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的比较与排序(二):实现IComparable和IComparer接口 和 Comparer类(转)

时间:2023-01-04 22:50:36
在默认情况下,对象的Equals(object o)方法(基类Object提供),是比较两个对象变量是否引用同一对象。
我们要必须我自己的对象,必须自己定义对象比较方式。
 
IComparable和ICompare 接口是.net framework 中比较对象的标准方式,这两个接口之间的区别如下:
1. IComparable 在要比较的对象的类中实现,可以比较该对象和另一个对象。
2.IComparer 在一个单独的类中实现,可以比较任意两个对象。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 IComparable 给出类的默认比较代码,使用其他类给出非默认的比较代码。
 
一、IComparable提供了一个方法int CompareTo(object obj)。这个方法接受一个对象,所以可以实现这个接口
比如:以便把 Person 对象传送给它,
说明这个人是否比当前的人更年老或年轻。实际上,这个方法返回一个int,所以可和下面的代码说明第二个人更年老还是更年轻。
if(person1.CompareTo(person2) == 0)
{
  Console.WriteLine("Same age");
}
else if(person1.CompareTo(person2) > 0 )
{
  Console.WriteLine("person 1 is older");
}
else
{
  Console.WriteLine("person1 is younger");
}
二、IComparer 也提供了一个方法 Compare().这个方法接受两个对象,返回一个整型结果,这与 CompareTo()相同。
对于支持 IComparer的对象,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
if(personComparer.Compare(person1,person2) == 0)
{
  Console.WriteLine("same age");
}
else if(personComparer.Compare(person1,person2) > 0 )
{
  Console.WriteLine("person 1 is older");
}
else
{
  Console.WriteLine("person1 is younger");
}
 
在这两种情况下,提供给方法的参数是system.object类型。也就是说,可以比较任意类型的两个对象。所以,在返回结果之前,通常需要进行某种类型比较,如果使用了错误
的类型,还会抛出异常。实际上,我们是使用泛型接口IComparable<T>,可以省略对象转换。可以参见后面的日记。
 
三、.net framework 在类 Comparer 上提供了 IComparer 接口的默认实现方式,类 Comparer 位于 system.collections 名称空间中,可以对简单类型以及支持IComparable
接口的任意类型进行特定文化的比较。例如,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使用它:
string firststring = "First String";
string secondstring = "Second string";
Comparer.Default.Compare(firststring , secondstring);
 
int firstNumber = 35;
int secondNumber = 23;
Comparer.Default.Compare(firstNumber , secondNumber);
这里使用Comparer.Default静态成员获取Comparer类的一个实例,接着使用 Compare()方法来比较。
 
在使用 Comparer时,必须使用可以比较的类型。例如,试图比较firstString 和 firstNumber 就会生成一个异常。
 
下面是这个类的一些注意事项:
1.检查传送给 Comparer.Compare()的对象,看看它们是否支持 IComparable.如果支持,就使用该实现 代码。
2.允许使用null值,它表示小于其他对象。
3.字符串根据当前文化来处理。要根据不同的文化(或语言)处理字符串,Comparer类必须使用其构造函数进行实例 化,以便传送指定文化的
  System.Globalization.CultureInfo对象。
4.字符串在处理时要区分大小写,如果要以不区分大小写的方式来处理它们,就需要使用 CaseInsensitiveComparer类,该类以相同的方式工作。

转自:http://www.cnblogs.com/eagle1986/archive/2012/02/03/227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