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例模式(Singleton)及其C++实现
众多设计模式中,单例模式比较常见的一种,面试和工作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本文以一个C++开发者的角度来探讨单例模式几种典型实现。设计模式经典GoF定义的单例模式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保证一个类只创建一个实例。
- 提供对该实例的全局访问点。
如果系统有类似的实体(有且只有一个,且需要全局访问),那么就可以将其实现为一个单例。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应用举例
- 日志类,一个应用往往只对应一个日志实例。
- 配置类,应用的配置集中管理,并提供全局访问。
- 管理器,比如windows系统的任务管理器就是一个例子,总是只有一个管理器的实例。
- 共享资源类,加载资源需要较长时间,使用单例可以避免重复加载资源,并被多个地方共享访问。
Lazy Singleton
首先看GoF在描述单例模式时提出的一种实现,教科书式的例子,对C++有些经验应该对该实现都有些印象
//头文件中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if (instance_ == NULL)
{
instance_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_;
}
private:
Singleton();
~Singleton();
Singleton(const Singleton&);
Singleton& operator=(const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_;
};
//实现文件中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_ = 0;
实现中构造函数被声明为私有方法,这样从根本上杜绝外部使用构造函数生成新的实例,同时禁用拷贝函数与赋值操作符(声明为私有但是不提供实现)避免通过拷贝函数或赋值操作生成新实例。
提供静态方法Instance()
作为实例全局访问点,该方法中先判断有没有现成的实例,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则生成新实例并把实例的指针保存到私有的静态属性中。
注意,这里Instance()
返回的实例的引用而不是指针,如果返回的是指针可能会有被外部调用者delete
掉的隐患,所以这里返回引用会更加保险一些。并且直到Instance()
被访问,才会生成实例,这种特性被称为延迟初始化(Lazy initialization),这在一些初始化时消耗较大的情况有很大优势。
Lazy Singleton不是线程安全的,比如现在有线程A和线程B,都通过instance_
的判断,那么线程A和B都会创建新实例。单例模式保证生成唯一实例的规则被打破了。
== NULL
Eager Singleton
这种实现在程序开始(静态属性instance初始化)的时就完成了实例的创建。这正好和上述的Lazy Singleton相反。
//头文件中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
~Singleton();
Singleton(const Singleton&);
Singleton& operator=(const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实现文件中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由于在main函数之前初始化,所以没有线程安全的问题,但是潜在问题在于no-local static对象(函数外的static对象)在不同编译单元(可理解为cpp文件和其包含的头文件)中的初始化顺序是未定义的。如果在初始化完成之前调用 Instance()
方法会返回一个未定义的实例。
Meyers Singleton
Scott Meyers在《Effective C++》(Item 04)中的提出另一种更优雅的单例模式实现,使用local static对象(函数内的static对象)。当第一次访问Instance()
方法时才创建实例。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
~Singleton();
Singleton(const Singleton&);
Singleton& operator=(const Singleton&);
};
C++0x之后是该实现线程安全的,有兴趣可以读相关的标准草案(section 6.7)编译器支持程度不一定,但是G++4.0及以上是支持的。
双检测锁模式(Double-Checked Locking Pattern)
Lazy Singleton的一种线程安全改造是在Instance()
中每次判断是否为NULL前加锁,但是加锁是很慢的。
而实际上只有第一次实例创建的时候才需要加锁。双检测锁模式被提出来,改造之后大致是这样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if (instance_ == NULL)
{
Lock lock; //基于作用域的加锁,超出作用域,自动调用析构函数解锁
if (instance_ == NULL)
{
instance_ = new Singleton;
}
}
return *instance_;
}
既然只需要在第一次初始化的时候加锁,那么在这之前判断一下实例有没有被创建就可以了,所以多在加锁之前多加一层判断,需要判断两次所有叫Double-Checked。理论上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坑,如指令重排、多核处理器等问题让DCLP实现起来比较复杂比如需要使用内存屏障,详细的分析可以阅读这篇论文。
在C++11中有全新的内存模型和原子库,可以很方便的用来实现DCLP。这里不展开。有兴趣可以阅读这篇文章《Double-Checked Locking is Fixed In C++11》。
pthread_once
在多线程编程环境下,尽管pthread_once()调用会出现在多个线程中,init_routine()函数仅执行一次,pthread_once是很适合用来实现线程安全单例。
template<typename T>
class Singleton : boost::noncopyable
{
public:
static T& instance()
{
pthread_once(&ponce_, &Singleton::init);
return *value_;
}
static void init()
{
value_ = new T();
}
private:
static pthread_once_t ponce_;
static T* value_;
};
template<typename T>
pthread_once_t Singleton<T>::ponce_ = PTHREAD_ONCE_INIT;
template<typename T>
T* Singleton<T>::value_ = NULL;
这里的boost::noncopyable的作用是把构造函数, 赋值函数, 析构函数, 复制构造函数声明为私有或者保护。
总结
单例模式的实现方法很多,要写一个完美的实现很难代码也会很复杂。但是掌握基础的实现还是很必要的,然后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去优化和探索。除了线程安全,一些场景下还有需要考虑资源释放,生命周期等相关问题,可以参见《Modern C++ Design》中对Singleton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