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时间:2021-09-17 11:49:18

之家哥 2017-11-15 09:12:31

微信QQ微博

下载APP

摘要

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一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人的风险态度与收入之间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敢于冒险的人与有钱人这两组人重合度是相当高的,但这一定意味着想要挣钱多就要冒风险吗?

01

越敢冒险越富有

or越富有越敢冒险?

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行为的经验研究告诉我们:

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倾向于参与股票投资,越是低收入的人越倾向于购买低风险的债券并更多地把钱放在银行里面。

越是高收入的人反而越倾向于负债。

而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负债,本身都是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解释这组事实:

1、风险偏好的差异

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偏好冒险,一些人因为敢于冒险,敢于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而变得富有,而那些不敢冒险的人最终只能吃银行和国债那点儿死利息而变穷。

2、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

穷人本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就比富人弱。一方面贫穷的家庭本来现金就少,另一方面这些家庭不容易有好的信用以通过金融手段贷款。而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挤占投资者手里的现金,但穷人的生存法则恰恰是一定要在手里留够充足的现金,这时候他们选择稳妥的投资行为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3、回报周期承受能力的差异

通常来说,那些高回报的投资行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投资周期。但是,回报周期越长,在等待的时间里面可能会发生的大笔支出需求就越多,这时候越穷的人越不能够承受把这样一大笔钱放在一个未来会有回报但现在退出则会亏本的投资项目里。

4、金融知识方面的差异

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客观存在,越富有的人越有机会接近一些与风险投资的收益有关的信息。很多投资行为,特别是中国股市这种“政策市”、“信息市”中,与那些更知情的投资者一起玩这样的野蛮游戏,穷人被吓退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种解释之外,剩下的解释中的逻辑都不是“越敢冒险越富有”,而是“越富有越敢冒险”。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要说“富贵险中求”呢?

“挣钱的概率极低,亏钱的概率极高,但是一旦挣钱,这个奖金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一旦亏钱,损失往往比较小。”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彩票,而经验事实告诉我们,穷人对彩票的需求比富人还要大。很多人说,买彩票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接近五百万资产的吗机会……

其他的例子包括:在投资失败时借高利贷期望回本儿被逼到绝境时的不惜“冒风险”。

这些例子共同的特征是,投资者往往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了”,而却有一个极小概率的希望能够彻底改变局面,这时候谈“富贵险中求”是有道理的。

02

谁为公司创造超额回报?

风险型or稳健性高管?

富贵真的险中求么?是不是更加冒险的决策能带来超额的回报? 我们来看看来自公司金融的证据。

在公司管理上,有的高管比较喜欢冒险,比如说喜欢用杠杆,喜欢用债务而不是股权的方式来进行并购……等等,而有一些高管则相反,喜欢给自己的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流,更加不愿意进行冒险性的投资……

问题在于,在一般的语境下,第一种*我们称之为“富有冒险精神的”,而第二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稳健的”。似乎都是褒义词。但是以利润为衡量标准,必然只能有一种风格能带来更高的利润。

2016 年的『金融研究评论』上有一篇文章可以部分的回答这个问题。里面收集了 14000+ 的 CEO/CFO 的数据,根据是不是曾经在职业生涯经历过公司财务上的困难——比如破产、重组等等分为两组,结果发现这两组人的行为就有明显的差异。

凡是经历过公司财务困难的高管,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会更加的“怂”一些,喜欢为公司保留的现金持有量要比没有经历过困难的高管增加 3.1%-4.4% 左右。并且这种效应特别明显:当公司的高管出现变动之后,根据高管之前经历的不同,其现金持有量的增高和降低也是非常显著的——其实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乔布斯和库克,这两个人都算是经历过公司财务困难的 CEO 了,而苹果截止到 2017 年五月份,现金储备已经突破了 2500 亿美元,已经可以买的下通用公司了。

先解决了『谁喜欢冒险』的问题,然后我们看看是不是『富贵险中求』。这里面还是有两个解释:

经历过困难的高管们持有更多的现金是好的,因为他们对风险有更清醒的认识,其现金流持有量比其他的高管更优;

经历过困难的高管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持有了过量的现金流。

前者用俗语说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后者则支持“富贵险中求”。实证结果支持后者。

对于那些经历过财务困难、不愿意冒险的高管而言,他们利用现金储备的能力明显要低上 10% 以上!也就是说,这些钱本来是可以被用来投资更有意义的项目的,结果因为他们的过于谨慎而变成了现金储存在了公司的账户上。

经历过财务困难,更加不愿意冒险的高管利用现金储备增加为公司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低于没有经历过财务困难的高管。

“富贵险中求”在公司金融的层面上算是得到了一些证实。

可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富贵险中求”就像买彩票一样,概率太低。选择稳健性投资,反而综合回报更高。

连资贷——年化收益8%-9.8%——合规稳健的互联网理财平台

等你很久了哦~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理财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二

本文内容整理自聚秀资本合伙人陈宇(江南愤青)先生在《TIC跨界创新大会 - 2017广州天英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演讲。

转载自微信号:TICorg

一、我理解的投资

其实在投资圈里面,做信贷出身的我算是小辈。在座的很多人都是我前辈,投资业绩也都做的比我好很多,而且我也没有投资出什么特别有名气的公司,所以让我来这么高大上的论坛上做演讲,的确有些汗颜,如果讲得不好,请大家多海涵。

我其实一直觉得投资并不是一个行业,也并不是具体的投资公司投资股票这种行为,才是投资,投资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寻求价值和价格产生了较大偏差的各种机会,然后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资源投入其中,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就是投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这个角度看,人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种投资的过程,你选择做什么工作,你选择什么样子的人交往,你选择每天把时间花费在哪里,当有人寻求你帮助的时候,你选择帮助还是选择拒绝帮助,甚至做一份工作,你选择多做点还是少做点,本质其实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一样。

如果从这个继续延展开来,我们也就发现了投资的机会,其实是经常性变化的,因为并不是每个行业,每个市场,价格和价值都一定会产生负偏差从而产生投资机会的,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投资的本质是投入到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或者个人身上,很多人很优秀,但是他尚未发迹,尚未被人发现,所以他的价格就很低,你去投资他的成本很低,等到他一旦跑出来的时候,你就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收益,这个时候是负偏差的,就是价格明显低于实际应该有的价值。

但是在过去五年里你会发现,不管一个人牛逼还是不牛逼的时候,他的价格都远远的超过了实际他该有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是没有投资机会的,股票也一样,当什么样子的烂股票都已经很高的时候,你说一定还要投资股票,那么注定结果就是会死的很惨。投资如果是固定自己的行为,非要专注在一个市场,那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是没有投资机会的。市场不会给你投资机会,你要么离开这个市场,要么休息,并没第三个选择了。但是如果你把投资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永远有你值得投资的领域。

股票贵了,那就看看房子?房子也贵了,那么就看看原油?看看黄金,看看小众商品指数?或者中国贵了,那就看看美国,如果觉得美国也不行,那就看看越南市场,再不行,就看看南美,看看欧盟。真正意义的投资,一定不会是专注于一个市场的,他一定是有全球的眼光和跨专业的能力,巴菲特可以看到不同行业的投资机会,索罗斯可以看到不同的市场区域的投资机会,都代表了他们看问题的战略性高度,寻求价格泡沫的机会的能力。

事实上,如果你在中国专注于股票投资,那么即使是高手中的高手,你都是注定阵亡的风险,今年截至到今天0收益大概能跑赢市场94.6%的人,就说明了这个行业是没有任何投资机会,而如果你关注美股、关注*股市,你的收益会可观的很多,而如果你更激进点买入阿根廷股市的话,今天光ETF大概就涨幅在40%左右。还有希腊、越南都有不错的收益。

当然在中国如果你离开股票,买入房产投资,尤其是一二线的房子投资的话,不算杠杆大概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很多城市大概三倍涨幅的城市还是不少的,我去年6月28日在北大百年讲堂演讲的时候,我说大家没事的时候跑一线半城市买房子还是不错的选择,成都、重庆、西安、厦门、武汉都是不错的选择,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投资一线半城市的房子,为什么呢?因为赔率足够,价值相对一线城市落差太明显。

所以,我在很多人眼里其实从来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投资人,因为我总是坚持非专业,低成本试错,我这么多年里投资过两三百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我同时喜欢投资民宿、投资红木家具厂,袜子厂,也买过原油指数,还购买过类似邮币卡之类的骗局,跑过越南、希腊、日本、普吉岛、美国、墨西哥买过房子,还在越南参与收购证券公司上市公司,闲着没事的时候,我还喜欢养一些闲人,也不知道干什么用,反正觉得还不错的年轻人,我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他们没有机会的时候,我给一些机会。我都把这些都理解成投资,投资不就是下闲子么,在大家都不看好或者我也没什么事的时候,下一些闲子,核心就是一个,只要成本不高,就布吧,亏了也不心疼,损失就损失了,万一用到了心里也开心啊。

所以,我是个典型不务正业的投资人。但是我自己感觉我这个可能更符合天使投资人的定义吧,因为事实上从根源来看,天使投资人的出现,大抵都是来自于不务正业的结果,真正意义上来看,务正业的天使投资人基本上都死光了,为什么呢?

二、天使投资不是一门交易

天使投资的说法来源于百老汇,当时有很多年轻人一辈子的梦想就为了在百老汇去唱一首歌剧、跳一场芭蕾舞,但是没有经济来源,很多商人就去投资他们,不是为了获得回报,仅仅为了帮助这些年轻人的梦想而已。市场上把这类不以投资收益回报为目的的投资称之为天使投资人,所以做天使投资,讲究回报本身有悖于它的初衷。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历史最伟大的几笔投资乃至说收益率最高的回报却恰恰来自于这样的不讲究回报的投资。

硅谷几个伟大的公司最早的投资都是来自于大学的老师或者同学,甚至还有个别来自于他们当年所出租的房东,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投资人,但是都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加拿大的首富貌似就是最初投资谷歌十万美金的大学教授,这笔投资让他获得了数千倍的回报;深圳大疆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来自创始人的港科大导师,为这个痴迷于航模几乎无法毕业的学生投入了一笔资金支持他的兴趣,而当时大疆其实都还没有开始生产无人机,仅仅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这些都很难从专业角度上来予以理解,所以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跟专业性关系并不大,反倒跟对人性的理解很重要,更乐意去帮助别人,更乐意不讲究回报,则更容易拿到长期超额回报率。

许多创业者刚起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因此就容易形成当下价值和未来的价值的巨大落差,这个时候的回报率也就所谓的赔率能拉到极致,你投入的成本可能并不需要太高,但是你所获得回报会相当高,中国古话说深道者晚成,远施者厚报,也是这个意思,只有不去做当下确定性回报的布施,才有可能有超额的高回报,时间让回报丰厚。但是这种案例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每个当下价格低的事件都会未来获得高估值的事情。如何去筛选和鉴别小概率事件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人看得清楚未来,哪怕你看清楚了商业模式的未来,你也很难判断谁能把他给做成。这个就是投资最大的难点,早期投资失败率极高就是因为这点上难度很大。

我前面说的专业的天使投资人往往都死了,这个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天使投资的初衷,天使投资跑出好项目只是结果,并不是目标,所谓成了,开心,不成也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往往能够求险,而一旦把结果变成目标,非要自己每个项目都跑出来几十倍上百倍,最终结果其实会错过很多真正好项目。我有一次跟我一个很支持我的大哥说,我说你看你没成立基金的时候,能投出很多好项目,但是你看你一旦发基金了,一堆烂项目,为什么呢。我觉得核心是因为你业余兼职玩投资,都是用你亏得起的钱,所以你舍得求险,一旦成功了,你就巨牛逼。但是你发了基金,管的都是别人的钱,这个时候你就会发自内心的去求稳,而一旦求稳,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看了又看,往往看了又看的项目,最终的结果就是等你看明白了,机会也就过去了。第二个办法就是分摊责任,你一个人不敢担责任,怎么办呢?拉几个人一起共同决策么,万一亏了,也好说是一起讨论的结果,而共同决策的结果一般就是平庸化。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基金很平庸。这个是绝大部分天使基金到最后都死了的原因。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做成专职投资人,那就是带来很高的运行成本你需要见无数多的人,然后才能给一笔很小的资金,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费无法养活投资经理,另外天使投资回报期太长,也让很多投资经理无法看到希望,最终使得业务很难持续下去。唯一能持续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基金,持续不断地做投资,然后才可能等到春暖花开的那天,于是就越做越重,然后不断的往后期走了。

第三个原因其实也很重要,天使投资其实是一个专业经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的行业,很多人都觉得投资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其实我们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专业累积的行业,如果说经验有用,专业有用,那么投资这个行业一定是被一帮老不死的人给主宰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最专业啊,他们经验最丰富啊,事实上天使投资每年都跑出来一批新锐投资人,最可气的其实很多都还不是专业投资出身,前面说的很多巨牛逼的项目的第一笔资金都不是专业机构,而只是很多不懂什么是投资的非专业人士,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对于一个什么都没有,只有想法的项目而言,任何的专业经验都很难下手,没有数据,没有先例,你压根无法评估。很多都是创新商业模式,说难听听着人都是像骗子的公司,你怎么下手呢?不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很难被评价的,即使评价了现在,你也很难确定他未来会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评价本身也意义不大,这个时候,成熟机构和非成熟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起跑线上的。而业余投资人,更因为成本更低,姿态更低,也更容易接触底层创业者,反倒具备更容易介入的机会。

所以,这个领域的投资,我一直总是告诉自己,天使投资如同做好事,如果你一辈子只做一件好事,最后的结果往往不会太好,因为你碰到白眼狼或者虽然不是白眼狼但是没有能力回报你的概率是很高很高的,但是你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情,那么你收获很大回报的概率会很高,因为必然有人跑出来给予你超额回报。所以只做一次好人,你干脆就别做了,没有意义,但是持续的做,就必然会有意义,投资也是,如果一辈子只投资一个案例,基本上注定死,但是一辈子经常投资,理论上必然会有投资成功的案例,如果没有的话,只能说明你祖坟埋的太差,至少从概率角度来看是这样子的。但是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投资和做好事都是有成本的。必须要保证最低成本去做投资或者好事,否则你哪怕遇到一个成功的人或者事情,都可能没意义,因为你收获的无法覆盖你的成本,最终还是失败。

三、投资择时、择人、择事

我自己这几年做投资最大的感受就是,投资本质跟打德州是一样的。我感觉投资总有一次两次机会其实是不需要用太多的钱就可以博中很高的收益的机会,就像德州,总有一些压根不用去搏的稳赢性机会。那就是发出三张就必赢的那种机会。但是很少有人抓住。原因是两个,第一从没想过去抓这种机会,就是经常不入池,机会压根不会有。第二个就是经常性抓,到最后没钱或者也没信心去入池了,从而抓不住这种机会。第一种就是不敢投资,不敢冒险。第二种就是总是用很高的成本去投资,很快就把钱给投光了然后就死了,或者说是虽然投资出很高的收益,但是发现赚的不够赔的,从而收益率显得很低。

所以,我自己觉得一定要确保确保用最低的投资成本去不断的持续的搏,只有如此,一方面概率是会**增加的。另外一方面成本也能保证较低,从而两者相比较,收益就相对比较合适和理想。具体到投资行为来看,其实无非就是两种投资逻辑,第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点,主要投资商业模式,第二种就是不合适的时间点,我们更多赌团队经历牛熊周期最终胜出的机会。第一种是择时的逻辑,第二种是择人的逻辑,两者很难说对错。

从赚钱角度考虑,绝大部分人都希望能赚第一种模式的钱,因为这种钱最容易赚,风口来的时候团队的专业性跟是否能跑出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团队本身就并不凸显重要性。我们是过去这种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互联网金融风口机来的时候,鸡犬升天,哪怕傻逼都能几十倍的超额回报。虽然最终是一地鸡毛,但是投资人往往在过程中能有很大的回报。

事实上,回顾投资的历史,绝大部分基金在特定年代的投资,所赚取的回报远远高于其它年代的赚钱,野花盛开的时候,是投资最容易的时候,一样的道理,如果在错误的时间点,你哪怕就是投资如神仙,也很难有好的业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选择正确的时间点进入市场。本质来看,这句话其实是废话,正确的时间点,什么是正确的时间点呢?我们其实是很难推测的。但是如果我们换句话把正确替换成泡沫的时候,我感觉我们还是有一些可以把握的点,我们无法感受什么是正确,但是我们可以感受泡沫。

我自己感觉纯粹从赚钱的角度来看,投资本身是要赌泡沫性机会的,所谓正确的时间,那么很大程度就是需要看到泡沫起来,这个世界真正赚钱的机会一定是来自泡沫的钱,泡沫才是暴利的基础,没有泡沫就不会有超额利润的存在。

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都跟我强调能力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专门写过文章驳斥过这个论调。反正我是从来不认同的,我见过太多的傻逼因为人生机缘,因为某种特定的机会,赚取了远远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很多时候,你见过很多很勤奋,很有天赋,很有才华的人,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认为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如人,压根就不是,而那些显然不如他们的人却能赚取足够的钱,差异在哪里呢?你们再去想,生在城市的人机会比农村的人要多了去了,难不成农村的人一定就比城市的人要笨,要没有能力,要不勤奋?这不是扯淡么。哪怕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也有很多各种机缘巧合所造成的极大差异的结果,能力想来是最不重要的点。我们唯一得出合理的结论只能是能力可以让你活得还不错,但是从来不会成为你真正赚到大钱的核心。

我回到我自己身上,我这些年一直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是典型的因为过于专业而丧失巨大投资收益的典型代表。我回顾这些年的投资生涯,因为懂很多,亏过很多钱,却因为什么都不懂,反倒赚了很多钱。这个并不是忽悠人的说法,是真事,我在互联网金融界很多人称我为校长,因为很多人看我的文章进入这个行业,在金融领域的理解,我敢说我的专业性绝对比很多专家教授要靠谱太多,但是有毛用呢。

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事实上第一波大钱是没有赚到的,没有赚到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我太懂金融了,一看就知道互联网金融就是伪命题啊。所以一直不碰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五年起来多少公司啊。虽然最后我相信结果都不会太好,但是又如何呢,这些公司从投资角度来看,可以赚多少倍了呢?不敢多说,至少一百倍回报。

许多人就说了你不是说结果也不会好,为什么有一百倍回报?这不就是创业和投资最大的区别么,创业是需要善始善终的,你要等风停才能安全落地,我做投资落地不落地光我屁事,摔死是猪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我只要猪上过天,我就一定能赚到钱,反正有人接盘就行了。所以,对于投资来说,结果压根不重要,一定是过程更重要,在猪上天的时候,卖给喜欢上天的猪就行了。一样的道理啊,一个股票从一块钱变成一百块,最后跌回到一块钱。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收益就是一百倍的机会,你只要差不多走了就是。

结果都是死,但是过程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归根到底来看,投资最怕就是没有起伏落差的商业模式,只要上过天,只要被人喜欢过,就一定能赚到钱,核心是要有足够的落差。

我就是因为太懂,看到了太多东西必死的结果,所以就直接放弃掉了过程的机会,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如此?后来想明白问题很简单啊,因为世界上傻逼占了主要的部分,90%的人是不懂的,不懂就算了,他们还手里钱特别多,很容易就被忽悠把钱投给那些实际上结果必死的垃圾身上。越是不好的东西,越容易被追捧,从而出现极大的泡沫。而验证了泡沫才是所有暴利的核心。

房子如果不大面积涨价,怎么可能会有财富的大幅度上涨呢?股票如果没有泡沫存在,凭什么让很多人身价一上市瞬间成首富呢?同一个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会价格差很多倍呢?只有泡沫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事物的价格远远偏离价值,才有让你发大财的机会。这种案例不要多说了,都是如此,只有资金汹涌而来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不是你变得值钱了,而是市场让你看上去更值钱了,你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你的价值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价格,价值跟你商业模式,利润增长相关,但是价格表现的所谓估值,事实上跟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跟人们是否喜欢你,跟资金是否充沛,跟民众的智商高低相关。你会发现越是民众智商低的社会,越是资金泛滥的时候,泡沫一定是越高的。

泡沫席卷到某个领域的时候,你刚好有这个事物,OK,你就发大财了。所以,你要做的事情是要享受泡沫的过程,然后在估值回归合理的时候,跑出去。没有价格高估的话,他只能代表合理价值也就是平均社会利润,那能赚什么大钱呢?不可能的事情。

那什么时候价格高估呢?前面说了,民众智商越低,且手头上有钱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一定是一大堆不知道价值是什么东西的傻逼进来买买买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价格严重高估的时候,一堆人非理性的疯狂情绪出现了,市场价格就被推起来了,你就可以发大财了,否则你永远是社会稳定收益者。这个也是为什么傻逼比不傻逼的人赚钱很多的原因。

你越懂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你就越不敢去触碰他们,因为你知道他们不值钱,你去碰它,你心里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你会睡不着觉,最终你肯定就不敢碰了。但是傻逼不懂一个事物到底有没有价值,他根本不会去自己研究一个东西,会人云亦云,会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去认为一个事物好不好,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所以他敢坚定的持有一个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很有意思,绝大部分冲进来的傻逼最后一定是被证明是傻逼,他们做了接盘侠,但是一定有一部分傻逼却赚了大钱。当然聪明的人因为不参与这种过程,结果是比大部分傻逼好点,但是比那些赚钱的傻逼要差很多很多。

从这个角度想,凡是不参与泡沫的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稳定利润,是很难有超额收益的。最赚钱的人一定是泡沫来之前进去,泡沫灭之前跑开,但是这个技术难度是很大的,很大程度上只有进入然后最低成本等待,等待,才有可能等到这种风口。

过去的互联网我们发现凡是活下来的公司,其实都碰上了上一波的风口,活着就有机会碰到风口,很少有人能生下来就碰上风口,尤其是2017年很明显会是泡沫的破灭期,过去三五年里,大量资金挤入这个市场,导致大量的投机分子包括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进来套利,最终的结果其实是铁定崩盘。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在没有泡沫期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择时,所以要么离开天使投资领域,要么就是只能选择休息和蛰伏,把择时的商业模式改成择人,选择愿意沉下心来的创业者,等待和忍耐,这个角度来看,个人感觉2017年是个很好的机会进行天使投资的机会,因为不靠谱的创业者被市场清理出去,你辨别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这个时候都愿意进来创业和坚守的团队本身就值得你的投资,所以我们的基金今年的策略是选择合适的团队,尽可能给予机会,但是随时关注团队的成长,务必保证能活到新的泡沫期,确保穿越周期等待泡沫。一个合格的创业团队理论上在生命周期里必然会等到一个泡沫期。

怎么辨别一个团队是否合格,事实上难度也是很大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关心的点,我自己感觉我更关心的是成本,就是创业者最终所付出的成本,我们坚决不喜欢那些不付出成本的创业者,我们给钱让他创业,成功了,他发大财,失败了,让我承担损失,这样的创业者更多是投机分子,不是我们喜欢的类型,我们对于所有投资的项目必须要求创业者的付出成本要高于我们,譬如接受远低于他本来该有的薪资水平,譬如忍受很差的办公环境,忍受各种资金缺口带来的潜在风险等等,一个不能忍受这些的创业者不值得投资。

四、投资自己不如投资别人

我们在一级市场看到很多牛逼的投资人,都很难称之为专业投资人,都是业余投资人,闲着没事给点钱,赚取的收益远远高于那些每天吹牛的专业投资人。太多这种案例了,投资的随机性往往其实比其他行业更大,更不可测。这个是因为投资意味着要去投未来能有机会的东西,前面说过未来都是来自于过去边缘化东西或者没有的东西,本质都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打掉以往的东西,那边缘化的或者没有的东西,哪个傻逼敢说自己懂啊,懂毛啊。

所以一个合格的天使投资人本质都是承认自己傻逼,什么都不懂,然后希望跟着懂的人去赚点钱的行为。我们是蒲公英,自己走不了千万里路,所以粘着能走千万里路的人跟着去看看。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懂很能干,那我们就自己干去了,不就是自己不懂,不能干,才愿意每年拿点钱支持下别人的行为,赚了跟着发点财,亏了就当做善事或者当打麻将输了的行为,如果做不到这点,别做投资了,尤其是天使投资,本质就不是为赚钱而存在的行业。不客气的说,我们过去几年赚的钱的一些项目,一直到赚钱了,我们还没弄明白到底是做什么的。

正因为未来的世界随机不可测偶然性因素很大,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反思和告诉自己,投资自己不如投资别人,尤其年纪大的人,更还是别考虑投资自己了,多投资别人吧,因为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发现成功本身是一件不是由你所决定的事情,也就是说你把自己变得再牛逼,再靠谱,再完美,也不代表你会成功,为什么,因为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一个人的自我条件,最多占比不超过40%,还有60%取决乱七八糟各种因素,例如你的对手。最近给一个朋友庆祝他升官,大家拍马屁说他牛逼怎么怎么的,他说哪里是我牛逼,压根就是运气好,老子竞聘的时候,对手重感冒来不了了,然后我就升官了。大家也就不说话了,人生一辈子,这种事情太正常不过了。哪里是你牛逼,是因为你对手先挂了啊。所以机会就是你的了。

有部美剧也是类似的讲了一堆特种兵的故事,最后发现越牛逼的特种兵死的越快。子弹不会因为你牛逼,就不打你啊。很多各个科目排名第一的特种兵,第一分钟上了战场就OVER了,你牛逼跟成功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关系,需要太多太多的外部条件来支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你越牛逼,你就越把自己当一回事,然后去主动冒最大的风险,然后就越容易阵亡,反倒能力一般的人到能平安无事的活下来。黄埔军校的黄埔三杰,年年考核第一的蒋先云不就是死在武昌城下么。

世界就是这样,如果押注在自己身上,往往就是成功和失败两个选一个。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承认自己不能干,多投资别人得了,投资一百次别人,每个人都是二选一的话,你其实有大面积概率碰到一个极为成功的人物,就都翻盘了。当然最后的办法就是押注自己的时候,顺带着押注别人,不知道几个人知道多米音乐,这个公司估计应该没什么声音了吧,但是你们知道他自己做的不好,他投资了一家公司五百万,这家公司叫映客。恩,因为投资了映客,估计多米音乐再怎么死,也死不到哪里去了。如同雅虎一样,自己死了,但是却还能改名叫ALIBA,根本不会死到哪里去了。

