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琪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Linux内核分析》MOOC课程http://mooc.study.163.com/course/USTC-1000029000
一、进程切换的关键代码
- 操作系统原理中介绍了大量进程调度算法,这些算法从实现的角度看仅仅是从运行队列中选择一个新进程,选择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策略而已。
- 对于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制,反而是进程的调度时机与进程的切换机制更为关键。
1. 进程的调度时机
不同类型的进程有不同的调度需求
(1)第一种分类:
- I/O-bound
- 频繁的进行I/O
- 通常会花费很多时间等待I/O操作的完成
- CPU-bound
- 计算密集型
- 需要大量的CPU时间进行运算
(2)第二种分类
- 批处理进程(batch process)
- 不必与用户交互,通常在后台运行
- 不必很快响应
- 典型的批处理程序:编译程序、科学计算
- 实时进程(real-time process)
- 有实时需求,不应被低优先级的进程阻塞
- 响应时间要短、要稳定
- 典型的实时进程:视频/音频、机械控制等
- 交互式进程(interactive process)
- 需要经常与用户交互,因此要花很多时间等待用户输入操作
- 响应时间要快,平均延迟要低于50~150ms
- 典型的交互式程序:shell、文本编辑程序、图形应用程序等
2. Linux中的进程调度
- Linux既支持普通的分时进程,也支持实时进程
- Linux中的调度是多种调度策略和调度算法的混合。
调度策略:一组规则,它们决定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选择一个新进程运行。
Linux的调度基于分时和优先级:随着版本的变化,分时技术在不断变化
-
Linux的进程根据优先级排队
- 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出进程的优先级,用一个值表示
- 这个值表示把进程如何适当的分配给CPU
-
Linux中进程的优先级是动态的
-
调度程序会根据进程的行为周期性的调整进程的优先级
较长时间未分配到CPU的进程,通常↑
已经在CPU上运行了较长时间的进程,通常↓
-
-
内核中的调度算法相关代码使用了类似OOD中的策略模式,将调度算法与其他部分解耦合。
OOD:面向对象设计
3. schedule函数实现调度
(1)进程调度的时机(important)
- 中断处理过程(包括时钟中断、I/O中断、系统调用和异常)中,直接调用schedule(),或者返回用户态时根据 need_resched 标记调用schedule();
- 内核线程可以直接调用schedule()进行进程切换,也可以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内核线程作为一类的特殊的进程可以主动调度,也可以被动调度;
- 用户态进程无法实现主动调度,仅能通过陷入内核态后的某个时机点进行调度,即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
- 用户态被动调度
- 内核线程只有内核态没有用户态的特殊进程,无需系统调用。
(2)进程的切换
为了控制进程的执行,内核必须有能力挂起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并恢复以前挂起的某个进程的执行,这叫做进程切换、任务切换、上下文切换。
挂起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与中断时保存现场是不同的,中断前后是在同一个进程上下文中,只是由用户态转向内核态执行。
-
进程上下文包含了进程执行需要的所有信息
用户地址空间:包括程序代码,数据,用户堆栈等
控制信息:进程描述符,内核堆栈等
硬件上下文(中断也要保存硬件上下文只是保存的方法不同)
4. 进程上下文切换代码分析
schedule()函数选择一个新的进程来运行,并调用context_ switch进行上下文的切换,这个宏调用switch _to来进行关键上下文切换。
(1)schedule()函数
- 切换时候,调用call schedule();来执行schedule()函数
- 使用struct task_struct *tsk = current; 来获取当前进程;sched_ submit _work(tsk); 避免死锁;最后调用 _schedule()来处理切换过程
- next = pick_ next _task(rq, prev);,_ schedule()中用来确定使用哪一种进程调度的策略。但总是选择了下一个进程来进行切换,即根据调度策略选择一个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将其定为下一个进程,最后都是调用context _switch来进行进程上下文的切换过程。
(2)context_switch
- context_switch(rq, prev, next);
- 进程上下文切换
- 其中prepare_ task _ switch()函数是完成切换前的准备工作;接着后面判断当前进程是不是内核线程,如果是内核线程,则不需要切换上下文。
- 接着调用switch_mm(),把虚拟内存从一个进程映射切换到新进程中
- 调用switch_to(),从上一个进程的处理器状态切换到新进程的处理器状态。这包括保存、恢复栈信息和寄存器信息。
(3)switch_to
- switch_to
- 利用了prev和next两个参数:prev指向当前进程,next指向被调度的进程。
- switch_to是一个宏定义,切换堆栈和寄存器的状态,完成的工作主要是:
保存当前进程的flags状态和当前进程的ebp
“pushfl\n\t” /* save flags */
“pushl %%ebp\n\t” /* save EBP */
完成内核堆在esp的切换
“movl %%esp,%[prev_sp]\n\t” /* save ESP */
