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一:
1)为新加的硬盘分区,一个主分区大小为10剩余空间给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上划分2个逻辑分别为5G
2)式化主分区为ext3系统
#mkfs.ext3 /dev/sdb1
3 将逻辑分区设置为交换分区
#mkswap /dev/sdb5
4 启用上一步的交换分区
#swapon -a /dev/sdb5
5 查看交换分区的状态
实操二:
free命令查看内存
#free -m
整理buffer与cache的作用
buffer:缓冲区,一个用于存储速度不同步的设备或优先级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区域。通过缓冲区,可以使进程之间的相互等待变少,从而使从速度慢的设备读入数据时,速度快的设备的操作进程不发生间断。
cache:高速缓存,是位于CPU与主内存间的一种容量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由于CPU的速度远高于主内存,CPU直接从内存中存取数据要等待一定时间周期,Cache中保存着CPU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一部分数据,当CPU再次使用该部分数据时可从Cache中直接调用,这样就减少了CPU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Cache又分为一级Cache(L1 Cache)和二级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内部,L2 Cache早期一般是焊在主板上,现在也都集成在CPU内部,常见的容量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cache和buffer的作用都是缓冲区, 在翻译上,cache翻译成高速缓冲区要好一点(因为主要是为下次访问加速), buffer翻译成缓冲区好点。都是缓冲的作用,可目的有点不同。
缓存(cache)是把读取过的数据保存起来,重新读取时若命中(找到需要的数据)就不要去读硬盘了,若没有命中就读硬盘。其中的数据会根据读取频率进行组织,把最频繁读取的内容放在最容易找到的位置,把不再读的内容不断往后排,直至从中删除。
缓冲(buffers)是根据磁盘的读写设计的,把分散的写操作集中进行,减少磁盘碎片和硬盘的反复寻道,从而提高系统性能。linux有一个守护进程定期清空缓冲内容(即写如磁盘),也可以通过sync命令手动清空缓冲。
计算真实的内存使用率
(used-buff/cache)/total
实操三:
dd命令测试硬盘速度
实操四:
查找一个名为firewall的进程,并且将其强制杀死
#ps aux |grep firewall -->#kill -9 firewall
实操五:rpm命令
1) 挂载光盘文件到/media目录
2) 进去/media目录下的Packages目录
3) 查看系统已安装的所有rpm包
#rpm -qa
4) 查看系统是否安装dhcp软件包
#rpm -qa |grep dhcp
5) 安装dhcp软件包
#yum -y install dhcp 或 #rpm -ivh dhcp-*
6) 查看dhcp软件包的信息
#rpm -qi dhcp
7) 查看dhcp软件包中所包含的所有文件
#rpm -ql dhcp-*
8) 查看/bin/ls文件是由哪个软件包产生
9) 卸载dhcp软件包
#yum remove dhcp 或 #rpm -e `rpm -qi dhcp`
实操六:yum命令
1) 自定义yum仓库:createrepo
#mkdir /local_httpd
#createrrpo /local_httpd
2) 自定义repo文件
3) 使用yum命令安装httpd软件包
#yum clean all
#yum install httpd
4) 卸载httpd软件包:yum –y remove 软件名
#yum -y remove httpd
5) 使用yum安装组件'KDE 桌面':yum –y groupinstall 组件名
#yum -y groupinstall KDE Plasma Workspaces
6) 掌握使用yum删除组件‘KDE 桌面’:yum –y groupremove 组件名
#yum –y groupremove KDE Plasma Workspaces
7) 掌握清除yum缓存:yum clean all
8) 使用yum查找软件包:yum search 软件包名
#yum search httpd
实操七:源码安装python
#yum groupinstall development tool -y
#yum install zlib-devel
#make && make ins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