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SQL是一个流行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多种操作系统。
SQL语句基本使用
- 包括基本的CRUD操作(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是数据库操作的基础。
1. 新增(INSERT)
- `INSERT` 语句用于向数据库表中添加新的数据行。例如:`INSERT INTO table_name (column1, column2) VALUES (value1, value2);`。
2. 修改(UPDATE)
- `UPDATE` 语句用于修改表中的数据。例如:`UPDATE table_name SET column1 = value1 WHERE condition;`。
3. 删除(DELETE)
- `DELETE` 语句用于从表中删除数据。例如:`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5. 联表查询(JOIN)
- 使用 `JOIN` 可以在查询中结合两个或多个表,如 `INNER JOIN`、`LEFT JOIN`、`RIGHT JOIN` 等。例如:`SELECT * FROM table1 INNER JOIN table2 ON table1.id = table2.id;`。
6. 查询(SELECT)
- `SELECT` 语句用于从数据库表中检索数据。例如:`SELECT column1, column2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7. 子查询(Subquery)
- 子查询是嵌套在另一个查询中的SQL查询,常用于返回值或用于条件。例如:`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IN (SELECT customer_id FROM orders);`。
8. SQL执行机制
- 描述了SQL语句从解析、编译到执行的过程,包括查询优化器如何决定执行计划。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操作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编程语言。当你在数据库中执行一个SQL语句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按照一系列的步骤来处理这个语句。以下是SQL执行的基本机制:
-
解析(Parsing):
- 词法分析:数据库系统首先将SQL语句分解成一系列的标记(Tokens),这些标记是构成SQL语句的基本元素,比如关键字、标识符、常量等。
- 语法分析:然后,系统会检查这些标记是否符合SQL语法规则,确保语句是合法的。
-
编译(Compilation):
- 如果SQL语句是一次性的,比如一个简单的查询,它会被编译成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然后执行。
- 对于一些复杂的SQL语句,比如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它们会被编译成数据库系统可以理解的中间代码。
-
优化(Optimization):
- 数据库系统会尝试找到执行SQL语句的最有效方式。这包括选择最佳的索引、决定表的连接顺序等。
-
执行(Execution):
- 根据生成的执行计划,数据库系统开始实际执行SQL语句。这可能包括从磁盘读取数据、在内存中进行排序、执行连接操作等。
-
返回结果(Returning Results):
- 执行完成后,结果会被返回给用户或者应用程序。
-
事务处理(Transaction Handling):
- 如果SQL语句是事务的一部分,数据库系统会确保事务的ACID属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得到满足。
-
日志记录(Logging):
- 为了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系统会记录所有对数据库的修改操作到日志文件中。
-
缓存(Caching):
- 一些数据库系统会使用查询缓存来存储最近执行的查询的结果,以便快速响应相同的查询。
-
并发控制(Concurrency Control):
- 数据库系统会管理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的情况,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
-
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
- 数据库系统会管理内存、CPU和I/O等资源,以确保高效的执行。
数据库原理
- 包括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模型、ER图、规范化理论等。
数据库原理是数据库系统设计、实现和管理的基础理论,它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需求分析:明确数据库需要存储哪些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被访问和使用。
- 概念性设计:创建一个高层次的数据模型,通常使用ER(实体-关系)模型来表示数据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特定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对象模型等。
- 物理设计:确定如何在存储介质上存储数据,包括索引、存储结构和访问路径的选择。
-
数据模型:
- 概念模型:用于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ER模型是最常见的概念模型之一。
- 逻辑模型:提供了数据结构和操作的严格定义,关系模型是逻辑模型的一种,它使用表格来表示数据。
- 物理模型:描述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方式,包括记录格式、索引和数据存储路径等。
-
ER图(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
- ER图是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表示实体类型、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体的属性。
- 实体(Entity):现实世界中可以区分的对象。
- 关系(Relationship):实体之间的联系。
- 属性(Attribute):实体或关系的特性。
-
规范化理论(Normalization Theory):
- 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用于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完整性的过程。
- 第一范式(1NF):每个表的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
- 第二范式(2NF):在1NF的基础上,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 第三范式(3NF):在2NF的基础上,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
- BCNF(Boyce-Codd Normal Form):在3NF的基础上,任何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候选键的真子集。
- 第四范式(4NF):多值依赖,消除了表中的联合依赖。
-
数据库架构:
- 三级架构:外模式(用户视图)、概念模式(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存储结构)。
- 两级架构:在某些数据库系统中,概念模式和内模式合并为一级。
-
事务管理:
- ACID属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持久性(Durability)。
- 并发控制:锁机制、时间戳、乐观并发控制等技术用于处理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库的情况。
-
数据完整性:
- 实体完整性:确保每个表都有一个主键。
- 参照完整性:确保外键与另一个表的主键相关联。
- 域完整性:确保列中的数据满足特定的条件。
-
查询优化:
- 数据库系统如何根据用户的查询请求生成最有效的查询计划。
-
存储管理:
- 数据如何在磁盘上存储,包括数据分片、数据压缩、缓冲区管理等。
数据库原理是数据库技术领域的基石,它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使用、维护和优化等多个方面。掌握这些原理对于设计和实现高效、可靠和可扩展的数据库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