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活在大数据时代.docx
文件大小:22KB
文件格式:DOCX
更新时间:2022-12-24 15:54:12
文档资料
活在大数据时代 作者:狄青 来源:《山东国资》 2019年第10期 狄青 很多年以前,我见识过许多为自己编故事的人。比如有个人"学成归国",逢人便讲他是毕业于德国特克斯尼州州立大学的,而偏偏我的地理好,知道德国的13个州和3个市州里根本就没有特克斯尼以及甭管什么尼的这么一号。但我也没深问更没有当场戳穿,一是不好意思,二是我怕遇上的不是方鸿渐,而是韩学愈。 熟读《围城》的人都对韩学愈不陌生,其人出场不多,但十分"有戏"。韩学愈依靠买来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当上了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把在美国杂志夹缝里刊登的求租广告说成是"著作上过*杂志",把给知名科学家写信求职并遭到拒绝说成是"跟好多名人有信件来往"。如此镇定自若,在小说中玩到最后也没穿帮,倒把方鸿渐给赶走了。 韩学愈是下定决心把谎话扯到底,但韩学愈之所以说得那般从容兼敞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彼时资讯条件有限,别说三闾大学地处抗战时期大后方之闭塞山区,即便大城市里,那时要想搞清楚美国是否有这么一所大学,美国某一学科对应的*杂志都有哪些,怕也并非易事;二是那时的大学,对教师学历固然有要求,但只是作为综合考量之一,并非如当今这般唯学历是从。人事部门看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所以西南联大才会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跟从美国归来的钱钟书同台任教的情状。所以韩学愈也才会把谎言说得理直气壮,因为他教的课还算可以,比某些怀揣真文凭的也不差。 但如今不同了。大数据时代,人们动动手指头就能搜到许多在之前恐怕连某些学校管理层都无法搞清的事实。并且网上还潜伏着数以万计的业余福尔摩斯,高手们想要"人肉"谁,只是分分钟的事儿,有些人之所以还在面不改色地扯谎,不是内心强大,而是他还没有被"人肉"的"分量",抑或网民还没有顾上他。 科技的发展令一个人说谎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只要有疏漏,就骗不过大数据。2019年央视3·15晚会展示了一种高科技盒子,人走在大街上,其各种数据就被这种盒子搜集到了,因而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数据泄露的焦虑。有人注意到曾走红于各大电视台黄金节目段的相亲、选秀类节目变得式微,其中就跟难以保密有关。因为相亲类节目必杀技是有房有车,选秀类节目必杀技是父母双亡。但这些剧情却经不起搜索——一个人头天编故事,转天他的真实情况就被公开,搞得某些节目已无信誉可言。 大数据令谎言无处安身,这是好事,但它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无处躲藏。就像当下的资讯,浩瀚如海洋。然而,看得多、听得多,不见得就知道得多,反而造成了思考和认知能力下降。我们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有认识、有感觉、有看法,却都是即兴的、零散的、易逝的、互不相干的、难以形成整体的,也根本无法固定的——因为,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的资讯波涛又将我们的注意力卷向了下一个焦点。 高科技与大数据让我们看似变得"耳聪目明"又"包罗万象",但我们的趋同性却越来越强。而且,不单是像网红脸那样的审美趋同,人们太纠结和迷惑于眼前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以至于兴趣是即兴的,关注是即时的,阅读是碎片的,视野难以辽阔。 活在大数据时代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1页。 老子说,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盲。没错,活在大数据时代,注定会是一个缺少隐私的时代,但这依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被速度裹挟着一路狂奔向前,而无暇顾及自己内心原本应该专注的那些东西都跑到哪里去了。 活在大数据时代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1页。 责任编辑 陈衍焜 活在大数据时代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活在大数据时代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活在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