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3.
Welcome to week 3! This is our fourth and final week of History where we make the connection from those early innovations of the modern Internet we are using for this class. Up next we move into looking at how the Internet works on the inside.
History: The Web Makes it Easy to Use
The Early World-Wide-Web
Keywords: CERN, Robert Cailliau, Mosaic browser, World Wide Web, HTML
Getting To The Web
CERN
这节课的视野从美国移到了欧洲,转到了CERN,位于瑞士日内瓦,这就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在高中我们知道,CERN有先进的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但它也是万维网的发源地。有两千五百名正式员工,还从全世界6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接纳一万名以上的教授、 工程师、学徒、科学家来这里学习、参观、做研究。所以这里是全世界物理学研究者的天堂,所有人都希望能到这里来学习、工作。
Robert Cailliau - Co-Inventor of the Web
Robert Cailliau
这节课的材料是老师在1999年采访Robert Cailliau的视频资料。
Cailliau是一位来自CERN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工程师。
原本CERN在Stanford有一个数据库,存放各种物理实验数据。网络技术时代来临,电脑和电脑之间相互连接、如何确定连接到哪一台电脑都成了个问题。Cailliau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把上层部分(浏览器,Browser)和下层部分(数据库,database)分割开来,这样无论对研究人员或是普通人都是有利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在特定的公司/研究机构使用特定的数据库。只要访问链接,就能够到想要的地方,找到一切。
1990年,Cailliau设立的第一台服务器(server)
Cailliau提到了一个当时的NCSA的Mosaic浏览器的缺点——只能同时存在最多一个页面。比方说打开一个图片,那么整个窗口是那张图片,如果再打开一个什么东西的话,这个东西会覆盖整个窗口。这不是Cailliau想要的。一不做二不休,Cailliau也搞出来了一个浏览器,叫做MacWWW,不过在本次课题中没有详细介绍。
Cailliau提到了当时开始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标记语言)来开发和设计网站,并用到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来处理链接。
Cailliau做的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是,让1994年成为万维网的诞生年,Cailliau与其他同事组织了第一届国际万维网会议,真正让Internet成为现实。
A Search Engine for Physics Articles
Keywords: search engine, Paul Kunz
The Web Becomes Content
在这里老师解释了一下,也许听了刚刚Cailliau对NCSA Mosaic浏览器的评价,你会觉得这个浏览器简直烂爆,但其实不是。
要理解在1990那个年代,无论是网速或者电脑硬件的反应速度都很慢,如果每个窗口都有图片的话会极大降低网速。所以说当时网民们看到的Mosaic浏览器是这样的内容:主体是文本文档,不过如果点到什么东西需要弹出一个图片,那么就慢慢等弹出一个图片……虽说现在听起来很不符合常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设计是一个很理智的选择。不过在90年代,电脑的硬件性能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这种情况很快就好转了许多。
点开Mosaic的wiki页面看,也会了解到Mosaic并不是一文不值的。也极大推动了互联网发展,而且和网景公司(Netscape)有很深的渊源,后面会提到。╮( ̄▽ ̄)╭不是说学了C语言不知道能干什么吗?Mosaic就是C语言写的!
Paul Kunz - The First Web Server in America
Paul Kunz
视线转回美国,来看看在斯坦福诞生一个创举——搜索引擎(Web Search Engine)。
Paul Kunz在美国搭设了第一台服务器(世界上第一台服务器是Cailliau在欧洲搭设的)。主要提供的服务是让人们访问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中心)的数据。
没有web,没有搜索引擎的时代,在使用数据库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数据库权限或账号之类的,而且数据库语言很难懂。Paul Kunz所以就想出一个方法:
now called instant messaging and to do a query to the database without logging in.
也就是说省去登录数据库这一环节请求一个访问(query)(有点搜索引擎的意思),然而数据库的操作方面还是很麻烦。
在1991年在CERN遇到了Tim Berners-Lee,这是和Robert Cailliau共事的一位大牛。Tim给Kunz展示了web的模型。起初Kunz不是很感兴趣,然而Tim展示了一个操作就是完成一次搜索请求,Kunz就立刻感兴趣起来了,发觉这方法有戏!
在CERN,server的软件是用C语言写的,很幸运的是SLAC数据库主框架有C语言编辑器,所以Paul Kunz干了一件事就是写了些C语言代码,实现了用Web的方式去访问SLAC数据库。
1991年12月,Kunz和Tim完成了这些工作,向CERN的200多位物理学家开了一次演讲,内容是介绍web的。Kunz评价说“一场演讲听下来,这些人都觉得无聊得不行了”。在演讲的最后,Tim连接上了SLAC数据库,然后做了一次查询操作。这个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因为在座都是物理学家,了解那个数据库(是多么的难访问)。Tim提出一个搜索请求,然后结果回应过来,很清晰的呈现在了大家面前。Kunz说“在那短短一小时内,在场原先可能只有20人对web感兴趣,一下子变成了200人。这两百人回去之后每人对10个人说今天的见闻,又会有2000人对web感兴趣。”
It's a win win situation.
双赢局面。可以说,没有Tim和Kunz的这些工作,人们很难想到web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方式。对以往工作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是web迅速流行起来的一个原因。20年前,搜索引擎只是物理学家找论文用,但今天,我们人人都离不开搜索引擎了。
Making the Web Available to All
Keywords: Gopher, NeXT, Macintosh, Mosaic, Netscape
Gopher
Gopher是一个协议。在web流行之前,Gopher是主要的网络资源检索工具。1994年,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之前,可以说Gopher才是主流。如果你在90~93年之间问一个网络使用者使用的是哪种服务,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Gopher”。
Steve Jobs
也许人们不会认为Steve Jobs和万维网有什么关联吧,然而老师说了段往事,就是Steve Jobs 被苹果辞退后,开创了新公司NeXT,当时创造了一台计算机Macintosh。Macintosh当时是非常引领潮流的,在web方面支持的特别好,老师自己就拥有过这么一台电脑。所以2012年Jobs去世时,这位老师还写了篇文章,科普了Jobs对WWW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Joseph Hardin - NCSA Mosaic
Mosaic
Mosaic是我们前面提到的NCSA发明的一款浏览器,在这里我们回到了UIUC采访了Joseph Hardin,当时是这个软件工作组的负责人。
Mosaic是开源的浏览器,支持在Mac,Windows,Unix三系统,这是第一个支持这种多平台工作的浏览器,极大推动互联网发展。
Mosaic之后,许多员工和软件开发者共同创建了网景公司(Netscape),FireFox就是他们的作品。
点开Mosaic和Netscape的wiki页面浏览,很多就是采访的视频内容了。
小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