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RM64平台集成RTL千MSwitch芯片
2020-11-15 13:35 Gierwu 阅读(751)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0 概述
近期负责一新案子,采用国产ARM64平台方案,定位于车载后装,该方案需集成RTL Switch芯片。
国产平台的好处可归结为资料都是中文版,HDK/SDK都是能用的,HDK一般已经过验证,有核心芯片推荐名单录;其SDK能一次性编译过。当然,一如既往地,提供的配套资料稀少,除掉文档结构性文字,可用的干货就更少;文档所描述的内容非常简单笼统,能搞晕未曾接触过此类方案的研发工程师。
因为我们对HDK进行了大改动,替换了主屏方案和以太网方案,并增加了业务需要的一些其它器件。这一替换就出了一系列问题,其过程艰辛又痛苦。为此,特写了此文档,希望能帮到他人。
RTL的单PHY芯片因为其连线简单,单价便宜,购买方便,且标准Linux平台又直接支持,所以几乎在所有的ARM平台方案上都用此了PHY为标配,在盒子、车载和手柄设备上到处可见。但就RTL的Switch芯片来说,其使用场景就急剧缩窄了,常见的也就是家用型普通傻瓜交换机了。在RT领域,除了RTL自己的方案平台,BCM和MTK的部分方案上也采用此方案。虽然OPENWRT下有RTL8367系列的驱动,但相对来说,资料匮乏、网上经验稀少,新方案中采用此类交换芯片的风险特别高。在项目前期,因为已有成功量产包含8367交换芯片的RTL WiFi路由器经验,所以我们才敢集成此芯片。
1 硬件调试
相对来说,RTL的Switch芯片的硬件调试工作比较简单,毕竟,只要供电正常,傻瓜式交换功能还是较容易调通的。
首先在硬件上,要注意8367交换芯片的RGMII接口,是接GMAC1或GMAC2的,所以,它是一个RGMII MAC方案,而一般的ARM64平台,其内部也实现了MAC,所以,主控和8367交换芯片间的连接,是RGMII MAC 接RGMII MAC的连接方式;同官方HDK上的直连单PHY的接线方法完全不一致。具体要如下图所示。如果接反了,有12条线要飞,如果不是0602的料,焊工技术要求高。
(本图源自MTK7621)
其次要针对datasheet,检查交换芯片上LED引脚的复用问题,高低电平不要搞错了,如果可能,将高/低电平连接点都做在PCB板上引出,调试的时候,可以灵活连接。
最后,要检查交换芯片自身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证明芯片的供电是否正常。因此建议至少引出2个RJ45口,一根线接电脑,另一根接路由器,如果电脑能获得IP地址,则表明交换芯片自身受电正常,内部工作正常。万一异常了,就要检查各个连线的电压是否正常,只要电压正常了,芯片就能正常工作。外围一共不到20个电阻电容,每个连接点都排查一下。
一般来说,如果增加了新芯片,出问题时,芯片商会要求你找主方案商;而主方案商又会要求你去找芯片商的。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增加新芯片。最佳实践是能找到优质的主芯片代理商和/或芯片代理商,但实际中非常难找到,所以只能相信自己的团队,不到提升团队人员的技能。
2 软件调试
真正的调试工作量都在软件上。
首先,要了解现有的SDK上的MAC和ETH的实现流程,较新的SDK平台,都是通过MDIO BUS来实现PHY控制的,所以建议务必研读一下现有的mdio-bus流程代码。像我们做获得的SDK上,其MAC和ETH实现非常简单,公开的不同寄存器才27个,比PHY寄存器还少。更甚的是后台代码才4400多行,非常精简,一天时间就能摸透其管理与报文收发流程了。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在Probe中,虽然已经调用了hw init功能,但它的MDC/MDIO信号功能是未启动的,即使GPIO已经明确复用为以太网了,此时去操作MDC寄存器,是无效的,抓不到任何波形。务必要到拉起ETH后,此类寄存器才生效。我们就是在这里折腾了好几天。
其次,8367系列交换芯片的PHY寄存器读写,不能按经典PHY寄存器读取方式去操作。可以参考Linux平台现有的rtl8366_smi中的读写PHY寄存器的方式,重构SDK中modi-bus读写PHY寄存器的实现。这个集成非常简单,但我们在集成的时候,前期只关注了ASIC内部寄存器的读写,没有重视PHY寄存器的读取方式,导致始终取不到PHY ID,老是提示找不到PHY。
最后,要自己写驱动,新一点的交换芯片,无论是直接集成RTL官方SDK中的8367驱动,还是从网上找ASUS路由器驱动或OPENWRT中的开源驱动,可能都不能成功驱动8367交换芯片。经过验证,利用ASUS路由器上开源出来的驱动,会导致PHY ID错误,也可能是我们的现有的Switch芯片过新造成的;而用RTL SKD中驱动,无论调用8367_init还是8367_init_switch_mode,均不能正常工作。推荐用ASUS路由器中8367的驱动架构,同时将API换为2017年以后的,重写8367驱动代码。针对RGMII接口,8367要开启CPU端口功能,且将GMAC1或GMAC2绑定为CPU端口。VLAN功能可先关闭。基于有限的PDF文档,要成功配通8367的VLAN功能,纯属运气活。API中的VLAN功能都是零散的,组合起来用,往往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按照其提供的配套PDF文档中的指令序列配置VLAN后,最可能的结果导致各端口间不通,或与上游路由器不通,从而设备联网失败。
因为RGMII MAC-MAC的特殊连接方式,会导致主控侧的网络Link状态维护比较特殊。可通过如下2种方式维护:其一,在phy_state_machine中,将链路状态改为PHY_RUNNING,直接netif_carrier_on起来PHY接口;同时,在genphy_config_init强制1000M;这样,只要拉起以太网接口,Link状态立即为UP。缺点是交换机的物理端口没有连任意网络接口,也是UP状态,用户体验不佳;其二,主控这边对PHY寄存器的读写,集中在Port0上;这样,在Port0上插拔网线,会看到ETH接口的Link状态变化,比方法一似乎要好些。缺点是,在Port0上未插网线时,当设备工作在固定IP模式下后,只要其它Port(启动用了VLAN时,必须是同一个VLAN组的Port)插了网线,主控还是可以同网络上其他设备通信的。最好是在需要时,维护各Port的链路状态,同时,修正ETH的状态,比如所有Port都未连线时,ETH才是DOWN状态;否则,都是UP状态。
实在不知道主控端是否将报文成功发送到RGMII接口时,可以在主控的驱动中,每发送一个报文后,去读一下8367的RGMII接口的统计报文数,如果与预期相差不大,则表明报文成功发送到了交换机上;否则,需要定位主控侧发出的报文,在哪里丢失了。
3 其它
总之,将一个Switch芯片集成方案到国产的ARM平台方案,从而实现将车载设备/盒子等单网口设备改为多网口设备,对扩宽业务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联网能力上看,8367交换芯片,可提供5-7个物理千M物理接口,单设备组网能力极大增强。
本文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