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疾而速李嘉诚

时间:2021-08-26 18:44:52

不疾而速李嘉诚

成功,先花90%时间想失败

  11月21日,《全球商业》和《商业周刊》采访团队一行六人,抵达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在警卫团的森严戒备下,我们踏入直抵顶层第70楼的电梯。

  这栋楼高283米,由世界著名建筑师CesarPelli设计,以蓝绿色玻璃帷幕包裹,比邻的就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汇丰银行等地标大楼。

  长江实业大厦顶层,居高临下,足可俯瞰与香港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维多利亚港,这里,正是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遥控55国企业的跨国指挥总部。

  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57年来,他从未遇过一年亏损,历经两次石油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他的企业却能横跨55个国家,走向日不落。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诚走向“地产大王”李嘉诚,未来更可能变成“石油巨擘”李嘉诚,每跨入新产业,他虽不一定是产业的先行者,却总能先驰得点。

  作为Forbes排名全球十大富豪、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国人对他并不算陌生,李嘉诚捐资筹办汕头大学和长江商学院,同为商界菁英和社会所熟悉;坊间也不乏以“李嘉诚学”为名的商业管理书籍陈列书摊,但皆非李嘉诚最真实的原貌。为了取得第一手关于李嘉诚的真实记录和对话,《全球商业》特别企划了本次专题,结合姐妹刊*《商业周刊》的采访资源,用心制作呈现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诚封面报道。

  为了安排这次采访,我们与李嘉诚幕僚邮件往来,超过150封,越洋电话更难以计数。其幕僚作业高度缜密,因为极度重视风险控管的李嘉诚,不喜欢意外。

  现在,就请读者们和采访团队,一起和李嘉诚对话他57年的日不落经营哲学……

  《全球商业》:大家都很好奇,你从22岁开始创业做生意,超过50年,从来没有一年亏损,而且还一步步成为华人首富。如何在大胆扩张中,不翻船?

  李嘉诚:想想你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假设你驾驶着以风推动的远洋船,在离开港口时,你要先想到万一悬挂十号风球(编按:香港以风球代表台风强烈程度,十号相当于强烈台风),你怎么应付。虽然天气满好,但是你还是要估计,若有台风来袭,在风暴还没有离开之前,你怎么办?

  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考虑失败。就是因为这样,这么多年来,自从1950年到今天,长江(实业)并没有碰到贷款紧张,从来没有。长江(实业)上市到今天,假设股东拿了股息再买长实,(现在)赚钱两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买入长江(实业),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谈风险

  了解细节,掌握资讯,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全球商业》:90%考量失败?很有趣,一般人满脑子都想怎么成功,为何你花这么多时间想失败?

  李嘉诚: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比例的。

  我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全球商业》:哪些细节你一定会紧盯观察?

  李嘉诚: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针。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

  《全球商业》:90%考量失败,可以说是,全方位预测风险的能力吗?为什么这件事比思考成功关键来得重要?

  李嘉诚:可以这样说,就像是军队的“统帅”必须考虑退路。例如一个小国的统帅,本身拥有两万精兵,当计画攻占其它城池时,他必须多准备两倍的精兵,就是六万,因战争激活后,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变化;一旦战败退守,国家也有超过正常时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御外敌。

  任何事业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风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过去我在经营事业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画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全球商业》:你相当强调风险,不过外人注意到的却是长江集团五十年来,屡屡在危机入市,包含1960年代后期掌握时机从塑料跨到地产,89风波后投资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华运动时投资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胆之举为何都未招来致命风险?

  李嘉诚:这其实是掌握市场周期起伏的时机,并还有顾及与国际经济、政治、民生一些有关的各种因素,如地产的兴旺供求周期已达到顶峰时,几乎无可避免可能会下跌;又因为工业的基地转移、必须思考要增加的投资、对什幺技术需求最大等等的决定,因应不同的项目找出最快达到商业目标的途径,事前都需要经过精细严谨的研究调查。

  能在不景气的时候大力发展,就是在市场旺盛的时候要看到潜伏的危机,以及当它来临时如何应对,这是需要具备若干条件的。

  《全球商业》:你所谓的具备若干条件……?

  李嘉诚:关键在于要做足准备工夫、量力而为、平衡风险。我常说“审慎”也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但是这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的借口。

  经营一间较大的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很多民生条件都与其业务息息相关,因此审慎经营的态度非常重要,比如说当有个收购案,所需的全部现金要预先准备。

  我是比较小心,曾经经过贫穷,怎么样会去冒险?你看到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一下子就变为穷光蛋,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事,都是步步为营。

  有一句话,我牢牢记住:“穷人易过,穷生意难过”,你再穷,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买最便宜的米,还是可以过,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穷生意很难,非常难。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讲,如履薄冰。

  《全球商业》:你刚才提到,在不景气时候能大力发展,关键在于要“做足准备工夫、量力而为、平衡风险”。机会来临时,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1977年,你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购香港希尔顿酒店就很经典……(编按:长实以2.3亿港元收购希尔顿酒店所属的永高公司,整项交易用不到一周。这是长实上市第一次重大收购案)。

  李嘉诚:最重要是事前要吸取经营行业最新、最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一切与行业有关的市场动态及讯息,才有深思熟虑的计画,让自己能轻而易举在竞争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你掌握了消息,机会来的时候,你就可以马上有动作。

  能买下希尔顿是因为有一天我去酒会,后面有两个外国人在讲,一个说中区有一个酒店要卖,对方就问他卖家在哪里?他们知道酒会太多人知道不好,他就说,在Texas(德州),我听到后立即便知道他们所说的是希尔顿酒店。酒会还没结束,我已经跑到那个卖家的会计师行(卖方代表)那里,找他的auditor(稽核)马上讲,我要买这个酒店。

  他说奇怪,我们两个小时之前才决定要卖的,你怎么知道?当然我笑而不李嘉诚心自闲,我只说:如果你有这件事,我就要买。

  我当时估计,全香港的酒店,在两、三年内租金会直线上扬。(卖家)是一间上市公司,在香港拥有希尔顿,在峇里岛是HyattHotel(凯悦饭店),但是我只算它香港希尔顿的资产,就已经值得我跟它买。这就是决定性的资料,让这间公司在我手里。

  《全球商业》:这起生意难道没有别的竞争者?

