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x in ...
循环 就是把每个元素代入变量x,然后执行缩进块的语句。
range()
函数,可以生成一个整数序列,再通过list()函数可以转换为list。
比如我们想计算1-10的整数之和,
可以用一个sum变量做累加:
sum = 0 for x in [1,2,3,4,5,6,7,8,9,10]: sum = sum + x print(sum)
sum = 0 for x in range(11): sum = sum + x print(sum)
以上两种表示方法,结果相同。简单易错哦!一定要细心
range(101)就可以生成0-100的整数序列
计算如下:
sum = 0 for x in range(101): sum = sum + x print(sum)
补充:Python中的for i in range(range()函数的for循环)如何使用,详细介绍
range函数的for循环
1.定义
range是一个函数,它返回的是一个可迭代对象,大多使用于for循环中。相当于C/Java 里面的 for (int i = m; i < n; i++)循环
2.两种形式
range(stop) range(start, stop[, step])
start作为开始值,开始值作为开始的那个数,不输入的话默认从0开始
stop作为结束值,结束值所代表的不是结束的那个值,而是结束的那个下标,结束值的下标是从0开始算起。例如你输入5,那么输出之后就是4。(注意:结束值不可省略)
step作为步进值,不进值代表一次你想要步进多少个,假如输入1的话,那输出之后就可以看到每一个数据之间相隔了1的差距,如果步进值省略的话,它的默认值依旧是1,只有当你自己输入其他的步进值,它才会改变。
3.可理解性例子
根据代码来理解range函数的重要值,将代码复制到你的pycharm中,就可以看到三个值的含义了
代码
#coding=utf-8 import time #代表1到4,不包含4 for i in range(1, 4): print(i) #设置停顿三秒 time.sleep(3) #代表1到10,间隔2,不包含10 for i in range(1, 10, 2): print(i) time.sleep(3) #代表0到5,不包含5 for i in range(5): print(i) time.sleep(3)
4.range函数的特性详述
4.1 左闭右开
eg:
代码:
#1<=i<6 for i in range(1, 6): print(i)
输出结果
从上图可知,1是取到的,而6是没有取到的,相当于数学中的左闭右开区间[1,6)
4.2 开始值默认为0
如果开始值不写的话,就会默认从0开始
eg:
代码
#开始值不输入的话默认从0开始,打印输出0到9 for i in range(10): print(i)
运行结果
4.3 步长值默认为1
代码
#步长值不输入的话默认为1 for i in range(1, 10): print(i)
运行结果
当我们输入步长值为2的时候:
代码
#步长值输入为2 for i in range(1, 10, 2): print(i)
运行结果
由上可知,步长值为2的时候,他的间隔就为2
4.4 range函数的反向输出
代码
#打印输出10,9,8,7,6,5,4,3,2,1,0 for i in range(10, -1, -1): print(i)
运行结果
由上可知,range(10,-1,-1)反向输出10,9,8,7,6,5,4,3,2,1,0。此时的结束值为-1,而-1取不到,因此取到0,长是-1,相当于每次-1。
5.与列表list的使用
代码
list1 = ["看不", "见你", "的", "笑", "我怎么", "睡", "得", "着"] for i in range(len(list1)): print(i, list1[i])
运行结果
6.range与list的区别
range()是依次取顺序的数值,常与for循环一起用,如for范围内的每个(0, 5):for循环执行5次,每个取值是0〜4 而list()是把字符串转换为列表,如a = "01234" , b = list(a), a打印出来会是一个列表:[‘0", ‘1",‘2",‘3",‘4"], 如a = [0, 1, 2, 3, 4],输出的结果就会是[0, 1, 2, 3, 4]
代码
#对比range与list for i in range(0, 5): print(i) a = [0, 1, 2, 3, 4] print(a)
运行结果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服务器之家。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huaxiawudi/article/details/8122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