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技术性文本的技巧

时间:2021-03-28 15:09:09

 

难于理解的技术文本,之所以难,在于文本本身,以及阅读者的阅读方式。

 

我们可以先想一下我们感到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从文献的角度讲:

  比如,读到一份日志文本,这个日志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这个文本有什么特征呢?

  大量的以前没有遇见过的信息。像这样:

  读技术性文本的技巧

  再比如,我们阅读一份科技文献。就让我们之前没有在这个领域做过深入研究,后果就是满篇都是新概念——大量的以前没有遇见过的信息。

 

  大量的以前没有遇见过的信息是一份文本难于理解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从细节上讲,还有其他原因:

   1.模型的复杂程度。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很复杂的模型,那么理解起来困难也是很正常的。比如我第一次接触reactor设计模式的时候,也是读了差不多3到5遍才弄清楚reactor设计模式是怎么个意思的。

   2.文本的表述水平。有很多文本本身表述的时候会把不同层面的知识混杂在一起。比如我在阅读《hadoop权威指南》的时候,时常一不注意就陷入一个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的状态。因为这本书总是喜欢把模型(也就是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实现细节混在一起讲,假如我不注意将模型从细节里面剖开,就会陷入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的状态。

     3.文献章节之间的组织结构。不管是从基础开始到高阶知识,还是从结论开始往底层构建逐步推导,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这一层很容易理解。而且大部分的较正式的文献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一点写作的人都知道。

   

 

  从读者的角度讲

  读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

  比如自己有充足的时间的时候,很可能会过分关注细节;而当自己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就会懒得理会那些细节,想要直接得出最终结果。

  我对阅读的理解是:反省、分层与关键词。

  反省:给自己提问。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提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东西提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达到目的的?假如我想要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来设计这个东西,我怎么做?

  分层:抽离出不同层面的知识。对于一个模型,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知识,可以考虑暂时无视那些细节。举个例子,在第一次阅读MapReduce框架下的shuffle过程的时候,我当时陷入了细节的泥沼里面:因为hadoop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从操作系统细节,当算法、数据结构知识,都有涉及,再加上mapreduce本身的工作流程特点,可以想见shuffle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将shuffle过程抽离出来。最近有人问我:你知道shuffle怎么回事么?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我真的没有理解这个过程。好了,如果我现在讲,什么是shuffle,我会这么讲:

    shuffle分为好几步:

             Map1:map=>{partition=>sort=>merge(+combine)=>A1,B1,C1

             Map2:map=>{partition=>sort=>merge(+combine)=>A2,B2,C2

             Map3:map=>{partition=>sort=>merge(+combine)=>A3,B3,C3

        

             ReduceA:merge(A1+A2+A3)}=>reduce

               ReduceB:merge(B1+B2+B3)}=>reduce

               ReduceC:merge(C1+C2+C3)}=>reduce

    上述过程是一个高度简化了的shuffle过程。但是这也足以表达shuffle所起的作用了。至于数据存在内存还是磁盘,merge的算法,combine要注意的细节等等等等,都属于另一个层面的事情。至少在模型上,shuffle已经被剖离出来了。而且很容易理解。这就是我想要讲的分层的意思。

   关键词:有很多时候,我们学一个知识,往往学的是这个知识包含的关键词。做到尽量不去忽视那些“刚认识”的关键词(特别是在看日志的时候),加上对关键词的反省和分层阅读,就可以很快建立一个阅读的脉络了。

  

  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把握精读和泛读的度呢?

  对关键词进行分层越是底层和抽象概念的东西越要优先掌握,然后看你打算花多少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