  李嘉诚:一、因为没有人知道,二、我出手非常快。其它人没这么快。因为我在酒会听到了,就马上打电话给我一个董事,他是稽核那一行的,我一问,他和卖家的稽核是好朋友,马上到他办公室谈。

  你今天坐的地方(手指地上),就是希尔顿一部分地址。那笔交易我买过来后,公司的资产一年增值一倍。

  《全球商业》:你最近看哪些新的产业?

  李嘉诚:今天啊?很多新的东西,我昨天开会,讲到Facebook(编按:由两位哈佛生创立,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850万张照片。较特别的是使用者大多会留下真实姓名和资料,供交友或寻人之用)。

  从最初的几家大学开始,有人说2011年还是2012年才达到4800万名用户,其实这公司上个月已达4500万活跃用户,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information的话,要分析facebook,你的资料就不足够。

  所以呢,做哪一行都是,最要紧的就是要追求最新的information,做哪行都是一样(强调语气)。

  说投资

  不能负债、分散投资、重视现金及时收益

  《全球商业》:在事业上追求最新的信息,在个人理财上呢?

  李嘉诚:这么多年来,1950年到今天,个人(资产)来讲,从来没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这样,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有负债。我在1956年以后,个人没有欠过一个债,我的负债是这个(边桌上有两只金属做大、小北极熊雕像,指着小北极熊说),我的现金是这样大(指着大北极熊),这个是我今天才运用的(比喻)啊(笑)!

  《全球商业》:个人理财第一个原则不能负债,那投资呢?

  李嘉诚:投资时我就是先设想,投资失败可以到什么程度?成功的多几倍都没关系,我也曾有投资赚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亏本的非常少,因为我不贪心。公司是从来没亏过,个人的赚钱、财产,也是一直增加。但我并没有赚快钱的机会,因为我比较小心。

  《全球商业》:个人投资有没有哪个时间碰到的挑战最大?

  李嘉诚:没有,因为我不是只投资一种行业,我是分散投资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有回报,我比较小心。而且我个人(资产),很多是一个礼拜便可以拿得到现金。

  《全球商业》:一周能拿到现金占你的投资比例有多少?

  李嘉诚:不少于三分之一。例如*债券、股票,一个礼拜都能拿到。我当然还有其它的投资,例如地产,这不是马上可以兑换为现金。

  谈管理

  掌握拔尖知识、努力做到极致、建立好制度

  《全球商业》:李先生你说成功没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说成功的三项原则,会是什么?

  李嘉诚:第一个,你做那个行业,一定要追求那个行业最好的知识、information,最好的技术是什么,且必须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补充:李先生说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传统字面上那个意思,是besteffort,做到极致)。不过,很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这个行业有关的知识,如果你判断错误,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败的代价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与人才。

  《全球商业》:你刚刚提过必须有最新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业从零售业、港口运输一直到石油产业,种类包罗万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李嘉诚:现在是一个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战很多。我们业务遍布55个国家,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来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与顾虑。

  所以灵活的架构可以为集团输送生命动力,还可以给不同业务的管理层自我发展的生命力,甚至让他们互相竞争,不断寻找最佳发展机会,带给公司最大利益。公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则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确保创意空间。例如长实,长实在过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创意组织和管理人员,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所有项目不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潜力和有不俗的利润。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业越大,单一的指令与行为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会限制不同的管理阶层,发挥他的专业和经验。

  我举一个例子。1999年我决定把Orange(编按:指原本和记黄埔集团旗下的一家英国电讯业务公司,后高价卖出)出售,卖出前两个月,管理层建议我不要卖,甚至去收购另一家公司。我给他们列了四个条件:如果他们办得到,便按他们的方法去做。

  一、收购对象必须有足够流动现金;二、完成收购后,负债比率不能增高;三、Orange发行新股去进行收购之后,和黄仍然要保持35%的股权,我跟他们说,35%股权不但保护和黄利益,更重要是保护Orange全体股东的利益;四、对收购的公司有绝对控制权。

  他们听完后很高兴,而且也同意这四点原则,认为守在这四点范围内,他们就可以去进行收购。结果他们办不到,这个提议当然就无法实行。

  我建立了四个坐标给Orange管理人员,让他们清楚知道这个坐标,这是公司的原则,然后他到那边发展时,在这四个原则发挥才干。但是不能超越我这个四个coordinates(在空中比出四个坐标)。

  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其实在长实、和黄集团里面,我们有很多子公司,我都会因应每家公司经营的业务、商业环境、财政状况、市场前景等,给他们订出不同的坐标,让管理层在坐标范围内灵活发挥。

  《全球商业》:你提到经营企业成功的第三的原则是人才,威尔许说他花六成到七成时间在人才身上,你如何定义优秀人才的准则是什么?

