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是常用的设计模式,其特征是代理类与委托类具有相同的接口,在具体实现上,有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之分。代理类与委托类之间通常会存在关联关系,一个代理类的对象与一个委托类的对象关联,代理类的对象本身并不真正实现服务,而是通过调用委托类的对象的相关方法,来提供特定的服务,也就是说代理类主要负责为委托类预处理消息、过滤消息、把消息转发给委托类,以及事后处理消息等。
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的一个显著区别:
静态代理:由程序员创建或特定工具自动生成源代码,再对其编译。在程序运行前,代理类的.class文件就已经存在了。
动态代理:动态代理类的字节码在程序运行时由Java反射机制动态生成,无需程序员手工编写它的源代码。
静态代理:
动态代理:
JDK动态代理——源码级解说:
java.lang.reflect包中的InvocationHandler接口和Proxy类提供了生成动态代理类的能力。
(1)InvocationHandle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nvocationHandler {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Method method,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参数说明:
Object proxy:指被代理的对象。
Method method:要调用的方法
Object[] args:方法调用时所需要的参数
可以将InvocationHandler接口的子类想象成一个代理的最终操作类,如上例中的定义的LogHandler类。
(2)Proxy类:
Proxy类是专门完成代理的操作类,可以通过此类为一个或多个接口动态地生成实现类,此类提供了如下的操作方法:
public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if (h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
* Look up or generate the designated proxy class.
*/
Class<?> cl = getProxyClass(loader, interfaces); /*
* Invoke its constructor with the designated invocation handler.
*/
try {
Constructor cons = cl.getConstructor(constructorParams);
return cons.newInstance(new Object[] { h });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toString());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toString());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toString());
} catch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toString());
}
}
参数说明:
ClassLoader loader:类加载器
Class<?>[] interfaces:得到全部的接口
InvocationHandler h:得到InvocationHandler接口的子类实例
小结:
(1)JDK的动态代理依靠接口实现,如果有些类并没有实现接口,则不能使用JDK代理。
(2)Spring AOP有两种方式实现动态代理,如果基于接口编程,默认是JDK动态代理,否则就是cglib方式,另外spring的配置文件里面也可以设置使用cglib来做动态代理。cglib的原理是对指定的目标类生成一个子类,并覆盖其中方法实现增强,但因为采用的是继承,所以不能对final修饰的类进行代理。
注:此部分需查看cglib实现方式
参考资料:
(1)http://www.cnblogs.com/dreamroute/p/5273888.html
(2)http://www.cnblogs.com/flyoung2008/p/3251148.html
(3)http://www.cnblogs.com/ctgulong/p/5011614.html