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we大会~2017

时间:2022-06-19 13:31:57

       对腾讯we大会的关注始于3年前,好朋友推送给我的,然后年年都想能不能在广州举办了?今年比较幸运的是自己在北京,加上好朋友有票没去,捡了个大便宜,还是最中间的位置了腾讯we大会~2017

       这是一个很酷炫的会议,如果能在自己还是少年的时候,接触we大会,洒下科学的种子,是不是另外一番光景?当然现在也不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在舞者和古风加现代感的开场秀后,就是霍金先生录给we大会的视频。霍金先生坚信“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他做到了,虽然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是他的思想飞到了外太空。科学家好像不用苟且现在的生活,满脑子是几百年后的人类怎么生存。霍金先生认为,随着人口的剧增,地球的资源终有一天将被耗尽,地球会变成一个炙热的火球,人类应该从现在开始探索外太空。霍金先生于20164月联合互联网投资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新的1亿美元项目,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突破摄星项目的目标是开发数千个邮票大小的纳米小型太空飞船,使用集中的光束推动探测器飞往我们最近的恒星系,并发回照片。如果获得成功,那么科学家将可以判断,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星系是否包含类似地球的行星,容纳生命的存在。霍金先生把这次宇宙的探索比作哥伦布出发发现新大陆,也许真的有有一天,太空航行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交通方式,好像古代人无法想象现代人能像鸟一样飞翔于天空。

       此时我还是会想到,三体里面女主发现太空传来的信号,提醒“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另外,当全民移居外太空,会不会因为贫富或者国籍而产生矛盾或者杀戮,希望无论什么时候,世界人民都会把自己看成一个整体。 

        接着,Pete Worden先生介绍了目前“突破摄星”的进展,他们目前研发极小的芯片搭载在飞行器上,使用集中光束推动探测器去外太空。 

        Tony Wyss-Coray先生发现young和old生物体血液里面有些物质不同,而且这些物质能够是年轻和老化的本质,即在年老的老鼠身体里面注入年轻的血液的这些物质,年老的老鼠表现出来的生物特征年轻了。如果该项实验取得成功,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或延缓人类衰老提供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无疑对于我们这些记性越来越差的人也是救星么,嘻嘻!

       姚院士的量子计算的科普让人感叹,一旦量子计算走完了最艰难的最后一公里,传统计算机将被颠覆,人工智能有望搭载在量子计算上,加速发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33442(科普文)

       Pablos Holman真的是一个发明家,感觉他们实验室什么都做,为了减少会带来疟疾的蚊子,通过编程语言实现对母蚊子的追踪并通过激光炮对蚊子进行攻击,使其蒸发;还有通过降低局部海水温度削弱飓风的力度、分解装过核反应堆材料的罐子…….在结尾还要请大家加入他的项目,因为他的目标不是改变美国,而是世界,发明家的情怀。

     郝景芳,说实话,让一个科幻小说家来讲人工智能,我觉得还是怪怪的,因为一个不搞人工智能的人怎么说理解的都只是皮毛,但是不得不佩服作家的表达,从作家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比如说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人之彼岸,其实机器不能解答的问题,人类往往也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现在的智能环境下,让人变得懒于思考,懒于反思自己,从而智慧退化。只有保留人的那本对未知的求真,思考,人工智能必将成为辅助人类的工具,成为人之彼岸。

     张康教授提到的甲基化能够用于癌症液体活检,能帮助人们在体检环节对于潜在的癌症较早的发现,而且这个东西与衰老也有相关性,如果取得相关的研究进展,人类的寿命延长到200岁可能成为现实,这让我想到了以前有个朋友说,他只想活到50岁,不像承受那么多的病痛和生活的不如意。。。。。。

       腾讯执行官,对我最大的冲击就是现场提出来的“developing planetary scale perspective”观点,当灾难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不痛不痒。但是我们只有一地球,全球65亿人口同存亡,我们的科技应该用于帮助我们的地球,解决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资源和能源的优化。我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联系体。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Ed Gerstner,是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他讲述了《自然》的一些发展史,教大家怎么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说实在的,第一次知道这种机构的存在,而且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学者写出能够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他的团队差不多走完了中国的高校。不过从他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几年都有很大的提高。anyway发论文确实很有技巧~

       企业越大,责任越大,我觉得腾讯做到了,阿里也做到了,相信中国的很多大企业也会向这方面发展。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还是比较想了解偏应用的领域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这次的we大会仿佛带我们进入了更远的时代,不知道是一个更好还是更坏的时代,以人为本,踏实做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