  李嘉诚: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不断在甄选、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不过有些人却一定要避免。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却妄自标榜的“企业明星”。企业也无法负担那些滥竽充数、唯唯诺诺或者灰心丧志的员工,更无法容忍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明星。

  我的经验是,挑选团队,忠诚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谨记,光有忠诚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迟早累垮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

  因此,要建立同心协力的团队。第一条法则就是能聆听得到沉默的声音,你要问自己团队和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开明公平、宽宏大量,而且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的能力,不过我要提醒,有原则和坐标,而不是要你当个费时矫枉过正的执着的人。

  可能是我少年忧患的背景,可以让我在短时间内较易判断一个人才的优点和短处,从旁引导,发挥其所长。

  《全球商业》:当了五十多年的老板,对于管理、领导,你有很深切的体悟,也曾经以“管理的艺术”发表演说,能否分析老板与领袖的差异?

  李嘉诚: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学大师相比,我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识和学问,管理有没有艺术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我常常问我自己,你是想当团队的老板,还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经营之道  “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

  《全球商业》:今天的对谈,你谈到许多从经商之道,是否呼应你在今年(2007年)汕头大学的演讲中所说“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你说若能“拈出这四句话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这句话特别有意思……?

  李嘉诚:对于我来说,一场最漂亮的仗,其实是一场事前清楚计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话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

  “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疾而速”,你靠着老早有这个很多资料,很多困难你老早已经知道,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如果你没有主意,怎么样“不疾而速”?

  “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我们现在大概有25万个员工,分布在55个国家,而我们员工大部分在西方国家,如果你没有良好制度,你没有足够时间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种因素(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成功的蓝图自然展现。

  《全球商业》: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实是在风险管理、信息收集、财务准备齐备了,遇到机会,才能“一击即中”。你如何把这样的成功心法,传授给你的后代?

  李嘉诚:我告诉我的孙儿,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单单仁慈,业务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但如果人家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应该是这样。verykind,非常好的一个人,但如果人家欺负到你头上,你不能畏缩,要有能力反抗。

  见证华人首富的事业图景

  谨慎者,常因保守错失商机;开创者,常因扩张太快而一夕崩解。李嘉诚制胜之道,就在于他能兼具两者优点,避开两者缺点。

  每日晚上8点,香港尖沙咀挤满国际游客,等待著名的中环灯光秀。游客鲜少知道,供应这场灯光秀电量,乃至整个香港岛用电的,全部是李嘉诚创立的长江集团旗下公司——香港电灯。

  走在香港街头,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帘,它们都属长江集团。行车至香港葵青港,车身漆着各国货运公司商标的

  货车,24小时往来这全世界第三大货柜港载卸货。长江集团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香港货柜标准箱运载量第一大。举凡食物、服装、药品、家具、计算机……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经过这家公司。

  “除非有人愿意迁岛,或是无须用任何电力,才能与李氏业务划清界线。”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论。

  擅长后发先至……

  海外收益占八成,涉足产业多元

  其实,李嘉诚旗下公司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力,早在1986年便已达到今日位置。当年,他被香港媒体封为“香港十大财阀之首”。现在,他已经不是“香港的李嘉诚”,而是“世界的李嘉诚”。

  如今,他旗下货港遍布23国,以标准货柜运载量而言,占全球市占率13%,为世界最大的私营货柜码头商。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配电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以产量计)。旗下的电讯部门,在15个国家推出电讯业务。长江集团也拥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药物零售连锁集团,在33国经营19个品牌。目前,长江集团来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约八成。

  一般企业家,在一个国家或在一个产业称霸,已经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诚旗下产业横跨地产酒店、电讯、能源、基础建设、港口、零售、生物技术等领域,事业跨越55个国家,他应是华人历史上,横跨最多产业、最多国家的企业家。

  不只是向外扩张而已,他同时是精明的经营者与投资者。他最自豪的两项成绩是:一、1950年创业至今,长江集团没有一年亏损;二、同一期间,他个人的资产,没有一年少于前一年。亦即,公司与个人,都能超越景气循环。

  而且,无论他跨入哪个行业,虽不一定是先行者,其后,却能一路超越对手,成为老二、老大。

  预先看见未来……

  却能步步为营,用谨慎平衡开创

  谈到这些成就,他仅淡淡地说:“这是我步步为营,不贪婪,不涉赌博,循规蹈矩的结果。”

  早年,香港媒体经常刊登他在土地拍卖场上的招牌竞标姿势:买卖场上的擎天一指。他总是高高举起右手,脸上则是小学生答“有”般的认真表情。但更多的时候,他努力让自己不受竞标现场热烈气氛影响,因为他看过太多因意气、面子而失控的投标者。在竞标现场,他用左手,用力地压住右手,就如他用谨慎平衡开创的性格。

  和记黄埔财务长陆法兰(FrankSixt)指出,李嘉诚对高阶经理人最重要的两项要求是:一、帮助公司成长;二、财务上必须健全。“他会把玩这两点,达到平衡。在财务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们从来没有超贷过,对这么大公司来说,这不容易。”陆法兰说。谨慎者,常因保守而错失商机;开创者,又常因扩张太快却失足。极为困难的是,能两者兼具,取得平衡。

  另一方面,“当他看到地平线的另一端和现在的状况有差异,他就会紧守投资,很有耐心地等待那天来临,不会在中间遇到困难时就收手。他总有能力看到未来。”陆法兰说。

  “他的故事,就是一连串的好交易。”和记黄埔前任董事总经理马世民(SimonMurray)如此形容。

  从长江集团几个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谓的“步步为营”,其实反映了他“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的”16字经营哲学。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后按部就班的执行计划,有充分准备,遇到机会就能迅速出击。然后,靠制度管理庞大的事业。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谨慎与开创,对他而言绝非矛盾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长江集团57年发展中,最重要的几个历程,分别是:一、击败英商置地,夺得地铁中环站与金钟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成为香港地产新霸主;二、购并和记黄埔,取得香港四大英资公司之一的控制权,亦创下华商购并外资最大交易案;三、购并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拥有全球可发展油砂储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这三个历程,分别代表李嘉诚从“塑料花大王”,变成香港地产大王,再跨行成为全球货港与零售商霸主,及未来可能的能源巨擘。

