。
2、年龄别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是指分别研究育龄妇女中各个年龄组妇女的生育比率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年龄别生育率 = 某年龄妇女全年生育婴儿数 / 该年育龄妇女数 X 1000‰
3、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研究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了多少个小孩数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和生育率 = 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X 年龄组距
4、终身生育率。终身生育率是指某一批已经结束生育的妇女一生中平均每人所生育的孩子数。其计算公式为:
终身生育率 = 某一批已经结束生育的妇女一生所生孩子数 / 同一批妇女人数
5、累计生育率。累计生育率是研究育龄妇女从进入育龄期到某一育龄年龄止,每千名妇女所生育的小孩数。例如,从20岁到30岁以内每千名妇女所生育的小孩数。其计算公式为:
累计生育率 = 到一定年龄止的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当从育龄下限20岁一直累计到育龄上限49岁时,这时的累计生育率也就成了总和生育率。
6、标准化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是指根据标准年龄结构计算的生育率。可以用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进行比较,说明生育率水平和趋势。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化生育率 = (年龄别生育率 X 标准年龄结构)之和
(三)死亡指标
1、死亡人数。死亡人数通常指一年内丧失生命的人口总数。死亡人数不包括死产,但包括活婴出生后即死亡的人数。
2、总死亡率。总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一地区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用千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总死亡率 = 某年死亡人数 / 该年平均人数 X 1000‰
3、分年龄死亡率。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差别很大,婴儿和老年人死亡率要远远高于中青年。其计算公式为:
某年龄组死亡率 = 某年龄组某年死亡人数 / 该年龄组该年平均人数 X 1000‰
4、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指婴儿未满周岁死亡数占本年出生婴儿总数的千分率。其计算公式为:
婴儿死亡率 = 本年内婴儿未满周岁死亡数 / 同年活产婴儿数 X 1000‰
5、标准化死亡率。由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的人口总死亡率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为了消除年龄结构对总死亡率的影响,可以按标准人口年龄结构计算标准化死亡率。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化死亡率 = (各年龄组死亡率 X 标准年龄结构)之和
(四)增长指标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人口增加数与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本年出生人口数 - 本年死亡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2、净增人口数。净增人口数就是指自然增长人口数与迁移增长人口数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净增人口数 = 自然增长人口数 + 迁移增长人口数
净增人口数 = 年末人口数 - 年初人口数
3、人口发展速度。人口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年度人口数与基期年度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发展速度 = 报告期年度人口数 / 基期年度人口数 X 100%
4、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是指报告期年度比基期年度人口增加数与基期年度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增长速度 = 报告期比基期年度人口增加数 / 基期年度人口数 X 100%
人口增长速度 = 人口发展速度 - 1
  
    (此专著出版于1990、9、25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王振岳、聂鸣、石永利。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