“movl %[next_sp],%%esp\n\t” /* restore ESP */
进程切换的时候,要修改堆栈,eip等数据.在switch_to中完成了这个工作。
保存eip的值
“movl $1f,%[prev_ip]\n\t” /* save EIP */
“pushl %[next_ip]\n\t” /* restore EIP */
- 将标号1:的地址保存到prev->thread.ip中,然后下一次该进程被调用的时候,就从1的位置开始执行。
- 注明:如果之前next也被switch to出去过,那么next->thread.ip里存的就是下面这个1f的标号,但如果next进程刚刚被创建,之前没有被switch _ to出去过,那么next->thread.ip里存的将是ret ftom _ fork,即进程刚刚被fork后执行exec。
jmp _ _ switch_to
让参数不压入堆栈,而是使用寄存器传值,来调用 _ _ switch _to eax存放prev,edx存放next。
二、Linux系统的一般执行过程
1. 最一般的情况:正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切换到运行用户态进程Y的过程
-
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 发生中断,硬件完成以下:
save cs:eip/esp/eflags(current) to kernel stack
load cs:eip(entry of a specific ISR) and ss:esp(point to kernel stack). SAVE_ALL //保存现场
中断处理过程中或中断返回前调用了schedule(),其中的switch_to做了关键的进程上下文切换
标号1之后开始运行用户态进程Y(这里Y曾经通过以上步骤被切换出去过因此可以从标号1继续执行)
restore_all //恢复现场
iret - pop cs:eip/ss:esp/eflags from kernel stack
继续运行用户态进程Y
2. 进程间的几种特殊情况
-
通过中断处理过程中的调度时机,用户态进程与内核线程之间互相切换和内核线程之间互相切换,与最一般的情况非常类似,只是内核线程运行过程中发生中断没有进程用户态和内核态的转换。
2个内核线程之间切换,cs段没有发生变化
用户进程和内核线程间切换 -
内核线程主动调用schedule(),只有进程上下文的切换,没有发生中断上下文的切换,与最一般的情况略简略。
没有发生中断,也就是没有int指令和iret指令
-
创建子进程的系统调用在子进程中的执行起点及返回用户态,如fork。
pre :parent
next: child
so next_ip =ret_from_fork ,不是从switch_to中的标号1 -
加载一个新的可执行程序后返回到用户态的情况,如execve;
pre:parent
next:execve产生的进程(execve也是系统调用) -
所有进程的3G以上的部分(内核态)都是共享的
内核是各种中断处理过程和内核线程的集合
三、Linux操作系统架构和系统执行过程概览
1.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包含一个基本的程序集合,称为操作系统。
- 内核(进程管理,进程调度,进程间通讯机制,内存管理,中断异常处理,文件系统,I/O 系统,网络部分)
- 其他程序(例如函数库、shell程序、系统程序 等等)
- 操作系统的目的
- 与硬件交互,管理所有的硬件资源
- 为用户程序(应用程序)提供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2. Linux系统架构
- 硬件管理
- 内核实现
- 系统调用
- 基础软件(shell、lib)
- 用户程序
3. 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操作ls
-
从输入开始
4. 站在CPU和内存角度看Linux系统的执行
-
从CPU指令角度
-
从内存角度
三、使用gdb跟踪分析schedule()函数
-
gdb开始调试,设置监视、加载文件符号表调试并设置断点
-
由于switch是一个宏,设断点的时候要在这个函数文件的行中加断点
-
设置断点后运行
-
赋值过程:将当前的任务信息拷贝到任务结构体中
-
使rq指向CPU对应的运行队列、标识当前cpu发生任务切换
-
检查prev的状态。如果不是可运行状态,而且没有在内核态被抢占,就应该从运行队列中删除prev进程。但是,如果它是非阻塞挂起信号,而且状态为TASK _INTERRUPTIBLE,函数就把该进程的状态设置为TASK _RUNNING,并将它插入到运行队列。这个操作与把处理器分配给prev是不同的,它只是给prev一次选中执行的机会。
-
通知调度器类当前运行的进程将要被另一个进程代替,调度选择进程。如果已经选择了一个新进程,那么必须准备并执行硬件级的进程切换
总结:进程的切换
- 进程的切换中的关键操作是:切换地址空间、切换内核堆栈、切换内核控制流程和一些必要的寄存器保存和恢复。这些操作并非针对用户代码,切换完成后,也没有立即跑到next的用户空间中执行。用户上下文的保存和恢复是通过中断和异常机制,在内核态和用户态相互切换时才发生的。
- 在调度时机方面,内核线程可以直接调用schedule()进行进程切换(主动),也可以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被动)。用户态进程无法实现主动调度,仅能通过陷入内核态后的某个时机点进行调度,即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
- 内核的使用:32位x86系统下,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有4G,用户态0-3G,3G以上仅内核态可以访问。所有进程3G以上是共享的,在内核中代码段,堆栈段都是相同的,回到用户态才不同(taxi)。进程进入内核就都一样,没有进程陷入内核就执行0号进程。内核可以看作各种中断处理过程和内核线程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