  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赫斯基,也是长江集团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该集团对外购并、对内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绍李嘉诚三次大转型的三个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为何能兼具开创与谨慎。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初期,李嘉诚在董事会中,就多次发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愿。当时,置地(TheHongKongLandlnvestmentandAgencyCompanyLimited)拥有的土地与楼房价值,是长实的数十倍。“我们听到他讲,心里充满疑问,心想这有可能吗?”当年担任李嘉诚秘书,如今任职长江实业非执行董事的洪小莲说,“没想到,才不过几年,我们真的超越了。”

  让长实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产公司的关键战役,是“邮政总局大厦竞标案”。1975年,香港地铁公司成立。

  与此同时,李嘉诚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铁有关的讯息,包括资金来源、行经路线、招标与开发计划等。

  1977年初,地铁公司宣布邀请地产发展商,竞投中环旧邮政总局地铁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吸引30家地产集团竞标。其中最被媒体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场战役:打败置地

  小虾米胜大鲸鱼,蹿升香港地产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对手,一度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当时它在香港的实收资本额,高出长江实业五倍。香港商界流传这么一句话:“撼山易,撼置地难。”

  没有人看好长实。不过,李嘉诚一开始就掌握关键因素:地铁公司急需现金。因此,谁能以最快速度给地铁公司最多的钱,谁就有胜算得标。

  因此,李嘉诚展开两项计划。

  论资金,他绝不是30家竞标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竞标者多为跨国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顾地区太广且决策系统复杂,未必愿意一次性支持大额现金,而长实决策则较为单纯。另一方面,其他公司老板私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愿意拿出来。

  因此,李嘉诚预先沙盘推演。他计算长实可运用资金、银行可动用额度、加上自己口袋里的资金等立即可动用的现金,条件应比同业优越。

  现金备足,接下来是设计双赢方案。李嘉诚比英资更了解华人对地产的渴望,在黄金地段建大楼分层出售,绝对比出租利润丰厚。

  有财务做后盾,李嘉诚的竞标书比竞争者更为大胆。他提出的四大条件分别为:一、满足地铁公司的现金需求,在签订协议的同时,预付地铁公司一笔现金,保证地铁无论如何均可获利;二、商厦建成之后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以及长实分享。而且,李嘉诚特别打破对半分的惯例,由地铁占51%,长实49%;三、若建置及出售与预期不符,产生亏损,则由长实独力承担;四、允诺地铁建成之日,就是大楼建成之时,绝不延宕。

  1977年4月4日,历史性的竞标结果出炉,长实得标,跌破市场眼镜。隔日,报章以“长实击败置地”、“华人的光荣”为题大幅报道。一个月后,长实以同样具吸引力的条件,夺得地铁金钟站上方的物业发展权。

  1978年5月,中环站上的环球大厦发售,开售首日8小时内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卖楼总值的最高纪录。8月,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预售,则打破环球大厦纪录。

  经此一役,李嘉诚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戏剧性升高。这件案子凸显李嘉诚“不疾而速”的关键三步骤:

  ⒈掌握房市趋势、卖方与竞争者的罩门,亦即掌握他再三强调的“知识”;

  ⒉公司本身需财务稳健,才有议价弹性;

  ⒊必要时,以“小金库”挹注“大金库”,亦即以私人资金支持公司对外购并。当一切齐备,自然能一举中的。

  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见到这三步骤的轨迹。

  第二场战役:吃下和黄

  闪电蛇吞象,进军零售、货港业

  长实不但拿下香港地产王,同时打算往其他产业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诚是“玩cycle(循环)的人,”但,“别人玩cycle是赌博,他玩cycle是避险。”亦即,将处于不同景气循环阶段的产业做搭配,如此一来,就算个别公司或产业因景气循环而利润波动,但集团总体营收就不受个别产业的波动牵制。“各行各业都有发展规律和周期,横向购并能让不同的业务周期,可互补不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诚对《全球商业》解释。

  横向扩张谈何容易,购并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着几家大型英资控股公司的股权与财务变化,伺机而动。

  机会来了。李嘉诚通过渠道得知,汇丰银行有意出脱手上对和记黄埔的22.4%持股。他开始与汇丰银行商议。

  李嘉诚的步骤是:一、了解汇丰需求;二、计算公司筹码;三、必要时以小金库支持大金库。当时,汇丰希望以每股7.5至8港元出售,李嘉诚认为太高,合理价格是6至6.5港元。双方谈判后,李嘉诚愿意将价格增至7.1港元,但争取先付20%,剩余款项在两年内付清。

  再来是计算筹码。李嘉诚事后透露,当时他已算准,隔年长实有数宗开发案接近完工,将有大量资金回流,但香港能标购的大型地盘却越来越少,因此,李嘉诚计划由长实发不配息的港币两亿元特别股,由李嘉诚认购。亦即李嘉诚无息借给长实2亿元,以支应初期的20%款项,而不影响长实的现金水位与负债比率。待隔年开发案资金回流,长实便可按期给付汇丰剩余款项。

  尽管当时长实现金流充沛,李嘉诚仍以小金库支持的原因是,他要让这宗购并案宣布后,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笔资金,在宣布后从股市大举购入股票,在最短期间让长实握有和黄股权超过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黄。

  1979年9月25日深夜11点45分,李嘉诚召开记者会对外宣布此一购并案。51岁的他,双颊泛红、兴奋地对记者说:“在不影响长实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日,媒体大幅报道这宗购并案,“蛇吞大象”斗大标题,占据各报头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没原因,宣布当日,长实市值21.8亿港元,和黄市值23.6亿港元,购并者市值比被并者还小。英国《经济学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欧洲*之手,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外人看来蛇吞象,李嘉诚却说“完全不是这样”。这笔交易是缜密规划的结果。对他而言,蛇与象的差异,不是谁的市值或资产大,而是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大规模的资金,快速且集中的运用。

  隔日起至当年12月底止,长实全力砸钱从股市收购,加计从汇丰购得的股票,稳拿和黄三成股权。到1980年底,持股和黄超过40%.