这里其实隐含了另外一个逻辑就是,凡是成功基本都是属于意外,人生的每次发大财其实本质都是一场意外事件,多米一定不知道自己当年投资了五百万的公司未来会那么值钱,雅虎也一样不知道,甚至你去问马云,马云自己也一定会说就是一场意外。所以,我们不知道谁会发大财,但是我们一定知道谁发不了大财,任何不会去碰小概率的意外事件的人,一般都是发不了大财,例如只做稳定的理财,只拿死工资,每天计较小事情,跟屌丝吵架、不愿意付出成本等等,都属于很难碰到意外事件的群体,人生要更开放,才有可能碰到意外事件,不够开放的心态,会自我封闭,也很难碰到意外,都属于很难赚到钱的特征,所以,我经常告诉我自己,尽管不知道成功什么时候会来,但是你一定要去搏尽可能多的意外,否则你永远没机会成功。

但是博意外会有不可测的结果,可能好可能不好,如果对抗这种不可测呢?最好的办法是保证自己有一份非常稳定的主业,确保可以一定程度的对冲你的意外,这样就可以博意外的次数,不断的持续的增加概率,所以我建议你们要有一份主业,能够保证你的生活。然后基于你的事业之外,不断的给自己压力,用小成本不断去拼搏,谋求成功。

如果这样也不成功,至少你还能过不错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损失。单纯的只是坚持你的主业或者单纯的只是去搏小概率事件,都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前者会让你一辈子碌碌无为而后者往往还没有等到好的结果来临,然后就死了。都是比较可悲的事情。

五、对于未来一年多的个人看法

2017年的情况,我自己感觉最大的问题是金融去杠杆带来的市场流动性危机,这个目前启示是比较明显的,我感觉主要是几个方面的问题,过去几年积累起来的刚性兑付实际上已经到了不可维系的地步,违约基本上已经成为大概率的事件,事实上信贷的本质其实是市场赚钱,因为只有企业盈利才有可能归还利息和本金,而我们过去几年实体企业长达五年的萧条,最终导致市场如果不违约是不现实的,这个也是为什么2016年各种违约事件不断爆发的根本原因。债券违约、p2p跑路财富管理公司跑路信托违约招财宝违约,都是前兆。

这些机构违约带来的结果就是资金流动性会出现很大的危机,每个违约背后就是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富的破灭,而且这几年个人加杠杆的情况也很严重,表现为消费信贷的规模上升,也表现为房地产价格低大面积上扬,最终导致实际可支配财富在大面积的降低,在加上普通民众这几年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最终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普遍性的流动性衰减。

第二个问题就是虚拟经济大崩盘的可能性在2017年基本上已成定局,这波虚拟经济大面积兴起于09年底,披的外衣是移动互联网,在大量的从实体撤出来无处可去的资金助推下大面积蓬勃发展,迎来了辉煌的今天。

但是回头看这一波机会,到底谁赚了钱,仔细的看下来,事实上可能结果会极为让人很意外,几乎没有有钱人在这波里赚到钱,或者说赚到了现金,大多数人都实现了所谓纸上富贵。虚拟市场里玩到最后的格局跟打麻将是一样的,肯定有为数不多的投资人赚了其他投资人的钱,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大部分一定是输钱的,也未必输给那些赢家,而是更多的输给了市场相关的损耗,例如头等舱的机票,酒店住宿等等。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其实是加剧到了历史极限的水平,我们的虚拟经济,犹如去年股市的5000点的情况,他本身不创造出相应的货币和社会财富,导致大量的股权项目最终的财富反应也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接盘才可以实现的,接盘的方式要么就是到了二级市场,要么就是找到更多的金主来接盘,一旦没有人接盘,那么要么就是自己产生现金流维系,让投资人分红,要么就是降低估值,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所以我个人感觉债股双杀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个问题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大面积加强,全球强势人物上台的背后本质其实是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下一步带来的地区冲突会很激烈,全球都丧失了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境地。现在很多人说是保守主义上台,*主义受到挑战,怎么说呢。我感觉压根没有*主义和保守主义,现在其实只有实用主义。

在经济迷茫时候,越是实际有效明确的政策越容易让民众追随,这个时候民众最讨厌的就是嘴炮,你们别叽叽歪歪说那么多,只要告诉我们怎么做就行了,越明确实际越有人愿意跟着。每天说一堆嘴上正确,但是实际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可能的事情,很容易让人失望。俄罗斯,日本,美国,欧洲都这样的背后其实恰恰反应的是经济情况的不如意,民众日子的煎熬。

我上次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写了一段话,我感觉我在日本身上看到了全球目前面临问题的症结: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最后必然面临一个压根无法解决的难题,就是中产阶级庞大以后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对*的无边际追求。事实上全球都承载不了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可能支撑的了呢?同样,社会管理也是有成本的,*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没有边际的延伸,最终就会碰到瓶颈无法突破,社会就停滞,矛盾就会激发。《从0到1》这本书里也现实的说,如果让中国人都过上了美国人的生活那地球就会一场灾难,本质都说明了世界是不可能撑得起庞大的中产的。

这个时候,不管**还是民众是否愿意,都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中产返贫,无非就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过程是渐进式的还是断崖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国家其实采取**主导的渐进式方式,利伯曼的书说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就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他们就又开始积极发展。

我感觉现在也真有点像,消灭中产第一个手段是税制改革,第二是通货膨胀,第三是给你机会,让你觉得哪里都有钱赚,结果发现到处都是坑,前面我说了,我可以看见未来几年一定是违约的开始,大量违约的背后,都是一批又一批中产的倒下。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放在中产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保护好你手里的钱的问题,如何让你在未来收割中产的过程中能活下来的问题,本质是不适合做太多层面的投资的,我自己感觉很快就会进入现金很值钱的年代。

未来只有现金才可能是真正的财富,除此之外的资产可能会瞬间变得不值钱,或者大幅度缩水,流动性极为关键。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把现金当资产,事实上现金永远是不稳定格局社会下的最大的配置型资产。这个观点,我已经谈了快一年了。

事实上,最近的半年资金面紧张已经成为定局,钱荒基本上悄然到来,现在再提现金为王,我感觉其实已经不太来得及了,因为,我已经看到很多人都很快变成没钱人了。

来源:TiC跨界创新大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作者的知识成果。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 zhangchi@vobank.com。

新沃集团,是一家以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下设金融、投资、实业三大业务板块和八家全资平台公司,控股新沃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同时参股数十家企业。投资领域包括金融以及大健康、大消费、TMT等多个实业领域。截至目前,新沃集团投资管理规模已超过300亿元。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三

点击阅读全文即可进入中众投官方网站

最近有一部超级烂片,豆瓣上95.7%的人打一星,但根据我的经验,再烂的片子,中途退场的人也不会超过30%,就是说,在65%的人看来,90 分钟的时间价值不会超过30 元的票价。

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

但当你的口袋已走出穷困,却仍然把自己的时间、别人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

***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沉没成本」。

什么叫「沉没成本」,就是你花了30 块钱看电影,无论电影好看不好看,这个钱都回不来了。

有一个有趣的「买鞋定理」。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时却发现夹脚,退又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

「不甘心定理」: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换句话说,你越穷),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侥幸定理」: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时间越长;

「绝望定理」: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扔了,有多远扔多远。

世界清静了。

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穷人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用时间换金钱。

「富人思维」的则完全相反: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两样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费精力。

当然,「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只在人生过渡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下一个思维惯性,就没那么好摆脱了。

有一句话,平时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理论的铺垫,我就不怕大家打死了我:

贵?怎么会是产品的缺点呢?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

我不是说大家穷,而是说,在价值判断上,「穷人思维」容易出问题。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是300、250、200,现价一律150。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有钱人更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影响,《稀缺》一书称之为「管窥效应」: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 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为「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于拥有的资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你的目标。

几年前,我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

我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根本连头期款都不够。我的建议是,等钱再攒多点吧。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被她七拼八凑,东挪西借,居然把头期款给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论理财的能力,我绝对在她之上,我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市面上再复杂的金融工具,我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她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但在这件事上,我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头期款,月收入多少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

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穷人思维」最可怕的一点,它会消耗我们有限的自控力。

过去有一种看法,穷人的意志力会更强,而事实完全相反。

行为***上有一个叫「决策疲劳」的概念,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惫,内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导致你的决策越来越随意。

有***家发现「决策疲劳」对穷人的影响最大。

美国的穷人更喜欢买垃圾食品,不仅仅是因为便宜,而且因为他们习惯每买一样东西,都要反覆比价。

一方面,这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没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那些频 繁的、无意义的决策,使他们的大脑疲劳,无法抵御那些垃圾食品的诱惑。

美国的例子无感?想想自己减肥的经历吧,在大量运动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后,你是不是更抵挡不了冰淇淋的诱惑了?总是想找机会「慰劳」自己一下,导致前功尽弃?

电影《华尔街之狼》讲了一个专门骗穷人的股票经纪人,他发现穷人在长期的消费决策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便宜的东西更有吸引力。

当他们把这种思维惯性带到了投资中,就成为「垃圾股」的目标客户。

影片里有一句台词:「我们把垃圾卖给垃圾人,因为钱在我们手里,总比在他们手里更能发挥价值。」这是天下骗子的心声啊。

把「垃圾」卖给想发财的穷人,这在中国也是最赚钱的生意。

那些利率高得吓死人的垃圾P2P,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内部原始股」,还有无数次崩盘又卷士重来的「骗局」,都是抓住了「穷人思维」的致命弱点——既无判断力,又无自制力。

那些富人是怎么投资的呢?在巴菲特的投资偏好中,既没有房地产,也没有互联网,前者因为不喜欢,后者因为看不懂。

这就是自制力,如猎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长时间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机会,最后全力一击。

我们前面说过,「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专利。

事实上,富人在重大的决策中,也常常会陷入「穷人思维」中,哪怕是最不缺钱花的富人——皇帝。

清道光帝在历代皇帝中,以「节俭」闻名。

他「抠门」到什么程度?皇后过生日,一人一碗大卤面——吃完不准装。

他在建自己的陵寝时,因为给得银子太少,产生了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不得不返工,两建一拆,耗资反而是清代帝陵中最多的。

用《稀缺》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道光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穷人思维」,我认为是「康干盛世」的虚假繁荣,导致嘉庆一朝财政空虚,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可怕印象——穷怕了。

于是道光的「节俭」,到了「误国」的程度。

道光挖空心思想节省开支的办法,居然把主意打到了驻守*的军队上,想撤了他们。

大臣想,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道光嘴一撇,不撤也行,反正我不给钱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吧。

这一逼,果然逼出办法,大臣把驻守其他要塞的军队平均撤掉一些,把节省下来的军晌拨给*。

到了十几年后的鸦片战争,他们才发现,英国军舰可以在十几天内,把大批士兵从广州运到天津。而清军分散在全国各地,一次兵力的集结,往往要几个月——仗都打完了,十几万军队还在半路上东奔西跑。

这就是「穷人思维」的核心,如果 你只关注钱,你往往是在浪费钱;如果你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很可能,你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场。

冯小刚的《1942》里,张国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怎么让穷人变成财主?我不知道,但我认为首先要摆脱「穷人思维」,以下给大家几点建议:

1、 建立「时间价值」的概念,减少做那些「时间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2、 牢记「沉没成本」不可追,钱已经花错了,再浪费时间,就是错上加错

3、 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好项目永远比钱少,只要目标正确,钱总有办法解决

4、 减少无意义的频繁决策,节省宝贵的意志力。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年初设立一个「享受一下」的基金,所有预算外消费都在这里开支,而不必每次反覆权衡;比如说,以基金定投这种被动的、不需要决策的投资品种,为主要的投资对像;再比如说,需要意志力的活动(学外语、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多了会影响你重大决策时的判断力

5、 拓展自己的视野,适当做一些眼前「无用」的事,防止进入只关注当下的「管窥」状态,建立长远规划的战略意识。

以前,我妈每年年底大扫除扔东西时,总爱念叨一句话:「穷人才留破烂,越留越穷。」

其实,「穷人思维」才是我们最应扔掉的越留越穷的「破烂」。永远记住,穷的不是缺钱的人,而是在「穷人思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的人。

延伸阅读:富人思维vs穷人思维

《富人是怎么想的》(How Rich People Think)的原作者Steve Siebold曾在近30年里采访世界各地的富豪,看究竟是什么让富豪从普通人中站出来。

他发现这和金钱基本没什么关系,反而和他们的思维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下面就来看看有钱人是怎么考虑问题的:

1、普通人认为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富豪们则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总是有这样的偏见:富人都是运气好或者不诚实的家伙。这也是在欠发达国家有钱人有点脸面无光的原因。有钱人知道,金钱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金钱确实让你的生活更容易、舒适。

2、普通人认为自私是缺点,而有钱人却认为是优点。有钱人总是尽量让自己高兴,他们决不是是救世主。而中产阶级总认为有钱人的这一“劣根性”造成了自己的贫困潦倒。“如果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你怎能去帮助别人。自身都不保,如何周济他人。”富豪们如是说。

3、穷人想的是碰运气,富人想的是行动。当众人排队等着选彩票号码,祈祷自己能中大奖时,富人们正在解决困难和问题。穷人们在生活中所倚靠的是上帝、**、老板或者伴侣。这是大多人这辈子过日子的想法。

4、很多人认为接受正规的教育能为自己铺就一条财富之路。有钱人相信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更为重要。很多大人物都没怎么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通过学**个领域的知识然后将其销售出去而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很多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被局限住了,很难有更高层次的发掘。对有钱人来说,过程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结果。

5、穷人追忆过去,富人展望未来。那些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总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为自己描绘了一副未来的美好蓝图。那些总觉得今不如昔的人很少有发达的,他们也总是在忧虑、沮丧。

6、对钱财穷人很感性,富人很理性。一个聪明、受过精英教育、一般来看也很成功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顺利退休,衣食无忧,绝不会干冒险的事。穷人从钱眼里只看到钱,而富人却知道金钱会带来更大的机遇,更多的选择。

7、穷人对自己赖以维生的工作诸多抱怨,有钱人追随自己的内心,对工作满腔热情。在很多人看来,那些有钱人总是忙个不停。但世界上最聪明的一部分人只是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只是从中找到了一个盈利渠道。另一方面,很多穷人在做着他们不喜欢的工作,只是因为他们需要这报酬。他们一根筋地认为,要得到金钱,就要付出自己智力或体力上的努力,根本没有想到双赢。

8、穷人总是低期望,这样就不会失望。富人总是不断地挑战自己。心理学家们和其他精神健康专家总是建议人们不要总是期望太高,这样才不会失望、影响心情。可没有鸿鹄之志,就只能做一只小麻雀。

9、穷人:要成为有钱人,总要做点什么。富人:要拥有财富,就要改变自己。地产大亨Donald Trump从百万富豪到破产背负90亿美元债务,再到富可敌国。他是怎么做到的?穷人总是只关注自己手头上在做的,不会举一反三。而富人却会从所有经验中学习、成长,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们知道这些经验会让自己更强大,更容易成功。

10、穷人会靠钱生钱,富人会空手套白狼。对于一件事,富人首先问的是这是否值得买、值得投资、投入人力物力?而不是自己是否有所需要的资金。

11、穷人总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按理出牌的,而富人知道市场是不理性的、贪婪的。要在股市上赚大钱,可不只是解复杂的数学题那么简单。富人知道人们的恐惧和贪婪对金融市场 的重要影响。这是他们做交易和观察未来趋势的重要考虑因素。他们了解人性,并深知恐惧和贪婪的重要影响,这就让他们通过杠杆在交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12、穷人花的比挣的多,富人挣的比花的多。怎么才能摆脱入不敷出的窘境?答案是成为有钱人。有钱人挣的比花的多不是说他们花钱有多理智,而是他们挣的太多了,他们即使像皇族那样生活,仍是绰绰有余。

13、穷人教给孩子生存之道,富人教给孩子生财之道。有钱人在孩子还小时就给他们展示了富有和贫困两个世界的对比。有人说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瞧不起众多比自己穷困的人。但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

14、穷人为钱穷忙,为钱憔悴;富人会从财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穷人认为钱是让人永不满足的恶魔。有钱人相信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钱就像*女神一样,会给他们带来*、带来安稳。

15、富人更喜欢教育,穷人更喜欢娱乐。尽管有钱人不认为学校的教育能带来多少财富,但他们相信一生坚持学习的重要作用。走进一个富豪的家里,你会看到非常多的图书,他们从中学习让自己更成功的能力。而穷人会读小说,画报、娱乐杂志。

16、穷人觉得富人大都是*小人,眼高于顶;但富人们只是想和“志同道合”的人来往。穷人觉得是财富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富人难以忍受悲观、泄气,而这正是很多穷人的特征。把有钱人与*自大划等号,这会让穷人心里好受一点,也为自己选择了平庸这条路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17、穷人省钱,富人挣钱。相对于辛苦省钱,富人更喜欢冒点险去挣钱。穷人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上了,而忽略了很多机会。即使在金融危机中,有钱人也不像穷人那样悲观。他们的注意力只盯在有用的地方:挣大钱的机会。

18、穷人对自己的钱捂得很紧,富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冒险。任何投资可能会赔钱,但无论发生什么,有钱人相信他们总能挣到更多。

19、穷人求安逸,富人在冒险中求慰藉。大多数情况下,要成为大富豪总需要冒险,但这正是穷人坚决不要的。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的安逸是穷人的最大目标。那些富豪很早就知道安逸是毒药,他们早就学会了怎样在不确定中获得平静。

20、穷人认为金钱和健康无关,富人知道钱能救命。当穷人在为奥巴马的医改计划争得不可开交时,大富豪们却成为了高级医疗服务联盟的会员。他们每年支付会费,这样就会有医生24小时上门服务,只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甚至可以要求医生住在附近。

21、穷人认为家庭幸福和巨额财富很难兼得,富人鱼和熊掌都要。很多穷人认为这是二选一的选择,或者是努力挣钱,或者是多些时间陪家人。富人知道只要想要,迎接挑战,就可以家庭美满,家财万贯。

·END·

— 更多投资咨询,敬请期待—

值得信赖的投资理财平台

www.zzhongtou.com

*理财非存款,投资需谨慎

来源:今日证券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表示感谢!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四

1

穷人买彩票、富人买保险

穷人为什么买彩票,因为它可以使人一夜暴富。穷人太想改变命运了,总想着“万一”,而不想“一万”,热衷于这种毫无希望的赌博。

人为什么买保险,他们需要通过保险保障把极端不确定性的风险覆盖住,然后再去积极的投资和开创事业。

彩票和保险,其实反映了穷人和富人两种不同的财富观。前者是对财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后者则是在立足现实基础上去实践创富理想。

2

穷人钻研技术、富人学习管理

富人除了会用钱赚钱,还会让别人替自己赚钱,所以要学管理,懂驭人之术。

穷人需要饭碗,渴望被别人选择,所以要钻研技术,让别人欣赏自己,用起来顺手。

穷人需要稳定,希望别人给自己发放稳定的薪水,却不知道自己给别人赚了更多的钱。富人给别人发薪水,多承担风险,收益也就可能更大。

3

穷人消磨时间、富人利用时间

穷人觉得时间不值钱,甚至不知道怎么打发。富人感觉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

穷人也有看起来很忙的时候,但往往是由于不善管理时间。富人也有休闲的时候,但在休闲中也没停止思考事业发展,或在为了下一步的行动养精蓄锐。

当你太闲或者太忙的时候,都不正常,需要做出改变了。富人善于利用别人的时间赚钱,让他人执行自己的想法,而把精力投入到未来的发展中。

4

穷人走亲戚、富人交朋友

这没什么不好,问题是亲戚聚在一起的时候多是唠唠家长里短,打打麻将,完全是消磨时间。

富人善于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脉,寻找合适的创业伙伴,为干番事业做准备。

不要觉得富人的人际交往太功利,功利心人人都有,亲戚之间也是互相攀比,穷亲戚和富亲戚间挺难相处的,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对穷人攀富贵没什么好鄙夷的,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已。

你要想富,就要跟富人走近些,别总有“仇富”心理。

5

穷人赚小利、富人抓大势

人穷志短,穷人会被蝇头小利诱惑,把握不住大方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种心理在股市上表现得最明显,失败的散户总是好股票拿不住,赚一点钱就抛,坏股票亏一点就舍不得割,最后跌到地板价。

结果赚小钱、亏大钱。富人的目光长远、信念坚定、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够稳稳地抓住大势赚大钱。

穷人在小的诱惑或者风险面前会变得动摇,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6

穷人说的多、富人做的多

有的穷人喜欢抱怨当下,有的穷人喜欢畅谈未来,无论是那一种,都是只说不做。

于是前者继续抱怨却没有任何改变;后者继续畅想却没任何行动。富人则是做了再说,他们知道抱怨是没用的,再好的规划也只是规划,不行动就等于零。

即使是前方有困难、有风险、有未知的东西,他们也要勇敢的迈出去,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等待中和抱怨中消磨斗志和失去机会。

7

穷人精于算计、富人精于工计

穷人天天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自然如此。穷人更喜欢算计得与失,正是由于太在乎一时的得失,所以难成大事。

富人精于工计,一本名为《管道的故事》的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对好朋友给村子供水,开始时每天用扁担挑水,得到低廉的报酬。

后来其中一个人建议修一条管道从河里往村子里引水,结果因为成本高而遭到同伴的反对——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异。

建议引水的人会组织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做事,这样能持续稳定地获利。而那个反对的同伴总是计较一时的得失,缺乏共赢的思想。富人是拥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的人。

8

穷人舍不得鸡肋、富人舍不得机会

穷人做决定总是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因素,有太多的顾虑。比如因为怕失去稳定的收入,而不敢开创自己的事业。

其实想想看,眼前的稳定也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穷人仍然不敢将之抛弃,结果失去了更好的机遇。

富人最舍不得的是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会立刻抓住,即使是冒很大的风险也无所谓。

因为他们知道机会溜走了就不再来,不管能不能想出答案,先把手举起来再说,这样会逼着自己想办法,把机会转变为财富。

9

穷人喜欢花钱、富人关注投资

穷人买到一只鸡、会把鸡炖着吃了,富人会让鸡生蛋,蛋再孵鸡。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让钱生钱。

一般富足的美国家庭只有20%的收入来自投资活动,而超级富豪的收入有43%来自于投资活动。这就是穷人和富人对金钱态度的差异。

想成为富人其实并不难,首先要有赚钱的欲望,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再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就可以早日实现富人之梦!

乾包就是你的投资首选

乾包旗下的投资产品——赚乾包是好友互助赚钱工具,可以通过发起或参投购物、旅游、教育赚乾包,与好友一起越花钱越赚钱。

发起购物赚乾包:

1、成功发起“赚乾包”购买商品,可以享受无息分期服务,同等价格的商品在乾包发起“赚乾包”购买,通过分期无利息还款后还可获得预期年化5%~14%的收益。

2、成功发起“赚乾包”去购物,即可获得加息券和购物券。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五

有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 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

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

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 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竟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走了。穷人仍然一直穷着。

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

一个投资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再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积蓄,因为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账单。这是个好习惯。

为什么节约反而只会让你越来越穷?

