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Product)
根据Alan Cooper的对交互设计的定义,我把产品分为三个层次:外观(Appearance)、行为(Behavior)和内涵(Idea/connotation),最外层的是外观,接着是行为,最后是内涵。应该说,任何一种产品都包含这三个层次,但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各个产品在这三个层次上又有所侧重。
体验(Experience)
这里借用Norman《情感化设计》中的观点,我把体验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官的(Visceral)、行为的(Behavioral)和反思的(Reflective)。用户对一个产品的体验是递进的,首先是感官(产品看起来如何),其次是行为(也就是产品使用起来的感觉),最后是反思(对产品进行探索和思考)。这里所隐含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产品第一感觉看上去不能满足用户的期望,很可能他就已经不再打算去使用这个产品、不会去和这个产品“交互”,更不会去探索和思考产品的使用原理。因此,不要随意夸大设计师特别是交互设计师和可用性工程师的能力和地位,他们所做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不比一个视觉设计师所做的更有效。
用户(User)
对应于体验的三个层次,根据Alan Cooper的观点,我把产品的使用者分为新手-浏览者(Visitor),中间用户-参与者(Participator/Player)和专家-探索者(Explorer)。任何一个产品都同时具有这三个层面的用户,这种划分一方面可以反映用户的使用水平,另一方面从这三个层面用户群的多少可以反映产品对用户的吸引程度以及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从产品的三个维度来看,新手层次的用户较多关注于产品的外观,而对产品的使用和内涵关注较少,因此我称之为浏览者;中间层次的用户关注产品的使用较多而较少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内涵,因此我称之为参与者(玩家);专家层次的用户则较多地关注于产品的内涵和实现原理并探索它们,因此我称之为探索者。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产品的这三个维度的总和就是该产品对用户的效用,对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用户来说,随着体验的递进,产品的外观之于用户的效用是递减的,而产品的内涵之于用户的效用是递增的,因此对一个有内涵的产品,用户将从新手演变为中间用户,然后成为专家。而对于同一个产品的不同阶层的用户来说,其效用是不同的,他们所看到的是产品的不同侧面,因此我们在做产品的可用性测试时,必须要注意用户背景的差别。
设计师(Designer)
对应于产品的三个层次,可以将产品的设计师划分为三种类型(职位):视觉设计师(Visual Designer),交互设计师(Interaction Designer)和程序设计师(Program Designer)。如果按工作内容排序,这三个职位是由浅入深的。视觉设计师负责的是产品外观的设计及创意,即产品看起来如何,要传达给用户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交互设计师负责的是产品行为的设计和创意,即用户如何与产品交互,以及产品如何响应用户的操作;程序设计师负责的是产品功能的实现和创意,即产品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如何使产品的运行更有效率。我认为,这三个职位的清晰定义很重要,每个职位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范围,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但不要越界行事。特别是,对于交互设计师,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和定位是:他应该仅仅负责设计和定义用户与产品交互的形式及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因素,把时间耗费在分析用户行为上和规划需求上——事实上,这部分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人员去做,他们就是对用户需求与产品进行协调的可用性工程师(Usability Engin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