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学生修课网状模型的一个实例-b样条插值(b-spline interpolation)
文件大小:8.74MB
文件格式:PDF
更新时间:2024-06-30 14:47:10
数据库原理
图 1.6 学生修课网状模型的一个实例 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从逻辑上看,它们都是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 用结点表示实体,用有向边(箭头)表示实体间的联系;从物理上看,它们的每一个结点 都是一条存储记录,用链接指针来实现记录之间的联系。当存储数据时这些指针就固定下 来了,检索数据时必须考虑存取路径问题;数据更新时,涉及到链接指针的调整,缺乏灵 活性;系统扩充相当麻烦。网状模型中的指针更多,纵横交错,从而使数据结构更复杂。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格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数 据结构是一个由“二维表框架”组成的集合,每个二维表又可称为关系,因此可以说,关 系模型是由“关系框架”组成的集合。目前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关系型的,所以本 书主要讨论关系型数据模型。 图 1.7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关系模型,其中图 1.7(a)给出了关系模式: 教师(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名)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任课教师编号,上课教室) 图 1.7(b)给出了这两个关系模式的关系,关系名称分别为教师关系和课程关系,均包含 两个元组。教师关系的教师编号为主码,课程关系的课程号为主码。 关系模型的特征是: 描述的一致性,不仅用关系描述实体本身,而且也用关系描述实体之间的联系。 可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即每个属性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允许表中有表。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概念基础上的,有较强的理论根据。 在关系模型中基本数据结构就是二维表,不用像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那样的链接指针。 记录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不同关系中的同名属性来体现的。例如,要查找“王丽华”老师所 教课程,首先要在教师关系中根据姓名找到教师编号“001”,然后在课程关系中找到“001” 任课教师编号对应的课程名即可。在上述查询过程中,同名属性教师编号起到了连接两个 C1 ⋯ C1 S1 70 C1 S2 80 S1 ⋯ C2 ⋯ C2 S1 70 C2 S2 80 S2 ⋯ C记录 L记录 S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