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动态协议在IPv4上是通过宣告网段来传递路由信息,IPv6的动态路由协议是链路信息,把协议应用在接口上
RIPng
RlPng是对原来的IPv4网络中RIPv2协议的扩展,工作机制与RIPv2基本相同;
RIPng也是使用dv算法传递路由,用跳数作为度量值;
针对IPv6应用环境,IPng协议报文进行了如下修改:
→使用UDP的521端口收发报文
→组播地址是FF02::9
→源地址是链路本地地址
OSPF v3
OSPFv3是OSPF (Open Shortest Path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版本3;
相对于OSPFv2,OSPFv3进行了如下修改:
→运行机制变化
→功能有所扩展
→报文格式变化
→LSA格式变化
共同点:
→相同的SPF算法
→区域和Router lD的概念没有变化
→相同的邻居发现机制和邻接形成机制
→相同的LSA扩散机制和老化机制
不同点
OSPFv3 |
OSPFv2 |
基于链路运行(Link) |
基于网段运行(network) |
在一条链路上能运行多个实例 |
一个实例 |
通过Route ID标识邻居 |
通过IP地址标识邻居 |
取消验证报文,IPv6本身基于安全又考虑 |
采用MED5验证 |
报文对比
新增两个LSA类型报文:
Link-LSA:路由器为每一条链路生成一个link-lsa,在本地链路范围内进行传播,每一个las描述了该链路上所连接的IPV6地址前缀及路由器的link-local地址;
Intra-Area-Prefix-LSA:包含路由器上的IPV6前缀信息,stub区域信息或者穿越区域(transit area)的网段信息,该LSA在区域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