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话:研究生论文写作时间管理

时间:2022-07-17 06:51: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5805a50100voxu.html

 

北京大学师生共话:研究生论文写作时间管理

 

师生共话:研究生论文写作时间管理

——兼谈“论而不文”现象

  北京大学英语系01级博士生 孙继成整理

首先,主持人就博士生延期现象的原因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博士论文写作的背景框架。我们大致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博士阶段的学习缺乏全面了解和总体规划。特别是对于本科和硕士阶段不在北大度过的人来说,一进入北大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淹没,有一种急迫和充电重塑的压力。因此,博士学习的最初阶段很可能四处“猎奇”,时间和精力多半花费在选修和旁听课上。

其二,在方方面面的信息冲击下,眼界打开后的个人迷惘感就会表现在对自身学术的重新定位上。先前制定的论文计划需要重新考虑,甚至还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个人对学业的要求明显高于预期标准。

其三,比较宽容的导师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导师的指导没有任何“强制执行” 的成分,只是点到为止,任由学生自己去“悟”,引导学生朝向独立、创新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方法也可能在学习年限的时间安排上有些负面作用。另外,师生之间相互适应也比较重要,导师的学术思想、待人处事乃至性格上的影响也会关乎学生的学业进度。

其四,许多博士生都是定向生,毕业后要回原单位工作。不同学术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了左顾右盼的观望心理,这也会导致学习年限的延长。

最后,对于年龄偏大的博士生来说,宿舍条件、室友人品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其他因素也会直接关系到学业进度;家庭负担及其个人的健康状况也会给学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些外部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对于我们论文写作的时间管理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我们写作心态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冲击,进而影响到论文写作的整体进度。

 

 

主持人:现在先请刘意青、高一虹老师谈一谈博士论文写作的个人体会。

学生:我想知道高老师和刘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是不是也感到十分痛苦?

高一虹教授(北京大学英语系1992博士):我是感觉十分痛苦的。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曾经给同学们说,在论文写作的最关键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出麻疹没有出来一样,憋得特别难受,好像感觉应该出来了吧,可不知怎么就是写不出来,那会是最难受的。不知刘老师是不是这样?

刘意青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前,我硕士阶段学习的是美国文学,而博士阶段又转到了英国文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完全新的。资格考试之前,我选修完了规定的一些课程,把规定的文献也都看完了。等到我要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就选定了理查逊作为研究题目。因为在文献阅读的时候,我接触到一本Richardson Revival,里面许多东西都梳理得很有意思,但其中没有过多地谈论到理查逊的第三本著作。于是我咨询导师自己可不可以写这本书。导师的回答很简单,他让我倒回去看十五年的理查逊文学批评,看完了再和他谈。这也就是你们所说的research。如果不倒回去看十五年的批评,你就没有资格说你要作什么,你也不知道从哪抬脚落脚,你也不知道人家都说了些什么,你怎么介入呢?为了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我花了大约半年到十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这些研究文献。我把 MLA里面所有关于理查逊的文献资料都掏了出来,该复印的就复印,该馆际交流借阅的我都办妥了。

阅读完这些资料之后,我就基本上想出了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再和导师谈,这时候也就进入了论文写作的第二步——可以做开题的proposal了。我要强调一下,在芝加哥大学,学校允许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改动这个proposal。因为这个 proposal只不过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你又进行了重新思考,又理顺了一些新的东西。作为proposal,它的作用就是保证你完成每一步的任务。

今天我想提醒大家要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地做下来,最后you are there, you will be there。你不要坐在那里,一开始就想要做出来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你要把论文分解出来,而不要想它最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一步一步做好你的当前,也就是说,如果你该做proposal了,那么你就必须要过这一关。按照proposal的规格,按照你所看的书,拿出一个proposal和导师谈。得到导师的同意之后,到答辩的时候,你就讲一讲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可行性,有什么意义等。至于最后你是不是做出来这个东西,那就是another matter,another story,老师允许你改动自己的proposal,甚至允许你完全推翻它。

这里我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这里导师和导师不一样,有很多导师希望你雄心很大,希望你写出的东西就announce你发展了什么东西,具有什么世界意义,甚至能在业内发挥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我和韩敏中老师(我不知道是不是错误地理解了韩敏中老师)并没有把博士生或博士生的成果看得那么高。在美国,博士就是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一种学术训练。作了博士,只能说我进入了一个领域,并对这个领域有了相当的了解,找到了一个立足点,说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要有什么理论框架,不一定要把论文做成什么样,把别人吓一跳。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永远在那里阅读别人的东西,自己却无法下笔写作。如果你的立足点是在这个领域,尽量地了解阅读相关文献,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我的能力和我的认识,写一个东西出来,是好英文,并且没有胡言乱语和抄袭,在这个论文里体现了我的科研训练,我自己说出的体会也是别人没说到的,这就很好了。我对自己的博士生都是这样要求的。