  李嘉诚对《全球商业》采访团队解释他当时的计划:“我已经准备另外一笔钱来做。……签约下去,隔天一早我们就在市场一路买,这样人家考虑动和黄脑筋时,我已经拿到百分之三十几、四十几的股权,这就大势已去,别人无法跟我夺!”

  拿下和黄后,长江集团市值暴增一倍以上。虽然,当时和黄已经是一个横跨零售、地产、码头的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黄的海外业务均在李嘉诚收购后发展,收购前,和黄并无海外盈利。

  从那时起,李嘉诚通过和黄,八脚章鱼般向世界扩张。时至今日,他已把和黄变成一个国际收入占80%、香港收入占20%的公司,不论远在*的港口、乌克兰的香水店、英国的3G通讯,都在和黄旗下。

  至今,李嘉诚家族持有长实股权超过40%,长实持有和黄股权49.97%.李嘉诚牢牢控制这两大旗舰公司股权,如此一来,当年他趁英资持股分散之际拿下和黄的历史殷鉴,就不致发生在他身上。

  虽然先前已通过和黄持有香港电灯,跨足能源事业,但电力与石油毕竟不同,电力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创造、调节,石油却困难得多。“拥有广大油田,一直是他的梦想。”李嘉诚的友人说。

  第三场战役:购并赫斯基

  坏时机看到好机会,大发能源财

  赫斯基是全球可发展油砂储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长江集团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诚打算把赫斯基打造为能源产业控股公司,展开对外购并。购并它,李嘉诚再次展现“不疾而速”的能耐。

  1986年,李嘉诚得知赫斯基大股东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权。当时,赫斯基本身因为资本支出过高与负债过高,甚至无法取得发债评比,大股东与公司都亟须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20年前,油价低迷,每桶价格仅约10美元,是现在的十分之一,石油业不是主流投资者看好的行业。

  “那时候很多人说,天啊!李嘉诚在做什么?涉入一个他不了解的行业?这怎么可能对和黄是好投资呢?但是他看到机会,特别在坏时机时看到机会。”陆法兰说。

  坏时机的时候,如何看到机会?“他看到拥有者急着要卖股权,公司遇到经营挑战,但是公司的资产却相当好,赫斯基拥有大规模的炼油设备,有加拿大当地和一些远洋油田、管线和数百个加油站。”

  当时,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许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诚看中赫斯基并非规模大小,而是

  “Mix(混合)”特质,属于整合性资产。

  此外,李嘉诚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10美元价格出售,在本业上就可达到收支平衡,但未来却潜力无限。“10美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撑起整个杠杆的支点,接下来,他用这个支点去撑起惊人的发展杠杆。该年年底,李嘉诚的事业体总计取得赫斯基52%股权。至于原有股东Nova股权则降为43%.成交后,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权结构的改变,却不知道李嘉诚在谈判时,卖方给他“goldenwvote”,亦即李嘉诚拥有特别的投票权,可以否决任何董事会的决议,并更换全部董事。1991年,Nova出现财政困难,需要出售其股权,和黄不希望在综合年报上出现太多负债,另一方面,李嘉诚也不愿Nova卖给其他背景不清楚的合作者,所以最后Nova对赫斯基的多数持股由李嘉诚私人承受。

  另一件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诚在取得赫斯基95%股权后,立即备足现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贷款银行,要求他们如果想继续与赫斯基往来,就必须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这个举动让银行团吓一大跳!

  “如果银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资金付给赫斯基,并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银行,于必要时,可以在48小时内将债务全部还清。”李嘉诚不出招则已,一出手都是重击,“结果,没有一家银行不同意。”债权银行全部在48小时内同意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此举使赫斯基的营运负担大幅降低。

  为何李嘉诚要动用“小金库”增持赫斯基股权,而不用和黄?因为当时赫斯基负债很高,若和黄持股超过50%,则赫斯基负债必须放进和黄资产负债表中,“会让和黄的损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买。”陆法兰说。

  拿到全部股权后,李嘉诚开始大动作整顿。首先,李嘉诚抓准“每桶10美元就能收支平衡”这个支点,认为赫斯基不应耗费巨资在海外探勘,因此将海外探勘占探勘费用的比率,从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内。

  其次,他更换管理团队,力行节省成本,重新评估蕴藏量。并将省下来的资金,投注在更新炼油设备上,降低炼油成本。因为,只要10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意味获利增加。再者,因为资本支出下降,债信变好,再加上母公司与大股东以强健财务背书,赫斯基获得银行不错的信评等级,降低发债成本,为后续购并铺路。

  从1996年至2000年间,赫斯基收购拥有300个加油站和一个酒精厂的MohawkwCanada,并买下拥有大量炼油设备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将赫斯基与之合并。2000年8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价从上市之初每股6.25加拿大元,一路飙高,增至现在约40加拿大元。加计股息股利,股东七年投资报酬率达636%.现在,赫斯基的负债比降至历史最低,现金流则是历史最高。

