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属性】:
文件名称:同步异步write的效率比较
文件大小:325KB
文件格式:RAR
更新时间:2012-11-27 14:12:53
write
1、程序的参数和输入
实验要求程序必须指定输出的文件名,而该文件是否按同步方式打开,则是可以选择的。因此程序至少带一个、至多两个输入参数。程序默认从标准输入STDIN_FILENO读取输入文件,可以利用shell的输入定向功能选择具体的输入文件。
系统调用times()的说明
#include
clock_t times(struct tms *buf);
struct tms {
clock_t tms_utime; /* 记录进程除系统调用外所使用的CPU时间 */
clock_t tms_stime; /* 记录进程的系统调用所使用的CPU时间 */
clock_t tms_cutime; /* 记录子进程除系统调用外所使用的CPU时间 */
clock_t tms_cstime; /* 记录子进程的系统调用所使用的CPU时间 */
};
times函数的返回值是进程迄今为止的存活时间。所有时间都是以“滴答”为单位的,函数 sysconf(_SC_CLK_TCK)可获得所运行系统每秒的滴答数(参考课本P33)。
3、计算write耗费的时间
为了准确计算write耗费的时间,很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将read的时间计入,因为I/O操作的时间通常是毫秒级的,不可以忽略。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设置一个与输入文件长度相同的缓冲区,一次性地将输入文件读入缓冲区,而后就不必再读输入文件。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计入read的时间。
有同学可能会问,难道可以在内存中创建一个几十上百兆乃至上G的缓冲区吗?回答是没问题!因为我们所运行的操作系统系统具有虚拟存储管理功能。
设置输入缓冲区时需要知道输入文件的长度。除了使用系统调用stat外,更简单的方法是利用lseek的返回值来获取文件的长度。
在按每一个给定大小的输出缓冲区计算写文件时间时,应当在开始写之前调用times(),记录下开始时间,然后在整个输入缓冲区都复制到输出文件之后,再调用times(),两次调用times()的时间间隔,就是在这个给定大小的输出缓冲区的限制下,复制整个输入文件所耗费的写时间。至于在每一次写的时候所执行的其他语句,它们相较于I/O操作,所花费的时间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注意,在开始按一个给定大小的输出缓冲区复制输入文件时,应当先将输出文件的写位置复位到输出文件的开头(这意味着不能以O_APPEND方式打开输出文件)。可以使用lseek做到这一点,以避免多次打开、关闭输出文件。
【文件预览】:
timewrite.c
out
apue.h
test.doc
time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