因此我所说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论文定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你会常常陷于you are anything impossible,你怎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呢?尤其我们在中国,本身我们的资料还没有国外的丰富,我们许多东西还隔着一层,我们就想做得比国外先进的还要先进,还要好,这就不太实际。

第二,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心里要有十分practical concern,就是要把论文作为一个产品来做,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完成。潜意识中,大家通常都尽量避免落笔,因为落笔是最难的。刚开始你进入这个论文,在理顺思路想写出点什么的时候,这是最最痛苦的。所以,许多同学就潜意识地在网上查读新材料来代替落笔,这样会流逝掉大量的时间。看是一种享受,写是你自己的produce,要从看转到写,你就不能无止境地看下去,你一定要画地为营,外面再天花乱坠,我不看了,不应付了,一定要有这个想法。

另外,很多人苛求完美,可是论文写作绝不可能完美。不管写的东西好坏,我一定要把它写下来。之后,你再慢慢梳理删添。一旦有灵感了,你就马上把它写下来,然后再把它塞到论文相应的地方。一定要把论文当成个产品来做,非常实用地来做,而不能唱高调。唱高调,你的论文就没有保证了。按照论文步骤,按照程序一步步来完成它。

另外,阅读过程中要有记录的习惯。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顺手把quotation 拉出来,你摘录时,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自己写不下去的时候,还可以欣赏自己的摘录,看看能把它们放在哪个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把读和写分开,读的时候,不要老是赏析,否则,写的时候,你就会捞不到东西。等论文大骨架出来了,等往上挂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塞。写的时候,要先看写过的部分,再续写;这样就会不断回顾前面,不断地关联,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深入。当然这种习惯也因人而异。

还有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也是论文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与导师的个性有关。一种是导师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做,这类导师很多;另一种是导师跟着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做法来做,导师根据你的兴趣来指导。当然不论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还是要跟着导师走。另外,同学们之间的互助也十分重要,可以进行mock qualification,mock defense,这样可以减轻同学们的胆怯,同学之间就综合考试的书单可以互相提问,以此揣摩导师问问题的路子和方式,以及商讨如何回答教授的问题等。

另外,对自己的论文要及时存盘备份。尽管这是小事情,但很影响人的情绪。阅读和写作时不要打断太多,要有个连续性。起码一次写个四五页,才能进入写作状态,才能make sense,才能进入你的文章;打断太多,你自己写的文章肯定就会支离破碎的。

总之,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论文写作不要定位太高,希望大家要实干,不要怕苦。还有就是不要打断太多,写作的时候要保持一个连续性。

学生问:导师能否一开始就定一些可行性选题,让博士生选择?

刘意青:这都是自己的东西,怎么能让老师定呢?

主持人:理科类的学生有这种可能。

高一虹:文科也有,但你至少不要有这个期待。读到博士了,自己的选题这种事,首先应该自己找。如果导师给你一个题目或者期待你去做一个题目,你也可以拒绝。如果导师是通情达理的,并且你自己的选题又在她所能指导的范围之内,她还是愿意支持和指导的,你自己的选题会使你心里感到比较踏实,至少保证它是你喜欢的选题。如果你花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做自己不喜欢的选题,那你就太痛苦了。

刘意青:这也是我导师给我说的,就是首先你自己应该喜欢自己的选题。否则你就无法完成它。我在资格考试前,阅读Moby Dick的时候,心中就很恨它。但在压力下,恨也是自然的。但过后你还是觉得挺好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慢慢积淀了下来,你会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

高一虹:论文写到一定程度就像跑长跑,你有一段路程会感到非常累,但跑过了那个极限,你就好了。

刘意青:还有就是选题的角度。老师通常也是和学生商量。我的一个学生选题目,角度没想好,我也很着急,但他有一次去上一个老师的课,和老师交流过以后,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就觉得非常好。所以选题不要太急。另外,你们可能也有体会,因为老师意见不统一,学生在老师中间比较难作。但是有一点请大家相信,那就是北大的老师不管意见多么不一致,还是比较开明的,不会因为老师之间意见不一而给学生小鞋穿。但老师之间意见不一也是很正常的,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意见里知道更多的方法和更多的路子,也不见得是坏事。