  “当时(1991年)李先生以3.2亿加拿大元向Nova买入43%股权,看来真的很不可思议,如今赫斯基可是值350亿加拿大元啊!”陆法兰说。

  从上面三个关键案例,不难看出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为营为基调,交叉运用信息、现金流、小金库,并用跨产业、跨地域,平衡景气循环带来的冲击,为集团财务避险。

  但对李嘉诚而言,成功并非神来之笔,而是步步为营的结果。当别人看他是一飞冲天的“超人”(编按:香港媒体为李嘉诚取个“李超人”封号),他倒自认为比较像是电影中超人变身前的小记者KentClark.对他而言,成功没有太多令人惊讶的创新法则,只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执行他创业之初就领略的法则而已。

  14岁李嘉诚

  “抢学”翻身淬炼领袖格局

  李嘉诚的英文相当不错。50年前,他就拿本字典从阅读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报学做生意、订阅英文《当代塑料》(ModernPlastics)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于他现在能统领55国的投资事业,旗下的总经理尽是各国籍人士。而且,中文古书他也涉猎不少,从曾国藩家书到《论语》、《老子》。

  一个12岁就*中断正统学校教育的人,如何在60多年未间断的自学纪律下,拥有不同格局的学识?李嘉诚对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深信不疑,他的财富因此而来,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个知识主义者。

  若非二次大战,故乡广东潮州被日本轰炸机侵袭,他不该只有小学学历,他们一家不需要仓皇逃到香港,变成难民。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战乱的大时代。父亲逃难至香港之前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有两位

  伯父在民国初年,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李家虽没有商业传统,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学渊源,加上过目不忘的天资,李嘉诚如欲取得优异学历并非难事。但二次大战,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像强烈龙卷风般,把家族、个人从原本赖以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来,旋转蹂躏后,抛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诚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难至香港……

  12岁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1940年秋天,一个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诚一家六口,开始长程迁徙。他们翻越山区,从梅县、惠州、鲨鱼涌到深圳,小心翼翼避开日军占领之地。七天后,在黑夜里抵达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从内地逃至香港,李嘉诚一家人卑微如蝼蚁。兵荒马乱,小学校长是没有价值的经历,他的父亲栖居在妻舅的钟表行中,处于求学阶段的李嘉诚无法继续升学,必须做小学徒。白天,他们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在潮州虽不顶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彻底过去了。“那时我12岁,对香港、对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人情冷暖,差异是这么大,心里很难过。那时候,可说是一夕成长。”李嘉诚回忆。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更使李嘉诚一家人在香港无立锥之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一个家*拆两地,更没想到的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小小李嘉诚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间*长大”。一个14岁的孩子,月工资只有20港元,要扛起一切。独力照顾父亲大半年,这年秋天,父亲难敌肺结核而逝。母亲与弟妹远在潮州,没有其他亲人来送别,14岁的他,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

  14岁,历经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他日后领袖格局的养成,就在这一年的巨变中。

  孤处异乡,不懈自学……

  从一本旧辞海、一本破教科书开始

  孤处异乡,他不懈自学。“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拿起破旧的教科书,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无数昏黄灯光的夜里,他摸索教学、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直到现在,他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说。

  他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没有上学对他来说是正面的,因为‘不足感’缠绕在心里,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学习能力特别高。”李嘉诚友人评论。

  命运剥夺他的,他要靠自己抢回来。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某天,他的工厂老板亟须发信,偏偏文书请病假,老板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的?”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老板望向这未满17岁的孩子,疑惑地问:“你真的懂吗?”他说:“我可以试试。”当场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信发出后,老板的朋友赞不绝口,纷纷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本的要好。”这件事,让老板对李嘉诚另眼相待,很快地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管理名表、表带等昂贵的货物进出。

  “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未必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

  其后,李嘉诚从货仓管理员,转为走街的推销员,因为业绩亮丽,18岁,他晋升为经理,19岁升为总经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薪水则从50港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许多。虽然初中仅读了初级英文就中断,但他却订阅《当代塑料》等英文塑料专门杂志,苦学查辞典,不让自己与世界塑料潮流脱节。

  知识,改变命运……

  订阅英文塑料杂志,嗅到创业机会

  1949年中国政权转变,李嘉诚服务的公司最大业务对象是来自内地的顾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数,他的老板决定将这家工厂结束。长期阅读《当代塑料》,早已让他掌握趋势,看到塑料时代即将到来。超越香港本地的视野,他估计二次大战后,世界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以及人口成长,势必将使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扩大。所以当老板结束工厂业务时,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将积蓄连同舅父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长江塑料厂”。

  取名“长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据李嘉诚自剖,他本性好胜,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干诺道、德辅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没几个。十二三岁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他坦言。其后数年,他艰苦自学,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瘦、安静、孤独、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但他观察别人,心里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知识已经超越同龄者,这也让他内心隐隐感到骄傲。但

  他提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1950年5月1日,没有鲜花、鞭炮、来宾祝贺,长江塑料厂在西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简陋工厂里开张了,还差三个月才满22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地对着廿几名员工演讲,宣告正式开张:“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当年的长江塑料厂,只是香港上千家塑料厂中,毫不起眼的一家。其后,他利用专业杂志与书籍学来的知识,动手改装机器模具,一路超越竞争对手,1956年,他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厂,被封为“塑料花大王”。