在生活中,很多人勤勤恳恳的工作,过着节俭的生活,但是他们积累的财富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只知道一味节约的人是缺乏增量思维的人。

他们往往只知道守住已有的资源,而不敢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博取更多。这样他们会比较满足当下的生活状态:目前已有的生活资料、劳动收入、支出情况……

所以他们不敢轻易打破当下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动力去赚取更多的财富。对物质财富强烈的渴望是创造财富的第一前提,亘古不变!所以这些求稳的人,越来越穷。

这些该花的钱不花让你越来越穷

1、花在人脉资源拓展上的钱

和优秀的同事朋友没事一起聚会玩耍,不仅可以让你获得更多优质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跟他们建立更强的协作连接。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都是非常棒的资源积累。

就像很多成功人士说的,他们本人的能力也许很一般,是他们的朋友成就了他。这一点也不夸张,花在人脉维系和拓展上的钱省掉,会让你的人生失去很多机遇和趣味。

2、给大脑充电的钱

很多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有的甚至一年要看上百本。无论多忙,他们总会为自己头脑充电留下时间和钱。他们也乐于去选择参加一些对自己有益的培训和交流。

这让他们的视野和格局能跟上时代进步,在商业战场上永远占据优势地位。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多看书,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对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部分钱,不能不花。

3、用于健康保持方面的钱

这不仅包括自己的健康,还有家人的健康。也许你有很多财富,但是如果家人在健康上有所损失,将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给自己办一张健身卡,培养锻炼的好习惯,定期带父母家人去医院体检,这些钱省不得。

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稳定是造成穷人的最大根源之一。有句俗话叫富贵险中求,所有的富贵都是要冒险的,所有的赚钱机会都是少数人的。为什么世上的穷人占绝大多数,是因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和思维方式都是错的。

很多人不敢出来创业,创业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是很多人连投资都不敢,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了。如果你有好的机会,我建议你一定要抓住。一定要记住,穷人是大多数,富人是少数。往往在富人动手的时候,穷人都不敢动。

很多人都喜欢稳定的工作,但当今社会一成不变就会被淘汰。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在风雨来临的时候处变不惊。

1、不断地学习

学习商业方面、理财投资的知识,并且拿钱实践。

2、与高人为伍

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优秀的人为伍,你才能出类拔萃。

鄂汇金融,与聪明的投资人为伍,越投越有!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六

1、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2、那些最好的买卖,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
3、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4、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5、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这是所谓价值投资者决定买股票时要过的第一关。
6、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7、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8、任何不能永远发展的事物,终将消亡。
9、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10、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但与上帝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所以不懂的东西不要碰。
11、就算美联储**格林斯潘偷偷告诉我他未来二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要靠独立思考。
12、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不懂不做。
13、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己理解哪些行业,以及什么时候你的投资决策正好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内。
14、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还是说要呆在能力圈内。
15、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
16、任何情况都不会驱使我做出在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
17、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
18、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19、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20、如果我们不能在自己有信心的范围内找到需要的,我们不会扩大范围。我们只会等待。
21、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22、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还是能力圈。
23、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24、我从十一岁开始就在作资金分配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25,从预言中你可以得知许多预言者的信息,但对未来却所获无几。
26、我有一个内部得分牌。如果我做了某些其他人不喜欢、但我感觉良好的事,我会很高兴。
27、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会成为一个在大街上手拎马口铁罐的流浪汉。
28、在一个人们相信市场有效性的市场里投资,就像与某个被告知看牌没有好处的人在一起打桥牌。
29、目前的金融课程可能只会帮助你做出庸凡之事。很会投资的人有谁愿意去教投资呢。
30、没有一个能计算出内在价值的公式。你得懂这个企业(你得懂得打算购买的这家企业的业务)。
31、不必等到企业降至谷底才去购买它的股票。所选企业股票的售价要低于你所认为的它的价值并且企业要由诚实而有能力的人经营。
但是,你若能以低于一家企业目前所值的钱买进它的股份,你对它的管理有信心,同时你又买进了一批类似于该企业的股份,那你赚钱就指日可待了。
32、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所以不能根据过去的pe或peg来投资。
33、波克夏就像是商业界的大都会美术馆,我们偏爱收集当代最伟大的企业。 伟大企业就像古董,越来越值钱。
34、真正理解养育你的那种文化的特征与复杂性,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提形形色色的其他文化了。无论如何,我们的大部分股东都用美元来支付账单。
35、你是在市场中与许多蠢人打交道;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赌场,除你之外每一个人都在狂吞豪饮。如果你一直喝百事可乐,你可能会中奖。
36、我们在国内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利用与股市密切相关的那些非必须的工具进行赌博,也不需要过多鼓励这些这么做的经纪人。
我们需要的是投资者与建议者,他们能够根据一家企业的远景展望而进行相应的投资。我们需要的是有才智的投资资金委人,而非利用杠杆收购谋利的股市赌徒。
37、如果我挑选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纸业公司,我会把自己置于想像之中,想像我刚刚继承了那家公司,并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拥有的惟一财产。
38、我将如何处置它?我该考虑哪些东西?我该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顾客?我将走出去与顾客谈话。从谈话中我会发现,与其他企业相比,我这一特定的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39、如果你已经这么做了,你可能会比企业的管理层对这家企业有着更深的了解。
40、如果你在一生中偶然有了一个关于企业的好想法,你是幸运的。基本上可以说,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大企业。
41、如果你给我1000亿美元用以交换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在世界上的领先权,我会把钱还给你,并对你说‘这可不成’。
42、如果发生了核战争,请忽略这一事件。
43、在商业不景气时,我们散布谣言说,我们的糖果有着春药的功效,这样非常有效。但谣言是谎言,而糖果则不然。
44、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45、我们不必*飞龙,只需躲避它们就可以做的很好。
46、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
47、如果你基本从别人那里学知识,你无需有太多自己的新观点,你只需应用你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48、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49、不要投资一门蠢人都可以做的生意,因为终有一日蠢人都会这样做。
50、如开始就成功,就不要另觅他途。还是能力圈。
51、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而且一旦某种经济事件或**事件使你紧张不安就会成为你抛售的候选对象。
52、通过定期投资于指数基金,那些门外汉投资者都可以获得超过多数专业投资大师的业绩!
53、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持股合伙人的利润来自于企业,而不是其他共有者的愚蠢行为。
54、用我的想法和你们的钱,我们会做得很好。
55、想要在股市从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
56、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上市,价格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然后是瓶装问题,糖料涨价等等。
一些年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等,总是有这样或那样不利的事件。
但是,如果你在一开始用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继续投资于它,那么现在,当初40美元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已经变成了500万。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57、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知道何时会发生。
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58、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
但是,在华尔街,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次,人们在你的鼻子底下买进卖出,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
59、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交易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
相反地,如果你们像一般企业那样,50年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公司只好破产。
60、当一个经历辉煌的经营阶层遇到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工业,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
61、所谓有‘转机’的企业,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企业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62、投资人必须谨记,你的投资成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评分,难度高低并不重要,你正确地投资一家简单易懂而竞争力持续的企业所得到的回报,与你辛苦地分析一家变量不断、复杂难懂的企业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63、近年来,我的投资重点已经转移。我们不想以最便宜的价格买最糟糕的家具,我们要的是按合理的价格买最好的家具。
64、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买进它们的股票。
65、经验显示,能够创造盈余新高的企业,现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与其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没有多大的差异。
66、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
67、一只能数到十的马是只了不起的马,却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同样的一家能够合理运用资金的纺织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纺织公司,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企业。
68、我对总体经济一窍不通,汇率与利率根本无法预测,好在我在做分析与选择投资标时根本不去理会它。好多人以为自己看看新闻就能比老巴明白,可笑不?
69、利率就像是投资上的地心引力一样。
70、决定卖掉公司所持有的麦当劳股票是一项严重的错误,总而言之,假如我在股市开盘期间常常溜去看电影的话,你们去年应该赚得更多。
71、一群旅鼠在意见分歧时,和华尔街那群利己的个人主义者没有两样。
72、股票预测专家惟一的价值,就是让算命先生看起来还不错。
73、只要想到隔天早上会有25亿男性需要刮胡子,我每晚都能安然入睡。(投资吉利案例)
74、经理人在思索会计原则时,一定要谨记林肯**最常讲的一句俚语:“如果一只狗连尾巴也算在内的话,总共有几条腿?
75、我们从未想到要预估股市未来的走势。
76、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要把他们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77、人们习惯把每天短线进出股市的投机客称之为投资人,就好像大家把不断发生一/夜/情的爱情骗子当成浪漫情人一样。
78、所谓拥有特许权的事业,是指那些可以轻易提高价格,且只需额外多投入一些资金,便可增加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的企业。
79、有的企业有高耸的护城河,里头还有凶猛的鳄鱼、海盗与鲨鱼守护着,这才是你应该投资的企业。
80、我们应集中关注将要发生什么,而不是什么时候发生。
81、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
82、伟大企业的定义如下:在25年或30年仍然能够保持其伟大企业地位的企业。
83、我们的投资仍然是集中于很少几只股票,而且在概念上非常简单:真正伟大的投资理念常常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喜欢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并且由一群既能干又全心全意为股东服务的人来管理的企业。当发现具备这些特征的企业而且我们又能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时,我们几乎不可能出错。“真正伟大的投资理念常常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84、如果某人相信了空头市场即将来临而卖出手中不错的投资,那么这人会发现,通常卖出股票后,所谓的空头市场立即转为多头市场,于是又再次错失良机。
85、我们欢迎市场下跌,因为它使我们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价格拣到更多的股票。
86、不能承受股价下跌50%的人就不应该炒股
87、当人们忘记“二加二等于四”这种最基本的常识时,就该是脱手离场的时候了。
88、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持股份。
89、我从来不曾有过自我怀疑。我从来不曾灰心过。
90、对于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
91、假如你缺乏自信,心虚与恐惧会导致你投资惨败。缺乏自信的投资人容易紧张,而且经常会在股价下跌时卖出股票。然而这种行为简直形同疯狂,就如你刚花了10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然后立刻就告诉经纪人,只要有人出价8万美元就卖了。
92、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资成就,是依靠自己的自律和别人的愚蠢。
93、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94、在生活中,我不是最受欢迎的,但也不是最令人讨厌的人。我哪一种人都不属于。
95、吸引我从事证券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
96、这些数字就是我未来所拥有的财富,虽然我现在没有这么多,但总有一天我会赚到的。
97、我不会以我挣来的钱衡量我的生命的价值。其他人也许会这么做,但我当然不会。
98、钱,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会使你的处境有利,但它无法改变你的健康状况或让别人爱你。
99、从巨额的消费中,我不会得到什么快乐,享受本身并不是我对财富渴求的根本原因。对我而言,金钱只不过是一种证明,是我所喜欢的游戏的一个计分牌而已。
100、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对此我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101、我所想要的并不是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102、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
103、我有一块黑色的画布,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颜料,我得到我所想要的。现在我拥有较大数目的财富,但是,在多年以前,当金钱的数目较少时,我也拥有同样多的乐趣。因为我深知,我想做的事情必定会达成。
104、必须有工作激情但又没有贪念,并且对投资的过程入迷的人才适合做这个工作。利欲熏心会毁了自己。当然,漠视金钱或者淡泊财富的人也不适合玩这种‘游戏’,因为他不喜欢就没有激情。
105、如果把那些曾经信任过我的人推开,我不会自我感觉良好。
106、我不拿任何工作与我的工作做交易,并且我的工作中包含着**生活。
107、我想像不出生活中有什么我想要而不能拥有的东西。
108、我对食物与节食的看法不可救药地在很早就建立了——它是在我庆祝50岁生日时一次极度成功的聚会上的产物。那时我们吃了热狗、汉堡包、软饮料、爆米花以及冰淇淋。
109、任何一个不打桥牌的年轻人都犯了一个大错误。
110、我经常说,如果有3个会玩桥牌的同牢房牌友,我不介意蹲*。
111、我学会了只与我喜欢,信任和敬佩的人一起开展业务,基本上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所谓的财富*并不是拥有很多钱,而是不为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112、我尊重我的孩子们正在从事的一切,而且我并不觉得我的生活方式要比他们之中任何一位更为优越。
如果他们愿意进入投资这一行业,很好,但我并不希望他们一定如此。我的确有一封伴随我的遗嘱的信。
信中说,如果我的后代中有人对我这一行业表现出了兴趣,他们应当被给予一份分量很轻的优先权,但也仅仅是一份分量很轻的优先权而已。
113、我要他以小写拼出自己的名字,以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他是那个没钱的巴菲特。
(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竞选奥玛哈地方长官的时候,投票者错误地以为,凭他的姓,他的竞选活动将会得到很好的财政支持。但事实恰恰相反,巴菲特由此说)
114、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撒谎。别理会律师。
一旦你开始让律师介入你的事务,他们大致会告诉你‘什么也别说’。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把问题所在弄清楚并思考它,你永远也不会把事情搞的一团糟。
115、想过超级富翁的生活,别指望你老爸。(对子女们说)
116、就算是杰西欧文斯的小孩要参加百公尺赛跑,也不能享受从50公尺线起跑的待遇。
117、富人应当给自己的孩子留下足够的财富,以便让他们能干他们想干的事情,但不能让他们有了足够的财富后可以什么都不干。
118、所有人都认为,食物券使人更加衰弱无力,并且将导致贫困的往复循环,他们却未想到,他们自己同样是分发食物券的人,整天东奔西走,想要给他们的孩子留一吨重的钱。
119、若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去卖热狗,他一样可以成为热狗王。
120、比尔·盖茨是我的好朋友,他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至于那小东西(指计算机)是做什么用的,我一点也不清楚。
121、我有半打亲密的朋友。一半男的,一半女的,就像算好的一样。我喜欢他们,仰慕他们。他们都是些坦诚相见的人。
122、我记得我曾向一位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妇女询问什么是友谊这一问题。她回答说,她的检验准则是:‘他们会向我隐瞒什么吗?’
123、无论谁一旦与我同一个战壕,他就能拿枪指着我的脑袋。
124、选择任何一位正直的人作为工作的同事。归结起来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不与我不喜欢或不敬慕的人打交道。这是关键所在。这一点有点像婚姻。
125、我与充满激情的人在一起工作,我做我在生活中想做的事。我为何不能这样?如果我连做自己想做的事都办不到,那才是真的见鬼!
126、有人曾经说过,当寻找受雇的职员时,你要从中寻找三种品质——正直、勤奋、活力。
而且,如果他们不拥有第一品质,其余两个将毁灭你。对此你要深思,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雇用了没有第二种品质的某些人,你实际上想要他们既哑又懒。
127、一位所有者或投资者,如果尽量把他自己和那些管理着好业务的经理人结合在一起,也能成就伟业。
128、任何一位,卷入复杂工作的人都需要同事。
129、生活的关键在于要给自己准确定位。
130、如果不能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我就从奥玛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131、在马拉松比赛中,你想跑到第一的前提是必须跑完全程。
132、在拖拉机问世的时候做一匹马,或在汽车问世的时候做一名铁匠,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133、哲学家们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134、生活的关键是,要弄清谁为谁工作。
135、哈佛的一些大学生问我,我该去为谁工作?我回答,去为哪个你最仰慕的人工作。两周后,我接到一个来自该校教务长的电话。他说,你对孩子们说了些什么?他们都成了自我雇佣者。
136、在规则之外,要遵循榜样的引导。
137、除了丰富的知识和可靠的判断外,勇气是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138、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划水效果更好。
139、民意测验不能代表思想。
140、传统(的智慧)长,流行的智慧短。
141、永远不要从事那些目前使人痛苦,但从现在起10年后可能会大有改善的事业。如果你今天不欣赏你所从事的事业,可能10年后你仍不会欣赏它。
142、每个人都会深受影响,美国人的心灵将永远不会回到从前。(关于“911”的影响)
143、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确选择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运的。我建议你们所有人,尽你所能地挑选出几个英雄。
144、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
145、你真能向一条鱼解释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吗?对鱼来说,陆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
146、当适当的气质与适当的智力结构相结合时,你就会得到理性的行为。
147、那就像是挑选2000年奥运会金牌得主的长子来组成2020年参赛队伍一样。(反对取消遗产税时说)
148、不要用属于你、并且你也需要的钱,去挣那些不属于你、你也不需要的钱。这太愚蠢了,用对你重要的东西去冒险赢得对你并不重要的东西,简直无可理喻,即使你成功和失败的比率是100比1,或1000比1。
149、同样愚蠢的是,不要用你最宝贵的时间,去干那些你不喜欢的、仅仅是为了让简历更好看的事情。
150、处女可以维持,但不可以恢复。
151、设计出的工具越多,使用工具的人就得越聪明。
152、赌博的嗜好总是由一笔大额奖金对一笔小的投资而刺激起来的,不管这种几率看起来是多么微小。这也是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把他们设的巨奖广而告之,州奖券以大字标题标出他们的大奖的原因所在。
153、有一段时间,我们有一条生活在我们房顶上的狗。一次我的儿子召唤它,它就从房顶上跳下来了。它还活着,但摔断了一条腿。这真是可怕。这条狗是如此爱戴你,以至于它从房顶上跳下来,所以你同样也能置人于如此境地。
154、我们并非纯粹的经济动物,而且政策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会置我们于严重不利的地位,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宁可选择忠实于合伙人这种工作方式。
你如果又不断割断与你所喜欢、所仰慕或你认为很有趣的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致富了,成为了一个稍有名气的人物,那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我们喜欢大人物,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要把其他一切都排斥在外。
155、人是理性的,因为无论作什么事情,他总能找到理由。
156、拥有一颗钻石的一部分,也要比完全拥有一块莱茵石好得多。
157、你应去你所倾慕的商业领域或你所倾慕的人那里去谋职。任何一刻,你都可能碰到就在你身边的可能使你获益良多的人士,或者你感觉良好的组织,那一刻你务必寻得一个好的结果。
我建议,你永远不要从事那些目前使人痛苦,但从现在起10年后可能会有大改善的事业;换个说法就是,你不要因为你目前已有ⅹ美元,就有以后可能会得到10倍于ⅹ美元的想法。如果你今天不欣赏你所从事的职业,可能10年后你依然不会欣赏它。
158、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投资在现代生产设施上的实际资本的较大收益,如果缺乏持续的创造能力,缺乏新的、昂贵的资本品的投入,那么,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以及同样巨大的**承诺,将只能导致巨大的经济失败。这是一个俄国人与洛克菲勒家族都了解的等式。
159、一种模范行为的扭转可能甚至比规则本身还要重要,虽然规则也是必要的。在我作为董事长的任期中,我已要求所有所罗门公司的9000名职员帮助我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我也已敦促职员们,在规则之外,要遵循榜样的引导,要仔细考虑任何一种商业行为的后果。
一个职员应该问他自己,他是否愿意看到他的不当行为被记者批评报道,出现在一家能被他的配偶、孩子和朋友所能读到的地方报纸的头版上。
在所罗门内部,我们不会仅仅为此进行任何行为合法性的测验。但是,作为公司,我们应该体会到,任何不当行为都是可耻的。
160、我们没有必要比别人更聪明,但我们必须比别人更有自制力。
161、我很理性。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你必须能够控制自己,不要让情感左右你的理智。
162、如果你不能控制住你自己,你迟早会大祸临头。

金融资产交易所龙金中心

安全 | 灵活 | 普惠丨专注丨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七

10月24日晚,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历,谈到国内外产业发展变迁和上市公司估值比较,A股未来存在超额收益的投资方向。文章仅反映演讲者研究和学术观点,不代表见闻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

首先我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资本市场里面,对于投资来说,你首先要理解这个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你以什么角度看它,它可能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回馈给大家。

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可以看到,尤其在中国,很久以来,大家说这是一个赌场,是以赌博、投机的方式,以很高预期回报率的方式参与这个市场。

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个说法,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依托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可以获得持续稳健的回报,不同的做法可能都会得到他预期的结果。

总体上看,是我们的行为方式或者价值观,决定了自己参与这个市场的方式。

但是市场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它真正反应的还是我们国家、产业发展的变化,反应了我们国家这些公司的成长。

一个一个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最后成为了很高回报的公司,很优秀的公司,在全球都是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竞争能力的公司,这个过程总体来看,还是一个反应基本面的市场。

作为一个基金经理,首先你要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和投资。我们还要理解这个行业或者公司,也要理解资本市场本身运行的规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需要理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当市场有剧烈变化,有重大恐慌,是其他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于我们在资本市场应的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东西会使你减少恐惧感,可以使你在资本市场关键的时刻,或者重大变化时刻,能够有信心做出独立的决策。

在资本市场上,考验基金经理或者投资人的地方,除了获得收益,是能不能获得超额的收益,业内叫做阿尔法。

有一种理论叫有效市场理论,说市场已经高度有效,我们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美国是这样的市场,我们看到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大概只有10%左右的基金能够打败各自的基准,从打败基准的比例来看,专业机构在美国已经很难超越市场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

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确实是现在信息传递的效率远高于历史,同时资本市场本身得到的关注,也高于历史水平,有太多的人、非常多的资源投入这个市场。

当所有管理者更努力的时候,驱动这个市场本身能更早实现价值发现功能,也导致机构投资者更难战胜这个市场,这可能是所有市场发展到后面比较极端的时候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发现美国出现了这种现象。

中国有重大差异的地方是,第一,中国市场本身的参与者很多,我们有太多的个人、其他机构、很多不专业的机构,确实有对资本市场理解比较少的机构在参与市场。因为这种多元的参与,使市场的效率没有那么高,给这个市场创造阿尔法提供了比较好的外部的土壤。

另外,我们看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说,即使是专业机构,因为公司治理的原因,因为考核机制的原因,造成投资行为非常大的扭曲,这种扭曲事实上会导致市场经常出现无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些恍如隔世的情况会阶段性地经常出现,就人类本身来说,我们都有这些天然的弱点,知识可以积累,但是智慧还是很难去同步达到。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们会看到,资本市场还会有阶段性、间歇性、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多的无效率的情况出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013-2015年的时候,整个社会有一个巨大转型的压力,大家特别喜欢向互联网去转型。所有的传统行业和公司非常恐慌,这个时候发现市场有很大的扭曲。

大家认为应该转型的方向有过高的预期,而真正来说本身竞争结构比较稳定的行业的公司,容易被市场所忽视,这个是在2013-2015年,中国市场最扭曲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看到互联网行业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已经高度明确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下降了之后,过去这些正常行业的低估的部分,又在2016、2017年得到了资本市场比较大的修正。

这本身是一个市场阶段性没有效率、也会阶段性有效率的运作过程。

对于做研究或者做投资来说,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发现这个市场无效率的部分,怎么做?从自身体会来说,我希望建立一个参照系,建立一个坐标系,我们通过研究,能够对未来有所判断或者是预测。

我自己是在1996年本科毕业以后到深圳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当时市场是一个庄股横行的年代。我研究生毕业,2001年到上海国泰君安证券的时候,正好又看到整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从一个庄股横行到做庄模式后面的阶段。

从2003年开始,整个行业寻找一个可持续的方向,开始去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公司的基本面,投资逐渐向国际规范去靠拢,我觉得那是一个国内机构投资者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2007年之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大股东成为上市公司股价影响最大一股力量。

我们看到,2009年以后大股东对于资本市场影响也好,干预也好,甚至操纵也好,到了一个史无前例最高的层面,他们是影响资本市场非常大的一个方面,甚至在短期之内产生很大的扭曲。

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但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还是可以很好的通过做基础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未来价值创造,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回报,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的超额收益。

简单的说,选到好的行业,回报率高的行业,找到最优秀的公司,在合适的价格做投资。

所有的投资,估值水平,也就是价格,一定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决定了你的回报率。再好的公司,过高的价格可能给你比较低的回报率,甚至负的回报率,这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的投资,基本是希望面向未来,通过分享企业的价值创造,来实现我们自己的投资回报,这个过程其实需要我们去更多的判断企业的未来,这是我们所有做研究的根本的目的。

我们研究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更大概率的去分析和判断企业、行业的未来发展。

在这之前,我们在行业研究和积累的时候怎么找框架?我自己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有一个比较好的类比的参照性,我们研究了当时美国标普500的行业结构分布和利润分布。

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也是一个大国,美国的产业非常全,中国的产业也很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和指标,我们可以观察过去40年。

当然这个图只是到2012年,之后我也就没更新了,因为当时我们研究过了这个图,或者我们后来把标普500的数据看过之后,自己有了一个框架。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大国里面,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成熟,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分布。金融行业永远是一个大行业,它关系到所有的人,也关系到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在格林斯潘几次降息以后,美国金融泡沫的时期,这个行业最高占到标普500市值的22%,2012年大概是16%。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行业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大概15个点以上,是医疗行业。标普500的市值结构里面,它也一直是一个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行业。

高科技行业是美国最大的一个行业,在2012年的时候,这个行业占标普500的市值是18个点,目前肯定更高,我估计大概是24-25个点左右,现在没有仔细去看。但是还没有到2000年,Intel泡沫的时候,当时占整个市场市值接近三分之一。

我们还可以看到,可选消费也就是耐用消费品和日常消费一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它的长期比例都是在11个点左右。

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稳健的经济体,他的工业行业一直都是在10个点左右的比例。

虽然他的就业比例在下降,但是,我们看到过去40年来总体上维持比较高的比例,美国的制造业还是很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像电信服务,像公用事业和大宗商品,原材料这些行业,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发展的成熟,这些行业在经济结构里面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

能源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这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但未来这个行业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比如当我们电动化以后,汽油不再是重要的燃料,也许这个行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我们再看一下,这些行业的利润占标普500的比例,这个相当于做了一个市值加权。

我们的红色线是指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理论上是高于整个标普五百的,这主要是在一些,比如医疗行业长期来说很容易高的。电信或者公用事业为什么会高,我觉得是因为这个行业在美国是一个稳定的行业,他的风险贴现比较低。

而2009年之后,整个美国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利率下行,甚至走向一个低利率的阶段,这个时候稳定的行业,他的估值水平容易显得高。

金融行业的估值水平,一般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质是一个高杠杆,同时他有委托代理机制的原因,下面的人一定会去更多的冒险,本身这个行业的风险比较大,所以他必须有一个高的风险溢价。

我们可以看到挺有意思的是,科技行业的利润比例是高于它的市值比例,我觉得这个背后的含义可能是说,科技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确实有一个比较高的风险,估值水平并没有显示出来应该给它更高的估值,或者说当公司比较小的时候,有不确定的时候,会有比较高的估值,当公司非常大了之后,估值会下降。

当然我们看到,最近五年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两三年,美国最大的一批互联网公司,他们在最大体量上面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因为互联网可以更广泛的接触到C端所有的人群。

消费品行业总体来看,是一个估值水平和整个系统市场接近的,或者说有一些时候略高的状态。

能源行业长期的估值水平是低于它的其他的行业对比,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本身大家对于这种情况的可持续性抱有一定的怀疑。

所以我们做研究的过程,本质是一个收集信息,收集数据,然后再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我们希望能够理解判断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洞察力,能够预测未来,能够指导我们的投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用现实去检验,去修正。

案例一:华为、中兴在全球兴起的原因

我们下面探讨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我们看一下通讯设备行业的变化。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通讯行业的公司发展到今天,逐渐改写了全球的产业格局,说实话,当时我能够从这个研究岗转到投资岗,是因为我当时做的通讯行业的研究,2003、2004年的时候。

回头看,当时做的研究有很多体会,当时通讯行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2003、2004年,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公司正在崛起,他们首先依托了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同时,我们看到,通讯行业是一个高度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研发人员往往要占到公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这个行业的一般的结构是毛利率在30%-50%之间,然后研发费用大概10多个点,主要是人力的成本,销售费用十多个点,主要是直销为代表的高销售费用的商业模式。

你会发现,中国公司在2000年左右成为结构性的优势公司,因为享受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的大学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大批量工程师,加入华为、中兴这样的体系,他们以中国的成本结构应对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公司,包括有很多传奇的公司,比如说贝尔实验室、朗讯,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无数这样的公司。

但是因为这样一个结构性成本的劣势,他们在中国被打败,他们在全球也逐渐被中国公司打败。

他们失败的原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时已经可以清楚的判断出来。首先,是因为跨国公司的战略失误。之前通讯行业只有发达国家的少数的公司能够做出来这个产品,一直是一个高定价的贴值战略在中国。

这个高价格给了中国公司机会,我们知道早期不管是华为、中兴、大唐还有巨龙,产品性能都不差,但是海外供应商的价格太高了,他们给了国内的企业去研发,去改善产品的机会。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1996、1997年的时候,交换机一线大概卖1500-2000块钱。因为这么高的价格,所以国内的公司能够有切入的机会,等到国内的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之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我们这些公司一方面大力的招我们优秀的大学生去做市场,一方面做研发,两条腿都走路走的很好。他们在市场体系最紧密的贴近运营商的需求,传导到我们的研发体系,这样变成了不只是有一个成本优势的公司,他变成了一个更理解客户需求的公司。

而海外的这些跨国企业本质上,他中国的分部首先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没有巨大的一些产品的研发权限,他们中国的研发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发展到后面, 1996、1997年的时候它是有巨大的产品优势,但是中国的公司只不过价格竞争。

但是2000年之后,你会发现中国公司的产品性能逐渐赶上来了,但是我们能够更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这个途径继续把竞争对手赶出这个市场,我觉得归根到底这个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和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对不同的市场做出不同的选择,达成了这样一个竞争的结果。