高一虹:和导师沟通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写作一段时间后,再去与导师进行交流讨论。北大老师不太喜欢学生给老师送礼拉关系。

学生问:写作过程中,我们要看许多参考文献,而没有参考文献又不像学术论文,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刘意青:读的文献太多,你就会发现自己无话可说了。所以看到一定程度后,你就要停止,就要闭起门来造你这个车。很多东西还是别人说过的,你的方法和你的评论并不都是新的,但是你可以运用一个不同角度把它重新梳理一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写作并不是太难。

高一虹:这在语言学上可能还要容易一点。如果说你做的选题是一个新的领域,别人都没有做过,还好办,肯定会有相关领域所做的东西供你借鉴。尽管你觉得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但是肯定有些话还没有说到。比如你读到的文献大多是国外的,如果你做的又是一个实证研究,你可以变换写作的境域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相关的东西可以应用到你的这个领域,所以总能找到一个突破点,并不是太难。如果你能有一点与别人的不同,那就可以了。

高峰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2年文学博士):对博士论文的写作,我的体会是一方面要重视,另一方面也不要太重视。博士论文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从国外的博士论文选题来看,所选的都是些小而具体的题目,不写大的题目。博士论文是学术训练的一部分。一旦你上了这个台阶之后,你也可以不继续研究这一领域,你可以放眼其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博士论文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所以希望大家心理负担不要太重。不要期望自己在博士论文写作时就能达到一个学术高峰。选择一个具体的题目,然后查资料,一步一步地做就行了。

林斌(北京大学英语系2004年博士):我是四年半拿到的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写了两遍。因为当时英语系还没有人用汉语写自己的博士论文。第一遍论文还剩下一个结论我就写完了。后来导师让我把它改成英文写。修改过后,感觉收获挺大。返过头再看第一遍稿子,有些地方显得十分浅显。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就像刘意青老师所说那样,它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想达到最理想或最完美的境界,那是不可行的。尽量早些动笔写,整个写作过程,尽管很痛苦,但还是有意义的。

高一虹:据说你很会调剂自己,论文写累了,你就写小说。写小说写得高兴了,再写论文。

林斌:我刚从南开大学考进北大时,我的理论功底比较薄弱。许多师哥师姐给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自己从同学这个群体中收益较深。我们自己定期举行文学沙龙,逐一梳理和学习西方文学理论,从而对西方文论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那一年我感觉收获很大。

再者,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自我定位的问题。自己的选题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还要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没有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鼓励帮助,我觉得自己很难坚持下来。另外,导师的帮助也十分重要。一个选题可以作五年,十年,甚至可以作一辈子。但是博士论文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刚入学的时候,我曾经交给导师一篇关于《嘉莉妹妹》的论文。导师看看论文的参考书目之后,皱着眉头问我用了多长时间写的,我说三天,导师就让我改写,三周后再交给她。三周后,她看了文章,还是皱着眉头说,三个月后再交给她看。回到宿舍后,我就嚎啕大哭。得不到导师的认可,我感到非常绝望,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这篇文章从00年9月定下初稿,几经易稿,直到03年1月才得以发表。等到我毕业之后,导师笑谈说,如果别人向你取经问道,你就想一想你入学时的那篇论文。

王阳(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博士):“论而不文”的现象其实反映了一种厚积薄发的学术传统。有的老师说,没有成熟的思想就不要发表文章。也有人说,在四十岁之前不要写文章。但另一方面,我们博士生要毕业,就必须要拿出来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它既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我在北大论文写作期间所经历的困难,就像叶朗教授所说的那样,叫“欲罢不能”。这个过程就如俗话所说,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而出”。在我们看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对于茧本身而言,它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写文章就要像茧那样,要欲罢不能。但是对于叶朗教授这样的大师,写文章是厚积薄发。我们对于他们的模仿,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训练,而我们自己的积累还很不够,学术训练还没有完全展开,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博士阶段的学习只是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铺垫,一个开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当作一个阶段性的产品来做,而不要把它当作一个peak,一个顶峰。强调这种学术积累,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模仿大师们的治学之道,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为自己找到这样的纵横?

关于如何选定自己的研究选题,我认为,一是我们要善于发现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二是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点点创新;三是要强调前期工作的文献准备。选定一个好的选题之后,就要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在研究视角或其他方面找到自己的写作和研究进路。如果还有进一步的拓展,你可以留待以后去做,不要用一篇博士论文来穷尽自己的研究。这就是刚才刘老师讲的个人定位问题。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位于大师级的写作,那么你就有两种结果,要么你真的成了大师,要么大师从天上掉了下来,你失败了。我们把博士论文当作一个产品来做,不要担心论文能不能通过答辩,我们只负责生产加工这个产品,而不负责产品的销售。我阅读,我写作,论文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把自己的工作落实到做,而不是想。希望大家脚踏实地,而不要空中飘渺。这也是中国古语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可以远大,但是路必须从自己的脚下延伸,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哲人的声音。学校对我们这些延期博士生有何看法?