  独到买股原则……

  读华尔街财报,从中学商业规则

  隔年,他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Junhuo的、潜艇的,一点一点买进。他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他们的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他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他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对《全球商业》采访团队强调。去年,他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提出“成功领袖必备条件”,特别强调领袖必须善用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2007年3月《福布斯》富豪排行前200名的12位华人富豪中,论学历、论创业资源,就属李嘉诚最惨;但李嘉诚登上华人首富,证明学历高低与成就并无绝对关系。当我们问他,是否同意“学历无用”?他立刻回答:“不!不!这是非常艰难的,事倍、却功半。但是,我学到的东西,终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学经验也让他不迷信专家与学历。“老实说,我对许多人云亦云的表面专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数’。说得通俗一点,有时大家方向都正确,耍的却是花拳绣腿,姿势又不对。”他曾私下聊起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说不少MBA是“姿势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实也幸运,如果我家里情况好,顺利念完大学,也不见得有什么大出息。”夜阑人静时,他脑海经常浮现,12岁到17岁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期间,邻居女孩们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学校、学琴、学舞的身影,他曾多么羡慕她们呀!他也曾设想,如果自己一路顺利升学,现在,应该是位成功的医生。

  60年从不间断……

  睡前看书、对着电视节目学英语

  人生的幸与不幸,一时半刻很难看得清。“忧患不一定带来智慧,但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审慎客观。考验式的经历,也让我们超越既定观念与偏见的束缚。”李嘉诚语重心长地对采访团队说。

  60年后的今天,他仍自学不辍,回家仍必做两项功课,一项是晚饭后,看电视学英文,一项是就寝前的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

  一本靛蓝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辞集,上刻六个银白色楷体字──“知识改变命运”。这本书,收纳李嘉诚历年重要演讲与文章,也为他的人生下了注脚。乍看淡然无味的六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后成就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

  香港中环长江实业大楼第70层纪实

  他在这里

  遥控55国事业

  未见到李嘉诚前,我们好奇着,这位在14岁以前,历经家道中落、战乱逃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身染重症,吃过人世间少见的苦,其后却赢得人世间少见财富的企业巨擘,他的办公室,是否光华璀璨,与其地位相称?掌管庞大事业,他的言词是否犀利、急切、不耐烦?

  “你好,我是李嘉诚,请指教。”

  在我们抵达之前,他已在会客室等候,见我们抵达,立即站起,掏出名片,双手递给我们。笑容让他的双眼如同弯月。财富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虽拥霸业、却无霸气。

  没有奖杯、照片与文件的办公室

  六台电话机最醒目

  手腕上的精工表,市价港币千元,使用超过10年,他总习惯将它调快20分钟,以提醒自己准时。身上总穿着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这样比较简单”,他说。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年龄超过10载,最近因为近视增加,换了镜片却没换框。事实上,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他的眼镜样式从没变过。

  想在他办公室发现什么惊人特色吗?没有。他的办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没有任何奖杯、奖座,没有文件、照片,没有音响与电视,甚至连一本衬托学识的书籍都没有。唯一能证明这间办公室主人确实是李嘉诚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诚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礼物。

  他似乎刻意让办公环境不带个人感情,假设另一人宣称这是他的办公室,似乎也无不妥。简单到令人怀疑平日究竟有无使用。“我每周来这里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会留纸,今日事今日毕。”他笑着解释。

  一个小线索证明他确实高度使用办公室。右手边的手提电脑,是他随身使用、掌握讯息的利器。左手边的桌上型计算机,桌面显示长江集团旗下和记黄埔股价,计算机下方放置一张纸片,以细字列出数十档他常看的股票名称。被誉为“亚洲巴菲特”的他,一出手就是上亿,被香港股民视为重要指针。

  除了两台计算机,李嘉诚办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台电话机。座位后方共四台。第一台,只有最亲密的朋友与家人,才能连上线;第二台,直通和记黄埔总裁;第三台与第四台,供集团开会使用。左手边两台,第一台,直通秘书室;第二台,可拨打长江大厦所有分机。

  七人座位、六台电话机、两台计算机,构成他的工作蓝图。长江集团近年重要决策,就在这里决定。

  三幅真迹字画透露心境

  “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奉为座右铭

  虽然他的办公室功能性远超过抒情性,但墙上三幅真迹字画,却悄悄透露他的内心世界。它们都是李嘉诚亲自挑选。

  第一幅是张大千画作,名为“李白诗意”,山林氤氲以绿彩泼墨而成,水气弥漫、浑然天成,天光则以白粉挥洒,更显亮丽清朗。题字来自李白诗作“山中问答”:“问予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代表心境很宽。”他说。这幅画在他办公桌正前方墙面,抬头可见。

  第二幅位于橱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画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后裔,他历经明朝灭亡,遭国毁家亡之难,由皇室贵族沦为一介平民,于是装疯扮哑,不与人语,后来为避害而出家为僧,被喻为“清初四大画僧”之首。李嘉诚说,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是不开心的,唯有这幅画是开心、自在的,“光这一点,就值得挂在这里。”

  第三幅是书法,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最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做,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字句的意境深远,李嘉诚很有所感。他说:“对句刚开始的四个字,发上等愿、择高处立,连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这不稀奇。”

  然而,为什么择高处立后,要结中等缘?

