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路由算法是用于获取路由表中的路由项目。它是路由选择协议的核心。
2.路由算法的分类
从路由算法能否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自适应的进行调整变化来分,可以分为两类。
-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 静态路由选择也叫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适应网络变化
-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 动态路由选择也叫自适应路由选择,特点是能适应网络变化,实现起来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3.自治系统
因特网将整个互联网划分成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一般简称为AS。自治系统有以下特点:
- 自治系统有权决定自己的路由选择协议
- 所有的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管辖
- 所有的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都必须是连通的
4.路由选择协议的分类
- 内部网关协议IGP
-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的最多,如RIP和OSPF协议。
- 外部网关协议EGP
-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相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外部网关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目前外部网关协议使用最多的是BGP-4.
5.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标准协议。
- RIP协议将“距离”定义如下:
-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从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链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加1。因此,直接链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
-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的最大值为16,相当于不可达。可见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 RIP的距离向量算法为(Bellman-Ford算法)(详情请谷歌or查阅算法导论)
- RIP协议报文格式:
- RIP协议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进行传送。
- 命令字段:1表示请求路由信息,2表示请求路由信息的响应或未被请求而发出的路由更新协议
- 必为0字段:用来四字节对齐
- 地址族标识符:该字段用来标识所使用的地址协议
- 路由标记:填入自治系统的编号,这是因为考虑到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统以外的路由选择信息。
6.内部网关协议OSPF
-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penShortestPathFirst)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是对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一种实现。OSPF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 OSPF分组的格式
- 版本:当前的版本号为2
- 类型:可以是5种类型分组中的一种
- 类型1:问候分组(hello),用来发现和维持邻站的可达性
- 类型2:数据库描述分组,向邻站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摘要信息。
- 类型3:链路状态请求分组,向对方请求发送某些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
- 类型4:链路状态更新分组,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
- 类型5:链路状态确认分组,对链路状态更新分组确认。
- 分组长度:包括OSPF首部在内的分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路由器标识符:标志发送该分组的路由器的接口IP地址
- 区域标识符:分组属于的区域
- 检验和:用来检测分组中的差错。
- 鉴别类型:0(不用),1(口令8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