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得不进一步提醒诸位读者,本文内容枯燥,语句平淡,也许你读完全文后无所收获,故阅读前需做好心理准备,读后请勿抱怨。由于某些原因,本系列文章提前发表,故大量资料未能及时消化和整合,文章多有欠缺,望海涵。
社区的重心体现在「人」,体现社区质量的是优质的「内容」,社区运营的本质之道,我认为应该是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去。
在评判一个社区健康的时候,首先是这个社区是否在一个可观的时间段内保持并提升其社区质量。这是首要的标准。然而判断社区健康与否的标准并非仅此一条,它还包括「人」的数量是否持续增长,「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保持上升趋势等。因此做好一个社区,还是在于「人」和「内容」,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
小结一下,社区最重要的是内容,社区最核心的是人。
前文曾述,在社群和社区之间,隔着物欲、拜金和浮躁气氛。简而言之,当人们谈到社区时,可能会略带仪式感;而谈到社群,第一反应是……变现。前阵子互联网上充斥着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药贩子,在笔者看来这些药贩子是不是真的能教会别人社群变现未可知,但这些药贩子自身则践行者社群的变现,即——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社群本身践行着变现。于是,「社群」一词充满金钱的味道。
至于那些药贩子要用「社群」而不是「社区」呢?笔者以为,大抵是因为「社区」这个词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会让人联想到「居委」、「街道」,进而对其营销兜售产生负面作用,于是选用了「社群」这个词来包装概念进而炒作。
本文所说的社区运营与营销,绝非是药贩子口中的社群变现,社区的运营与营销的首当其冲的目的绝非是变现,或许在运营或者中在物质上有所收获,但这终究是第二位的,社区的运营不是为了赚钱而为之,这一点体现了社区远离物欲、拜金的特质。
首先来解答以下两个问题:
如何确保社区优秀内容的持续诞生?
如何确保社区找到源源不断的复杂性以确保其有长盛不衰的话题可寻?
社区是一群有着共同标签、共同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人们所构成的江湖,他们具有相当的地域特征。因此如能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吸引众人兴趣的题材,引导社区成员互动,聚集人气与共鸣,那么优秀的内容便能远远不能的诞生。举一个例子,Linux 社区以 Linux 为核心,聚拢了一大批前辈高手与后辈晚生,在相当可观的时间段内持续地、长盛不衰地输出优质内容,并持续提升了 Linux 社区的质量。
吴晓波在回答社群建设与运营是提出三点观点:
一、做有态度的内容;
二、做圈层化互动;
三、从共享中互利。
第一点确保能聚拢人气;第二点意味着让社区产生大规模互动;第三点体现在双赢和多赢,每一个内容输出者同时又是别人优质内容输出的获利者,作为社区则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在社群经济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空洞必死」。这句话什么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笔者一直坚持写这个空洞的《社区》系列文而不去付诸于实践,那么就算是写出花来、就算是能讲出个宏大设想、齐全规划,笔者搞的社区也最终必死无疑。社区的运营必须牢记这三个必死:吹牛逼必死、空洞杂乱必死、赚粉丝钱必死。
简单来讲,叫做「空谈误国」(后面那四字请读者自行吃下)。
社区运营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避免或尽可能避免社区成员的流失。这是一个陷阱,比如当相互连接的两个人因为社区而产生更亲密的互动(如对于在线社区而言,更亲密的互动则指线下的面基),进而摆脱社区单独相互连接。对于自身不具有优秀内容的社区来讲,直接提供面基或约炮的渠道或是很短视的策略。但自身便具精品内容的高质量的技术社区而言,这反而是构建社区良好生态的契机——就拿技术社区而言,成功举办一次线下技术活动能将许多人连接在一起,而这些连接因为活动本身便是社区的一种营销,而天然地带着社区的影子。无论这些连接两端的活动参与者的技术能力如何,他们本身便已是该社区的「社区上层存在」和「社区普通存在」(关于定义请见本系列第七篇)。
总而言之,社区的运营绝不是一篇文章能彻底说清的。在本文中,笔者已指出社区的核心在于「人」,重点在于「内容」,社区运营的本质是将「人」参与到「内容」当中去,以便让社区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这其中有三大关键点,即:聚拢人气、圈层化互动,以及达成多赢。
这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是一个可讨论的话题,这些话题的背后又牵扯到多门学科。运营就是件技术活,它的含金量绝不比技术人员眼中的技术低,扯了半天空洞的话,俺这就去干(继)点(续)实(搬)事(砖)去了……
修订历史
- 2018/05/10,完稿;
- 2018/05/11,首发于博客园;
- 2018/05/12,转发至个人博客;
- 2018/05/22,转发至个人微信公众号。
__EOF__
本文为二级版权限制:
转载前无须向作者申请;
转载须遵循「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禁止演绎」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