  “结中等缘是不一定与同一个阶级、社会地位的人来往,这不容易。”至于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贵后,能过朴素简食。

  勤俭两字,是左宗棠家训强调的重点,譬如他说,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唯勤俭两字可以长久。这样的信念,也在李嘉诚的生活中实践。

  说明对联意义后,采访开始。他提笔送给读者一句话:“不疾而速”。

  相较于广受中国文人欢迎、规矩稳重的北宋苏东坡字体,他更偏好元代书法家赵孟的飞扬劲拔,字体反映他内在性格──“不疾”却能快速达到目的,这是经商处事的境界。他专注签字。身后玻璃窗外,湛蓝的维多利亚港,船来船往。

  《全球商业》采访团队与李嘉诚五个小时谈话中,身为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的他,没有任何一通手机、电话响起,没有任何人急忙闯入,打断我们的谈话,没有临时增加的行程,缩短我们的与会时间。他眼神聚焦,专注倾听我们的问题,不疾不徐地回答。领着读者,进入他“不疾而速”的传奇人生。

  悟出金钱真义

  三分之一财产捐助公益

  当你拥有全世界,还会想要什么?这趟历时半世纪的探索之旅,李嘉诚获得从代代相传的财富观

  挣脱出来,那一刻的快乐。

  2006年8月30日,在长江实业集团业绩公布会上,李嘉诚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约28.35亿股长江生命科技(8222.HK)股份悉数捐给李嘉诚基金会,以当天长江生命科技的收盘价0.85港元计,这部分股权总值约24亿港元。李嘉诚并承诺,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统计李嘉诚身家约230亿美元。但这个数字仅限于他对长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价,并未计算其他私人投资。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23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约77亿美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基金会未来收到的捐款,将随着李嘉诚私人财富的扩张,只会多,不会少。

  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亦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28岁,首度一夜无眠……

  有钱却不快乐,开始探索内心富贵

  金钱,对华人首富到底意味什么?

  因为他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他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年轻时,李嘉诚曾经是金钱主义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岁,李嘉诚创业后六年,他已经跻身百万富豪。那时候的他,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他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多利亚港,与当时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较,这已经算是“豪宅”。

  但是,搬进新家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数十年后的今天,他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州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与祖母相偎而眠的温暖,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睡,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能让他安稳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多么不同。

  “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变成富翁后,他却茫然,“为什么有钱不如我判断的这么快乐?”望着窗外,他问自己。

  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此。”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

  思索持续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28岁后,他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真正成立李嘉诚基金会是1980年,他52岁时,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舒兹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他说。

  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超过九成的捐助资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内地。

  27年来,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别人难以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所以李嘉诚基金会规模恐怕远比其他人想象的大。

  “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睁大眼睛、俏皮地透露。

  外界的焦点都在追逐:李嘉诚捐了多少钱?但都忽略他内心的挣扎。这是一段很挣扎的转折。

  75岁,再度彻夜未眠……

  把基金会当第三个儿子,从此豁然开朗

  2003年春天的某个夜里,他为了基金会的未来,彻夜未眠。他体会到自己年事渐高,但他更希望基金会能无止境地运作下去。无止境地运作,需要有一大笔资金做基础,才能钱滚钱,做更多的事。但他担心,这样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这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几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钱。却要把这么多的钱送给你不认识的人。”这样做值不值得?儿孙们能体会吗?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经历他曾经有过的苦难。他曾经跟儿子说:“我吃苹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样。我吃苹果的味道,比你们香得多。因为我小时候,经过蔬果店,那时候,灯光照着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没有钱可以买。”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亲,另一端是可实现他认为很重要的事。他内心陷入天人交战。

  突然,他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心念一转,豁然开朗。

  “这个思想上的突破,让我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是笔墨难以形容!”李嘉诚对采访团队透露当时的心情。

  “财富到某一个数字,衣食住行都无虞,握在手里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爱心的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顶多就是遵照华人的传统观念,一代交给一代,如此而已。”他说,“但如果,能将建立社会的责任,与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助财产有如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日一念之悟,将为明天带来更多的新希望。”

  令他更高兴的是,当他公布自己的捐款计划后,至少有五名企业家向他表示,认同他“第三个儿子”的想法,并已对社会捐出大笔款项。“他们说,嘉诚啊,你讲到我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跟着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国,碰到一位印度大企业的*都跟李嘉诚说:“你这样做,解脱我一个很大的瓶颈。”

  2005年,李嘉诚将私人投资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持股出售,所得港币78亿元全数捐予基金会。李嘉诚,用独到的方式诠释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且,相较于许多企业家成立基金会,节税考量大于捐助,李嘉诚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缴税后捐出。李嘉诚并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赫斯基之外,我将五十多年的积蓄,全无条件地送给世上。我庆幸自己能做出这个正确决定,一夜无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绝不会后悔。”

  他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都不会后悔。”

  如今,重新诠释金钱……

  推崇富兰克林,以从商所得改造社会

  金钱,对而今的李嘉诚是有不同的意义。李嘉诚曾在一场演讲中,将中国春秋著名商人范蠡,与另一位商人——协助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老富兰克林作比较。

  范蠡与富兰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富商。他协助句践复国后,看透时局,转而赴齐,从商致富。齐国人希望委与范蠡大任,范蠡却担心盛名将带来恶果,于是散尽家财,分给亲友邻居,只带少数财物迁至陶国,自称陶朱公。他继续从商,没过多久,又成巨富。

  富兰克林,这位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学家、商人、政治家、发明家、音乐家,出身清贫,却以办报、出版,展现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他的印刷业为他带来财富,他又利用财富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

  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提名华盛顿担任大会主席,并获一致同意。富兰克林是被认为唯一与“美国国父”华盛顿竞争的人,但他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名誉高位,而是胸襟与智慧。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史予以高度评价。

  “范蠡和富兰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诚说,“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变迁,他们的人生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却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

  “如同他们从商所得,虽然一样毫不吝啬馈赠别人,但方法与成果却有天壤之别。范蠡馈赠给邻居,富兰克林用于建造社会能力,推动人们更有远见、能力、动力。”

  钱,是一张纸、一个铜板,也可产生巨大的改变。古今中外的商人,对于金钱各有不同的诠释,只有极少数的商人贡献他的金钱发挥影响力,因而也只有极其少数留名历史。

出处:全球商业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