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社会,无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一些金融、经济的知识。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而现代的文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人。我们不应该做书呆子或者只是专于某一领域的人,而应该全面科学地发展。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火热,区块链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目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一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般。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式,无论是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十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文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方。
第一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商品、工人、剩余价值等角度,阐明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工人与资本家等多方面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社会,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学生、农民、工人、教师、企业家……都无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工人本质上一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生产与再生产,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生产力、资本、阶级等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事实上,资本推动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资本的扩大与积累。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心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用价值大的物品,消费量高,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缺少任意一个因素,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章 劳动
商品中有价值的,是物化在其中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的,必要的,平均的,所以不能以某个或某些人来衡量。
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举个例子,对于布和纱,针对某一部分的使用价值进行的生产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劳动。但是无论是布还是纱,都是人类劳动力有目的的耗费。从生理学角度,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有用劳动也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第三章 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综合体。商品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从早期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简单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比如,20尺布=1件上衣,这个价值形式,当一件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时,另一件商品就处于等价形式。这时候如果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交换,那就是处于第一阶段。一个商品的价值需要通过在交换过程中其他商品来反映。在交换时,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许多其他商品上时,这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就被扩大了,这就是第二阶段。再后来,又出现了20尺布=40斤小麦,20尺布=2斤茶叶……每一类商品的价值都是简单统一的,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四章 货币形式
货币是交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他一切商品都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当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与等价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一种货币商品,具有了货币的社会职能。特殊商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形成了价格形式。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内在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了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商品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力卖者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表现在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化过程中。
工人将劳动力当作商品卖给资本家。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劳动就成了资本家的所有物,就不再属于工人的所有物。
资本家关心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价值是否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价值的总和。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生产价值,还要生产剩余价值。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物化在商品价值,在生产过程,假如10份的预付资本(包括6份劳动资料,4份工资),生产出12份的商品价值。这就产生了价值增殖。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商品一定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其中就包括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追求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从价值增殖的角度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不变资本指的是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付出的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支付给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自身的等价物,还能生成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的就是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也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例。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变资本的增加,资本家预付资本也会增加,相当于资本家总成本在增加,就好像剩余价值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预付资本生产的。这种假象,掩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
工人不直接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而是通过生产其他特殊商品来获取同这些生活资料价值相等的价值。如果工人每天生活资料价值6个劳动小时,那他每天的平均6小时的劳动就是为自己的劳动。
第八章 工作日
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的话,甚至会把一个工作日当成两个,但是工人也会坚持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
一个工作日可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维持自身生活的劳动所占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要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造成工作日的延长。但是工人会强烈斗争(罢工等),要求资本家把时间限制在正常范围。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成正比。工人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重要因素。
19世纪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资本家加大对工人的剥削,最大限度延长工作日,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遭到工人的反对。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增加工人工资,但是工人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效率的增产率,实际上也是劳动力价格的明升暗降。
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假如原来的工作日为10小时,包括6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和4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如果生产力提高了一倍,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7小时。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要求生产力的提高。
第十一章 协作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同一个资本家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扩大自己的规模并提供大量产品的过程。许多人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是协作。协作会产生一种集体力。
资本主义劳动规模的扩大,促使工人协作劳动,协作不但有助于减少生产成本,而且产生一种比单个劳动力的总和强大的多的集体力,有效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协作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第十二章 分工与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大量的商品,资本家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配给不同的手工业者,共同完成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局部操作逐渐成了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工人变成了生产机构的一个器官。
第十三章 机器与大工业
作为工业时期特有的劳动资料的机器,其价值要比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的劳动资料大的多。机器不是使产品的价值变小,而是按它自身的价值是产品增殖。
机器能够使商品便宜,缩短工人的工作日部分。从而无偿地延长工人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的标志。它从手工工具改变为机器开始,机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当他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他生产的产品上时,机器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工作日的延长;劳动的强化。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上面说到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两种剩余价值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而且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日延长到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个点,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从一定的程度来看,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的。而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第五篇 工资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值的转化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工资的运动规律就是劳动力的价值的运动规律。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一种形式,它以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它掩盖了资本家利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的实质。
劳动力价值采取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工人的劳动,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确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六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十六章 简单再生产
对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理解。生产过程是整个再生产过程体系其中的一部分。资本家利用预付资本生产出商品,商品进入市场变成货币,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过程不断进行,就形成了连续阶段的循环和资本流通。由此可见,生产过程是产出某一产品的过程,再生产过程是生产,销售,流通,转化等整个循环体系。
资本流通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第三个阶段,通过出售商品,货币重新转化为资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一般来说,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家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要做到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追加生产资料的方式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
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产品价值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要耗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只要找到买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卖劳动,保持自己的劳动力。
资本积累就是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生产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扩大再生产可能带来社会的全面繁荣。
资本的积累不仅取决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而且也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资本的积累是扩大规模的再生产成为可能。一方面会产生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会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资本积累,无形中就演变成无产阶级的增加和受剥削范围的扩大。总得来说,就是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规模,如同登高才能望远一样。资本家也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才有可能在资本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十九章 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和他们的生产资料相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了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就是这种过程的基础。
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罪恶。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以暴力的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比如,随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要么被剿灭,被奴役,要么被埋葬于矿井。而对东印度和非洲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也都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分工出现之后,一个人仅靠自己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全部的生活需要。他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和以自己产品售出的金钱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在他制作自己的产品和产品未售出的阶段,他必须要有足够的储蓄来维持生活。这就是资本积累最原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