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RESTful Api 是基于 HTTP 协议的 Api,是无状态传输。它的核心是将所有的 Api 都理解为一个网络资源。将所有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的状态转移(动作)封装到 HTTP 请求的 Method 之中。
详情可以阅读 。
而这篇文章则主要是讨论 RESTful Api 身份认证安全性设计。
没有绝对的安全,这个话题很深, 下文都是自己的一些理解,水平有限,如有勘误,希望大家予以指正。
由于 RESTful Api 是基于 Http 协议的 Api,是无状态传输,所以 只要和用户身份有关的 请求 都会带上身份认证信息。(很多时候客户端事先并不知道某个 api 后期会不会加入身份判断,所以我们一般都会选择每个请求都会带上认证信息,如果有的话。)
Http Basic AuthenticationHttp Basic 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身份认证方式。 在 Http header 中添加键值对 Authorization: Basic xxx (xxx 是 username:passowrd base64 值)。
例如 username 为 zmk ,password 为 123456,请求则如下
GET /auth/basic/ HTTP/1.1 Host: xxxxx Authorization: Basic em1rOjEyMzQ1Ng==而Base64 的解码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使用 Https ,相当于是帐号密码直接暴露在请求中。
危险性高,实际开发者使用的应该几乎为0。
顺便提下 DIGEST 认证,和 BASIC 认证相差无几,而且不适合 api 设计,实际又需要两次请求,首次请求,服务器端返回401,并且带上 nonce 值,然后客户端再利用 username + password + nonce 默认MD5之后再请求。对 http 请求的作用是仅仅防止二次请求,,对身份认证并没有什么提升。
Cookie + Session不知道是否应该这么称呼,只是觉得类似于 cookie 与 session 的机制。
原理即当客户端登录完毕之后,给客户端返回一个 cookie ,服务器端控制该 session 的有效期, 每次请求都带上该值,然后服务器端做验证,退出之后,客户端通知服务端端销毁 session ,自身销毁 cookie 。但是如果抓包获取到 cookie ,就能任意伪造请求了。
危险性高,实际开发估计使用得还不少。
Api Key + Security Key + Sign下图是我们自己每次请求的身份认证的方式,如有不足,请大家指出。可以说是 JWT 的自定义版吧。
这里的认证逻辑即:
用户登录返回一个 api_key 和 security_key ;
然后客户端将 security_key 存在客户端;
当要发送请求之前,通过 function2 加密方法,把如图所示的五个值一起加密,得到一个 sign ;
发送请求的时候,则将除去 security_key 之外的值,以及 sign 一起发送给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首先验证时间戳是否有效,比如是服务器时间戳5分钟之前的请求视为无效;
然后根据 api_key 验证 sercurity_key ;
最后验证 sign 。
是否需要加上时间戳验证?上面的认证逻辑中加密得到签名的时候,把时间戳加进去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一些无效的请求,可以略去,也可以设计的更加严格。 如果想防止恶意的 api ddos 攻击,这一步验证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做更多的验证,比如用户验证,ip 验证等。 可以参考 github 的 api 的设计 。它会在返回的 http 头信息里带上
X-RateLimit-Limit: 5000 X-RateLimit-Remaining: 4999表示这个接口在某一时间段内,该授权用户调用该接口的最大次数为5000次,该时间段内还剩余4999次。当然,这样的验证加上之后,在代码的执行效率上肯定会有所影响。
是否需要将 request_parameters 也加入到 sign 生成的算法之中?也不是必须的,仅仅是为了请求的真实性,减少请求的伪造,比如 有人抓包拿到 http 请求之后,如果没有验证 sign 这步,那么别人就可以非常简单的修改请求的参数,而请求都会生效。
血的教训,自己经历的一个实际案例:
一个取消用户喜欢的标签的接口,该接口会向服务器端发送类似于 ids=1,2,3,4 这样的 request_parameters ,然后服务器端拿到这些 id 之后切割,然后将该用户和这些标签的关系从 user_tag 表中删除。某个周末,数据库服务器报警,而依照我们用户习惯,那个时间不存在流量高峰,这个报警很不正常,正准备处理,报警结束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有用户反应他们喜欢的标签都被删了。
通过查询数据库的慢日志,发现有很多注入的 sql。
DELETE FROM `user_tag` WHERE uid=4385328 AND tid=1 OR 14=14; DELETE FROM `user_tag` WHERE uid=4385328 AND tid=1 OR 91=91;原来 没有对切割之后的 id 没有做数字验证,估计黑客就是传的 ids=1 OR 14=14,2,3 ,而一个 delete 操作可能超时,他丫的就搞了很多次请求,真是够狠的。
幸运,数据库还有定时的打包备份,大部分用户的数据还是恢复了,同时修复了这一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