下一步,像华为、中兴这样为代表的公司,他们也是非常有进取精神,扩展到全球市场,这个路非常漫长,但是他们一定能成,根本的原因是说之前所有的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也是一个高定价的业务模式,当中国的公司出去了之后,他会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自己通讯问题的最好的合作伙伴,也存在巨大的价值。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他们会成为运营商降低成本最主要的伙伴,华为首先在2001、2002年开始达到了这个效果,中兴通讯可能更晚才作为一个运营商约束华为的棋子,被引入了跨国运营商的供应链体系。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可以从逻辑上面分析这个过程,2003年的时候,跨国的公司和中国的两个公司,他们的收入规模差别很大,但是从人的分布来看,研发人员基本上都在一万人左右的量级,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差距了,虽然我们的研发费用只有他的十分之一,就是这些行业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把15%左右的收入拿出来做研发,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程师价格低,基本上30万人民币,在国外要20多万美元,这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竞争优势。

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腾讯阿里的工资也都是20多万人民币一年,但是当时确实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当时其实在15年前,虽然从销售收入的规模来看显得弱小,但是从一个体系来看,已经和他在同样一个量级了。

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的时候曾经有这么多出名的公司存在,到目前来看,朗讯2006年被阿尔卡特花了134亿美元收购,朗讯的市值在2004年只有150亿美元,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的时候,朗讯为了收购三个公司花了大概260还是280亿美元,当然那个时候朗讯的市值是1千多亿美元,跌下来了。

然后阿尔卡特和朗讯在2015年又整体被诺基亚收购了,收购的价格166亿美元,可以看到,收购了之后诺基亚目前整体的市值也只有300多亿,收入只有两百多个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的价值链在发生巨大的转移,这个是过去15年通讯设备行业发生的事情,整个欧美通讯设备行业,除了思科因为是一个首先受益于美国封闭的市场不让我们进去。

第二,它的客户更分散,不只是运营商,很多的小客户,这个公司的业务特点保证了他一个比较好的基本盘,所有对运营商的市场,其实整个结构,中国的公司已经完全主导了这个市场。

现在全球的玩家只剩下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四家公司,所以有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个行业看出来,这可是孕育了无数诺贝尔奖的行业,也曾经是高科技行业的代表,当然后面已经成熟了。

案例二: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存在四大误解

我们再看传统的银行业,银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负债表的生意、重资本行业,有资本金的需求,要放贷款必须有资本金,这个是一个杠杆率的约束,这个生意很古老。

中国银行业背负了特别多的负面看法,大家广为流传的是,第一,是说中国银行业暴利,这个行业的利润占比过高,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是银行,这是很多我们资本市场的人士,甚至有一些***家的确谈论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有一点遗憾的,我们后面再讨论。

第二个是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自于政策保护,来自于竞争的不充分,都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利差过大,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急剧下降,同时大家也都认为中国企业的坏帐很多,目前银行的坏帐没有反应,远远低于他实际的情况,这是市场方面的一些叫popular(流行)的看法。

如果是做一个研究者,我们要客观地分析数据,寻找背后真正的答案。首先我们看银行业,甚至是金融业利润占比的问题。

第一句话,我觉得坐标系选错了,因为我们国家基本主要的银行都上市了,所以上市银行的利润基本等于行业的利润,而中国企业有很多公司在海外上市在香港上市,同时,其他非上市企业的利润比例也挺高。

我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来对比,整个银行业一年的利润大概一万多个亿,而我们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去年其实超过了6万亿,如果考虑房地产还有1万亿的利润,加上其他的,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国企业利润的比率大概是在15%以下,这是一个合适的比例。

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整个金融业利润的比例非常高,这是我们国家的融资结构或者资产分布所决定的,如果你在一个更大的图谱看出来这个行业利润的比率高,但不是一个严重的事情,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对比。

第二,我们看一下息差,其实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息差对比来看,我们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利差一定远远高于中国,发达国家只有那些陷入低速增长的接近零利率的国家,利差才低于中国。

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想,银行的利差是怎么决定的,本质上它反应资金的回报率,应该和GDP的增速(名义GDP的增速)是相关的,它其实应该和社会的回报率是相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银行利差应该来说是一个偏低的水平,或者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利率都是一个偏低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最近,中国整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其实是说,鼓励用钱的人在占这些持有存款各方的便宜,这个是一个国家鼓励制造业或者说鼓励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构。

当然,我可以说这是成功的结构,因为所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当它的GDP增速比较高的时候,利率一定都很高,只有中国是一个例外,我们研究了所有的东南亚国家,亚洲四小龙到拉美的这些国家。

在他们的目前阶段和曾经的高速增长阶段,银行利率都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只不过我们中国确实是金融扭曲,这个扭曲是鼓励借钱的人扩大再生产,收入分配上不利于拥有存款的人,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我们银行为什么赚钱,很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成本收入比。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是一个持续下降的阶段,远低于美国银行业的水平。

我们和全球的其他国家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也是最低的,为什么?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银行的资产增加了四倍,员工增加了40%,单人对应的资产是一个30度角的一个斜线,一路往上走。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银行如果和国外银行做一个对比,和发达国家的银行做对比,我们人均的资产对应是接近的,但是我们人均的工资是有差异的。

虽然银行业的工资水平在全社会总体是比较高的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建行基本人均的工资,人均薪酬的支出大概25万,招行大概在40多万的一个水平,毫无疑问,他们高于我们的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国外同行。

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很高的生产力,你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业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收入付给员工做成本,中国基本上比他们低了18%。这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差异的基础,这是中国能够持续有一个银行业比较好回报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意,一百块钱的资产,银行通过放贷或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可能收两块五到三块钱,员工成本大概40-50个BP,其他的费用大概40-50个BP,还有150-200的BP的拨备前的利润,提一百多个BP的话,回报率还是蛮高的,ROE还是能够做到1%的,这是中国的一个情况。

我们再看看信用成本怎么样,坏帐怎么样影响银行。

全世界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的银行。

我们研究日本银行整个的历史,尤其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到完全消化它的资产问题的历史,从1994年到2005年,整个日本银行业经历了完整周期,累计处理了91万亿日元的不良贷款,占整个贷款的18%,这就是日本的代价,日本银行业的代价。

看看我们自己,2011年温州首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因为高贸,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宗商品的煤炭行业的损失和房地产,整个温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经过五年时间,2016年的时候,温州的银行出现了根本转变,我们看看这个过程怎么样过来的:

从2011年到2016年,这五年的时间,温州累计处理了不良贷款大概1400个亿。

而在2016年6月份,它的贷款余额是7800亿,基本上18%的贷款被处理掉,如果我们按照清收比例30%、损失比例70%来估算,基本温州贷款的12%损失掉了,这个是一个参照,我们做研究需要有样本和参照,这个是坏帐周期的结果,对于我们未来的判断至少有了一个尺度。

我们统计最大的八家银行,到去年,它们已经累计确认了三万亿的表内贷款,基本占贷款余额的6.5%,拨备大概五点几。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我认为坏帐整个积聚过程已经过了大半,即使我们考虑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十几个点坏帐的极端情况。

去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看到银行业已经摆脱了坏帐周期的高峰。我们怎么样判断银行的位置?首先判断资产质量周期,坏帐周期。

第二个,我们要更深一步理解银行业务的特点,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工业化阶段,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阶段,整个社会的需求,贷款的需求是企业为主,**这样一些对公业务,这个时候的银行一定是对公主导银行。

我们国家银行业的发展一直走在这样一个轨迹上面,当它做到极致的时候,生产力最高的时候也会面临挑战,因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贷款的需求下来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下来了,或者比例会下来,而变成消费者去成为主要的贷款需求的增长方,房贷消费贷

其实,银行的业务模式本质上和我们经济发展的阶段要去匹配、去适应的。

这几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开始利用自己接触客户的手段,实际上是改变了银行业的游戏规则,甚至是说降低了银行业发展零售业务的天花板。传统的银行会受到这两家公司非常大的冲击,因为他们有最低成本的零售获客的手段。

这几天有一家公司叫趣店在纳斯达克上市,成立才几年,市值100亿美元,它本质只是一个阿里流量的贩卖者,但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传统的消费信贷会受到互联网公司的重大的冲击。

所以,自己体会一下研究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或者这十多年来我们从事投资和行业感受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可以旁观企业的竞争和兴衰,观察行业的变迁,看到经济的发展,体会到经济的脉搏。当然,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可以高屋建瓴、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行业,它是一个比较简单而纯粹的工作。

本质上,和我们很多同学在学校里面做的研究工作是一个类似的工作,你需要收集数据,你需要去自己分析,然后你需要去有更多的不同的想法,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

未来超额收益可能存在于巨大争议中

我们来看看美国标普500最大市值的十家公司的变迁,我们体验一下时代的变化。八十年代的时候,第一的是IBM和ATT,这是一家计算机公司和一个电信公司,后面基本都是石油公司。因为大家知道八十年代石油危机,应该说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以后石油价格当时很高。

1985年的时候IBM还在第一位,GE上来了,到很高的位置,杜邦作为一个化工品的公司走出来了,贝尔南方这是美国的一家电信公司。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西尔斯是零售公司走出来以外,其他还是以石油公司为主。

90年代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百时美施贵宝是一家制药企业,默克是制药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消费逐渐逐渐的走到了前面,可口可乐也是消费公司。

到1995年的时候,更大的变化是微软公司出现了,强生公司出现了,菲利普莫里斯是一家烟草企业。

到2000年因特网泡沫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或者是说计算机行业的公司,更多的走到了前面,同时我们以第一次看到了金融行业的公司走到了前十大。

它的背景是什么,是美国九十年代开始金融放松管制,因为以前美国的金融一个高度约束和管制的,分业经营,它没有巨头。但是90年代,格林斯潘推动了美国金融行业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开始出现在前十大公司里面。

2005年的时候,花旗银行、美国银行、AIG都出来了。2010年,金融危机之后是什么情况,苹果公司第一次走上了前台,谷歌也出现了,IBM下来了。

到2015年比较近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更多走向了前台,能源公司的数量还在这,消费品行业的公司仍然在这里。

我们看到最近的时间,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前面全是互联网企业,我们看到前十大公司就是三个行业了,互联网企业,消费品行业,金融行业。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之前还有能源行业。所有这些行业本质上都是一个最广大的用户的行业,能源本质所有人都要用,虽然它是一个B端的业务,本质上是一个C端的业务。

互联网企业更是前所未有的接触到客户,银行业或者金融行节本质上,也是一个接触到所有用户和方方面面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看到你要成为最大的行业,或者说你要成为最大的公司,你首先要选择在特定的行业里面。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自己在中国市场,研究中国公司的一些感悟或者是体会。

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曾经是成长性行业,我们很短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路,但是所有的行业都会成熟,当它渗透率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所有行业都会变成成熟的行业。

这个时候,竞争结构和市场占有率就会变成一个行业主导的因素。在成长的阶段拼的是冒险精神,成熟阶段拼的卓越的运营和有效的管理。而且,我们看到中国的发展一定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最近也提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定会持续的,因为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要接受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企业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就能够生存,你不适应这个变化,你就必须被迁移出去。

我们可以看到,进入稳态之后,行业的回报率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标准化的产品往往回报率比较低,个性化的产品往往回报率比较高,品牌会出现溢价。这时候你会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在一个比较惨的行业里面,可能只能得到一个比较低的行业的回报率。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或者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都是非常残酷的,即使国营企业它们的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

这种激烈的竞争,我觉得就像一个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化和演化,大家疯狂的抄袭,疯狂的投入,然后有强大的野心或冒险精神,最后的结果会导致相当多资源的浪费,或者是产能的过剩。

但是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剩下的公司他也会代表行业最高的生产力的水平,份额向他们集中,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收入水平整体往前走的必然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总体来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加,也能够代表劳动者报酬的提高,但不一定带来股东的回报。我们看到这几年光伏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发电的成本降低了60%、70%,但是看到每个环节都没有怎么挣钱,因为产品太高度的标准化。

如果我们站在现在的时间往未来看有哪些机会,整个市场会从一个渗透率的故事走向一个市占率的故事。

当渗透率足够高之后,必须从其他人手里面夺取更多的份额,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企业的运营能力了,而且必须从中国走向世界,以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母国市场为基础,利用在中国市场上面得到的高生产率水平,在其他国家去扩展,走向全球化,这是我们公司下一步的机会。到落后国家复制中国的经验,这是一个机会。

正如过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国曾经走过的事情一样,发达国家的投资在中国也实现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年到2005年,我们很不看好自己国家的银行的时候,美国、欧洲为代表的这些巨型的跨国企业参股了中国的银行,并得到了超额的回报。

在这之前,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很烂,但是成熟经济体知道,银行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投影,这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银行一定会受益的。

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当时建行找人寿作为股东的时候,以净资产入股,人寿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同意,风险比较大。但最后结果是,美国这些银行作为股东参与进来了。这个事情发生了以后,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银行业回报率的提高,迎来了市值的上涨。

也有非常多的人跳出来说,当时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人是卖国,这里我就不理解了,其实之前说我们自己很烂的和当时说我们卖国的可能都是同一批人。我觉得只是说事情发生了,你的态度在发生转变。

这里面还是一个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个历史经验的角度判断,我们更应该把中国发展的经验,能不能在发展中国家、其他落后国家再变现一次,这个是我们企业需要考虑的事情。

同时,我们觉得未来的机会在于创新。要供给创造需求,新的产品才能提供新的需求和市场。其实互联网这个工具让小公司更容易走成一个中型公司,走成一个更大公司很困难,因为可以更容易满足一些细分的消费者,一些个性化的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考虑,当市场效率提高的时候,很难创造阿尔法,有可能会走向一个主动去创造阿尔法的过程。这里面美国的3G Capital其实走出了一条道路,它把企业完全拆分,然后经过成本结构的调整,或者是其他一些改造的转型来创造阿尔法。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效率太高,委托代理的*已经不能直接创造更多的超额收益了,必须自己走向前台,这也可能是长期来看一个特情。

我们总体上面临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时代确实变了。从前在巴菲特的年代,投资还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高,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在放慢。

这个过程,固守在原来的思维模式和习惯里面,其实有可能会无法同样创造历史上同等水平的超额收益率了。我们觉得未来,超额收益有可能会集中在巨大的争议,或者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中)。

这个市场简单的钱一定比过去更难赚,从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来说,有可能需要运营商自己的经历越来越多的投到,去创造价值增量的这些行业上面,我们需要一个不断的学习。同时在资本市场里一定要独立思考,要藐视权威,数据和逻辑说话,其他的都要抱一分批判或者怀疑的态度。

问答环节

Q1:两个问题,第一个,投资市场总是离不开价格和价值的问题,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的背离和约束。第二个,研究的时候怎么平衡广度和深度,短期的效率和长期的背离。

邓晓峰:第一个,价格和价值的偏离,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永远会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但是因为有这种偏离,才会有市场的超额收益的机会。

其实拉长了看,还是会受到基本面的影响,阶段性的会有监管条件,或者投资者的氛围,其他种种的约束。

但是要想到最根本的一点,随着时间的拉长它最后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我觉得总体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你叫均值回归也好,总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在可选的范围内自己震荡的过程。

我们做投资和研究,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准绳,这个准绳是你自己定的,你自己觉得从回报率,从风险收益,从这个角度你做了一个判断,然后形成你一个投资的过程或者说决策。

第二个问题,关于广度或者是深度,我觉得研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深度的过程。

研究员首先要讲究一个深度,我们自己的经验,你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深度,才能做出来未来的预测和判断,你可能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背景,其他国家的经验,历史是怎么样的,然后才能逐渐从这里面总结出来,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比较重要的几个观察点。

你用这些观察点,套进我们目前的现状,你看能不能观察到,不断检验和假设,你调整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是做深度研究的一个过程。

广度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说,作为一个基金经理,可能需要一个广度,因为有一些时候有一些行业会有表现,有时候其他行业会有表现,你需要能够达到一个可持续的回报,你必须有一个相对来说分散的广度。

或者是说我们看到,业绩基准,基础的这些指数是有指导意义的,本质上它代表了经济发展的阶段。你要看经济发展的阶段,哪些行业本身有空间,有价值的增量,或者出现了价值的扭曲。

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代表了一个广度的过程。如果阶段性的从一个整体的市场的角度,你做一个回顾的话,你可以形成一个广度,你也可以有更多的对比,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深度。

但是总体来说的话,首先做研究你要更专一,然后在你这个行业研究好了之后,你看能不能把对行业的理解扩展到对其他的类似的行业上面,谢谢。

Q2:请你评价一下前几年市场资金各方的博弈和这几年资金博弈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简单问一下,因为今年的国家队的一个表现比较好,所以说在这个市场上面,私募机构怎么在国家队表现比较好的情况下赚阿尔法。

邓晓峰:资本市场本质上反应的是国家经济,这个社会所处的一个状态,即使在前面几年,比如说2013年到2015年,这个资本市场当时的表现是一个互联网为主线,创业板、中小板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或者是板块,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这样的一个泡沫的行情。

但是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其实你要考虑到,2013年当时的时间,我们很多传统行业,正好面临了原来的市占率或者渗透率到哪个阶段,一个需求的低速增长的阶段,从过去三十年高增长向一个低增长过渡的阶段。

这种大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行业发展又很好,不管是腾讯、阿里还是其他一些公司,甚至像一些O2O的公司,好像发展都很快。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大家去思考,然后社会达成了我觉得是一个错误的共识,好像是向互联网+转型就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正好又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随便一个企业收购一个公司,好像去实现一个转型。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有大的经济背景,因为我们原来高速发展阶段向低速发展阶段过渡的一个迷惘的背景。但是你看隔了几年之后,大家发现现在比过去清晰了,本质的问题还是产业自身的问题,不是互联网不互联网的问题。

互联网其实到现在也是一个从高度的不确定性到一个高度的稳定性的状态。两三年之前,可能腾讯、阿里都觉得未来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他们才疯狂的让一些方向做实验,做投资,不管是滴滴,或者是美团,各种烧钱的办法他们都在试,因为他们有恐慌。

但是现在是全行业竞争格局更清晰,未来更明确的阶段,这个社会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溢价是大幅度的下降了,这些无效的投资自然大幅度的缩减。

我们在过去的特定阶段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付了一个很高的溢价,其实如果你拉到美国,在两千年左右,同样出现过这个阶段。

第一轮触网的时候美国也很疯狂。传统的行业其实盈利很好,市值也远比不上小的新的刚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也对这些传统的公司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市值的挑战,他们也做出很多转型的工作,跟我们在过去几年所发生的行为是高度类似的。

这更多体现了大家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或者说你把很多其他的事情,错误的归因到少数的几个因素上面。我觉得现在的话,我们迎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产业结构更清晰的阶段,是一个这几年会发现,优秀的公司不断在扩大自己的份额,获得高回报的阶段。

资本市场的反应经历了前几年的各种假设和试验之后发现,事情没做成,而且有一些事情是根本做不成,比如说乐视网,以之为代表。

然后他会自然发现更靠谱,更有效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已经竞争出来的优秀公司实现了持续的稳健的增长,这是一个资本市场的表现。国家队的表现只不过说正好做到了这个事情,我觉得背后还是本身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谢谢。

Q3:怎么理解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两三年就会有一个估值起伏、短期的波动?

邓晓峰:我觉得资本市场真正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甚至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巨大泡沫的一些方向,背后也往往是这些产业或者经济发展的方向,只不过他可能是做过了头。

也只有当一些行业,他适应了产业发展的阶段,面临一个重大的增长的时候,或者一个巨大的改变的时候,这些行业也才能在资本市场形成一个高度的共识,才能做过头,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更合逻辑的事情。

你可以看,过去几年一些大的主题,当光伏2007年开始一个大主题,最后为什么这个行业主题变得不这么重要了,是因为前面几年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不了解。

作为一个新行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是一个方向,但是你对这个行业没法判断,给了这个行业一个很高的溢价。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和了解会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们产业本身,因为竞争的原因,他自己进步也越来越快。

我们中国的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学习是非常快的,知识的扩展也是很快的。往往形成一个结果是产业的生产力的提高,行业回报率的下降,两个事情同时发生。

当然如果这两个事情不同时发生,这个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了。互联网行业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它们是规模扩张,同时盈利更好的增长,这是一个不同的差别。

总体来说,你提到如果未来有哪些方向,我觉得你看现在经济他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可能就是一些新产业的方向。或者是说美国有哪些行业在新的探索,我们能够以更大的市场的角度跟上去复制,我觉得这个是一些可能的方向。

现在看下来整个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在未来几年非常明确的方向,而且产业链各个环节已经非常的成熟,不能说成熟,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合适的供应商出来,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是在迅速的发生。所以这个环节可能更合适,未来几年可以成为一个可以大规模产业化的行业。

至于像人工智能其实处于很早期的阶段,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不能解决这些没有明确规则的问题,所以是一个更早期的阶段。

毫无疑问现在发展最快的还是大的互联网公司,以腾讯阿里为代表,他们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头,或者说像电动车行业这样一个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开始,或者说苹果带动智能手机行业继续往前走,但走到一定的地步他自己带不动了,但是他会让中国的公司更好的拷贝和学习、扩展,这个也会有一些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整个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可能只剩下六家品牌了,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就这样一个格局。

苹果非常优秀,它开创了这个行业,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单价,把这个市场蛋糕做大,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变成了四家中国的公司,这个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产业不断的发展,我们更多的从观察的角度慢慢的去寻找,去研究,谢谢。

Q4:中国的金融行业现在见顶了吗?我提这个问题是有两个现象得到的。第一是根据李迅先生的经济研究数据,过去中国金融行业的GDP,*国总GDP的8.4%,美国金融行业占GDP7.3%,日本是5.2%。

第二个现象是,我发现现在高校的精英越来越多转向金融行业,比如我学物理的同学学金融,我学数学的同学学金融,学化学的同学还学金融。

对于金融行业已经出现地一个供大于求的趋势,那么您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处于顶部了吗?未来金融行业会继续向前发展,还是有一个比较动荡的衰退期,谢谢。

邓晓峰:从金融业占GDP的比例来说中国已经很高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它本身会面临一个问题,所以才会有这几年的去杠杆成为我们金融业的主流,或者说监管政策主导方向就是一个金融去杠杆。

从银行体系来说可能不像过去一样这么快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或者说我们觉得从2009年以来,中国金融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阶段应该过去了,这是我们觉得毫无疑问正在发生的一个事情。

M2指数其实也下来了,至于说太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这个肯定有问题。但是本身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其实他会变成全社会的资金过剩,更多的资金在寻求如何获得好的回报率的阶段,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一级市场的资金成立起来。

这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多年之后积累到了一定位置,同时没有太多新产业的方向,这样的一个格局所形成的。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本质上金融一定是服务于实体。金融行业自己玩,本身过去几年出现了不少问题,金融内部加杠杆,其实这个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

本质上,我认为金融*化有重大的问题。单纯的以投资回报、收益为导向,会带来严重的不均衡,这个是委托代理机制。

因为这个行业往往是说风险是别人的,收益是自己的,你用别人的钱去冒险,这个是金融行业的本质,一定是一个委托代理人机制。

美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必须要严监管。当然美国在2007年之后,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来实现这样的过程,因为他很难向我们国家这样去监管。

但是中国我觉得经过这几年之后,其实至少部分形成了共识,我们需要去杠杆,我们需要更严的监管。尤其经历了过去几年的P2P的乱象之后,我觉得您提到这一点是很对的,金融行业本身有一个调整的阶段,谢谢。

Q5:我问一个比较俗的问题。现在如果回到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生时代,你有一笔闲钱,不考虑个人刚需什么的,你会买房吗?(全场笑)

邓晓峰:坦率来说,对于房地产我看的不太准,我当年和我太太认识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要去深圳,我劝我太太说,我去深圳三四年之后回来,上海房价跌了我们再买一套房。

那个时候是2005年,你就知道我对房地产价格也是一直看不懂,好气啊。(全场笑)

Q6:您刚才提到在汽车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国内的供应链里面可能有一些机会,现在大家也都蛮看好大的趋势。但是现在从格局、时机这两点上来说,大家好像也没有看的太清楚,还是很多一级市场的人在做一些比较早期的投资。

那从二级市场的中国汽车供应链来讲,有没有一些更加确定性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能否给到一些方向指点一下。

邓晓峰:其实中国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率还是挺高的。当我们社会上对于一些方向有了共识以后,资本市场很容易有高效的反应,有非常多的资源配置进去,然后其实还是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虽然这里面可能有一半以上是骗子公司,一半以上是失败的项目,但是不妨碍他还会有做出来,这是一个大经济体的优势,你可以有很高的容错成本。

你只要最后有足够多的资源配置进去,然后有足够多的人,聪明的人、合适的机制,有合适的创业家,有合适的企业把这个事情做出来,还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然后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母国市场里面实现产业的变现的过程。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太多的担忧或者怀疑的,你可以去观察、去看,他会走出来。

我们更多的做法是去看哪些公司能够最后走出来,然后你再和这些最好的公司去站在一起,因为这个市场还处于早期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谢谢。

Q7:提一个职业发展的问题。先去券商做研究员,再跳槽去公募基金做行业研究员,做公募基金经理,最后有了一定业绩之后,自己出来干;和直接去阳光私募做行业研究员,能否分析一下这两种路径的优劣。

邓晓峰:我觉得当基金经理最容易的路径就是去公募基金做研究员,因为公募基金说实话产品特别多,然后人员流动性很大,你在公募基金待着是做基金经理最快的一个路径或者机会,一定是这样子。

至于是不是你事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我觉得这个要看。因为我觉得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路要走,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在公募基金特殊的环境、考核机制之下,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会有巨大的压力,甚至是有很多的扭曲的情况的发生,这个当然是大家不同生活的选择,或者说你自己个性的选择。

如果你单纯为了做基金经理,我觉得去公募基金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你觉得你是要做,符合自己内心的、有意义的事情、有趣的事情,你热爱这个东西,到我们这样的机构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全场笑)

Q8:中国现在大概处于哪个阶段?接下来比较看好哪几个子行业;第二个,刚才提到渗透率到市占率的提升,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龙头公司强者恒强,接下来像QDII北上资金、海外投资的进入也是在强化龙头公司溢价的逻辑,谢谢。

邓晓峰:第一个,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全的产业。美国有的产业我们都会有,美国发展的不好的产业我们也会有。

