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科研创新

时间:2022-06-14 00:05:30
 诺贝尔奖(Nobel prize winners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据此,1900年6月瑞典*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已揭晓,来自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的格哈特·埃尔特(Gerhard Ertl)因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的贡献独得该奖。2007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颁奖仪式。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是表面化学的突破性研究。这个领域对化工产业影响巨大,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同时,表面化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不同的过程,比如为何铁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我们汽车中加入的催化剂如何工作。表面化学研究甚至可以解释臭氧层的破坏。此外,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表面化学研究也是息息相关。得利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表面化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Gerhard Ertl是最初觉察到这种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通过逐步的实验研究,他为表面化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怎样用不同的实验步骤来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表面反应画面。这种方法需要高真空的实验装备,目的是用来观测单层原子和分子在金属等材料极纯表面上发生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测定到底哪种元素能够进入系统,而污染会损害所有的测量。正因如此,成功实验这一方法需要高度的精确性,以及将许多不同的实验技巧结合起来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erhard Ertl开发的人造肥料制造方法不仅仅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用氢和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来直接合成人造肥料中包含的氨)的研究,他同时利用铁的表面作为催化剂。这一成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因为通常作物对氮的利用率十分有限。此外,Ertl还研究了一氧化碳在铂表面催化下的氧化反应,现在汽车中利用催化剂实现一氧化碳的清洁排放正是基于该项研究的成果。      今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已经公布,从已经公布的获奖名单来看,今年大多数诺贝尔奖主要被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获得。虽然有几次同诺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但中国科学家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当我们在为这种现状焦虑的时候,甚或乐观地说我们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差距一 科研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认为:“制约我们获诺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有人提出我们的科技条件比不上人家,但是手段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思路。有的科研人员总认为自己与国外有差距,对一些新想法总不敢放手去做。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对自己的实力有所怀疑,凡事都跟在他人后面,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突破的机会。因此,要改变我们与诺奖无缘的现状,更新科研工作观念是关键。”“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科技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不允许失败’的原则。”吴佑寿教授说,“科研人员害怕失败,一旦失败,研究员评价、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影响,研究人员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由于怕失败,研究人员愈发地不敢尝试。但实际上,就科学研究来说,失败也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给研究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差距二 基础研究应予重视  诺贝尔奖自然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搞好科学工作,不断创新。科学不能浮躁,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时间持续、专注的科研工作厚积薄发的结果。  吴佑寿教授表示:“在科学界,的确有人把诺奖看得过于重要,这种追求进步的心态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把诺贝尔奖看做一生的目标,就很有可能偏离了方向,心态就会变得浮躁起来。”中科院院士朱起鹤曾表示:“近年来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是中国科学家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好像奥运会比赛,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几块金牌本身,更多的意义恐怕还在于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差距三 项目经费须有保证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在一开始总是难以被多数人接受。但在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一个课题组或实验室在正常经费渠道支持下实现。而对基础科学支持强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得不到*的支持,这些项目可能就只有夭折。因此,应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个*的科学发展战略顾问和决策体系,以及对于国家重大科学项目的遴选和评估机制。  那我们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呢?诺贝尔奖看重的是科学家对某个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的评价。但显然,我们在稳定持久的科技投入产出以及科研*等方面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不必否认,我们的确需要一次诺贝尔奖,这已成为中国人历久弥坚的一种情结。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不是因为诺贝尔奖,我们同样急需解决科研投入产出以及*方面的一些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持久和良性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国运之所系,国民福祉之所系,社会进步之所系。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得以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