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取代驳斥,以理解构筑和谐,在人际交往的广袤领域中,有一个深刻且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时间:2024-10-27 07:59:53

在人际交往的广袤领域中,有一个深刻且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世上,鲜有人乐于被反驳、被批评。言语上的逞强好胜,试图击败他人,实则难以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反而常常成为摧毁人际关系的隐形杀手。当我们让他人颜面无存时,也就难以期待他人能以友善和客气相待。

 

易中天先生曾受邀参加一档综艺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他因将双手放入中山装口袋这一习惯性动作,遭遇了青年代表马昊的当众指责。马昊不仅称此为不尊重现场的表现,还妄加揣测易中天内心封闭、缺乏安全感。然而,易中天先生以幽默之语化解了初始的尴尬。但马昊并未就此罢休,他继续发起攻击,指责易中天身为教师却四处录节目是不务正业,甚至对其原生家庭进行嘲讽。面对如此侮辱性言论,易中天先生虽面露愠色,仍保持风度予以回应。最终,在马昊的步步紧逼下,易中天先生毫不客气地回怼,令马昊哑口无言,台下观众则纷纷叫好。

 

在现实生活里,如马昊这般热衷于处处挑刺之人,并非罕见。他们总是自视甚高,对他人的言行肆意评判,口不择言,以驳倒他人为乐,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与颜面。此类人即便在言语交锋中暂时占据上风,也决然无法凭借这空洞的“胜利”,赢得他人的真心好感与尊重。

 

《随园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清代诗人毛奇龄,因其酷爱抬杠,获“清朝第一杠精”之名。某次出游,当听到有人吟咏苏东坡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时,他竟愤愤然道:“鹅也先知,怎只说鸭,不说鹅?”仅这一句,便彻底破坏了他人游玩吟诗的兴致。在心理学领域,毛奇龄这类爱抬杠之人的行为,被统称为“病理性诡辩”。这类人不论面对何种言论,总是惯性地唱反调,妄图借此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这种自以为是的反驳行径,非但无法获取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反而会致使自己在社交场中遭受排挤。

 

李雪琴曾在一档节目中建议广大学生:“没有热门的专业,就选热爱的。”嘉宾许天奇却表示不认同:“还是得选热门的。”当李雪琴重申自己的观点是在无热门专业可选的情况下尽量选热爱的,许天奇却依旧抬杠,坚称应选喜欢的。实际上,众人皆知李雪琴所说的“热爱”与许天奇所说的“喜欢”本质无异。而许天奇这种不知所谓的争辩,令在场众人皆感无语。正如弹幕中的那句评论:“我以前有个朋友也这样,现在已经不是朋友了。”爱抬杠之人常有的弊病在于,自认为独具见解、口才出众,故而总想在人际关系中争个高低。但这种将自身观点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表达,只会让对方心生不悦。久而久之,争辩越多,人际关系越差;言辞越犀利,与他人的关系越疏远。自以为在争辩中获胜,实则早已在人缘方面输得一败涂地。

 

作家李小墨曾言:“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试图在言语上压制他人,实乃低层次的沟通习惯,更是破坏所有关系的致命因素。许多时候,我们或许认为与他人抬杠几句影响不大,然而对方却已在心中默默为我们打下差评;我们或许觉得指责他人几句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却在不经意间为自身埋下祸端。

 

真正聪慧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克制自身的反驳欲。他们将反驳转化为深刻的反思,以沉默取代无休止的争论。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在北大教书期间,居住于白庙胡同。因白天周遭环境嘈杂,他习惯在夜晚安静之时读书。某晚,他与友人在灯下研读时,隔壁传来阵阵噪音,包括砸墙声、吵闹声以及挪动桌椅的声音,严重干扰了他们的学习。黄侃遂前往隔壁交涉,起初因心浮气躁,说话声音稍显冲,对方听闻后大声回应:“有意见请心平气和地说,你这样的态度,只会惹恼我们。”黄侃稍作思考,便不再多言,转身离去。友人见状询问:“你是被吓到了吗?为何不反驳回去?”黄侃摆摆手说道:“看得出来,对方并非不讲理之人,我无需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相信下次他们定会注意,不再打扰我们。”果不其然,回到房间后,隔壁再未传来噪音。

 

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观点的分歧在所难免。在面对分歧时,部分人总是态度强硬,力求在言语上占据优势。但他们却未能领悟,驳倒一个人,并不能使其变得优秀,反而可能使事态愈发严峻。诸多关系的破裂,乃至悲剧的发生,往往源于一方的得理不饶人。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着实无需过多针锋相对的辩驳与争论,也没有必要在每件事情上都非要分出个高低输赢。恰到好处的沉默,远比滔滔不绝的言说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也更能使其在人群中备受欢迎。

 

有人曾向当代雄辩家茱莉亚·达尔请教说服他人的技巧,她却回答:“我们唯一能和别人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的确,没有人愿意与总是自认为正确、驳斥欲强烈的人相处。所有令人感到舒适的相处关系,必然是倾听多于争论,沉默止语多于喋喋不休。正如罗翔所言:“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脑海中能够同时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

 

当我们深入思考人际交往的本质时,不难发现,尊重与理解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石。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经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导致了观点和看法的多样性。若我们一味地追求在言语上胜过他人,试图强行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对方,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引发对方的反感与抵触。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观点和感受。这样做并非是要我们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时,即便存在分歧,也能够以平和、理性的方式进行讨论,而非陷入激烈的争执。

 

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面对不同意见时,情绪的过度反应往往会使交流陷入僵局。我们应当学会保持冷静,以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对方的表达权利。这样的交流氛围能够促进双方更好地沟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关系的维护。

 

此外,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适时给予回应和反馈,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尊重。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采用委婉、客观的方式,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摒弃那种非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的冲动,以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诚、和谐、长久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暖与美好。

 

让我们都努力成为那个懂得倾听、善于理解、能够包容的人,用温暖和善意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世界。因为,真正的胜利并非在言语上压倒对方,而是在心灵上与对方相通,在关系上与对方相融。

 

愿我们都能在人际交往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收获更多真挚的情谊和美好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