当然,最好的产业是哪些产业呢?第一个,它还处于增长期,这个对你做投资来说是最容易。第二个,或者是说这个行业的属性,他的特点,比如说以消费品为代表,这个行业容易长期保持比较高的回报率。历史是这样的,这个也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对我们作为投资来说,肯定是先做容易的事情,再做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个一定是一个,对个体来说更好的一个方式。

中国的产业,如果我们往前看几年,我觉得这次中金公司有一个大的主题提出来,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的升级,我觉得确实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未来几年,在大多数行业我们都会走向全球的最高的位置,或者是说接近最高的位置。

我觉得这个情况在我们上市公司里面,不断的发生。这里面有很多的公司,他仅仅是因为中国市场可能成为世界第一,我觉得这个过程在未来几年会不断的强化。他还会有空间。所以你说是不是强者恒强,我觉得这个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只看一个企业本身是不是在发展的*,企业的估值水平合适不合适,背后隐含的回报率合适不合适是更重要。

不是说茅台涨一定要买,茅台涨买没有意义了,现在7千亿的市值,它的回报率,怎么说呢?这个肯定不是一个高回报率品种。很多时候你会看到,我们本身产业确实处于一个愿远好于我们社会大众悲观预期的状态。

因为我们平时这个行业对比做的比较多,基础研究做的比较多,我们总体会对中国的信心可能更强一点,而且我认为未来几年最大的一个扭曲是说,整个西方对中国还有巨大的风险溢价,认为这个经济体会出问题,认为这个过高的杠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

但是有可能或者说最大的可能说我们未来两三年会看到,第一我们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基本上会完成,我们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其实已经完成了,我们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民营企业是更低的。

金融业也在去杠杆,地方**目前来看,他贷款的能力和意愿被约束住了,我们有可能未来三五年之内自然的实现一个去杠杆的过程,当然这个杠杆率本身就是不高的。

这个里面存在重大的误区,因为中国的公司,因为现在大家说的中国公司,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是说它的整个借债对GDP的比率比较高。

中国有一个特点,我们的企业,国营企业帐上有很多现金,民营企业有更多的现金。我们帐上是既有非常高的现金,也有非常高的贷款,这种结构只有中国才存在,这是因为中国特定的金融环境形成的。

如果把分子和分母同时减掉,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更低,然后整体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对GDP的比率会更低,这个里面是没有冲减项,这里面是研究工作我觉得做的不够的地方。

因为我们实体企业可以看出来,以上市公司为例,我们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去年的时候帐上有占总资产15个点的现金,同时他还有巨大的银行借款。如果你扣掉10个点的现金,整个资产负债率会降的更多,整个资产负债表会调整和萎缩。

这个过程全球其实都没有走过,都不一样,这是中国特定的金融结构所形成的。

第二个情况,我们觉得在未来三五年,我们也会实现本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你可能在几年之后会发现中国的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很健康,全球的份额很高,盈利很好。

我们整个工业占全球的比例是一个巨大的比例,很可能在三五年之后,就会超过美国加欧洲加日本的总和。而这一块,在全社会、在全球创造价值增量的地方,在全球资产配置里面占的比例太小。

这个事情我觉得未来三五年之后,有可能会发生,这个是一个巨大配置的调整,这个也是一个巨大的扭曲,这是我们觉得中国资本市场会存在一个机会的地方。谢谢。

Q9:怎么看待 “低估分散不深研”这种投资方式

邓晓峰:我觉得第一个,格雷厄姆的时代和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一样。格雷厄姆的时代,大多数公司的股价是低于它的净资产,现在可能吗?不可能了,因为时代变了。

当时这个资本市场,第一个,是非常少的人关注,发展不完善,信息沟通也很差的一个市场,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简单的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市场。

我觉得一个客观的标准是往前看,投资一定是往前看,过去的资产重要不重要也是往前看,为什么过去看PB。因为希望PB未来能够创造收益低的话,(获得收益的)概率更高一点。

但是这个社会本身发生变化,我们监管机构和过去不一样,我们行业信息和过去不一样,我们同行对比和过去不一样。现在其实可以有更多的维度,更多的方法去了解、去研究,你可以做到远比格雷厄姆时代好很多,也可以通过这些办法去判断未来。

投资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我们最主要做的工作就是说企业未来能够创造多少回报。比如说假设三年之后他能够创造多少回报,到一个什么盈利水平,合适的市盈率是多少,反算过来三年的内部的IRR(内部收益率)是多少,这个IRR合适不合适,这个就是一个基础。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八

本文收集整理自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在资本市场里面,对于投资来说,你首先要理解这个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你以什么角度看它,它可能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回馈给大家。

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可以看到,尤其在中国,很久以来,大家说这是一个赌场,是以赌博、投机的方式,以很高预期回报率的方式参与这个市场。

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个说法,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依托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可以获得持续稳健的回报,不同的做法可能都会得到他预期的结果。

总体上看,是我们的行为方式或者价值观,决定了自己参与这个市场的方式。

但是市场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它真正反应的还是我们国家、产业发展的变化,反应了我们国家这些公司的成长。

一个一个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最后成为了很高回报的公司,很优秀的公司,在全球都是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竞争能力的公司,这个过程总体来看,还是一个反应基本面的市场。

作为一个基金经理,首先你要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和投资。我们还要理解这个行业或者公司,也要理解资本市场本身运行的规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需要理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当市场有剧烈变化,有重大恐慌,是其他高度不确定性的事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于我们在资本市场应的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东西会使你减少恐惧感,可以使你在资本市场关键的时刻,或者重大变化时刻,能够有信心做出独立的决策。

在资本市场上,考验基金经理或者投资人的地方,除了获得收益,是能不能获得超额的收益,业内叫做阿尔法。

有一种理论叫有效市场理论,说市场已经高度有效,我们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美国是这样的市场,我们看到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大概只有10%左右的基金能够打败各自的基准,从打败基准的比例来看,专业机构在美国已经很难超越市场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

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确实是现在信息传递的效率远高于历史,同时资本市场本身得到的关注,也高于历史水平,有太多的人、非常多的资源投入这个市场。

当所有管理者更努力的时候,驱动这个市场本身能更早实现价值发现功能,也导致机构投资者更难战胜这个市场,这可能是所有市场发展到后面比较极端的时候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发现美国出现了这种现象。

中国有重大差异的地方是,第一,中国市场本身的参与者很多,我们有太多的个人、其他机构、很多不专业的机构,确实有对资本市场理解比较少的机构在参与市场。因为这种多元的参与,使市场的效率没有那么高,给这个市场创造阿尔法提供了比较好的外部的土壤。

另外,我们看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说,即使是专业机构,因为公司治理的原因,因为考核机制的原因,造成投资行为非常大的扭曲,这种扭曲事实上会导致市场经常出现无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些恍如隔世的情况会阶段性地经常出现,就人类本身来说,我们都有这些天然的弱点,知识可以积累,但是智慧还是很难去同步达到。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们会看到,资本市场还会有阶段性、间歇性、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多的无效率的情况出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013-2015年的时候,整个社会有一个巨大转型的压力,大家特别喜欢向互联网去转型。所有的传统行业和公司非常恐慌,这个时候发现市场有很大的扭曲。

大家认为应该转型的方向有过高的预期,而真正来说本身竞争结构比较稳定的行业的公司,容易被市场所忽视,这个是在2013-2015年,中国市场最扭曲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看到互联网行业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已经高度明确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下降了之后,过去这些正常行业的低估的部分,又在2016、2017年得到了资本市场比较大的修正。

这本身是一个市场阶段性没有效率、也会阶段性有效率的运作过程。

对于做研究或者做投资来说,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发现这个市场无效率的部分,怎么做?从自身体会来说,我希望建立一个参照系,建立一个坐标系,我们通过研究,能够对未来有所判断或者是预测。

我自己是在1996年本科毕业以后到深圳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当时市场是一个庄股横行的年代。我研究生毕业,2001年到上海国泰君安证券的时候,正好又看到整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从一个庄股横行到做庄模式后面的阶段。

从2003年开始,整个行业寻找一个可持续的方向,开始去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公司的基本面,投资逐渐向国际规范去靠拢,我觉得那是一个国内机构投资者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2007年之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大股东成为上市公司股价影响最大一股力量。

我们看到,2009年以后大股东对于资本市场影响也好,干预也好,甚至操纵也好,到了一个史无前例最高的层面,他们是影响资本市场非常大的一个方面,甚至在短期之内产生很大的扭曲。

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但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还是可以很好的通过做基础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未来价值创造,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回报,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的超额收益。

简单的说,选到好的行业,回报率高的行业,找到最优秀的公司,在合适的价格做投资。

所有的投资,估值水平,也就是价格,一定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决定了你的回报率。再好的公司,过高的价格可能给你比较低的回报率,甚至负的回报率,这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的投资,基本是希望面向未来,通过分享企业的价值创造,来实现我们自己的投资回报,这个过程其实需要我们去更多的判断企业的未来,这是我们所有做研究的根本的目的。

我们研究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更大概率的去分析和判断企业、行业的未来发展。

在这之前,我们在行业研究和积累的时候怎么找框架?我自己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有一个比较好的类比的参照性,我们研究了当时美国标普500的行业结构分布和利润分布。

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也是一个大国,美国的产业非常全,中国的产业也很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和指标,我们可以观察过去40年。

当然这个图只是到2012年,之后我也就没更新了,因为当时我们研究过了这个图,或者我们后来把标普500的数据看过之后,自己有了一个框架。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大国里面,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成熟,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分布。金融行业永远是一个大行业,它关系到所有的人,也关系到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在格林斯潘几次降息以后,美国金融泡沫的时期,这个行业最高占到标普500市值的22%,2012年大概是16%。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行业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大概15个点以上,是医疗行业。标普500的市值结构里面,它也一直是一个排名前三位的重要的行业。

高科技行业是美国最大的一个行业,在2012年的时候,这个行业占标普500的市值是18个点,目前肯定更高,我估计大概是24-25个点左右,现在没有仔细去看。但是还没有到2000年,Intel泡沫的时候,当时占整个市场市值接近三分之一。

我们还可以看到,可选消费也就是耐用消费品和日常消费一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它的长期比例都是在11个点左右。

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稳健的经济体,他的工业行业一直都是在10个点左右的比例。

虽然他的就业比例在下降,但是,我们看到过去40年来总体上维持比较高的比例,美国的制造业还是很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像电信服务,像公用事业和大宗商品,原材料这些行业,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发展的成熟,这些行业在经济结构里面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

能源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这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但未来这个行业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比如当我们电动化以后,汽油不再是重要的燃料,也许这个行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我们再看一下,这些行业的利润占标普500的比例,这个相当于做了一个市值加权。

我们的红色线是指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理论上是高于整个标普五百的,这主要是在一些,比如医疗行业长期来说很容易高的。电信或者公用事业为什么会高,我觉得是因为这个行业在美国是一个稳定的行业,他的风险贴现比较低。

而2009年之后,整个美国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利率下行,甚至走向一个低利率的阶段,这个时候稳定的行业,他的估值水平容易显得高。

金融行业的估值水平,一般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质是一个高杠杆,同时他有委托代理机制的原因,下面的人一定会去更多的冒险,本身这个行业的风险比较大,所以他必须有一个高的风险溢价。

我们可以看到挺有意思的是,科技行业的利润比例是高于它的市值比例,我觉得这个背后的含义可能是说,科技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确实有一个比较高的风险,估值水平并没有显示出来应该给它更高的估值,或者说当公司比较小的时候,有不确定的时候,会有比较高的估值,当公司非常大了之后,估值会下降。

当然我们看到,最近五年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两三年,美国最大的一批互联网公司,他们在最大体量上面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因为互联网可以更广泛的接触到C端所有的人群。

消费品行业总体来看,是一个估值水平和整个系统市场接近的,或者说有一些时候略高的状态。

能源行业长期的估值水平是低于它的其他的行业对比,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本身大家对于这种情况的可持续性抱有一定的怀疑。

所以我们做研究的过程,本质是一个收集信息,收集数据,然后再分析处理这些数据,我们希望能够理解判断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洞察力,能够预测未来,能够指导我们的投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用现实去检验,去修正。

案例一:华为、中兴在全球兴起的原因

我们下面探讨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我们看一下通讯设备行业的变化。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通讯行业的公司发展到今天,逐渐改写了全球的产业格局,说实话,当时我能够从这个研究岗转到投资岗,是因为我当时做的通讯行业的研究,2003、2004年的时候。

回头看,当时做的研究有很多体会,当时通讯行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2003、2004年,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公司正在崛起,他们首先依托了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同时,我们看到,通讯行业是一个高度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研发人员往往要占到公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这个行业的一般的结构是毛利率在30%-50%之间,然后研发费用大概10多个点,主要是人力的成本,销售费用十多个点,主要是直销为代表的高销售费用的商业模式。

你会发现,中国公司在2000年左右成为结构性的优势公司,因为享受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的大学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大批量工程师,加入华为、中兴这样的体系,他们以中国的成本结构应对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公司,包括有很多传奇的公司,比如说贝尔实验室、朗讯,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无数这样的公司。

但是因为这样一个结构性成本的劣势,他们在中国被打败,他们在全球也逐渐被中国公司打败。

他们失败的原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时已经可以清楚的判断出来。首先,是因为跨国公司的战略失误。之前通讯行业只有发达国家的少数的公司能够做出来这个产品,一直是一个高定价的贴值战略在中国。

这个高价格给了中国公司机会,我们知道早期不管是华为、中兴、大唐还有巨龙,产品性能都不差,但是海外供应商的价格太高了,他们给了国内的企业去研发,去改善产品的机会。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1996、1997年的时候,交换机一线大概卖1500-2000块钱。因为这么高的价格,所以国内的公司能够有切入的机会,等到国内的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之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我们这些公司一方面大力的招我们优秀的大学生去做市场,一方面做研发,两条腿都走路走的很好。他们在市场体系最紧密的贴近运营商的需求,传导到我们的研发体系,这样变成了不只是有一个成本优势的公司,他变成了一个更理解客户需求的公司。

而海外的这些跨国企业本质上,他中国的分部首先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没有巨大的一些产品的研发权限,他们中国的研发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发展到后面, 1996、1997年的时候它是有巨大的产品优势,但是中国的公司只不过价格竞争。

但是2000年之后,你会发现中国公司的产品性能逐渐赶上来了,但是我们能够更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这个途径继续把竞争对手赶出这个市场,我觉得归根到底这个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和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对不同的市场做出不同的选择,达成了这样一个竞争的结果。

下一步,像华为、中兴这样为代表的公司,他们也是非常有进取精神,扩展到全球市场,这个路非常漫长,但是他们一定能成,根本的原因是说之前所有的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也是一个高定价的业务模式,当中国的公司出去了之后,他会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自己通讯问题的最好的合作伙伴,也存在巨大的价值。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他们会成为运营商降低成本最主要的伙伴,华为首先在2001、2002年开始达到了这个效果,中兴通讯可能更晚才作为一个运营商约束华为的棋子,被引入了跨国运营商的供应链体系。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可以从逻辑上面分析这个过程,2003年的时候,跨国的公司和中国的两个公司,他们的收入规模差别很大,但是从人的分布来看,研发人员基本上都在一万人左右的量级,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差距了,虽然我们的研发费用只有他的十分之一,就是这些行业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把15%左右的收入拿出来做研发,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程师价格低,基本上30万人民币,在国外要20多万美元,这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竞争优势。

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腾讯阿里的工资也都是20多万人民币一年,但是当时确实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当时其实在15年前,虽然从销售收入的规模来看显得弱小,但是从一个体系来看,已经和他在同样一个量级了。

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的时候曾经有这么多出名的公司存在,到目前来看,朗讯2006年被阿尔卡特花了134亿美元收购,朗讯的市值在2004年只有150亿美元,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的时候,朗讯为了收购三个公司花了大概260还是280亿美元,当然那个时候朗讯的市值是1千多亿美元,跌下来了。

然后阿尔卡特和朗讯在2015年又整体被诺基亚收购了,收购的价格166亿美元,可以看到,收购了之后诺基亚目前整体的市值也只有300多亿,收入只有两百多个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的价值链在发生巨大的转移,这个是过去15年通讯设备行业发生的事情,整个欧美通讯设备行业,除了思科因为是一个首先受益于美国封闭的市场不让我们进去。

第二,它的客户更分散,不只是运营商,很多的小客户,这个公司的业务特点保证了他一个比较好的基本盘,所有对运营商的市场,其实整个结构,中国的公司已经完全主导了这个市场。

现在全球的玩家只剩下爱立信、诺基亚、华为、中兴四家公司,所以有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个行业看出来,这可是孕育了无数诺贝尔奖的行业,也曾经是高科技行业的代表,当然后面已经成熟了。

案例二: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存在四大误解

我们再看传统的银行业,银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负债表的生意、重资本行业,有资本金的需求,要放贷款必须有资本金,这个是一个杠杆率的约束,这个生意很古老。

中国银行业背负了特别多的负面看法,大家广为流传的是,第一,是说中国银行业暴利,这个行业的利润占比过高,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是银行,这是很多我们资本市场的人士,甚至有一些***家的确谈论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有一点遗憾的,我们后面再讨论。

第二个是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自于政策保护,来自于竞争的不充分,都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利差过大,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急剧下降,同时大家也都认为中国企业的坏帐很多,目前银行的坏帐没有反应,远远低于他实际的情况,这是市场方面的一些叫popular(流行)的看法。

如果是做一个研究者,我们要客观地分析数据,寻找背后真正的答案。首先我们看银行业,甚至是金融业利润占比的问题。

第一句话,我觉得坐标系选错了,因为我们国家基本主要的银行都上市了,所以上市银行的利润基本等于行业的利润,而中国企业有很多公司在海外上市,在香港上市,同时,其他非上市企业的利润比例也挺高。

我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来对比,整个银行业一年的利润大概一万多个亿,而我们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去年其实超过了6万亿,如果考虑房地产还有1万亿的利润,加上其他的,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国企业利润的比率大概是在15%以下,这是一个合适的比例。

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整个金融业利润的比例非常高,这是我们国家的融资结构或者资产分布所决定的,如果你在一个更大的图谱看出来这个行业利润的比率高,但不是一个严重的事情,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对比。

第二,我们看一下息差,其实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息差对比来看,我们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利差一定远远高于中国,发达国家只有那些陷入低速增长的接近零利率的国家,利差才低于中国。

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想,银行的利差是怎么决定的,本质上它反应资金的回报率,应该和GDP的增速(名义GDP的增速)是相关的,它其实应该和社会的回报率是相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银行利差应该来说是一个偏低的水平,或者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利率都是一个偏低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最近,中国整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其实是说,鼓励用钱的人在占这些持有存款各方的便宜,这个是一个国家鼓励制造业或者说鼓励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构。

当然,我可以说这是成功的结构,因为所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当它的GDP增速比较高的时候,利率一定都很高,只有中国是一个例外,我们研究了所有的东南亚国家,亚洲四小龙到拉美的这些国家。

在他们的目前阶段和曾经的高速增长阶段,银行利率都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只不过我们中国确实是金融扭曲,这个扭曲是鼓励借钱的人扩大再生产,收入分配上不利于拥有存款的人,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我们银行为什么赚钱,很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成本收入比。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是一个持续下降的阶段,远低于美国银行业的水平。

我们和全球的其他国家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也是最低的,为什么?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银行的资产增加了四倍,员工增加了40%,单人对应的资产是一个30度角的一个斜线,一路往上走。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银行如果和国外银行做一个对比,和发达国家的银行做对比,我们人均的资产对应是接近的,但是我们人均的工资是有差异的。

虽然银行业的工资水平在全社会总体是比较高的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建行基本人均的工资,人均薪酬的支出大概25万,招行大概在40多万的一个水平,毫无疑问,他们高于我们的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国外同行。

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很高的生产力,你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业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收入付给员工做成本,中国基本上比他们低了18%。这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差异的基础,这是中国能够持续有一个银行业比较好回报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意,一百块钱的资产,银行通过放贷或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可能收两块五到三块钱,员工成本大概40-50个BP,其他的费用大概40-50个BP,还有150-200的BP的拨备前的利润,提一百多个BP的话,回报率还是蛮高的,ROE还是能够做到1%的,这是中国的一个情况。

我们再看看信用成本怎么样,坏帐怎么样影响银行。

全世界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的银行。

我们研究日本银行整个的历史,尤其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到完全消化它的资产问题的历史,从1994年到2005年,整个日本银行业经历了完整周期,累计处理了91万亿日元的不良贷款,占整个贷款的18%,这就是日本的代价,日本银行业的代价。

看看我们自己,2011年温州首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因为高贸,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宗商品的煤炭行业的损失和房地产,整个温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经过五年时间,2016年的时候,温州的银行出现了根本转变,我们看看这个过程怎么样过来的:

从2011年到2016年,这五年的时间,温州累计处理了不良贷款大概1400个亿。

而在2016年6月份,它的贷款余额是7800亿,基本上18%的贷款被处理掉,如果我们按照清收比例30%、损失比例70%来估算,基本温州贷款的12%损失掉了,这个是一个参照,我们做研究需要有样本和参照,这个是坏帐周期的结果,对于我们未来的判断至少有了一个尺度。

我们统计最大的八家银行,到去年,它们已经累计确认了三万亿的表内贷款,基本占贷款余额的6.5%,拨备大概五点几。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我认为坏帐整个积聚过程已经过了大半,即使我们考虑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十几个点坏帐的极端情况。

去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看到银行业已经摆脱了坏帐周期的高峰。我们怎么样判断银行的位置?首先判断资产质量周期,坏帐周期。

第二个,我们要更深一步理解银行业务的特点,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工业化阶段,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阶段,整个社会的需求,贷款的需求是企业为主,**这样一些对公业务,这个时候的银行一定是对公主导银行。

我们国家银行业的发展一直走在这样一个轨迹上面,当它做到极致的时候,生产力最高的时候也会面临挑战,因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贷款的需求下来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下来了,或者比例会下来,而变成消费者去成为主要的贷款需求的增长方,房贷、消费贷。

其实,银行的业务模式本质上和我们经济发展的阶段要去匹配、去适应的。

这几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开始利用自己接触客户的手段,实际上是改变了银行业的游戏规则,甚至是说降低了银行业发展零售业务的天花板。传统的银行会受到这两家公司非常大的冲击,因为他们有最低成本的零售获客的手段。

这几天有一家公司叫趣店在纳斯达克上市,成立才几年,市值100亿美元,它本质只是一个阿里流量的贩卖者,但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传统的消费信贷会受到互联网公司的重大的冲击。

所以,自己体会一下研究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或者这十多年来我们从事投资和行业感受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可以旁观企业的竞争和兴衰,观察行业的变迁,看到经济的发展,体会到经济的脉搏。当然,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可以高屋建瓴、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行业,它是一个比较简单而纯粹的工作。

本质上,和我们很多同学在学校里面做的研究工作是一个类似的工作,你需要收集数据,你需要去自己分析,然后你需要去有更多的不同的想法,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

未来超额收益可能存在于巨大争议中

我们来看看美国标普500最大市值的十家公司的变迁,我们体验一下时代的变化。八十年代的时候,第一的是IBM和ATT,这是一家计算机公司和一个电信公司,后面基本都是石油公司。因为大家知道八十年代石油危机,应该说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以后石油价格当时很高。

1985年的时候IBM还在第一位,GE上来了,到很高的位置,杜邦作为一个化工品的公司走出来了,贝尔南方这是美国的一家电信公司。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西尔斯是零售公司走出来以外,其他还是以石油公司为主。

90年代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百时美施贵宝是一家制药企业,默克是制药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消费逐渐逐渐的走到了前面,可口可乐也是消费公司。

到1995年的时候,更大的变化是微软公司出现了,强生公司出现了,菲利普莫里斯是一家烟草企业。

到2000年因特网泡沫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或者是说计算机行业的公司,更多的走到了前面,同时我们以第一次看到了金融行业的公司走到了前十大。

它的背景是什么,是美国九十年代开始金融放松管制,因为以前美国的金融一个高度约束和管制的,分业经营,它没有巨头。但是90年代,格林斯潘推动了美国金融行业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开始出现在前十大公司里面。

2005年的时候,花旗银行、美国银行、AIG都出来了。2010年,金融危机之后是什么情况,苹果公司第一次走上了前台,谷歌也出现了,IBM下来了。

到2015年比较近的时候,互联网企业更多走向了前台,能源公司的数量还在这,消费品行业的公司仍然在这里。

我们看到最近的时间,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前面全是互联网企业,我们看到前十大公司就是三个行业了,互联网企业,消费品行业,金融行业。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之前还有能源行业。所有这些行业本质上都是一个最广大的用户的行业,能源本质所有人都要用,虽然它是一个B端的业务,本质上是一个C端的业务。

互联网企业更是前所未有的接触到客户,银行业或者金融行节本质上,也是一个接触到所有用户和方方面面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看到你要成为最大的行业,或者说你要成为最大的公司,你首先要选择在特定的行业里面。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自己在中国市场,研究中国公司的一些感悟或者是体会。

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曾经是成长性行业,我们很短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路,但是所有的行业都会成熟,当它渗透率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所有行业都会变成成熟的行业。

这个时候,竞争结构和市场占有率就会变成一个行业主导的因素。在成长的阶段拼的是冒险精神,成熟阶段拼的卓越的运营和有效的管理。而且,我们看到中国的发展一定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最近也提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定会持续的,因为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要接受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企业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就能够生存,你不适应这个变化,你就必须被迁移出去。

我们可以看到,进入稳态之后,行业的回报率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标准化的产品往往回报率比较低,个性化的产品往往回报率比较高,品牌会出现溢价。这时候你会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在一个比较惨的行业里面,可能只能得到一个比较低的行业的回报率。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或者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都是非常残酷的,即使国营企业它们的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

这种激烈的竞争,我觉得就像一个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化和演化,大家疯狂的抄袭,疯狂的投入,然后有强大的野心或冒险精神,最后的结果会导致相当多资源的浪费,或者是产能的过剩。

但是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剩下的公司他也会代表行业最高的生产力的水平,份额向他们集中,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收入水平整体往前走的必然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总体来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加,也能够代表劳动者报酬的提高,但不一定带来股东的回报。我们看到这几年光伏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发电的成本降低了60%、70%,但是看到每个环节都没有怎么挣钱,因为产品太高度的标准化。

