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图书译文校对方法指南
您一定不希望自己的稿件从出版社退回来反复修改而感到难受吧?事实上,很多书籍的质量问题,都归咎于译者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 来可靠地保证质量(这与译者态度是两回事,即使态度最好,不懂方法肯定一样的不行)。为了不让后续许许多多的译者犯下同样的问题,我准备给出针对这些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下面我就校对这一重要环节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保证方法。
对于译文校对,我总结为四项关键工作。可以说,只要这四项中任何一项没有到位,100%会出质量问题(适用于任何层次的技术译者)。在本文中,我主要就这四项工作进行说明。如果译者做到了这四点,则可放心交稿,完全不用担心退稿或质量问题。
1. 从理解角度理顺每一句话,使每一句上下文含义清晰,技术上可以讲通
(主要工作、必要工作)
耗时情况: 这项工作耗时最多,且不确定。
看中文,从读者角度去理解。任何含义独立的话都是废话,如果是废话那就表示您翻译错了(因为不应该有废话),您需要再看原文,再分析上下文(包括相关的图、表、代码),再查资料。任何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概念(词)都表示翻译错了(至少可以暂时这么认为,待到您真正明白的时候,才能算是翻译对了)。任何一句话在上下文中都是有关联的,如果在这一段中看不出关系,再看看上下几段呢?这一节呢?这一章呢?如果从这一章还看不出上下文关系,那么整个这本书呢?还是看不出的话,整个专业技术背景呢?您的整个知识背景呢?(记住:您需要在此过程中学习,查更多资料来拓宽这个知识背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您自己都不清楚,读者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书中包含操作性的内容,则在这项工作中,还必须包括亲自对照译文在给定的或者模拟的环境中操作实践。这一点很重要,实际操作时会发现自己的翻译有需要改动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现原书中的错误。
充当了译者,就必需担当解释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责任。
这一项工作到位之后,稿件开始有价值了,因为读者也基本上能够像您一样看懂了。
具体操作:以读者学习的心态阅读(分析)每一句话,对每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明白,必要时跳到这一章的其他节,或者其他章。这个过程是与原英文、译文其他部分、自己准备的其他资料以及与其他人(包括其他译者)之间不断交互(反复)的过程。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明白每一句话的含义,能够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将每一句话连成一个整体,构筑一个含义清晰的上下文。
2. 逐句对照英文检查漏译、错译问题
(必要工作)
耗时情况: 这一项工作耗时比第一项要少,在第一项到位之后,这一项工作一般3千字/1小时。
看一句或者两句英文(要领会其技术含义),然后对照对应的中文。注意句子成分(乃至整个句子)是否有漏、是否错译。如果您没有做这项工作之前很有信心说自己的稿件不可能有漏译的话,在做了这项工作之后,您100%不会那样说了(不信的话,您试一试就知道了,比如试1万字)。
3. 专项录入检查(不译的任何内容)
(必要工作)
耗时情况:一般1万字/20分钟。
对译文中的每一段中出现的不要译的任何内容,比如函数名、变量名、方法名、软件名、符号、数字等,仔细拼读每一个组成元素(比如字母)、大小写。这里需要的是:请再细致一点。
具体操作:从头至尾,逐段查看上述各项,对各项分别对照原文检查,看看是否完全吻合(注意要逐个字符逐个字符检查,否则没法保证不会忽略)
4. 专项段落漏译检查
(注:必要工作)
耗时情况:一般1万字/5分钟
每一个标题翻译符合下面的正文吗?要不要换一个更好的标题?所有段数够不够?所有表格中的行数够不?确定所有图题都有了?图中注释性文字都译了?(所有注释项都有了,都对照英文检查了?),代码位置标注了?(对不对?) 如果代码要插入,代码插对位置了吗?代码不会敲错吧?
具体操作:从头至尾,逐页对照原书(用手指清点),检查上述各项。
也许有人问,我做了第2项,还有必要做第3、4项吗?问得好,这也是很多译者都喜欢问我的问题。这样解释吧:人的注意力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在集中于某个方面时,会容易忽略其他的方面。当做第2项时,集中于句子成分是否有漏,句子本身的含义,没太注意录入问题或者段落漏译问题(如果都注意到了,那就会很累,或者没法集中精力,也就没法做好)。
如果您在校对过程中漏掉了其中一项或两项工作,请尝试一下,您一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段时间之后,您就会觉得这四项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了。
欢迎来信交流:be_flying_workroom@163.com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64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