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家境尚可,基本上没比别人缺过什么,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不过也有遗憾的两件事。
1、自幼不爱吃蔬菜和水果,使得至今都能感觉到自己缺维生素,消化不大好。
2、读书少。
我们今天重点说说第二点,其实家里面从小对教育很是关注,这得益于母亲这边的舅舅和姨娘都是教师,耳濡目染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看的也比周围的邻里街坊重的多,打我记事起,家父对于我和哥哥在学习方面的需求都是有求必应的,当年的步步高学习机我有,后来的复读机我有,高中时甚至买了全铝合金、锂离子电池的超薄复读机,和索尼的Walkman一样大小,但是却可以复读、跟读、录音,最厉害的是居然还有背光液晶显示屏,当时没感觉,后来到了大学才感觉出自己在于科技的接触层面上超过了很多人。
好吧,说的有点远了,回到读书上,家里面对读书还是很看重的,但是这些书仅仅限于课本,很少有课外的书籍,印象里有过两本《十万个为什么》,上下册,我和哥哥各一本,其他的书确实想不起来了,如果非要算的话,床头还有个《周公解梦》,仅此而已。这倒不是说归咎于父母,只是自幼的家境尚可,正是他们二老起早贪黑打拼出来的,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想孩子的课外书了,能关心成绩就已经超过了周围很多父母了。正是由于这些,我自幼读书就少的可怜,以至于到了高中,对于《读者》、《青年文摘》基本是每期必看,慢慢的对于这些文字有了感觉,能感觉出通过读书对于周遭事物的不同感触的变化,也深深明白了读书,是能改变人的。
高中时期对于读书的认同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当时刚刚入学的时候就去了图书馆,那时的学校图书馆还是旧馆,而且昏暗,潮湿,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是天堂了,因为我知道这些书我都可以随意拾取。后来慢慢的,随着对于某些方面的热爱,发现图书馆的藏书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就开始了自己在网上买书,这时候周围的同学都有些不解,读书馆那么多书,为什么你自己还要花钱买?
其实,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一直有个疑虑,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之前我自己也没搞明白,尤其是我想去向别人解释读书带给人的不同感受的时候,总不能找到合适的说辞,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么一句更多的是被人当作嘲弄。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大体上也是问读书的作用的,下面有个回答让我深有感触,请原谅我没找到链接贴出来,只能大概说一下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卖煤的老爷爷和自己的孙子住在一起,有一天,孙子问爷爷:读完书我总是记不起自己读的是什么,读书有什么用?爷爷就让孙子拿着平时装煤的竹篮去河里打水回来,孙子去了之后回来拿着竹篮对爷爷说水都漏了,爷爷说你跑快点,多试几次看看,于是孙子就这样来回了好多次,依旧没能打水回来,几次过后便放弃了,这时爷爷把孙子喊道身边问,拿着竹篮说:你看这竹篮是不是很干净?这时孙子才发现,之前装煤用的黑漆漆的竹篮,这时候已经变得无比干净,水珠在阳光的映射下,剔透晶莹。爷爷说到:你看,这就如读书,你并没有把书里面的内容记下来,但是,读书对你的作用就如这竹篮一般,洗涤了心灵。
请原谅我说故事的能力为负值,但是这则故事特别适合解释读书对人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在水中洗涤了的竹篮,或许竹篮还是竹篮,但是当你与别人在一起,你的谈吐、言行、举止都在告诉别人,你不一样,就如竹篮上的水滴,剔透晶莹,折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