如果我们站在现在的时间往未来看有哪些机会,整个市场会从一个渗透率的故事走向一个市占率的故事。

当渗透率足够高之后,必须从其他人手里面夺取更多的份额,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企业的运营能力了,而且必须从中国走向世界,以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母国市场为基础,利用在中国市场上面得到的高生产率水平,在其他国家去扩展,走向全球化,这是我们公司下一步的机会。到落后国家复制中国的经验,这是一个机会。

正如过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国曾经走过的事情一样,发达国家的投资在中国也实现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年到2005年,我们很不看好自己国家的银行的时候,美国、欧洲为代表的这些巨型的跨国企业参股了中国的银行,并得到了超额的回报。

在这之前,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很烂,但是成熟经济体知道,银行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投影,这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银行一定会受益的。

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当时建行找人寿作为股东的时候,以净资产入股,人寿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同意,风险比较大。但最后结果是,美国这些银行作为股东参与进来了。这个事情发生了以后,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银行业回报率的提高,迎来了市值的上涨。

也有非常多的人跳出来说,当时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人是卖国,这里我就不理解了,其实之前说我们自己很烂的和当时说我们卖国的可能都是同一批人。我觉得只是说事情发生了,你的态度在发生转变。

这里面还是一个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个历史经验的角度判断,我们更应该把中国发展的经验,能不能在发展中国家、其他落后国家再变现一次,这个是我们企业需要考虑的事情。

同时,我们觉得未来的机会在于创新。要供给创造需求,新的产品才能提供新的需求和市场。其实互联网这个工具让小公司更容易走成一个中型公司,走成一个更大公司很困难,因为可以更容易满足一些细分的消费者,一些个性化的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考虑,当市场效率提高的时候,很难创造阿尔法,有可能会走向一个主动去创造阿尔法的过程。这里面美国的3G Capital其实走出了一条道路,它把企业完全拆分,然后经过成本结构的调整,或者是其他一些改造的转型来创造阿尔法。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效率太高,委托代理的*已经不能直接创造更多的超额收益了,必须自己走向前台,这也可能是长期来看一个特情。

我们总体上面临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时代确实变了。从前在巴菲特的年代,投资还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高,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在放慢。

这个过程,固守在原来的思维模式和习惯里面,其实有可能会无法同样创造历史上同等水平的超额收益率了。我们觉得未来,超额收益有可能会集中在巨大的争议,或者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中)。

这个市场简单的钱一定比过去更难赚,从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来说,有可能需要运营商自己的经历越来越多的投到,去创造价值增量的这些行业上面,我们需要一个不断的学习。同时在资本市场里一定要独立思考,要藐视权威,数据和逻辑说话,其他的都要抱一分批判或者怀疑的态度。

问答环节

Q1:两个问题,第一个,投资市场总是离不开价格和价值的问题,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的背离和约束。第二个,研究的时候怎么平衡广度和深度,短期的效率和长期的背离。

邓晓峰:第一个,价格和价值的偏离,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永远会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但是因为有这种偏离,才会有市场的超额收益的机会。

其实拉长了看,还是会受到基本面的影响,阶段性的会有监管条件,或者投资者的氛围,其他种种的约束。

但是要想到最根本的一点,随着时间的拉长它最后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我觉得总体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你叫均值回归也好,总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在可选的范围内自己震荡的过程。

我们做投资和研究,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准绳,这个准绳是你自己定的,你自己觉得从回报率,从风险收益,从这个角度你做了一个判断,然后形成你一个投资的过程或者说决策。

第二个问题,关于广度或者是深度,我觉得研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深度的过程。

研究员首先要讲究一个深度,我们自己的经验,你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深度,才能做出来未来的预测和判断,你可能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背景,其他国家的经验,历史是怎么样的,然后才能逐渐从这里面总结出来,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比较重要的几个观察点。

你用这些观察点,套进我们目前的现状,你看能不能观察到,不断检验和假设,你调整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是做深度研究的一个过程。

广度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说,作为一个基金经理,可能需要一个广度,因为有一些时候有一些行业会有表现,有时候其他行业会有表现,你需要能够达到一个可持续的回报,你必须有一个相对来说分散的广度。

或者是说我们看到,业绩基准,基础的这些指数是有指导意义的,本质上它代表了经济发展的阶段。你要看经济发展的阶段,哪些行业本身有空间,有价值的增量,或者出现了价值的扭曲。

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代表了一个广度的过程。如果阶段性的从一个整体的市场的角度,你做一个回顾的话,你可以形成一个广度,你也可以有更多的对比,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深度。

但是总体来说的话,首先做研究你要更专一,然后在你这个行业研究好了之后,你看能不能把对行业的理解扩展到对其他的类似的行业上面,谢谢。

Q2:请你评价一下前几年市场资金各方的博弈和这几年资金博弈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简单问一下,因为今年的国家队的一个表现比较好,所以说在这个市场上面,私募机构怎么在国家队表现比较好的情况下赚阿尔法。

邓晓峰:资本市场本质上反应的是国家经济,这个社会所处的一个状态,即使在前面几年,比如说2013年到2015年,这个资本市场当时的表现是一个互联网为主线,创业板、中小板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或者是板块,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这样的一个泡沫的行情。

但是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其实你要考虑到,2013年当时的时间,我们很多传统行业,正好面临了原来的市占率或者渗透率到哪个阶段,一个需求的低速增长的阶段,从过去三十年高增长向一个低增长过渡的阶段。

这种大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行业发展又很好,不管是腾讯、阿里还是其他一些公司,甚至像一些O2O的公司,好像发展都很快。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大家去思考,然后社会达成了我觉得是一个错误的共识,好像是向互联网+转型就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正好又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随便一个企业收购一个公司,好像去实现一个转型。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有大的经济背景,因为我们原来高速发展阶段向低速发展阶段过渡的一个迷惘的背景。但是你看隔了几年之后,大家发现现在比过去清晰了,本质的问题还是产业自身的问题,不是互联网不互联网的问题。

互联网其实到现在也是一个从高度的不确定性到一个高度的稳定性的状态。两三年之前,可能腾讯、阿里都觉得未来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他们才疯狂的让一些方向做实验,做投资,不管是滴滴,或者是美团,各种烧钱的办法他们都在试,因为他们有恐慌。

但是现在是全行业竞争格局更清晰,未来更明确的阶段,这个社会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溢价是大幅度的下降了,这些无效的投资自然大幅度的缩减。

我们在过去的特定阶段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付了一个很高的溢价,其实如果你拉到美国,在两千年左右,同样出现过这个阶段。

第一轮触网的时候美国也很疯狂。传统的行业其实盈利很好,市值也远比不上小的新的刚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也对这些传统的公司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市值的挑战,他们也做出很多转型的工作,跟我们在过去几年所发生的行为是高度类似的。

这更多体现了大家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或者说你把很多其他的事情,错误的归因到少数的几个因素上面。我觉得现在的话,我们迎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产业结构更清晰的阶段,是一个这几年会发现,优秀的公司不断在扩大自己的份额,获得高回报的阶段。

资本市场的反应经历了前几年的各种假设和试验之后发现,事情没做成,而且有一些事情是根本做不成,比如说乐视网,以之为代表。

然后他会自然发现更靠谱,更有效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已经竞争出来的优秀公司实现了持续的稳健的增长,这是一个资本市场的表现。国家队的表现只不过说正好做到了这个事情,我觉得背后还是本身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谢谢。

Q3:怎么理解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两三年就会有一个估值起伏、短期的波动?

邓晓峰:我觉得资本市场真正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甚至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巨大泡沫的一些方向,背后也往往是这些产业或者经济发展的方向,只不过他可能是做过了头。

也只有当一些行业,他适应了产业发展的阶段,面临一个重大的增长的时候,或者一个巨大的改变的时候,这些行业也才能在资本市场形成一个高度的共识,才能做过头,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更合逻辑的事情。

你可以看,过去几年一些大的主题,当光伏2007年开始一个大主题,最后为什么这个行业主题变得不这么重要了,是因为前面几年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不了解。

作为一个新行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是一个方向,但是你对这个行业没法判断,给了这个行业一个很高的溢价。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和了解会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们产业本身,因为竞争的原因,他自己进步也越来越快。

我们中国的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学习是非常快的,知识的扩展也是很快的。往往形成一个结果是产业的生产力的提高,行业回报率的下降,两个事情同时发生。

当然如果这两个事情不同时发生,这个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了。互联网行业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它们是规模扩张,同时盈利更好的增长,这是一个不同的差别。

总体来说,你提到如果未来有哪些方向,我觉得你看现在经济他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可能就是一些新产业的方向。或者是说美国有哪些行业在新的探索,我们能够以更大的市场的角度跟上去复制,我觉得这个是一些可能的方向。

现在看下来整个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在未来几年非常明确的方向,而且产业链各个环节已经非常的成熟,不能说成熟,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合适的供应商出来,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是在迅速的发生。所以这个环节可能更合适,未来几年可以成为一个可以大规模产业化的行业。

至于像人工智能其实处于很早期的阶段,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不能解决这些没有明确规则的问题,所以是一个更早期的阶段。

毫无疑问现在发展最快的还是大的互联网公司,以腾讯阿里为代表,他们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头,或者说像电动车行业这样一个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开始,或者说苹果带动智能手机行业继续往前走,但走到一定的地步他自己带不动了,但是他会让中国的公司更好的拷贝和学习、扩展,这个也会有一些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整个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可能只剩下六家品牌了,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就这样一个格局。

苹果非常优秀,它开创了这个行业,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单价,把这个市场蛋糕做大,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变成了四家中国的公司,这个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产业不断的发展,我们更多的从观察的角度慢慢的去寻找,去研究,谢谢。

Q4:中国的金融行业现在见顶了吗?我提这个问题是有两个现象得到的。第一是根据李迅雷先生的经济研究数据,过去中国金融行业的GDP,*国总GDP的8.4%,美国金融行业占GDP7.3%,日本是5.2%。

第二个现象是,我发现现在高校的精英越来越多转向金融行业,比如我学物理的同学学金融,我学数学的同学学金融,学化学的同学还学金融。

对于金融行业已经出现地一个供大于求的趋势,那么您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处于顶部了吗?未来金融行业会继续向前发展,还是有一个比较动荡的衰退期,谢谢。

邓晓峰:从金融业占GDP的比例来说中国已经很高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它本身会面临一个问题,所以才会有这几年的去杠杆成为我们金融业的主流,或者说监管政策主导方向就是一个金融去杠杆。

从银行体系来说可能不像过去一样这么快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或者说我们觉得从2009年以来,中国金融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阶段应该过去了,这是我们觉得毫无疑问正在发生的一个事情。

M2指数其实也下来了,至于说太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这个肯定有问题。但是本身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其实他会变成全社会的资金过剩,更多的资金在寻求如何获得好的回报率的阶段,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一级市场的资金成立起来。

这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多年之后积累到了一定位置,同时没有太多新产业的方向,这样的一个格局所形成的。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本质上金融一定是服务于实体。金融行业自己玩,本身过去几年出现了不少问题,金融内部加杠杆,其实这个过程我们已经走过了。

本质上,我认为金融*化有重大的问题。单纯的以投资回报、收益为导向,会带来严重的不均衡,这个是委托代理机制。

因为这个行业往往是说风险是别人的,收益是自己的,你用别人的钱去冒险,这个是金融行业的本质,一定是一个委托代理人机制。

美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必须要严监管。当然美国在2007年之后,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来实现这样的过程,因为他很难向我们国家这样去监管。

但是中国我觉得经过这几年之后,其实至少部分形成了共识,我们需要去杠杆,我们需要更严的监管。尤其经历了过去几年的P2P的乱象之后,我觉得您提到这一点是很对的,金融行业本身有一个调整的阶段,谢谢。

Q5:我问一个比较俗的问题。现在如果回到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生时代,你有一笔闲钱,不考虑个人刚需什么的,你会买房吗?(全场笑)

邓晓峰:坦率来说,对于房地产我看的不太准,我当年和我太太认识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要去深圳,我劝我太太说,我去深圳三四年之后回来,上海房价跌了我们再买一套房。

那个时候是2005年,你就知道我对房地产价格也是一直看不懂,好气啊。(全场笑)

Q6:您刚才提到在汽车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国内的供应链里面可能有一些机会,现在大家也都蛮看好大的趋势。但是现在从格局、时机这两点上来说,大家好像也没有看的太清楚,还是很多一级市场的人在做一些比较早期的投资。

那从二级市场的中国汽车供应链来讲,有没有一些更加确定性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能否给到一些方向指点一下。

邓晓峰:其实中国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率还是挺高的。当我们社会上对于一些方向有了共识以后,资本市场很容易有高效的反应,有非常多的资源配置进去,然后其实还是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虽然这里面可能有一半以上是骗子公司,一半以上是失败的项目,但是不妨碍他还会有做出来,这是一个大经济体的优势,你可以有很高的容错成本。

你只要最后有足够多的资源配置进去,然后有足够多的人,聪明的人、合适的机制,有合适的创业家,有合适的企业把这个事情做出来,还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然后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母国市场里面实现产业的变现的过程。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太多的担忧或者怀疑的,你可以去观察、去看,他会走出来。

我们更多的做法是去看哪些公司能够最后走出来,然后你再和这些最好的公司去站在一起,因为这个市场还处于早期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谢谢。

Q7:提一个职业发展的问题。先去券商做研究员,再跳槽去公募基金做行业研究员,做公募基金经理,最后有了一定业绩之后,自己出来干;和直接去阳光私募做行业研究员,能否分析一下这两种路径的优劣。

邓晓峰:我觉得当基金经理最容易的路径就是去公募基金做研究员,因为公募基金说实话产品特别多,然后人员流动性很大,你在公募基金待着是做基金经理最快的一个路径或者机会,一定是这样子。

至于是不是你事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我觉得这个要看。因为我觉得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路要走,你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在公募基金特殊的环境、考核机制之下,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会有巨大的压力,甚至是有很多的扭曲的情况的发生,这个当然是大家不同生活的选择,或者说你自己个性的选择。

如果你单纯为了做基金经理,我觉得去公募基金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你觉得你是要做,符合自己内心的、有意义的事情、有趣的事情,你热爱这个东西,到我们这样的机构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全场笑)

Q8:中国现在大概处于哪个阶段?接下来比较看好哪几个子行业;第二个,刚才提到渗透率到市占率的提升,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龙头公司强者恒强,接下来像QDII北上资金、海外投资的进入也是在强化龙头公司溢价的逻辑,谢谢。

邓晓峰:第一个,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全的产业。美国有的产业我们都会有,美国发展的不好的产业我们也会有。

当然,最好的产业是哪些产业呢?第一个,它还处于增长期,这个对你做投资来说是最容易。第二个,或者是说这个行业的属性,他的特点,比如说以消费品为代表,这个行业容易长期保持比较高的回报率。历史是这样的,这个也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对我们作为投资来说,肯定是先做容易的事情,再做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个一定是一个,对个体来说更好的一个方式。

中国的产业,如果我们往前看几年,我觉得这次中金公司有一个大的主题提出来,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的升级,我觉得确实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未来几年,在大多数行业我们都会走向全球的最高的位置,或者是说接近最高的位置。

我觉得这个情况在我们上市公司里面,不断的发生。这里面有很多的公司,他仅仅是因为中国市场可能成为世界第一,我觉得这个过程在未来几年会不断的强化。他还会有空间。所以你说是不是强者恒强,我觉得这个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只看一个企业本身是不是在发展的*,企业的估值水平合适不合适,背后隐含的回报率合适不合适是更重要。

不是说茅台涨一定要买,茅台涨买没有意义了,现在7千亿的市值,它的回报率,怎么说呢?这个肯定不是一个高回报率品种。很多时候你会看到,我们本身产业确实处于一个愿远好于我们社会大众悲观预期的状态。

因为我们平时这个行业对比做的比较多,基础研究做的比较多,我们总体会对中国的信心可能更强一点,而且我认为未来几年最大的一个扭曲是说,整个西方对中国还有巨大的风险溢价,认为这个经济体会出问题,认为这个过高的杠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

但是有可能或者说最大的可能说我们未来两三年会看到,第一我们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基本上会完成,我们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其实已经完成了,我们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民营企业是更低的。

金融业也在去杠杆,地方**目前来看,他贷款的能力和意愿被约束住了,我们有可能未来三五年之内自然的实现一个去杠杆的过程,当然这个杠杆率本身就是不高的。

这个里面存在重大的误区,因为中国的公司,因为现在大家说的中国公司,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是说它的整个借债对GDP的比率比较高。

中国有一个特点,我们的企业,国营企业帐上有很多现金,民营企业有更多的现金。我们帐上是既有非常高的现金,也有非常高的贷款,这种结构只有中国才存在,这是因为中国特定的金融环境形成的。

如果把分子和分母同时减掉,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更低,然后整体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对GDP的比率会更低,这个里面是没有冲减项,这里面是研究工作我觉得做的不够的地方。

因为我们实体企业可以看出来,以上市公司为例,我们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去年的时候帐上有占总资产15个点的现金,同时他还有巨大的银行借款。如果你扣掉10个点的现金,整个资产负债率会降的更多,整个资产负债表会调整和萎缩。

这个过程全球其实都没有走过,都不一样,这是中国特定的金融结构所形成的。

第二个情况,我们觉得在未来三五年,我们也会实现本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你可能在几年之后会发现中国的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很健康,全球的份额很高,盈利很好。

我们整个工业占全球的比例是一个巨大的比例,很可能在三五年之后,就会超过美国加欧洲加日本的总和。而这一块,在全社会、在全球创造价值增量的地方,在全球资产配置里面占的比例太小。

这个事情我觉得未来三五年之后,有可能会发生,这个是一个巨大配置的调整,这个也是一个巨大的扭曲,这是我们觉得中国资本市场会存在一个机会的地方。谢谢。

Q9:怎么看待 “低估分散不深研”这种投资方式。

邓晓峰:我觉得第一个,格雷厄姆的时代和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一样。格雷厄姆的时代,大多数公司的股价是低于它的净资产,现在可能吗?不可能了,因为时代变了。

当时这个资本市场,第一个,是非常少的人关注,发展不完善,信息沟通也很差的一个市场,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简单的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市场。

我觉得一个客观的标准是往前看,投资一定是往前看,过去的资产重要不重要也是往前看,为什么过去看PB。因为希望PB未来能够创造收益低的话,(获得收益的)概率更高一点。

但是这个社会本身发生变化,我们监管机构和过去不一样,我们行业信息和过去不一样,我们同行对比和过去不一样。现在其实可以有更多的维度,更多的方法去了解、去研究,你可以做到远比格雷厄姆时代好很多,也可以通过这些办法去判断未来。

投资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我们最主要做的工作就是说企业未来能够创造多少回报。比如说假设三年之后他能够创造多少回报,到一个什么盈利水平,合适的市盈率是多少,反算过来三年的内部的IRR(内部收益率)是多少,这个IRR合适不合适,这个就是一个基础。

我觉得我们的投资,确实是建立在对于未来的分析、研究和判断之上的,谢谢。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九

来源 | i投资

文 | 张鹏

投资研究这条路很难,很艰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因此能得到得道之人的点拨尤为重要,不过最后还得归结到自己的投研实践中,吸收各种理论并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投研体系和框架。

今天的文章是作者参加一次培训后的笔记,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看卖方报告,如何从买方的角度上研究上市公司,对策略投资的一些观点以及公司财务建模以及估值”等,不仅有作者的详细记录,还有一些心得体会。

如何看卖方报告

一、中小盘很多子行业没有数据,所以严谨性上确实是没法满足的;

感悟:针对这样的行业我觉得更应该看到的是发展趋势:

技术转移;

国家政策导向;

消费习惯的改变;

经济转型出现的结构性机会。

或许更应该关注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行业中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找出好行业、好模式、好公司!

二、必读的报告:行业深度报告,公司深度报告,上市公司调研报告

感悟:深度报告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个人觉得调研报告更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细节信息,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要点,这些是在年报和卖方报告里看不到的。不过现在很多卖方的深度报告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深度报告,充其量算是扫盲报告,只是提供了行业,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没有清晰的逻辑,也没把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结构讲清楚,也没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最核心的关注点讲明白。

三、作为买方分析师应该同时关注一些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同类型的行业,如周期类行业应多看一些非周期行业的报告;

感悟:我觉得这最主要是为了借鉴其他行业的分析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应该弄清楚哪个卖方研究员跟上市公司的关系更密切;

感悟:弄清哪个研究员跟某个上市公司关系最好,这样这个公司的信息就主要问他,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

五、选择几种报告的模板;

感悟:平时看的报告里哪个写得很好,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风格的报告可以作为自己写报告甚至思考的范式,如行业报告,公司报告,点评报告,调研报告等。

六、应该多关注公司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

感悟:跟我预期一致的报告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提供什么有用信息,只有不一样的预期才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看他的逻辑和假设点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样,是否有我没考虑到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七、尽量去做三张表的编制,尤其是对重仓股

感悟:三张表(财务模型)能帮助理解一个企业,不仅是经营状况,还有就是资产负债状况,现金状况等。

八、值得关注的报告或公司信息:

增信息,突然出一篇深度,尤其是多位卖方同时出报告;

动量信息,信息跟以往要有所不一样,因为只要动量信息才能带来变化;

感悟:超过连三个人盯的公司,只选白马股,因为所有信息几乎都已反映到股价上,市场信息已被充分利用;一段时间没有人出报告的公司可以去关注,更多的是选反转股。

九、卖方报告很多都经过了包装,包装得你都不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时应该先看他的盈利预测,了解大致预期经营情况,然后再看他的投资逻辑是否一致,把握他想重点说明什么。

感悟:先从报告的盈利预测入手,了解分析师对公司的大致预期,看是否有异常点,再看报告里分析师有没有对此异常点重点讨论,比如费用降低,成本降低,或行业变好等这些从盈利预期里能看出,同时报告里也应该重点阐述这些观点或事实,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分析师想讲什么样的故事。

十、成长股不应该过度关注毛利率的短期波动,周期股可以关注;

感悟:成长股更多的是关注其成长性,成长的持续性;周期股的毛利率也许是周期变化的信号,因为成本、价格都在周期波动,这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资本市场的七大故事

故事一、区域扩张

很多报告讲公司成长的故事是区域扩张,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

行业的特性,是否允许行业内公司业务进行跨区域扩张,行业竞争结构;

关注公司是否有区域扩张的基因,业务是否可以复制,成本代价是什么。

想清楚区域扩张的本质是什么,企业需要哪些资源禀赋,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点,看公司是否拥有。

例:汤臣倍健,刚开始扩张业绩肯定能快速增长,但后面就不清楚了,所以可以进场赚刚开始扩张的钱,后面的钱不赚了,因为超出能力范围,或以后的发展是需要观察等待的,不能去赌博。

故事二、技术创新

在中国,凡是讲技术创新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是扯淡,更重要的是关注该技术是不是发展方向,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也就是技术要讲求实用,能够带来持续收益。并且我觉得行业经验和营销比技术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并不能带来壁垒,虽然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很快,但不至于快到行业内的人士没有感觉到就完成了过渡,技术替代也是需要过程的,所以在完成之前是能看到苗头或趋势的。

故事三、制造转零售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基因,不管从管理层,治理结构,生产经营,人员结构上来看,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IBM那样总是成功的完成转型,转型很难,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合转型。

故事四、小公司大集团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集团既然愿意为小公司输血,那么未来某一天总会要小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所以要关注的是:集团动机!

故事五、政策推动

应该关注的是政策的推动对公司有多大的影响,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更应关注政策的持续性,千万不要买在政策的高点。

故事六、进入新领域

大多数公司都是做加法做死的,尤其是那种不顾成本疯狂扩张的公司,应该对公司的业务扩张保持谨慎,先持观望态度。

故事七、新产品

新产品相对来说容易打开市场,尤其是公司已经有类似产品成功的经历后。一个产品型公司应把营销放第一位,同时研发要跟上。所以我觉得有好的营销体系的公司,同时产品受欢迎,此类公司有前途!

上市公司研究方法

一、把一个行业里的公司拿来一起看,做比较

做研究应以一个子行业开始,先把子行业弄明白,然后把行业里的公司一起做比较,首先是财务数据,然后业务模式,战略,产品等,找出子行业里的优质股。请加股票研究院的公众微信号:xgupiao 马云都在关注

二、中观角度:了解产业历史阶段与目前的竞争结构,以恰当的视角来观测公司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必须从历史开始,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引起不同的竞争模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应该从中观层面把握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这样有助于把握公司的发展。同时,应以不同的视角来观测产业链里的各公司,比如苹果,应以消费品的视角来观测(人的感受),htc,应以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

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可以看出,这条发展路劲是很清晰的,先重工业,制造业,后信息服务业,先硬件,后软件+服务,因为信息服务都是要以硬件为基础的。

四、微观

歧异,规模(集中),总成本领先;歧异在不同产品领域中的含义:

上游周期性无法造出歧异;

中游的歧异在于效率;

下游的歧异是心理战。

五、调研

调研的目的更应该是了解一个产业,而非一个公司;我觉得调研不仅要了解一个公司,同时要了解一个产业,产业链上的价值传导,上下游的关系等,了解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置才能更好的把握公司的发展。

六、什么时候国企开始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一定会有一个大牛市

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国企便有放业绩的动力。

七、规模VS利润,更应关注哪一个?

