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时间:2021-08-07 11:48:35

linux的安装问题

预备:

我开始学习Linux使用的是《鸟哥的Linux私房菜 基础学习篇》,在书中提到的安装方法是光盘安装。

问题是,我没有光盘,这就很僵硬了。

通过网络的扫荡,我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U盘安装。

需要:1、UltraISO工具(制作启动U盘)(https://www.linuxidc.com/Linux/2010-03/25036.htm

   2、CentOS7.1 iso文件一个(官网下载:http://www.centoscn.com/

   3、8GU盘一个,需要格式化(大于4G,现在的ISO文件已经大于4G了)

   4、一个主机。

1.制作U盘

      ①使用UltraISO工具 文件->打开 选择你的ISO文件
      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②启动->写入硬盘映像->写入方式

      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各种U盘启动模式简介

  1、USB-HDD:硬盘仿真模式,DOS启动后显示C:盘,HP U盘格式化工具制作的U盘即采用此启动模式。此模式兼容性很高,但对于一些只支持                   USB-ZIP模式的电脑则无法启动。
  2、USB-ZIP:大容量软盘仿真模式,DOS启动后显示A盘,FlashBoot制作的USB-ZIP启动U盘即采用此模式。此模式在一些比较老的电脑上是唯一可选的               模式,但对大部分新电脑来说兼容性不好,特别是大容量U盘。
  3、USB-HDD+:增强的USB-HDD模式,DOS启动后显示C:盘,兼容性极高。其缺点在于对仅支持USB-ZIP的电脑无法启动。
  4、USB-ZIP+:增强的USB-ZIP模式,支持USB-HDD/USB-ZIP双模式启动(根据电脑的不同,有些BIOS在DOS启动后可能显示C:盘,有些BIOS在DOS启               动后可能显示A:盘),从而达到很高的兼容性。其缺点在于有些支持USB-HDD的电脑会将此模式的U盘认为是USB-ZIP来启动,从而导致4GB以上大容量             U盘的兼容性有所降低。
  5、USB-CDROM:光盘仿真模式,DOS启动后可以不占盘符,兼容性一般。其优点在于可以像光盘一样进行XP/2003安装。制作时一般需要具体U盘型号/             批号所对应的量产工具来制作,对于U3盘网上有通用的量产工具

选择后:

     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2.开始安装

把电脑的第一启动方式设置为U盘启动之后,屏幕会进入选择安装界面;

   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地方,我在这里卡的很痛苦,这也是让我写这篇随笔的动力

/*****************************************************************************************************************************************/

     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在这里,理论上来说,当点击选择第一个后应该是能进入选择安装的界面了。但是第一次安装的时候,都会进入黑白的迷之界面。

Linux小白的我,最开始我以为是成功了,仔细一看却不对

出现了:

    dracut:/#

通过网上的查找探索,原来是设备文件名没设置对。

输入以下命令
dracut:/# cd dev
dracut:/# ls

应该是能出现类似于下图的图片linux 初步试水_安装问题整理_1

在这里,重点在于,我如何找到U盘的文件名。

在《鸟哥的Linux私房菜 基础学习篇》P67,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在此我简单的说一下,文件的显示是以设备检测的顺序来决定的。USB磁盘(开机完成后才被系统识别)由此推测USB的文件名应该是在下面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能别的硬件检测在后面被检测到。

如果我是IDE设备连接的硬盘,是可以被区分为主设备(Master)和从设备(Slave)的 。那么这四个IDE设备的文件名应该显示如下:

              Master      Slave

IDE1(Primary)      /dev/hda     /dev/hdb

IDE2(Secondary)      /dev/hdc     /dev/hdd

这里还有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如果一个硬盘被分区了,不同的分区被检测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我有一块硬盘,被分成了四个区,所以应该依次显示的是:P1:/dev/hda1

                             P2:/dev/hda2

                             P3:/dev/hda3

                             P3:/dev/hda4

所以,由此推累,哪个是usb的文件名就很显然了。

当找到usb的文件名后,就可以摁ctrl+alt+del就可以重启机器了。

在此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的坐在屏幕前,勇敢的使用上下键选择第一个,注意屏幕最下方的英文,注意,不懂英文的话,就找手机翻译,不丢人。

我的机器是选择e,有的机器是选择tab。

append initrd=initrd.img root=live:CDLABEL=Fedora\x2017\x20i386 quiet
这时你把后面改为
append initrd=initrd.img repo=hd:/dev/sdb1(U盘的文件名):/ quiet

同样,看屏幕最下方的英文,不懂找手机翻译

我的机器是ctrl+x,别的机器也有别的可能。

终于,成功的进入正儿八经的Linux系统的安装界面了。

之后的内容在下一篇介绍。

最后,要申明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使用的图片都是从我看过的帖子上扒过来的,但是文章却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的。

转发请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