高峰枫:延期博士生占用了学校的资源,学校当然希望大家都能够如期毕业。外院的领导和老师对此也比较理解。希望大家多和毕业的博士联系一下,心中有个向前的动力,给自己一种展望,也给自己开个窗口透透气,这样可能对延期同学有所帮助。延期博士要相互鼓励,尽快完成自己的学业。

刘意青:其实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博士生读4年也是很正常的,即使延期到五年也不算多。只不过我们的国情限制,资源有限。博士生延期也在情理之中。大家对此也比较理解。

主持人:就“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论而不文”这一现象,高一虹老师还通过电邮与校内外的一些教授博导进行了交流。现在就请高老师把专家意见进行综述,大家欢迎。

 

 

高一虹:就“论而不文”这一现象,大家都比较关心。下面就是专家反馈回来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申丹(198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毕业):第一年可大量阅读,从第二年开始,一定要坚持动笔,每天写一点,不能光看不写。要通过写作和不断修改使想法成形、系统化和不断深入。要坚持写。

刘建华(1991-1996年北大英语系在职博士):边写作边读书边修改;想在下笔之前读完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

姜望琪(北大英语系教授,博导):我认为论文是“写”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写”,不要等。不要以为只能等待想法成熟了,才能开始写。有一点想法,就要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逐渐深化思想。这符合索绪尔的观点:语言不是“命名”。不是有了现成的 “事物”(包括思想),然后再去找语言表达。语言跟思想是同时成形的。朱光潜先生也说过,“寻思必同时是寻言,寻言也必同时是寻思”。

 李战子(1996-1999年北大英语系博士):时间管理是论文写作的关键,读博,我的体会是要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这是因为学到博士的份上,已经被认为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而科学研究要求一个人很多的理性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时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可以学习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谁都不可能按照《如何管理时间》之类的书去生活,但通过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我们能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一些从容。

      论而不文——也许是这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写博士论文其实是一个参与学术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自己的学术身份的过程,就好像刚到了国外,讲话的声音也变得轻了,过了一阵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才能大声讲话;写作中匍匐于他人的宏论,不知不觉就压低了自己的声音,甚至失声了。其实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自己的观点,只是不知道如何插进话去,因为学术写作有着严格的潜在的程式,在决定说什么时,还得学怎么说。所以我觉得学术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训练,能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成就感和虚荣心的重要来源,也能消解一部分学术研究中的孤独感。

申小龙(1985-1988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我还不清楚“论而不文”的意思,我想这大概主要是大学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惯”的。我现在上课,强调要“感悟”不要“知识”,“逼”学生积极思考并写下来,只要写一点,我一定在课堂上讲评,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观点有价值,几次下来,学生就不怕写了,甚至让我招架不住。在习惯“有感而发”(书面的和口头的)后,再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这比有感而发容易得多。现在不怕没学术,就怕没思想。学术,知识就可以对付;思想,必须有所感悟。

王建(1994-1998年德国柏林*大学博士):类似的问题我当初写论文的时候也碰到过,总觉得文献如海,看一篇常常牵出好几篇,真有“苦海无涯”的感觉,后来导师给了一记当头棒喝:文献是永远看不完的,看到一定时候必须动笔。确实如此,一者不可能穷尽所有文献,二者有些问题只有在写作中才会冒出来,这时再去进一步补充文献。关键是一要有一个现实的进展计划,二要有一个详细而实用的提纲,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做了。

彭广陆(1988-1992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士):我觉得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的题目定的越早越好,这样比较主动。另外,撰写期间应该尽可能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谈自己的主要观点,以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

钱军(1990-1994年北大英语系在职博士):如果说有什么感受,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一是,把应该读的书都读了,自然会有一些想法,找到论文的课题;二是,要与导师、国际同行保持交流。我很幸运,除了胡老师的鼎力帮助,我的老师  Eugene Nida 以及布拉格学派的一些重要代表始终关心支持我。Don't get it right, get it done.