利润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的提高,二是规模的增长。所以应该分开来看,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但是记住一点,持续的利润增长必定来源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规模的增长可能更靠谱一些。

八、强者恒强的时代

丑小鸭变白天鹅几乎不可能;老二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很困难,只有两个行业可以,一是材料,二是技术,但都很难。

九、上下链需求

中游导入期:引发潜在需求;下游导入期:创造需求。

十、壁垒

壁垒:不可复制的,不扩散的技术产生壁垒,高科技本身并不是壁垒;高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易主也相对容易,壁垒在于护城河,在于能保护自己的机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就意味着壁垒。

十一、高端产品

高端产品是高壁垒产品而非高技术产品。

十二、产能瓶颈

产能的瓶颈在于核心材料,核心设备,核心工艺环节。

十三、明晰调研的具体场合与访谈对象

调研对象:董事长管战略与*;总经理管经营方法与过程;分管领导各司其职,职员各做其事;

调研场合。

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他熟悉的领域,如问董事长公司的战略和目标,不要指望他给出具体财务指标和经营细节。

研究经验体会

逻辑比结论重要:基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不同的人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光看结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分析逻辑。

不要只去分析数据,因为上市公司可以去调控EPS,应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益诉求在哪,有没有动力做业绩。

可以把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利益主体甚至是一个人,因为它在跟你博弈,利益导向是不同的。

好的分析师的研究发展路径:公司分析师—行业分析师(子行业之间做切换)——行业策略分析师。

把公司层面的事实、逻辑跟行业层面的事实、逻辑分开,若公司基本面变差或变好,应该做一个归因分析,看是公司层面的变化导致的还是行业层面的变化导致的。

股价的上涨和下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层面;二是基本面层面。市场层面涉及到市场情绪,投资者心理等,基本面包括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因素。

策略研究方法

不应只关注基本面,市场面也很重要。例:降存准,怎么判断会涨,会跌?没法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且不同时段对股价P=F(x,y,z,…)的影响函数F是不一样的,就算知道了x,y,z的变化也不能准确的得出P的变化。也即,先验的判断可能成为赌博!所以更应该采取先观望等待的策略。结果是高开低走,后连续几根阴线,那么判断市场对此次降准并不敏感,可考虑降仓。

基本面没法判断时,可以参考市场面对基本面的反映,然后顺势而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更应关注基本面,市场面只提供一个参考

一位基金经理的投资减法:少看研报多读书,少搞勾兑多数数;少跑调研多呼噜,少开晨会多开

近20年前读研时,会计学教授陆正飞老师说过:“我每天有效研究就三个小时,你们如果超过六个小时,那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过了几年,我进了国君研究所,李迅雷老师说:“如果一个人做投资五年还找不到感觉,那就应该改行”。

这两句话成为我心头那千钧泰山,压得我惶惶不可终日,还好我在做投资的第四年第四季度有所领悟。

如今,深以为然。谨遵老师的教导,我基本上做到了每天劳动不超过n个小时、有效劳动n-4个小时(有考核压力,故不便具体披露数字)。

投资很多年也尚未被市场和客户淘汰——不是业绩牛,而是遇到了天底下最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的一批客户。

我们有一定规模的私募产品,每日开放,零费率申赎,几年下来居然几乎没有退出而只有净申购。

写这文章前,想起了从前下乡时看到猪圈上,白色涂料刷成的一行字:“想致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真是人民的智慧啊!

股市混的年头多了,对于投资这点事,也就有了点教科书以外的、类似于生娃养猪的浅薄认识:

少看研报多读书,

少搞勾兑多数(第三声)数(第四声)。

少跑调研多呼噜,

少开晨会多开悟。

少看研报多读书

据路边社统计,我国证券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近年来每年研报总数2万篇以上,平均每100篇研报靠谱的在20篇左右,其间当然不乏命中率极高的踩雷专业选手。

平心而论,国内的卖方研究是三百六十行中工作最勤奋、服务最全面、压力最山大、手段最丰富的工种之一。

男生没有六块腹肌、女生没有全马经历,估计身体上都吃不消,更何况还要拼情商、拼颜值、拼各种爹。

早上起床,看见三个小时前可怜的卖方分析师还在各群更新季报点评,或在朋友圈晒着在各地流控中的机场打地铺求安慰的照片,刹那间一阵心痛。

但若以赚钱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结果还真对不起同行们的付出。

跟着研报买股票的,据说大多数并不理想。苦逼的买方新司机经常看了报告就热(无)血(脑)买入,被套了再等第二篇、第三篇来解套,可是股价一路向南就必然没下文了。

我们其实都很理解,大家都是凡人,这也仅仅是赖以买房子娶老婆赚奶粉钱的工作,很无奈。

所以呢,彼此的立场、导向不同,导致方法论甚至是价值观的重大差异。

买方还是应该理性、客观地借鉴卖方提供的优秀成果,却不能以此替代自己的独立思考。

如果没法做到“批判地吸收”,那就少吃点,肠痉挛并不舒服。

据说,我们这一支是做价值投资的。那么最重要的浓缩级营养莫过于经典著作了。

我们相信股市长期是称重机,那么就应该赚长期的钱、企业成长的钱(不是预期差的钱)、可持续的钱。

可是在卖方的汗牛充栋的研报里,我们需要的逻辑几乎看不见啊。

看见最多的是“雄安概念”(套了一批)、“互联网金融概念”(又套了一批),“为国接盘概念”(干脆套死了一批),捂脸——我们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研报里尽是纸牌屋啊!

很多年来,倒是格雷厄姆、巴菲特那些老掉牙的著作和演讲稿却给了我们很多投资灵感,我们也从西格尔、博格的统计数据里找到了市场的规律,从席勒教授的书里找到了风险观。

它们一直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顺带帮我们给客户赚到了稳定的利润。

少搞勾兑多数数

校长经常说,这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是内幕交易还亏了钱。这又是什么梗?

很多人认为,调研不如勾兑,开会不如喝醉。

觥筹交错之下,几瓶茅台灌肠,上市公司董事长借着微醺的醉意,终于凑到你耳边、轻轻呢喃了几个字、再抛给你一个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

哦卖糕的,那可“价值连城”啊。多少人可以为这个美丽瞬间付出几天的路途奔波,可以豁出半条命去灌半斤乙醇。

结果呢?天不遂人愿的事情多的去了:咱说好的并购项目呢?说好的10送30呢?人家上市公司也有苦衷啊,风向都变了,再搞事情不是找死吗?

兄弟你偷偷摸摸买的票,亏就亏了吧,牙齿打落了和血吞,别抱怨和投诉了——大热天的,你想去没空调的号子上班吗?

发财这点事呢,真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内幕消息勾兑能排得上老六?人家搞内幕交易发了大财还好好的,那前世得做了多少善事。

拼爹都没用,得拼祖宗!甭羡慕了。

十多年前,某会发行部的朋友就说了句实话:别以为搞定了上市公司,就能在重组上赚大钱,你们看见台上几个人硕果累累,你们没看见万人坑里尸骨累累啊!

你以为停牌就能谈成?你以为复牌就是五个涨停板?你以为10送30就会飙升?

且不说这些不确定性有多大,即使你卖出兑现利润,你就不怕大数据v5.0抓你现形?

你希望儿子刚刚开始人生的起点,他爹(妈)的人生就被强平了吗?

15年上半年我就告诫研究员不要找潜在的重组停牌的票:上半年放出来的都是n个涨停,如果下半年熊市了呢?

几个跌停板都是无量的啊。想逃命都要买跑道的痛,你知道不?关键是,跌停板上比速度的都是酒桌上的“兄弟们”呵。

劫后余生你会感慨,“为国接盘”居然也是不分先后的。

上市公司报表能挖出金子吗?我说一百遍都没有人信。他们说中国上市公司造假云云,看报表没用。

你知道吗,上市公司董事长在其他场合所说的一千句,都顶不上年报的一句话。

为什么?

因为其他的忽悠,都不用承担年报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JIA会计说,我的PPT就是能造车。可最后造不出来、你能去封他加州的豪宅吗?

持续的利润操纵是不可能的:一个年度的利润好作假,你有本事连续五年把三张表都给我做平了、并能经得起起码的财务推理?你要是能做到,我立马辞职去考你的博士生,因为你绝对是格雷厄姆转世。

知道怎么读报表不?我打赌九成五的人不会,特别是没做过生意的。

别以为知道杜邦分析就是高手了。近日盈信林老板发飙那篇文章的观点,我很是赞同。

怎么补课打基础呢?一个牛人朋友是这么培养弟子的、我也用过,挺好:拿八开的白纸,手工抄报表,从上市以来至今,每个科目不遗漏。抄两年。

没有上千个小时的积累,你的直觉不可能这么好。知道巴菲特为啥是股神不?人家十岁就开始读报表、背数字啦。

你已经三十多了,再不抓紧,这辈子怕是赶不上他了。

陆正飞老师之所以每天工作三个小时就解决问题,那人家多少年如一日地有过积累和铺垫啊。

没有真正扎实的功底,你天天玩农药,黑马白马千里马就跑你们家院子去了?

学会做减法,是一门学问。

当你慢慢明白哪些事情不必去做,离成功就近了许多。当你把无聊的浮云从眼前抹去,诗和远方才会逐渐浮现出来。

少跑调研多呼噜

同学们要问了,整天调研总是要的吧,那可是价值投资基本功

作为二十一年股龄的老司机,我是这么看的:不调研100家上市公司,那是没法做深度研究的。

但不做好功课,就跟着去群面、联合调研,那是浪费时间,不仅是你的时间、更是人家董事长的时间。

调研交流中,如果你的问题总只是围绕这些,就需要小心了:

1、“公司营业收入今年预计增速多少”、“毛利率会提高几个点”?

你真正搞过企业才会知道,能准确回答(事后验证)的大多数有两种情况:报表做了“预调微调”,或者蒙对了。

蒙,显然不是你想要的;那么,“做”到多少增速,那要看他的诉求、更要看他是不是想真心对你说。

那董事长又不是你干爹,你又没《微服思纺》美女帅哥那么高颜值,他为啥要跟你分享心里的账本呢?

更伤人的是,季报年报出来了,说好的50%增长怎么只有15%?瞬间一万头*从心头呼啸而过,研报中你却只能默默写下“略低于预期”几个字,然后关上手机等待集合竞价的审判。

2、或者干脆单刀直入:“公司打算十送多少”、“要不要搞市值管理”、“有没有外延式宾狗计划”?

如果调研的目的仅仅是掌握一点别人今天不知道的不对称信息,那真有点对不住985学校给你的大红章了,咱“研究员”是不是改叫“情报员”更好呢。

校长善意提醒你,如果一个很拽很高冷的神秘上市公司忽然“热情”了起来,不断主动约调研和反路演,并主动透露一些“干货”,新司机应该警觉一下:该不是有“仙人跳”了吧?

你这个唐长老再YY妩媚的白骨精也不能约,因为你敢确认她图的是你的小白脸、而不是身上的五花肉?从Tom和Jerry,到唐长老与白骨精,食物链上下游的邻居变成好朋友的很少听说。

3、不行咱就调研公司战略、听董事长讲故事吧,只要是“风口”的动物,前两年据说都能飞。

说句实在话,能把公司折腾上市的老板,一个比一个厉害,特别是讲(忽)故(悠)事(你)。

你想,能轻轻松松通过发审委专家的层层盘问,这个战力绝对是吕布级的。

让你拿着棒棒糖去幼儿园门口哄个小女生不难吧?太easy了。

知道吗,在某些长袖善舞的董事长们眼里,出台跟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讲故事,这工作和你哄小妹妹的难度一样low。

看,低调到只出现在《财富人生》电视节目的行业大佬,抽个你没见过的雪茄,戴着你没听说过的限量版名表(还是拍卖来的),几个黑色西装的保镖司机一字排开,他往中间沙发那一坐----气场上你就输他了,眼神都能杀(迷)死你。

故事还没讲半个小时,你可能都想冲上去跟他来个合照晒朋友圈了。你说,这场合,这氛围,还能理性地调研不?

他们的一般套路是:先讲情怀(咱不谈钱),再讲模式(咱只谈二十年后的钱),永远不讲财务(这是小钱)!不是吓唬你,这样的“大佬”名单列出来一页纸都不够写。

麦道夫这种大忽悠,在我国估计连资格赛都进不了。

代表性的,某县税务局某个信息管理员,某天一个华丽转身、一曲卡拉永远OK,全国股民和部分基金经理就彻底蒙了,争着卖身并帮他数钱数到抽筋(也包括几个中国好同学)。这种专业水准,才堪比国乒。

少不经事的小蚯蚓见帅哥只会听花言巧语,而久经沙场的老司机曲筱绡却会分析他的举手投足——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就是她阅人无数的功力。长这么大谁没有被骗过?

骗我一次是你没良心,被骗两次是我没脑子,被骗三次及以上可连脸都没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投资的?马化腾同学如看见请手工点赞)。

据说巴菲特后来是不调研的,即使是年轻时也不多,估计是这吝啬鬼在省机票钱吧

不过这老司机倒是曾教过我们怎么调研,一招制胜:去找这个公司最牛的竞争对手的高管,问问他,如果你们行业哪个公司倒闭了你最开心,那家就可能是你应该去投的。

类似的雕虫小技也确是好用的。某最牛财经类杂志不是又到投票季了吗?

听说哦,每年这个时候那个叫No Secret的APP就分外的火,各种黑啊。

看了一下还真让人胆战心惊(还好没入那行当),看了就明白什么是“同行相轻”(简直有杀父夺妻之仇啊)。

不过,我们反过来想,对某个公司,如果它的同行发自内心给了褒扬和尊敬,这些信息是不是更值得重视呢?聪明的你,应该懂了吧。

有人总想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黑马”。殊不知,你研究家电、白酒时,如果格力、茅台这种龙头白马都没有真正领悟透,那最后找到的只能是电驴。

郭靖刚出道时就被七个江南怪物教育了一次什么是“江湖险恶”,瞎了眼的往往比你看得清楚,瘸了腿的往往跑得比你快:因为他们教训都是用血买的。

股市这弱肉强食的地方也一样。本文看得垂头丧气了?那改行吧,要不回去补补觉?

少开晨会多开悟

有人担心:少看报告、少调研、不勾兑,那老板还给我发工资不?少出差、勤健身、多睡觉,能搞到牛票?这话还真对了一半。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提倡不加班,九点钟上班、五点钟回家(群聚的happy hours例外),还不打卡,也没见章老板扣过钱啊。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下,多年来我们员工的被挖脚率几乎为零(真对不住兄弟们)。

我们一直坚持不开晨会,这样可以给长身体的同学们留足睡眠时间。这好像显得很不敬业,还敢**咧咧地说?

我从不忌惮把卸了妆的脸给客户去看。其实这很简单:晨会无非是对昨天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点评交流,总体上就两类信息吧:

1、国际**经济形势、隔夜市场、美联储会议原油黄金外汇啥的,这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科班出身的我根本搞不懂(我也不知道谁算真搞懂了)。

一群搞不懂的人衣冠楚楚地正襟危坐,整天讨论搞不懂的事,我总感觉像皇城根儿到处可见的茶馆火锅店里的民间组织部长:

一大早指点*、激昂文字,是不是有点在征途游戏里当大王的感觉?可咱都一把年纪、有的人都快当爷爷了,老玩过家家好像挺没劲的。

2、上市公司信息公告。如果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那研究员在微信群里点评一下就好了;如果是我们不熟悉公司的各种公告,那干脆不看。

不熟悉的公司发布看似牛叉的公告,咱看完就急急忙忙去买单上套,这不是盲人骑瞎马——找死么。

3215家上市公司,正规渠道年信息披露10万条以上,可如果每条都认真看,那又是何等悲催的人生!

我们这么做,更重要的意图是:让大家把眼光放在长远和关键的问题上,而不是在让市场一惊一乍的新(噪)闻(声)上。赚大钱的idea,很少是晨会时吵吵嚷嚷时出现的。

股价剧烈波动或出现特别重大的事件时咋办?我们基本上还是不开晨会、不讨论。

最多几个投资经理三言两语沟通一下就OK了,大家都十几年几十年老股民了,大盘涨停跌停都经历过十几次了,人生如此完整,还有啥可大喜大悲的?

另外,每天都有各种经济崩溃、世界末日的报道和预测,批着新旧媒体的各式外衣粉墨登场,给你大白天讲聊斋鬼故事。

可咱等了这么多年等着重回1929年抄一把大底,等来的却是房价二十倍、道指两万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容易啊,咱别瞎担心、自己吓自己,正常过几天日子好不?其实,聊斋上的几只狐狸除四害时早见上帝去了。

如果什么新闻都那么当回事,你的收益率或许短期上去了一点点,但你的血压肯定上得更快、而且回撤比净值回撤小得多。更多的情况是连银行理财都跑输。

我有朋友,重仓茅台加定投,一拿就是六年愣是没卖过,从来不去过问短期的信息情报(如果TA一直很勤奋,估计早就下车了)。

如今这点利润都够买百吨飞天茅台了(或更直观点说,十几套黄浦江边的精装修大平层,《前半生》剧中子君前夫买的、物业费十几元那种)。

有句名言:利润是屁股坐出来的,不是脑子转出来的。

窃以为很有道理。我再加一条:你交什么朋友,未来就有什么样的净值走势,晚上没事少应酬会更好。

股市就是一个体力、时间的付出与回报极不成比例的地方,是个“不公平”的地方,智慧和执行力往往比聪明、勤奋和冒险重要的多。

路选错的人,跑得越快、偏得越远。

在我和陆老师看来,多数人每天时间有一半是浪费的,书店的书有一半是在糟蹋纸张(特别是炒股类),微信的各式鸡汤文有一半都是注水的,本文也是一样。

人的一生呢,大多数时间都在不同的地方打酱油,工作上少打点其实是没事的。

《安全边际》中的30个重要投资思想

一:价值投资并不简单

价值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努力,非一般严格的纪律,还有长期投资的视野。只有少数人投入了做价值投资者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但这里面能建立起合适的投资观并成功的人就更少了。

就像大多数八年级的代数学生一样,一些投资者只是简单地记了几个公式或者规则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想要在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中获得长期的成功,单纯只靠观察总结出几条规则来是不够的。投资的世界里太多事情变得太快,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有些事情不。

价值投资不是靠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学习和掌握的,这种投资理念,要么(天生适合你,所以)你一下子就能学会,要么你一辈子都无法真正得其精髓。

理解价值投资很简单,实操却很难。价值投资者也不是精于分析超复杂数据的巫师,他们也不会编写出复杂的电脑模型去发现潜在价值,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最难的部分是自律,还有判断。价值投资者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去拒绝那些不那么优质的投资诱惑,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真正优秀的机会,并且可以准确判断现在是不是最佳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价值投资者的特性

自律,直到找到划算的投资机会再出手,这使价值投资者们看起来很像风险厌恶者。自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需的,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保持这份自律。

价值投资者意味着总是远离人群,挑战常规,甚至顶着盛行的投资风向逆行,这条路不可谓不孤独。

在长期市场估值偏高的时间段里,价投者的表现有时和其他的投资者、或者整个市场比起来都会不尽如人意,甚至“可怕”。

但长期来看,价值投资非常成功,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少有价投者会放弃这种投资理念。

三: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如果有投资者可以成功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他们肯定永远都不会去当价值投资者。

诚然,当证券的价格稳步上升时,价投本身就是一个缺陷;不受欢迎的证券涨得没有公众喜欢的幅度大。

另外,当被高估的市场被正确估值时,价投者也是讨不了巧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需要卖掉手上的票。所以,当价投者的最佳时机是市场下行时。那些原先只关注上行因素的投资者们正在吞盲目乐观的苦果,这种时候,任何导致下行的风险因素都会被看得很重,而价投者因为用了一定的安全边际来投资,所以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市场下行的巨大损失。

能够预测市场未来的投资者应该全副投入,用借来的钱,在市场上行之时进入,再在它下跌之前出来。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虽然声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至少我个人是从来没见过一个。)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做不到预测市场的人,我非常推荐价值投资,这在所有的投资环境里都是一个安全又成功的策略。

四:一切皆与思维模式有关

成功的投资需要建立起合适的思维模式。投资是严肃的,绝非儿戏。假如你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观察者,确定你明白这两者的区别。无疑,投资者能说得出百事可乐和毕加索的区别:百事可乐是投资对象,而毕加索的作品则是收藏对象。当你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和未来的金融证券放在有风险的地方时,不了解两者区别的代价会非常非常高。

五:别找市场先生要建议

有些投资者——其实是观察者会从市场先生那儿寻求投资建议——这是不对的。当他们发现市场先生给一个票定价偏低,就会忘记市场先生本身是不理性的事实,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些票的真正价值做出的估算而疯狂卖掉自己手上持有的货。当他们看到市场先生给某个票提价时,又会因相信他无所不晓而跟着高价位买入。

但事实是,市场先生什么都不懂,他诞生于成千上万投资者卖出买入的行为之中,而很多时候这些投资者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投资原理。冲动的投资者和观察者会无可避免地遭受损失;但深知市场先生间歇性无理取闹这种特性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长期的投资获得成功。

六:股价V.S.商业真相

路易斯·洛温斯坦(Louis Lowenstein)已经警告过我们,不要把一个公司在商业上真正取得的成功和在股市上取得的成功搞混。一个公司的股价上涨不代表它发展状况良好,同样地,股价下跌也不代表一定是它公司业务发展不好或者价值下跌。

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分辨股价波动和潜在商业真相。投资者们如果发现整体的趋势是大家都在盲目地跟风买入或卖出,那么他们一定要抵挡住这股趋势才行。当然你不能无视市场,因为市场里蕴含着投资机会,忽视它等于犯错,但你一定要为自己着想,不要让市场牵着你的鼻子走。

七:股价V.S.价值

价值与价格挂钩,但并不只取决于其价格,为此要多留意你的投资决策。如果你将市场先生看作投资机会的创造者,会为你创造那些价格和公司价值不符的投资机会,那你就有了成为价值投资者的先决条件。

但你如果减持把市场先生看作是你的投资顾问,那我建议你还是雇别人来为你打理钱财比较好。股票价格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动,你无法判断现在的股价反映了什么样的预期,所以投资者们必须要透过股价看企业本身的商业价值,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比较这两者。

八:情绪会扰乱投资

不成功的投资者都被情绪支配。他们不会冷静理智地面对市场波动,出于贪婪和恐惧,他们会很不理智。想必我们都认识一些平时举止负责、从容不迫,但在投资时会进入“狂暴状态”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经过很多个月,甚至很多年的辛勤工作和自律存下来的钱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投资掉。

这些人在买一个音响或者照相机之前会愿意读上好几本消费者指南,前往比较很多家店,但却不愿意花点儿时间去好好研究从他的一个朋友那儿听说的股票。在购买电子摄像产品时的理性在投资股市的时候反而没有了。

九:股市≠赚快钱的地方

许多不成功的投资者把股市当成一个无须努力就能赚快钱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投资资本以求更好收益的地方。谁都想毫不费力地赚快钱,但是这种想法恰恰完美反映了投资者们的贪婪。贪婪促使他们去寻求投资成功的捷径。

他们并不打算让财富慢慢积累,而是想靠着一些“新鲜”的消息快速生财。他们也不会停下来想想,给他们消息的那些人是怎么能够不违法就获得这些消息的?为什么?如果真的如此有价值,为什么会对他们公开?

贪婪同样表现为盲目乐观,更隐形一点的,则会表现为面对坏消息来临时懈怠。最终,贪婪会使投资者们把他们的目标从“获得长期收益”变成“短期获利”。

十:股市的循环

市场上所有的流行趋势终会完结。股价最终会变得太高,供应最终会赶上需求,然后赶超需求,天花板就会来临,接下来就会下行。

投资热点总是有循环的,投资者们也一定会接受它们。公正来说,要分辨一个趋势只是投资界的热点还是现实的商业潮流并不容易。

实际上,许多投资热点就诞生于商业潮流,这种趋势是理应反映在股价上的。但是,当股价上升到一个超过它本身估值的水平时,这个潮流就会变得危险。

十一:投资大鳄是如何失误的,他们的表现为何弱于大盘?

如果忽略机构投资者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的话,他们的行为其实还挺搞笑的。他们搜刮投资者们辛辛苦苦赚回来的数十亿钱财,然后在没有经过深度研究和分析就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投资。

现在盛行的心态就是要一致从众。人们可以接受随大流带来的平庸,无法接受特立独行时面临跑输大盘的风险。投资经理们这种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态使得“机构投资者”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称谓。

许多投资经理的报酬模式不是基于他们做出的成绩,而是基于他们管理的资金占比资金总额的多少。这就会刺激他们想要不断扩大自己管理的资金量,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费用。但实际上从机构的角度出发来看,提升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才是获利最高的途径,(所以经理们的心态)使机构们愈发难获得好的投资表现。但本来投资经理们只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好,这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就完全可以解决。

十二: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

就像追着自己尾巴转圈的狗狗,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被困在追求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中。有一个机构里的基金经理们的表现甚至要按小时计费;不计其数的经理每天的业绩都要被拿来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比较。

频繁的对比和排名只会更加强化他们想要追求短期投资收益的观点。如果他们的短期收益表现很差,就要受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想要他们维持长期投资的信念很难。

如果他们坚持长期收益的做法,很可能就会失业。不了解机构投资者们的这个特性就去盲目投资,就好比在异国自驾行却不带地图。你可能最后还是会到达一开始的目的地,但旅程所需的时间肯定更长,你还得承担途中迷路的风险。

十三:首先,避免亏钱沃伦·巴菲特经常说投资的首要定律就是“不要亏钱”,第二条则是:“永远牢记第一条。”

我也认为避免亏钱应是每个投资者的首要目标,但这不是说投资者不应承受一丁点儿亏钱的风险。“不要亏钱”更多地是指在往后的几年中一个人的投资组合不要导致资本大量流失。

没有人想要承受损失,你也无法通过检验绝大多数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行为来证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投机冲动,免费午餐的诱惑总是强烈的,特别是身边的人好像都已经吃到了。

当别人都在贪婪地追逐利益,经纪人又在给你推荐时下最热的IPO股票时,你是很难静下心来想想亏钱的风险的。但依然,避免亏钱,是保证你炒股赚钱的笃定之法。

十四:临时价格波动的相关性

投资一个股票有可能会给你造成永久性的损失,也有可能其股价会出现临时性的波动,这种波动和公司背后的潜在价值并无关系。

很多投资者把股价的波动看作巨大的风险:只要股价下跌,不管这家公司根基如何,他们都会觉得它岌岌可危。但价格的临时波动真的有风险吗?有,但这和那些会造成永久损失的投资不一样,而且这种风险只对特定情况里的某些投资者有效。

当然,要去分辨短期的供求关系带来的价格波动和企业根基受损带来的价值变化,是很难的。事实只有在真正发生了之后才会变得明显。显然,投资者可以避免买高了或者买入之后公司其价值就发生退化,但不可能不面对股价的短期波动。

实际上,他们应该知道价格波动一定会存在,如果他们一丁点儿的波动都接受不了,那还是别炒股了。

如果你真的以折扣价买到了一个有价值的股票,短期的价格波动有影响么?长期来看,没有太大影响,一个公司的价值最后总会在其股价上真实反映出来的。

讽刺的是,长期来看股价会上升,这和短期市场对股价的走向影响正好相反。也就是说短期价格下滑其实增加了长期投资者们的收益。但在几个情况下,长期投资者也会对关注短期价格波动,比如,那些急于卖股票的人就要受市场价格摆布。成功投资者的一个诀窍就是,想卖的时候再卖,而不是*卖。

还有,如果他们买的那个公司真的有问题时,投资者们也应该关注其股价变动。如果一个公司近期必须要靠筹集更多资金存活,那它将出现的股价变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那些投资了这个公司的股票或者债券的人的命运。

第三种情况则是市场先生有时候(会通过股价波动来创造)非常诱人的买卖机会。(股价下跌时,)如果你手上有现金,你就可以在此类机会中获益。但如果市场下行的时候你所有钱都已经投了进去,你的投资组合价值很可能会下降,因为你失去了用较低价格买入优质股票的获益机会。这就是机会成本,就是说你不得不放弃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好机会。如果你手上的股票流动性和市场性很差,那这个机会成本就更高。买入流动性不足的股票会使你错失更好的投资机会。

十五:合理持续的收益惊人却不稳定的收益

看重复利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只要损失惨重一次,就很难恢复。这能一下子毁掉一个人多年成功的投资成果。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在有限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持续良好的回报比在风险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获得不稳定且有时“波澜壮阔”的回报可能要更好一些。

比如,一个在过去十年保持年收益率为16%的投资者和一个前九年每年都赚20%然后最后一年损失掉15%的投资者相比,前者可能最后赚的钱要更多。

十六: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

避免亏钱的原则会使投资者在任何情况都生存下来甚至壮大。但坏运气总会到来,人不可能永不犯错。

精明、有远见的投资者相信金融灾难总会到来,并以此为前提管理自己的组合。逆境无法被预测,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放弃一些短期的回报,当作应对逆境缴纳上的保险。

十七: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许多投资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回报率目标,这是错误的。不幸的是,定了目标不代表就一定会实现。也就是说,不管你定了什么目标,最后都有可能不达标。

如果你将市场先生看作投资机会的创造者,会为你创造那些价格和公司价值不符的投资机会,那你就有了成为价值投资者的先决条件。假设你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年赚15%的目标,但它并不会教你如何才能达标。

投资回报和你的努力程度或者意愿的强烈程度不是直接正相关的。一个挖沟的工人加班一小时可以拿到更多钱,计件工完成的件数越多,赚得越多。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是你思考得更努力或者投入更多时间就可以获得更多回报。

投资者所能做的,只能是持续坚持自律严格的方法。假以时日,一定会有回报。与其设定一个具体的投资回报率,就算它看起来很合理,都不如盯着风险(不要让自己亏大钱)。

十八:等待最佳的击球机会

沃伦·巴菲特曾经用棒球类比价投者的自律。一个长期导向型的投资者就好比击球手,比赛中没有出现好球,也没有出现坏球的时候,击球手可以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击球机会无动于衷,其中不乏别人看到很可能就会挥棒的机会。

价投者就是比赛的学习者,不论击中与否,他们都从每一次挥棒中学习经验。他们不会受别人的表现影响,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如何。他们有无尽的耐心,愿意等,直到一次绝佳的击球机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被低估了的投资机会。

价投者不会投资那些他们没有十分把握的,或者那些风险奇大的公司。和价投者不同,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有强烈的欲望一直满仓。

他们表现得好像裁判一直在让他们挥棒似的,因此他们迫切地感到自己应该每球必挥,为了挥棒的频率牺牲了选择挥棒的效率。

许多个人投资者就像业余玩家,单纯地无法分辨哪一个才是好的击球机会。缺乏鉴别力的个人投资者和受限的机构投资者,当得知许多市场参与者也和他们一样,感觉自己应该频繁挥棒的时候,也能从中获得安慰。

对于价投者来说,击球不只应在击打区域内,还应该在他的“甜蜜点”里。当投资者没有*在时机成熟前投资的时候,表现才最好。有时候机会来了,但他们可能依然不挥棒,因为在一个普遍估值偏高的市场里,最便宜的那个股票也依然是被高估的。

一个安全的投资机会如果有10%的回报率和一个同样安全但是回报率有15%的投资机会,你肯定会想要选择后者。

有时,许多好机会接踵而至。比如在一个普遍恐慌的市场里,被低估的股票数量就会上升,被低估的程度也会上升。相对的,一个普遍看涨的市场里,被低估的股票数量和程度都会下降。

当好机会充足时,价投者就可以从中认真筛选出他们觉得最具吸引力的机会。但是,当好机会稀缺时,价投者一定要表现出强大的自律性,这样才能保证估值的过程没有错误,不会花多了钱。就是说,投资者应该永远避免打坏球。

十九:商业估值的复杂性

如果你觉得能看透任何一项投资决策背后的所有特性和逻辑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总会有问题没人回答,该问的问题也经常没人问。就算现在能够完美地了解某一项投资决策,但还是要知道,绝大部分投资决策所依据的未来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

就算一项投资中的所有细节都被知道了,但一个公司的价值也不是刻在石头上人尽皆知的,这才是最复杂的地方。如果公司价值可以保持恒定,股价就像行星一样绕着价值转,那投资就会变得简单得多。如果你不确定一个公司的价值,那你怎么能确定你是以折扣价买入其股票呢?答案就是,不能。

二十:对估值精益求精?

许多投资者坚持在投资过程中做到精确估值,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精益求精,但问题是,一个公司是不可能被精确估值的。公布出来的账面价值,收益和现金流说到底都只是根据一套相对严格的标准和实践做出来的合理的会计猜测,它更多的追求一致性而不是为了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

预测出来的数据也不会那么精确,几千美元的房子都很难准确估价,更何况是给所处环境庞大又复杂的公司估值?

我们无法给公司正确估值,而且公司价值也总是在变,它会随着大量的宏观、微观以及市场相关的因素不停波动。在任意一个静止的时间节点,投资者都无法精确估出公司的价值,更何况还要随着时间变化结合所有可能影响估价的因素来不断调整他们的估计?

所以,想要精确给一个公司估值,只会得出非常不准确的数字。而问题是,大家总会把“可以精确估值”和“可以准确估值”搞混。任何人,只要有计算器,就可以算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电子制表工具的出现让人们以为自己能够做出精确深度的分析了,殊不知这种计算过程是非常随意的,从而进一步恶化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产出很重要,但却经常忽略在生产过程中,“垃圾进,垃圾出”才是正确写照。

在《证券分析》中,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就讨论过价值区间的概念:“证券分析最关键的一点不要痴迷计算一个证券精确的内在价值。你只需要确信其价值足够,比如说,去保护其债券价格或者股票价格相对其价值来说不要太高或太低,就好了。

目标是这个的话,对内在价值有一个模糊大概的估算就够了。”的确,格雷厄姆经常会去算每股净运营资金的指标,用来大概估算一个公司流动价值。他频繁使用这个粗略估算的指标,恰恰就是在无声地向大家承认,他也没有办法给一个公司进行更精确的估值了。

二十一:为什么需要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需要投资者时时自律,如此才能以非常划算的价格买到实际价值远高于此的股票,并且能一直抓着不卖,直到其价值被更多地认可。

“划算”是整个过程的关键。由于投资和科学一样有艺术,所以投资者需要安全边际。考虑到在这个复杂、无法预测又变换迅速的世界里,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运气不好,还可能遭遇激烈的市场波动等因素,当你能够以远低于一支股票真实价值的价格买它的时候,你就算是有了安全边际了。

格雷厄姆说过:“安全边际的大小取决于你付的钱。任何一个股票,假设某一个价位时安全边际很大,再高一点的时候就变小了,再高一点,就没有安全边际了。”价投者需要安全边际,这样才有空间承受长时间累计下来估值不准、运气不好或者分析错误所带来的损失。

安全边际是必须的,因为:

•估值是一项艺术,没法精准;

• 未来是无法预测的;

• 投资者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二十二:需要多大的安全边际?

答案因人而异。你觉得自己的运气会有多坏?能承受多坏的运气?你能接受的商业价值波动幅度是多少?你能忍受多严重的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你有多少可输?绝大多数投资者买股票的时候不会考虑安全边际。

那些把股票看作一张张能拿来交易的纸的机构投资者和总是满仓的投资者是无法获得安全边际的。总是盲从市场趋势和潮流的贪婪个人投资者亦如此。而那些买了华尔街承销的股票或者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投资者能获得的唯一安全边际则往往是危险的。

那么投资者如何确保获得安全边际?

• 永远要以超级划算的价格买入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股票,比起无形资产吗,应更偏好有形资产(但这也不是说那些拥有大量无形资产的公司中就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了);

• 当出现了更划算的股票时,替换掉现在手中的;

• 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开始反映到股价上来时,卖掉换成钱,如有必要,一直抓着,直到你发现新的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们需要搞明白的,不仅是自己手上的票是否被低估了,还有为什么被低估?当你再没有理由继续持有某个股票时,你就要搞明白当初为什么买,现在为什么卖?找那些会有催化剂的股票,而且是能够直接加速企业真实价值体现的催化剂。优先看那些管理层优秀,并且管理层自己也持有公司股票的公司。最后,当情况允许,前景不错时,差异化你的持股,套期保值

二十三:价值投资的三要素

1. 自下而上:价值投资中自下而上的策略就是,通过基本面分析找投资机会,每次找一个。价投者会一个一个找有没有划算的股票,就公司自身分析其每一个情况。这个策略可以被简单描述为:“买个划算的股票,然后等。”投资者一定要学习给企业估值,这样在看到机会的时候才能抓住。

2. 绝对回报导向:

绝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和许多个人投资者采用的都是相对回报导向的做法。他们投资的目标要么就是表现比市场好,要么就是比其他投资者好,却显然不关心他们的绝对回报是正的还是负的。

通常,较好的相对回报,特别是短期的相对回报,可以通过模仿别人或尝试看透别人将要采取的行动来获得。

相反地,价值投资者一定是绝对回报导向的。他们只关心回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而不是去和整体市场或者其他投资者比。

好的绝对回报要靠买入被低估的股票,在其真实价值被更多地认可时卖掉。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绝对收益才是真正要紧的。说到底,你又花不了“相对收益”(因为相对收益不是实打实赚到的钱)。

绝对收益导向的投资者通常会看问题的角度通常会比相对收益导向的投资者更长远。一个相对收益导向的投资者是无法忍受表现长时间弱于大盘的,所以他们就会去买时下流行的股票。因为不这么做会影响他们的短期投资表现。

事实上,相对收益导向的投资者会有可能避开那些长期的绝对收益会很好,但有可能会让他们面临近期的表现弱于大盘的投资机会。相反,绝对收益导向的投资者就更喜欢那些不那么被大众喜欢的股票,这些股票需要更多时间才会有回报,但亏钱分风险也更小。

3. 风险与回报:当别的投资者都要全神贯注地计算他们能赚多少时,其实全然不关心他们可能会亏多少。但价投者既关心回报,也关心风险。风险就是每个投资者分析的某个投资行为会亏钱的可能性。勘探一个油井时发现它就只是一口枯井,这就叫风险。债券违约,股价跳水,这都是风险。

但是,当油井喷涌,债券按时履约,股价强势反弹时,我们投资时就可以说毫无风险么?当然不是。

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就算是在事后试图总结一项投资的风险,也没法比做决定时了解得更多。投资者们想要抵消风险,能做的其实很少:足够多样化自己的持有;在适当的时候套期保值;投资时寻找一定的安全边际。正因为我们不会,也没法得知投资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我们才需要努力保证自己用折扣价买股票。追求划算的买卖,可以在出问题的时候提供缓冲的保护。

二十四:为成长性多付太多

太多太多的投资者只根据自己对一个公司未来成长性的预测就决定投资这个公司。说到底,一个公司赚钱更快,它的现值就更高。但是成长性导向的投资者会面临几个难题。

首先,这些投资者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经常都太过自信。

第二,那些快速成长的公司,投资者对它们的年增长率的细微差别都会在给公司估值的时候带来巨大不同。还有,当很多人都想要买成长性好的股票时,这个统一化的行为就很可能会抬升把公司股价抬到一个超出其根基的水平上。“商业名人堂”的成员总走马灯地换,总会有投资者被金钱诱惑,因为自己现在的强健表现就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为一个中等的公司多付钱。

投资增长性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这个导向的投资者把成长性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数字。但是实际上,一个公司的成长由许多许多动态部分组成,而每个部分的可预测性都不同。

举个例子,对于任何公司来说,收入增长可以有很多种意思,可以是总人口可预见性的增长带来的销售量增长,或者是消费者对此产品的使用率上升,或者是市场份额上升,有可能是产品的普及性提高,或者就是价格上升。

二十五:成长性“诈骗”有投资者经常在评估未来时过于乐观。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大家看到公司冲销行为时的反应。这个会计行为使公司可以完全自行进行内部账目的清理,可以马上摆脱自己账面上的不良资产、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坏账、以及任何公司在进行冲销时随之而来重新调整的支出。

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受华尔街分析师和投资者一致欢迎的行为。坏账冲销过的公司可以交出一份更好的成绩单,回报更好,利润增长幅度更高。然后,这个“粉饰”过的结果就会被算入对未来的预测中,进一步推高其股票价格。然而,投资者不应该轻易把这个公司的坏账历史也随之一笔勾销。

二十六:保守主义和成长性投资

价投者应该如何去分析和预测不可知的未来?唯一的答案就是保守主义。所有的预测都有可能犯错,乐观的人总是把自己置于危险的枝干上。

对于他们这种情况,每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在正轨上,不然损失就会持续。但是保守的预期就可以很容易达到甚至超过。价投者应该保守地预期,然后以极大的折扣价入手价值远高于其股价的股票。

二十七:要做多少研究和分析才算够?

有些投资者在做某项投资之前巴不得自己完美掌握了相关的所有知识,他们研究这些公司,直到他们已经对公司了如指掌。

他们去研究行业和竞争情况,去联系公司的前雇员,行业资讯和分析师,自己去熟悉顶尖的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分析公司过去十年,甚至更久之前的财务报表和股价走势。

这份勤奋令人佩服,但有两个缺点。

第一,不管你做了多少研究,有一些信息你就是找不到,所以投资者要学会接受不足的信息,而不是企图得知所有。

第二,就算一个投资者可以获知一个公司的所有信息,他/她的投资也不一定会因此获利。

当然,这不是说基本面分析就没用了。它肯定有用。大部分投资者力求确定性和精确性,避免难以获得信息的情况,殊不知都在做无用功。低价总会伴随极高的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被解决的时候,价格也会水涨船高。不要等知道所有信息了才投资,这样的投资者可以经常获利。他们承受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最后也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当其他投资者还在苦苦钻研公司之前一个还没应答的细节问题时,他们很可能就错失了用极低价买入一个有安全边际的股票的机会了。

二十八:价值投资与反向思维

从本质上来说,价投者就是“唱反调”的人。不被大家喜欢的股票才有可能被低估,流行的股票则几乎从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羊群”买的就是被喜爱的股票。

由于大家对它们的预计都很乐观,这些股票的价格已经被抬得很高了,不大可能有还没被发现的价值了。如果大家都买的股票是没有价值的,那哪里有?在他们卖掉的、没有发现的、或者忽视的股票里。

当人们都在卖一个股票时,它的股价就会暴跌到不合理的程度。而那些被忽视的、没有名气的、或者新上市的股票也有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被低估。

投资者会觉得很难成为一个“唱反调”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对的,以及何时才会被证明是对的。由于和大家背道而驰,他们在开始阶段几乎都会被看作是做错的那方,还会承受损失。

相反,“羊群”里的成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则表现得似乎是正确的那方。相比起其他人,唱反调的人不仅在最初,甚至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会看起来做错了,因为潮流可以无视公司的真实价值而持续很久。

然而,和大家持相反意见也不总是凑效的。当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不会对眼前的事造成影响时,就算逆流而上也不会获得什么意外收获。就好比大家总是觉得明天会有太阳,但其实这个观点本身并不会影响之后的结果。

二十九:指数谬论

对于价投者来说,做指数这个概念是非常愚蠢,甚至非常有危害性的。

沃伦·巴菲特发现,“任何一种形势的比赛,金融的、脑力的或者体力的,如果有一个竞争对手能让你切实体会到任何尝试都是无意义的话,其实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我认为随着时间过去,价值投资者终究会表现得强于大盘,而其他那些企图与之比肩的人都是懒惰或短视的。做指数是一个有着危险缺陷的策略,理由有几个。

第一,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这个策略时,它就失去了作用。虽然指数化思想在有效市场上是可以实施的,但是采用这个方法的投资者越多,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因为越来越少的投资者去研究以及做基本面分析了。

当指数里有一个或者更多的股票由于破产或者被收购而需要被替换时,另外一个问题就会出现。为了跟上自己指数的表现,投资者会倾向于满仓买入指数里的组成股票,而那些被替换进来的股票也一定会马上被成千上万的指数组合型基金经理买。

由于缺乏流动性,一个新股票被加进去指数的第一天,由于指数者的哄抢,股价往往会高涨。但是这个公司的根基并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使它变得比前一天更有价值。

实际上,就只是因为这个股票被加进了指数里,人们就愿意为它支付更多。更重要的是,正如巴菲特所说,“因为编制指数获得了成功,于是强化了指数本身的表现,于是又反过来促进更多的编制指数行为,于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反馈回路产生了”。

三十:危险之地

对于投资者来说,华尔街可以是很危险的。你只能在那儿做生意,但你一定要时刻戒备。华尔街人的标准行为就是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这个导向往往是短期的。你要承认这一点,接受它,与它共事。如果你能在和华尔街精英们做生意时牢记这一点,你就可以成长。但如果你指着华尔街来帮你,你就永远别想着能投资成功了。

《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富贵险中求”?》 精选十

赚钱第一定律:你要做羊,还是做狼?

永远是10%的人赚钱,90%的人赔钱,这是市场的铁律,不论是股市,还是开公司、办企业,都不会改变。如果人人都赚钱,那么谁赔钱,钱从何处来?

天下人不可能都是富人,也不可能都是穷人!但富人永远是少数,穷人永远是多数!这是上帝定的,谁也没办法。

但赚钱总是有办法,就是你去做10%的人,不要去做大多数人。做少数富人,你需要换思想,转变观念,拥有富人的思维,就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

有人说得好:“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方向,千军万马都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行为,是群盲,就象羊群一样。

你要做羊,还是做狼?

数英雄,论成败,天下财富在谁手?10%的人拥有90%的财富,90%的人拥有10%的财富。 你要想富,你就得研究富的办法,研究富翁的思想和行为,像富人那样做,立下雄心壮志, 做出不凡的业绩,很快你就是富翁!“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这就是赚钱第一定律!

赚钱第二定律:金钱遍地都是,赚钱很容易!

问苍茫大地,谁主财富!为什么他能赚钱,你不能赚钱。追根求源,想赚钱——首先你要对钱有兴趣,对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然钱不会找你。钱不是罪恶,她是价值的化身,是业绩的体现,是智慧的回报。

物以类聚,钱以人分。你必须对钱有浓厚的兴趣,感觉赚钱很有意思,很好玩,你喜欢钱,钱才能喜欢你。这决不是拜金主义,而是金钱运行的内在规律,不信你看那些富翁都喜欢钱,都能把钱玩得非常了得,看看比尔盖茨,看看巴菲特。金钱遍地都是,赚钱很容易。你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如果你觉得赚钱很难,那么赚钱真的很难。那些大富翁没有一个认为赚钱难的,反倒认为花钱太难。

你要牢记,赚钱真的很容易,随便动动脑筋就能来钱。这可不是教你吹牛,这是赚大钱,当富翁的思想基础,你不得不信!正确认识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这是赚钱的第二定律!

赚钱第三定律:最简单的方法最赚钱!

天下赚钱方法千千万,但最简单的方法最赚钱。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万法归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复杂的方法只能赚小钱,简单的方法才能赚大钱,而且方法越简单越赚大钱。

比如,比尔盖茨只做软件,就做到了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专做股票,很快做到了亿万富翁;英国女作家罗琳,40多岁才开始写作,而且专写哈里波特,竟然写成了亿万富婆。

具体讲,每个行业都有赚大钱的方法:在商品零售业,沃尔玛始终坚持“天天平价”的理念,想方设法靠最低价取胜,结果做成了世界最大超市。

在股市,巴菲特一直坚持“如果一只股票我不想持有10年,那我根本就不碰它一下”的原则炒股。

在日本战败后,美国品质大师戴明博士应邀到日本给松下、索尼、本田等许多家企业讲课,他只讲了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1%”,结果日本这些企业家真照着做了,并取得了神效,可以说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有戴明博士的功劳。你说他们的方法简单不简单?

简单的方法赚大钱,复杂的方法赚小钱, 这是赚钱的第三定律。

赚钱第四定律:赚大钱一定要有目标!

年年岁岁花相似,赚钱方法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你要赚钱一定要有目标。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没有目标的人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完成目标的。

有大目标的人赚大钱,有小目标的人赚小钱,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衣食发愁。你是哪类人?没有目标,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赚钱真忧愁!要赚钱,你必须有赚钱的野心。野心是什么?野心就是目标,就是理想,就是梦想,就是企图,就是行动的动力!

试看天下财富英雄,都是野心家,比如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孙正义等等。没有财富野心,就没有财富。有野心不是坏事,有野心才有动力、有办法、有行动。

赚钱的野心要越大越好,这不是教你干坏事,干坏事的野心要越小越好。从现在开始,你要立即“做梦”,当一个野心家,设定赚钱的大目标:终生目标,10年目标,5年目标,3年目标,以及年度目标。

然后制定具体计划,开始果敢的行动。万事开头难,有目标就不难,创富是从制定目标开始的。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业,没有不赚钱的方法,只有不赚钱的人。

“人穷烧香,志短算命。”要赚钱,你一定要有目标,一定要有野心,这是赚钱的第四定律。

赚钱第五定律:一定要用脑子赚钱!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财富时代,你一定要用脑子赚钱。你见过谁用四肢赚大钱的?

一些运动员赚钱不菲,但乔丹说:“我不是用四肢打球, 而是用脑子打球。”用四肢不用脑子只能是别人的工具,是别人大脑的奴隶,是赚不了大钱的!用四肢只能赚小钱,用脑子才能赚大钱。

人的想像力太伟大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有想法就是英雄”。人类如果没有想像力就如同猿猴和黑猩猩。

赚钱始于想法,富翁的钱都是“想”出来的!

想当初,比尔盖茨怎么就会做软件,怎么就会搞视窗,因为他想到了,正如他自己说的“我眼光好”。

亚洲首富孙正义在美国读书时没钱就发明翻译机,一下卖了一百万美元,后来开办软件银行,他的头脑和眼光也了不得。

好孩子集团老板宋郑还是靠卖发明专利起家的,第一项发明卖了4万元,第二项发明别人出价8万元要买,但他不卖,自己投入生产,结果成了世界童车大王。

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会用脑子赚钱的, 你就是把他变成穷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为他会用脑。

洛克菲勒曾放言:“如果把我所有财产都抢走,并将我扔到沙漠上,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我很快就会富起来。”

让我们再来看看脑白金黄金搭档,史玉柱的东山再起启示我们,只要把脑子用活,失败了还会成功,再赚钱是不成问题的。你要赚钱你就想吧,想好了就行动,保准你有好收成。

莎仕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讲过:“你就是把我关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无限想像空间的君主。”展开你想像的翅膀吧,赚钱的第五定律是,你一定要用脑子赚钱!

赚钱第六定律:要赚大钱一定要敢于行动!

天下财富遍地流,看你敢求不敢求。金钱多么诱人啊,但要赚大钱一定要敢于行动!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不行动你不可能赚钱,不敢行动你赚不了大钱。敢想还要敢干,不敢冒险只能小打小闹,赚个小钱。我行我富!

试看天下财富英雄都是有胆有识行动力的,想当年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大学学业,白手起家创办微软,是何等的胆识和行动力。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迈克戴尔,在大学读书时就组装电脑卖,感到不过瘾便开办电脑公司,是何等令人钦佩。

甲骨文公司老板埃里森不仅放弃哈佛学业,赚取260亿美金,还回哈佛演讲,鼓动学生退学,被警察拖下讲坛。

还有网易丁磊、健力宝张海、实德*等等,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就在于他们当初敢于冒险,敢于行动。你敢富吗?

绝大多数人不敢!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想富,别说敢富。现在人们谈论财富越来越多,但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要知道:“说是做的仆人,做是说的主人”。

我们许多***家谈财富头头是道,但他们谁富了?中国的股评家评起股来夸夸其谈,但他们谁炒股赚大钱了?

德国行动主义哲学家费希特说过:“行动,行动,这是我们最终目的。”要想富,快行动,不要怕,先迈出一小步,然后再迈出一大步。 记住:“利润和风险是成正比的。”

赚钱第七定律:想赚大钱一定要学习赚钱!

天下聪明人很多,但为什么绝大多数聪明人都不富?在财智时代,要赚大钱一定要学习赚钱!

你学过赚钱吗?绝大多数人没有,所以绝大多数人还不会赚钱。我们在小学没学过赚钱,在中学没学过赚钱,在大学还是没学过赚钱,就连金融、财经类的大学也学不到真正赚钱的知识,看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了大问题!

聪明的穷人们啊,你们的智商很高,但你们的财商太低,你们穷得太可怜了!不过高尔基说过:“自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你们可以自学赚钱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谁天生就会赚钱?财商和智商不同,智商有天生的成份,而财商100%需要后天学习提高。

孙正义、李嘉诚、史玉柱等所有大富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赚钱,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强烈的赚钱企图心,二是有很强的学习力,正是由于他们善于学习赚钱,所以他们超越常人,登上财富巅峰。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赚不到钱,智慧能赚大钱。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学历不一定高,但一定很有智慧,他们是最善于学习赚钱的一族,他们都有学习赚钱的不凡历程,他们通过学习摸到了赚钱的规律,掌握了赚钱门道,执掌了赚钱的牛耳,成为财富英雄!

英雄起于草莽,英雄不问出处。真正的赚钱者,都是阅读者。你想当富翁吗?你想跨入财富英雄行列吗?

那你就赶快学习赚钱:读赚钱书报、听赚钱讲座、向财富精英学习、向身边高人请教等等。比如,炒股你要学习沃伦巴菲特,尤其学他简单的投资理念。

创业你要学习孙正义,他在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不知道是怎么读的)。还有李嘉诚,他为了创业专门到别的公司打工偷艺。向成功者学,像成功者那样干,增长你的智慧,提高你的财商,总结赚钱的秘笈,很快你就会富。

这就是赚钱的套路,学习起来,富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