田贵森(1994-1997年北大英语系博士) :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1)确定题目前后,最好不要苦思冥想,或异想天开。要多读文献,多思考,多与同学讨论。注意理清:What has been done? What is new in our research? 选题的内容要具体,研究方法要明确。(2)检索文献面要宽一点,既从中获取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也要注意学习别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3)及早动手,不踩 deadline。留出充分时间思考,修改,润色。否则会很被动。

程晓堂(2000-2003年北师大在职博士):

(1)博士论文选题不能弄得太悬乎。虽然说博士论文要有高水平,要有创新,但也不能高深得谁也看不懂。不仅不能按时完成,即使完成了也不一定能顺利通过评审和答辩。(2)尽早动笔,把框架搭起来。有的博士生总是认为思路还不成熟,所以不动笔。其实,动笔写作也是思考的过程,而且是更加有逻辑的思维过程。早动笔把框架搭起来有几个好处:第一,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第二,容易通过写作来发现问题;第三,可以把框架以文字形式向导师和其他同行交流。(3)要认真考虑导师和其他同行的意见。有的博士生听取导师或同行的意见以后,不认真思考,有的固执己见,有的强词夺理。另外,有的博士生听到不同意见后莫衷一是。(4)为了避免在论文后期阶段花大量时间修改语言、格式等问题,建议在写初稿时注意一些细节(如引文的出处、参考书目的详细信息),不要留后患。(5)多做文档备份,注意防病毒。每年都有博士生因为电子文档的问题而影响论文进度。

拱玉书(1987-199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写好学术论文的关键不在写作技巧如何,关键在于作者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修养。学术积累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资料的积累,特别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就某一具体问题而搜集的资料的积累。积累越多、越深厚,论文的质量就会越高,但不一定一定就高,因为写好论文还需要另外一个前提,即学术修养。学术修养就是整理、分析、综合、提炼学术积累的能力。学术积累和学术修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积累和修养都是长期的、渐进的,而且是无止境的。它们的增长与时间成正比,这就是文科(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老当益壮的道理。

论文是学术积累和学术修养的结晶,也是衡量学术积累和学术修养的一把尺子。积累和修养是为了写论文和写好论文,写论文是为了解决问题。只积累不写作,积累就成了无用之功;只写作不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写不出论文,或写不好论文,关键不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利用了这些时间来进行积累和修养的问题。

我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语言准确,内容正确,格式规范,言之有据,观点独到。能达到前四项要求的论文是合格论文,五项要求都达到的论文为优秀论文。

凌建侯(1996-1999年北外俄语系博士):我认为,“论而不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期的学术准备不够充分,其中包括该读的书没有好好地读,该写的读书笔记没有好好地写。从导师方面来说,能否把外部计划(学校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内部计划(导师按个人的学术喜好希望学生怎么去读书、问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影响大多数学生如何选定研究范围和读书书单、如何选题并最终理清论文思路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时间对于能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讲确实很重要,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关系极大。

在没有定题并形成思路之前,对材料的收集都是感性的,很难具体地去安排论文写作时间表。我的经验是先读,有点关系的文献只要有时间就去读,并且读什么都要做下详细笔记,不仅理论书籍要读,文学作品也不能忽视。

定题就是发现问题,思路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题目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一定要在导师的帮助下把握好。如果导师有现成的题目可提供给你,那最好,如果没有,就需要自己找,自己找到的题目肯定是真正能符合你的学术兴趣点的题目,你做起来的时候不仅动力会很大,而且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更主要是你能够相当主动地进入(是真正地进入)你面对的这个研究领域,而不是在门槛上转悠。

总之,时间的安排最好能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联系起来,不能盲目地确定什么日期之前达到什么要求的时间表,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阅读和笔记的速度、自身的条件如理解能力、抽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可利用时间的多少(在职和脱产的区别是很大的)等等,先解决定题和形成思路的问题。问题适中,思路清晰,又能及时梳理并甄选文献为我所用,论文的写作也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时间表才是现实的时间表。

高一虹教授:我也补充一下自己的建议:第一,每天都写一点,用专门的本子记下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问题。第二,要找好友神侃,在交谈中发展自己的思路;第三,坚持锻炼,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疲劳,神经衰弱。第四,每天写作结束后都要有一个小小的仪式,进行自我激励,比如把稿子打印出来等。第五,如果大家有两周以上的时间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低落,什么也写不出来,自我评价也比较低,生活也感到没有意义,那就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

 

结语

 

主持人:再次感谢今天到会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并祝愿大家早日完成“论而不文”的学术积淀,早日完成自己的博士或硕士论文,也希望大家今后做客我院语言学沙龙,就自己的学术心得抽空来座谈。

欢迎访问我们的语言学沙龙网站:http://lg-salon.home.bj001.net,继续讨论这一话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